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重要的知識點總結

來源:文萃谷 1.16W

歷史並不是我們傳統想象中的死記硬背的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和時間點,國中的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注意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歷史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歷史重要的知識點總結

  國中歷史必考知識

1、日本明治維新的意義:

積極:使日本廢除了封建幕府統治,擺脱了民族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亞洲資本主義強國。

消極影響:保留了封建殘餘;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國家新威脅。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⑴人類進入電氣時代,(2)科學技術迅速應用於生產、推動了工業的迅速發展。(3)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4)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 (5)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一戰的爆發。

3、工業革命給中國的影響

(1)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發動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4、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它把社會主義的理論變為現實,使俄國走上了實現現代化的獨特之路,為落後國家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對20世紀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人類社會進入到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期,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5、新經濟政策的特點

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係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繫起來 。它是列寧建設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轉變,它對小農佔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6、蘇聯工業化成就

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 ,世界第二,蘇聯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

7、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佈的意義

標誌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建立,也標誌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8、斯大林模式的積極作用

積極作用: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消極作用:阻礙了蘇聯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

9、《九國公約》

內容:尊重中國主權和獨立及領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證各國在華的“機會均等”、對外“門户開放”。

作用:條約打擊了日本獨佔中國的計劃,這實際上為列強共同掠奪中國提供了條件,也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國中歷史基礎知識

“秦王掃六合”

一、秦統一六國和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滅六國時間: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3.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目的:為了加強統治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最高統治者是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3)地方推行郡縣制度。(縣制起源於商鞅變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使用圓開方孔銅錢)、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

4.思想上:焚書坑儒。

5.軍事上:反擊匈奴,北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6.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大一統的漢朝

1.漢武帝的大一統具體措施:

(1)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統治地位由此確立。

(3)軍事上:對匈奴展開多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基本解除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4)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兩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聯絡大月氏人夾擊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於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絲綢之路: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往西亞,再往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作用: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的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生積極的作用。

  國中歷史易錯知識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剝削制度。《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形式上是獨立國家,但其獨立的政治開始受到外來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了外來資本主義衝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

2.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直接: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工業文明成果進入中國,方便了人們出行、促進了商品流通、豐富了人們生活。

3.《南京條約》是割香港島給英國,不是割香港給英國,這是兩個不同的地理概念。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南京條約》賠款是2100萬元,不是白銀而是西班牙銀元,摺合白銀1512萬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是一個發展過程,《南京條約》簽訂僅僅是開始。最先破壞中國關税自主權的條約是《南京條約》。

4.近代被迫開放和現代改革開放的區別:近代開放和外國在華投資設廠是列強強迫中國開放的,主權受到損害,以便利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現代改革開放是主權在我,是為了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資金,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5.火燒圓明園是英法聯軍而不是八國聯軍,時間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都曾侵佔過北京。

6.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目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八國聯軍中的“奧”指奧匈帝國,不是奧地利,當時還沒有奧地利。而與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的不是八國,二是十一國,多了比荷西三國,《辛丑條約》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工具的是“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7.洋務運動雖然向西方學習,但只是學習技術,沒有觸動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質的改良運動,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是其失敗的根源。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我們現在改革開放是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我國的經濟,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8.近代化和近代史的區別:近代化是指在經濟上實現工業化,政治上實現民主化的進程,這兩大領域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近代史是指現代史之前的歷史,即我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的歷史,時間是1840年—1949年。揭開中國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務運動的京師同文館,不是戊戌變法時期的京師大學堂。

9.近代化探索中,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探索的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19世紀末,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核心內容應該是西方政治制度。

10.孫中山先生沒有親身參與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並未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11.三民主義並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侷限性。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對象,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三民主義評價: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為民國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政府,其建立標誌着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高潮,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是20世紀中國經歷的第一次鉅變(推翻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兩次鉅變指: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