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彙總十篇

來源:文萃谷 2.09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彙總十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強化學生對年、月、日之間關係的理解。

2.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學重點:強化學生對年、月、日之間關係的理解。

教學難點:體會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必然聯繫。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1.課件出示表格,並讓學生填寫表格。

年()個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閏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裏有()個平年,()個閏年。公曆年份數除以()沒有餘數的一般是閏年;公曆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必須除以()沒有餘數才是閏年。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49頁“練習六”第1題。

引導猜測:小明的生日是下個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幾月幾日嗎?

要求:請用類似“我的生日在教師節前兩天”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讓其他同學猜。

2.完成教材第49頁“練習六”第2題。

(1)提問:你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嗎?在今年的年曆上把它們圈出來。

(2)追問:爸爸、媽媽的生日過了嗎?在爸爸、媽媽的生日這一天,你為他們做了什麼?還沒有過的同學,你打算怎樣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頁“練習六”第3題。

讓學生根據題意,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幾,製作一個月曆,並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節日、紀念日。

(2)算一算這個月一共上課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還想説些什麼?在小組裏説一説。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50頁“動手做”。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月曆卡,四人一組做框數遊戲。

(1)要求:每次用長方形橫着框出3個數,説説這3個數之間的關係,算出它們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將學生的算式隨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尋找規律。

得出:三個數的和是中間數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長方形豎着框出3個數,説説這3個數之間的關係,算出它們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將學生的算式隨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尋找規律。

得出:三個數的和是中間數的3倍。

(3)追問:還可以框出幾個數?怎樣框?試一試。

2.出示教材第50頁“你知道嗎”內容。

提問:同學們,我們平常所説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個季度一樣嗎?

引導學生仔細閲讀,説説從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指名回答,明確:一年四季與一年的四個季度是有區別的。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補》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課題: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國小數學人教版第八冊)

授課教師:王曉華(六裏坪鎮財神廟國小)

教學內容:教材第48、49頁的例1和例2,練習十一的第1、2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在已有加法知識的基礎上,理解並概括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培養學生初步的歸納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加法交換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義和歸納出加法交換律。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方法:啟發式

教學過程

一、課題提示

我們學了幾年數學,幾乎每天都與加法打交道,誰能説説什麼是加法嗎?今天我們學習加法的意義。(板書課題:加法的意義)

二、教學新課

(一)、教學加法的意義。

1、出示例1。學生讀題,指名説已知條件和問題,老師畫線段圖。

2、獨立解答。指名學生説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數(在圖下板書)然後問:為什麼要用加法算?

3、引導看線段圖,老師輔以手勢説明,我們用加法把137和357合併成了494這一個數,可見加法是一種運算。加法是一種怎樣的運算呢?

4、説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稱。什麼是加數?什麼是和?

5、剛才的加法中,加數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舉例:7+0=7,0+7=7,0+0=0。…,得出結論,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

(二)教學加法交換律。

1、看例1線段圖,剛才我們求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如果要求濟南到北京的鐵路長還可以怎樣列式?

2、為什麼用加法算?

3、比較兩個算式有什麼樣的關係?(板書:在兩個算式間畫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4、如果其他任意兩個數相加時,交換一下兩個加數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變呢?

5、出示例2兩組式子,引導學生比較。討論:兩組算式有什麼共同點?歸納並板書加法交換律。

6、加法交換律除了用文字語言進行敍述外,還可以用字母寫成的式子來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怎樣表示加法交換律?

説一説a和b分別表示什麼?比較一下文字敍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種簡明好記。

7、鞏固練習:教材第49頁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兩個數合併成( )個數的( ),叫着加法;相加的兩個數叫做( ),加得的數叫做( )。

②86+124=( )+86 ( )+25=25+a

③兩個數相加,交換它們的位置,它們的( )不變。

④418+382=382+418,這是應用了加法的( )律。

⑤一個數加上( ),是原數。

(2)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①任意兩個數的和,一定比這兩個數大。( )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換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③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加法交換律寫成:a+b=a+c。( )

8、想一想,我們以前在哪裏曾經用加法交換律?(加法驗算)

三、課堂小結

説一説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四、作業佈置

練習十一的第1、2題。

附板書:

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

例1(略) 7+0=7 0+7=7 0+0=0

(畫示意圖) 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數 加數 和 18+17㈡17+18

答:(略)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

把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做加法。 a+b=b+a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課本P23頁例3,練習五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

2、通過提供豐富、現實、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

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

3、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探索解決除法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主題圖、格子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出示例3主題圖。

(1)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分組交流從圖中瞭解到的信息。

(2)全班彙報。

【設計意圖】:在愉悦的談話中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情緒飽滿、積極投入學習。

二、探索學習

1、教學例3

(1)從圖中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講給你的同桌聽聽。

(2)學生討論、交流、彙報:

*一共有多少隻蠶寶寶?*平均放在3個紙盒裏,每個紙盒放幾隻?*每個紙盒裏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3)一幅圖提出了3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該怎樣解答?説説這樣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個問題怎麼解答?試試看能給大家講講為什麼這樣計算的理由嗎?

(4)你能説出表示的意思嗎?

通過解答這3道題,你能發現它們間的關係嗎,和你組裏的同學討論討論。

2、出示課題

板書:解決問題

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意圖】:將學生置身於現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應用題做鋪墊。創設開放情境,為學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應用

1、引導學生完成P24頁“做一做”。請學生觀察情境圖後用自己的語言講

小刺蝟運水果的故事,引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並解答。

2、學生從圖中搜索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獨立解決書中提出的問題。

3、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1~3。

教師巡視、指導。

做完的同學選擇一道題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樣計算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瞭解並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理解並掌握體積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化和聚。

(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化聚法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體積單位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二)複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的轉化。

教學用具

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或活動投影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教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元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後老師板書:長度單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

釐米

教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後教師板書:面積單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釐米2

釐米2

口答填空,並説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釐米。(算法: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500釐米=( )分米=( )=米。(算法: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教師:我們複習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進率,和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轉換的方法,今天我們學習常用的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轉化。板書課題: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學習新課

1.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電腦動畫圖(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提問:體積是多少?(1分米3。)

給一條稜塗色,提問:稜長多少釐米?(10釐米。)

1釐米3為單位,一個一個塗,塗滿一排,提問:體積是多少?一排一排塗,塗滿十排(一層),提問:體積是多少?一層一層塗,塗滿十層(即全部塗上)。提問:體積是多少?

(10×10×10=1000(釐米3)。)

教師:由此可知1分米3等於多少釐米3?學生口答後老師板書:

1分米3=1000釐米3

教師:如果把剛才的圖理解為稜長1米,即體積為1米3,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再請學生看一遍電腦動畫圖後,學生口答老師板書:1米3=1000分米3。

教師:能説一説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1000。)

(2)教師:(指黑板板書)這些是常用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及進率,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處?(名稱、進率兩方面。)

2.體積單位的互化。

(1)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經常需要把體積單位進行轉化,現在來學習這個問題。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問題改寫成如下形式:(板書)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師:看一看問題是從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換,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換?如何計算?並説出這樣計算的理由。

學生邊討論邊試算。然後歸納,老師板書:

因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個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題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釐米3, 96釐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寫成算式:3400釐米3=( )分米3

96釐米3=( )分米3

教師:審題時首先要注意什麼?試説出這兩道小題的解答過程和算理。

學生試算,討論後,歸納並板書:

因為1000分米3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個1000分米3,就有幾個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題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師:請對比例3,例4,説一説這兩道題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後歸納,老師再小結並板書:

(例3下面)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例4下面)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教師:想一想,體積單位間的轉化與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轉化有什麼相同處與不同處?(換算的方法相同,但進率不同。)

(3)*試解下面幾題: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轉化?沒轉化的部分如何辦?學生口答後

再板書: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釐米3;

教師: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轉化?(板書)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請學生直接説出列式和結果。

老師:從上面三道題的解答中,你們有什麼體會?(複名數與單名數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化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化外,還要注意審清題中哪一部分需要轉化。)

書面練習:(請4位同學寫投影片,集體訂正)課本P38做一做和補充題。

出示例5:(投影) 一塊長方體鋼板長2.2米、寬1.5米、厚0.0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請同學們自己解答。老師巡視中可抽選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學去板書。集體訂正時由同學自己確定哪種算法較好。

(三)鞏固反饋

口答填空,説出計算過程。(投影片)

0.5米3=500釐米3( ) 2.6分米3=2米3 60釐米3( )

(四)課堂總結

1.體積單位的進率。

2.體積單位的轉化方法。在學生總結基礎上,將例3,例4後歸納的方法彙集成一個,並板書出來:

板書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使學生重視估算的現實應用,理解估算的方法,並學會用“≈”表示估算結果。

教學重、難點:加法估算的理解與應用。

教具:教學用光盤。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説説下面的.各數各接近幾百。

896401609593689

2、揭示課題。

二、新授。

1、教學例題。

出示家電圖,商店裏有這麼幾樣商品,請你説一説它們的名稱和各自的價格。

估計一下,買一台電話機和一台取暖器,大約需要幾百元?指名口答説説自已的想法。

500元是一個準確的價格嗎?(不是,它是一個大約的價格,所以在這裏不能用等號,而要用約等號“≈”

讀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約等於五百元。

指導學生寫約等號,再齊讀。

2、教學試一試。

完成第(1)問題。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決,指名説説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應的算式。

完成第(2)、第(3)題。先獨立完成,再組織不同的方法。

3、小結。

三、鞏固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國小數學第一冊教科書第64~65頁及練習九第l~3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感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和愛科學的教育。

4.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具、學具準備:

l.教師準備10的主題圖和練習九第2題插圖的課件、計數器等。

2.學生準備10朵花(模型)、10根小棒等學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教師談話:前面我們學習了l~9的數,不僅能夠正確數出l~9,還能讀、寫這些數,知道它們的大小和組成。那麼比9大的數大家認識嗎?今天我們就來認識10。

2.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學習新知識

1.學習數數和認數。

(l)在屏幕上出示第64頁上10的主題圖,並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

教師:圖上畫了些什麼?請同學們數一數。

(2)學生數數,並交流自己數的結果。

教師:畫面上有多少人(10人),你是怎樣數的?

學生:我先數9個小朋友,再數一個老師,一共數出10人。

教師:大家數了9以後再數10,10是9後面的一個數。

提問:畫面上一共有多少隻鴿子?(10只)

(3)讓學生從不同的起點再數畫面上的人數和鴿子的只數,數後交流。

教師:剛才同學們又數了人數和鴿子的只數,結果怎麼樣?在數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剛才我又數了幾遍,還是10人和10只鴿子。在數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從什麼地方數起,只要是一個挨着一個地數,不重數不漏數,結果總是一樣的。

(4)讓學生試着兩個兩個地數,看結果是多少。

(5)讓學生觀察第64頁上的'點子圖,並數出圖上小圓點的個數。

(6)隨着學生報結果的過程教師在黑板上板書:10,並引導學生讀這個數。

(7)學生擺學具:在桌面上擺出10朵花。

2.學習10以內的順序和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比較。

(l)教師在計數器上撥珠:先撥9顆珠子,再撥1顆;讓學生用他們自己的話説一説老師撥珠子的過程,重點讓學生感受撥9顆以後再撥1顆就是10顆的撥珠過程。

(2)引導學生在直尺上認識數:①在屏幕上出示第65頁上面的直尺;②讓學生在直尺從0開始依次讀出直尺上的數;③引導學生對照直尺説出10以內數的順序。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後面, 10比9大。

(4)引導學生比較9和10的大小。

①學生數出第65頁上兩幅點子圖中小圓點的個數。

②先讓學生在9○□和10○□中的方框裏填數“10”,然後在○裏填“<”、“>”。

③學生彙報交流自己填寫的過程和理由,重點説出填寫時“想”的過程。

3.學習10的組成。

(l)學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們分成兩堆,並邊擺邊説:10可以分成9和1、8和2……

(2)擺小棒後,讓學生説出不同的擺法,教師根據學生的敍述在黑板上板書:

全班學生齊讀上面的10的組成。

(3)引導學生推想10的另外的組成。

教師:看到上面10的組成,你還能想到什麼?請舉例説明。

學生:看到一組組成,還可以想到和它有聯繫的另外一組組成。如看到我馬上就想到了。

學生由推想出另外幾組組成。

(4)引導學生討論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

教師:根據剛才推想10的組成的過程,怎樣去記憶10的組成?

學生:學習時主要記住前面五種組成,其餘幾種組成不必牢牢記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幾種組成推想出來。

4.學習10的寫法。

(1)引導學生觀察10的字形,並説一説10的結構:10是由“l”和“0”兩個數字組成的,左邊是“l”,右邊是“0”,合起來讀10。

(2)教師示範,邊寫邊講解:寫10要佔兩個“日”字格,左邊格子裏寫“l”,右邊格子裏寫“0”;先寫“1”再寫“0;兩個數字不能離得太遠。

(3)學生在節上格子裏練習寫10,教師作指導。

三、鞏固練習

1.數數。

(1)數實物(數10根小棒、10個小圓片等)。

(2)抽象數數:從l數到10;從10數到1。

2.完成第65頁“做一做”的練習,先讓學生根據10的組成連線,然後交流連線的過程和想法。

四、課堂作業

1.完成練習九第1題,先由學生在數軸上的方框裏獨立填數,然後交流自己填數時的“想”的過程,進一步鞏固10以內數的順序。

2.完成第2題。在屏幕上出示衞星發射情景的畫面,並由學生模擬發射台指揮員從10數到1發佈發射命令。然後讓學生説一説自己在電視上看到我國衞星發射時的情景,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數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完成第3題。先由學生獨立在表格裏填10的組成,然後在完整地説一説10的組成。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內容進行回憶、小結。

2. 學生説説自己本課時學習的主要收穫和存在的問題。

3.教師對全課作小結。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得出相應的乘除法算式,幫助學生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求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發現一個數倍數和因數的某些特徵。

2、在探索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培養有序思考能力。

3、通過倍數和因數之間的互相依存關係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體會到數學內容的奇妙、有趣。

教學重點: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探索求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每桌準各12個一樣大小的正方形,每人準備一張自己學號的卡片。

設計理念:通過竟猜、操作、比一比誰寫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文流進行自主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思考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智力競猜 引入新課

1、讓學生進行智力競猜春暖花香的季節,公園裏許多人在划船,一條船上有兩個父親兩個兒子,但總共只有3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部分學生能猜出三個人分別是孫子、爸爸、和爺爺)

2、孫子、爸爸、爺爺的名字分別是韓韓,韓有才、韓廣發。請學生以韓有才為中心介紹下三個人的關係。學生可能會説出韓有才.是爸爸,韓有才是兒子的語句,這時引導學生説出誰是誰的爸爸誰是準的兒子。

3、上述父子關係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係,在表述時一定要完整。並向學生説明自然數中某兩個數之間也有這種類似的依存關係倍數和因數。

設計説明:智力競猜走學生喜歡的形式,因為每個學生都有爭強好勝之心,競猜有兩個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關係,為理解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關係作鋪墊。

二、操作發現 理解概念

1、師:智慧從手指問流出,通過操作我們能發現許多的知識。請同桌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試一試能擺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並思考一下其中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請學生彙報不同的擺法,以及相應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開寫)再向學生説明:如果一個圖形經過旋轉後和另一個圖形一樣,我們就認為這兩個圖形是一樣的,讓學生特重複的圖形和算式去掉。(板書三十乘法算式,和幾十相應的除法算式)

設計説明;讓學生寫出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讓學生將旋轉後相同的去掉,這是一次簡化,很多學生並不知道,需要指導,這樣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事物的本質。

3、讓學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學生指出:12是4的倍數,12也是3的倍數,4是12的因數,3也是12的因數。

4、先請一個學生站起來説一説.然後同桌的同學再互相説一説。

5、讓學生仿照説出62=12和121=12中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

6、學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並説一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學生可能會出現0( )=0的情況,藉此向學生説明我們研究因敷和倍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

設計説明:倍數和因數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師的傳授、講解,需要學生的適當記憶重複、仿照。當然,要使學生真正理解還必須舉一反三,通過互相舉例可以逐步完善學生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同時使學生明確倍數和因數的研究範圍。

7、以43=12與123=4為例,向學生説明後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據這個除法算式可以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説好後再讓學生試一試其他幾個除法算式中的關係。

8、練習:根據下面的算式,説説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

54=20 357=5 3+4=7

(1)學生回答後引發學生思考:能不能説20是倍數,4是因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倍數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必須説哪個是哪個的倍數,因數也同樣如此。

(2)通過3+4=7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倍數和因數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礎之上的`。

設計説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種互逆的關係,在學習中應該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繫;通過三道練習可以鞏固剛剛獲得的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將融會貫通落到實處。

三、探索方法 發現特徵

1、找一個數的因數。

(1)聯繫板書的乘除法算式觀察思考12的因數有哪些,井想辦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數。

(2)學生獨立思考,明白根據一個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兩個因數,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條理的一對一對説出15的因數。

(3)用一對一對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數。可能有的學生根據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學生是根據除法算式找的,都應該給予肯定。

(4)引導學生觀察12、15、36的因數,説一説有什麼發現。一個數的因數個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數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設計説明:先安排學生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使學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進行,觀察,這樣比較自然,而且為於找一個數的因數指明瞭方向。學生交流時突出了方法的多樣性,既可以根據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據除法算式想,交流後引導學生一對一對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最後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自主發現、歸納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某些特徵。

2、找一個數的倍數。

(1)讓學生找3的倍數,比一比誰找得多。

(2)學生彙報後,引導學生有序思考,並得出3的倍數可以用3乘連續的自然數1、2、3,3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所以寫3的倍數時要藉助省略號表示結果。

(3)找出2的倍數和5的倍數,並引導學生觀察3、2、5的倍數情況,説一説有什麼發現。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設計説明:讓學生比一比誰找的倍數多,可以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認識到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無限的,在學生彙報後同樣需要引導學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歸納一個數倍數的特徵。

四、鞏固練習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倍數和因數,並且探索了求一個數因數和倍數的方法,想不想檢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題。學生表述後強調哪個是哪個的倍數(或因數)。

2、想想做做的第2題。學生填好後引導學生説一説:表中的應付元數其實都是什麼?表格中為什麼用省略號?

3、想想做做的第3題。學生填好後引導學生説一説:表格中所有數都是什麼?這個表格中為什麼沒有省略號?

4、遊戲找朋友。讓學生拿出各自的學號卡片,找出自己學號數的所有因數,使學生髮現每個學號數的因數都在全班的學號數以內;再讓學生找一找自己學號數的倍數,井説一説能不能在全班學號數內部找到一個,還有其他的嗎?

設計説明:第l題是基礎練習.可以鞏固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2、3兩題聯繫實際,使學生感悟到其中藴藏着求一個數倍數和因數的方法,以及倍數和因數的某些特徵。第4題通過遊戲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綜合應用求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再次認識到倍數和因數的某些特徵。

五、自我梳理 探索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向你的同伴介紹一下。

2、生活中許多現象與我們學習的倍數和因數的知識有關,課後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探索一下1小時等於60分的好處。通過探索使學生明白由於60的因數是兩位數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計算。

設計説明: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收穫可以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進行自我梳理,同時通過探索1小時等於60分的好處,可以鞏固倍數和因數的相關知識,溝通知識間的聯繫,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材第29~31頁內容。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瞭解乘除混合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通過交流,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習重點:

根據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方法。

學習難點:

正確選擇相應的簡算方法使計算簡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為了加強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我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你們喜歡這個活動嗎?(喜歡)老師瞭解到,為了豐富“大課間”的活動內容,學校最近又新買了一些體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麼嗎?(想)

師:請看情境圖,學校都買了哪些體育用品?

1.仔細觀察,説一説你瞭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預設

生1:學校買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學校買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還看見一筒羽毛球上寫着“一打裝”。

師:“一打”是多少個?(12個)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出示問題: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錢?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將學生置身於“大課間”活動的現實情境中,把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解決問題,探究學習

1.教學教材29頁例8(1)。

(1)解決“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這個問題都需要題中的哪些條件?(讓學生找出解決此問題所需的條件)

(2)指名列出算式,並説明解題思路。

(3)引導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出結果。

預設

生1:運用乘法結合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個)

生2: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個)

生3:先擴大再縮小可以使計算簡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個)

師: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對於最後一種方法可能説不太清楚,教師應引導學生説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擴大到原來的4倍,要使計算結果不變,應縮小到原來的)

(4)引導學生比較幾種簡便算法。

①這幾種算法有哪些相同點?(結果一樣;算法都比較簡便)

②你喜歡哪種算法?在以後的解題過程中,你能應用自己喜歡的算法解決問題嗎?

(5)總結: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結果都是相同的。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乘、除法的簡便計算。(板書課題)

2.教學教材29頁例8(2)。

(1)找到解決這個問題都需要題中的哪些條件。

(2)引導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3)讓學生彙報解題方法。

預設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錢,然後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錢。

330÷5÷2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後用總價除以支數求出單價。

330÷(5×2)

=330÷10

=33(元)

(4)喚起回憶,理解意義。

①組織學生仔細觀察,在小組內討論。

②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把兩個算式用等號連起來。

330÷5÷2=330÷(5×2)

質疑:在這個算式中,為什麼“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與“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的結果相等呢?

學生藉助題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錢,然後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錢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後用總價除以球拍的支數求出單價,都能求出最終的結果,只是採用的方法不一樣,所以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

(5)方法選優:相比之下,這兩種計算方法哪種比較簡便?(出示課堂活動卡)

(6)引導總結,歸納規律。

學生討論、彙報後教師板書: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用字母表示為a÷b÷c=a÷(b×c)(b、c均不為0)。

設計意圖: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發現,從而培養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變得簡便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簡便計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頁“做一做”,鼓勵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教材30頁1、4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生活實際情景,體驗“改商”的過程。

2、能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並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準備:主題圖。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某學校要秋遊啦,同學們紛紛在做準備,四(1)班有41個學生,老師想讓同學們戴上紅色的帽子,這樣好識別自己班上的學生。超市裏有8元、9元、10元的紅色帽子,而班費只有400元,請你幫老師算算,可以買那種帽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購買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學們都準備好了,來到了大操場,電腦出示書中的情境圖,學生根據情景圖,提出有關除法的數學問題。

(1)説一説了解了哪些已知條件。

(2) 學生獨立試做,然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

討論估計試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幾輛車

(3)全班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明確把除數“34”看作“30”來試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啟發學生想一想,怎樣試商?會發現什麼技巧。

(學生自由發言,或者小組內互相説一説。什麼時候商會小?)

4、由學生髮現提出並解答:積大了説明什麼?為什麼會大呢?

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怎樣確定商?

5、繼續完成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由學生髮現提出並解答:積小了説明什麼?為什麼會小呢?

6、引導學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後再進行計算。

三、知識應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試一試”

第1題:讓學生説一説商的大小情況。

第2題:認真觀察,小組內説一説,解決五年級學生如果都坐大客車,需要幾輛?

3、完成“練一練”,可以適當擴充。

四、小結本課

五、佈置作業

教學反思

這是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體驗“調商”的過程。在試商的過程中,學生回把除數看作整十數試商,但在具體的計算時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教學中我重點讓學生討論理解“商為什麼大了或小了”然後在掌握“調商”方法的基礎上,靈活試商。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學主要內容,教材編寫特點(本節課內容在單元中的地位,本節課教材編寫的意圖及特色等。),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

説明:可以在教學組內或學區中心集體研討,或專家的指導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應體現在學習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

二、學生分析

主要包括: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含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法分析。説明:學生分析應該通過學生調研,以作為科學依據,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分析是個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結果簡單代替對自己的學生分析。已有知識基礎的.調研可以通過設計幾個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實現,對這方面的數據統計及分析是更為重要的,這種分析是教師設計和修正“學習目標”的重要依據。

學生經驗、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興趣等的調研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選擇訪談對象,如對於學困生做特別的訪談。調研中可以將學生測驗、訪談、小組觀察等結合起來。

三、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主語)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數學思考、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説明:

1.教學內容分析和學生分析是學習目標制定的依據和前提。因此,如果對教學內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徹,對學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學和規範,學習目標的設計就越不是一件簡單而迅速的工作。

2.學習目標是為學生的.“學”所設計,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習目標的達成服務的。學習目標是個性化的,又是尊重數學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未來學習需要的。

3.學習目標的制定應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但具體形式不一定逐條對應。

4.學習目標應該在下面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實在的落實。特別是教學活動中設計意圖應該闡釋,活動及其組織與實施是如何為達成目標服務的。

四、教學過程

主要包括

1.活動內容:

2.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説明:指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包括學生學習方式—獨立學習,還是合作學習等;教師活動的開展—提問或提出任務,組織合作學習,組織交流,講授等;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如學具、教具、課件等。

3.活動的設計意圖

説明:為教學活動和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辯護,辯護的.出發點是分析它們是否促成了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不是簡單地主觀臆斷是為目標服務,應該有一定的理由—數學的、教學的。更不應該寫成一些沒有針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

4.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

a)説明:主要指對教學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以便於自己檢測教學設計上合理與否。

五、習題設計

1.題目設計

2. 題目解析

六、總結

1.教學效果

2.個人反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