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讓數學課堂更有效的分析

來源:文萃谷 2.35W

如何讓數學課堂更有效新課改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找準學生知識和認知能力起點是前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基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途徑,信息技術的恰當運用是保證。下面結合執教國小數學西師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兩個班的兩次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思考。

關於如何讓數學課堂更有效的分析

一、找準學生知識和能力起點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前提

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首先要找準學生原有認知能力的水平。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一課中,在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的名稱時,在第一班教學時我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計不足,花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觀察並用手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學具的面、稜、頂點,然後問學生有什麼感覺,然後結合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名稱。結果學生不去觀察學具就直接説出了它們的名稱,這説明學生通過生活經驗積累,已經知道這些知識了。

第二班教學時,我就改成讓學生自己介紹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的名稱,並結合多媒體演示來對學生的介紹進行肯定。這樣更加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也為後面的學習騰出了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基礎

教師對教材不能簡單地執行與傳遞,而要充分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研究教材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繫,明確所學內容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知識的多重價值,根據教學目標、學生需求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篩選、調整和重組,安排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

比如,在第一班教學我基本上是按教材呈現的順序進行教學的,我在40分鐘內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叫學生認識和數出長方體、正方體面、稜、頂點的名稱和個數時,費了很多的時間;二是在稜的長度的特點探究中,由於量長度時的誤差影響了學生的探究結果。所以在第二班教學時我對教材進行大膽重組與整合,將教材中的一個課外作業,學生用學具盒裏的材料(12根同樣長的藍色小棒,4根同樣長的紅色小棒,4根同樣長的黃色小棒,8個連接小捧的接頭),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融入到課堂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做中感知,做中思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很快突破了該節課的教學難點,學生的思維和空間概念也得到了有效發展。

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途徑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有效教學。在第一班教學時我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結果對有些問題的探究費時費力而無效,造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低。在第二班上課時,我針對學情先後採用了講授法、動手操作法、探究法、合作交流學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效率大大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