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三常考的知識點

來源:文萃谷 1.41W

你想知道如何快速快速有效掌握必修三的歷史內容嗎?重點在於反覆讀熟教材,落實教材的每一個知識內容,將書上的知識點都記熟,成績自然就會提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修三常考的知識點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歸納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1、智者學派產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者學派的思想主張:

(1)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索的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和倫理規範等。

(2)強調人的價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張:

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學派的主要思想,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

二、美德即知識

1、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

(4)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2、影響: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1、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一書,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主張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

2、柏拉圖的這種想法儘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高中歷史必修三易錯知識

1.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只是開始解體,並不是完全解體。主要表現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農產品日益商品化,破壞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結構,使自然經濟逐漸走向衰落解體。就整體而言,其瓦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2.近代化,不單指經濟的工業化。近代化是工業化以及與工業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是指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國近代工業”中的“近代”不是指其產生和發展於近代歷史時期,而是指其使用機器生產。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企業不是洋務企業,而是鴉片戰爭後在通商口岸出現的外商企業。

4.中國近代資本主義不是由封建社會末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而來的,而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刺激下產生的。

5.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並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擴大税源、解決財政危機。

6.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儘管出現了短暫的春天,但是封建自然經濟依然佔據絕對優勢。

7.外國資本,是相對於本國民族資本而言的,是其他國家資產階級或壟斷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其實質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其特點是自由開放、具有侵略性。

民族資本,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是相對於官僚資本而言的。

官僚資本,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中國的通稱,其實質是在不同政權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先是晚清洋務經濟(初期),後是南京國民政府時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

8.西式服飾傳入中國,引發服飾變革,但並沒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飾,而是中西服飾並行。

9.允許臣民自由剪髮的最早時間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後。

10.清朝纏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並不支持纏足,還多次下令廢除纏足。

11.最早在中國興建鐵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國。

12.報刊、影視、互聯網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但側重點不同:報刊最主要的是影響人們的政治生活,影視主要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互聯網全方位、徹底地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

  高中歷史必修三基礎知識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文藝復興的背景:

(1)出現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城巾。在激烈的競爭中紛紛採取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新興資產階級希望創造財富,他們重視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經營手段創造財富。

(3)教會嚴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發展。

二、文藝復興

1、性質: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

2核心:人文土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3、表現: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出來。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文學家,代表作短篇小説集《十日談》。作者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慾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人的個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們和薄伽丘一起被譽為文藝復興“文學三傑”。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醜惡現象表達了憎惡。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作了許多傑出作品,一掃中世紀的呆板拘謹的宗教氣息。

5、文藝復興的擴展:

16世紀以後,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質疑,要求改革教會的願望日趨強烈。

(2)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勢力很大,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統治着德意志,還從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財富,德意志因此被稱為“教皇的奶牛”。

(3)羅馬教皇以籌資修繕教堂為名,出售贖罪券,激化了矛盾。

2、馬丁•路德改革: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列舉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謊謬,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他主張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閲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説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