《土壤中有什麼》教案範文

來源:文萃谷 4.96K

  【教學目標】

《土壤中有什麼》教案範文

科學概念:

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着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説,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去掉上部的透明飲料瓶、鑷子、小棍、水、牙籤等。

教師演示: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整塊的巖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麼?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彙報、小結。

2、觀察乾燥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籤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彙報、小結。

資料閲讀: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還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小石子)直徑大於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圖片或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着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彙報、小結。

4、延伸、小結。

土壤裏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腐殖質、鹽分)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三、土壤和生命

1、討論。

有人説: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怎麼解釋這一觀點?説説自己的理由,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講解,學生閲讀學習。

3、説説土壤和人類的關係。

4、小結。

四、課外拓展活動

閲讀高士其的詩歌《我們的土壤媽媽》。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