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羣眾也在淋雨》的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2.48W

課堂上,我們常常會忽視一些看起來似乎是細節的東西,實際上這恰恰是我們必須好好利用的資源。比如在今天教學《羣眾也在淋雨》的第一自然段時,愛思考的俞彬城同學突然冒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周總理的右手為什麼有傷啊?”由於時間關係,我擔心一節課會受一些小節上的東西影響而造成不夠用,本想對他説:與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不用探究。但轉念一想,説説可以引出動詞“抬”的作用,水到渠成,何樂不為呢?於是我當即滿足了他的好奇心,介紹了周總理右手負傷的故事:1939年,周恩來到中央黨校講課,途中因為馬受驚,周總理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右臂撞在路邊的`石頭上,造成嚴重的粉碎性骨折,從此以後,傷痛就一直伴隨着周總理。並且告訴學生粉碎性骨折比一般的骨折嚴重,很多人因此遺留下疼痛的後遺症。介紹完,立即讓學生説説“總理不時抬起那負過傷的右臂,向歡呼的人羣招手致意”的“抬”用得怎樣?接着通過“抬”與“舉”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到總理做這樣的動作的困難,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周總理尊敬人民,熱愛人民的優秀品質。

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羣眾也在淋雨》的教學反思

我覺得充分利用課堂上發生的資源,加以深入探究,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如何妙用詞語,有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