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十篇

來源:文萃谷 1.8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十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課本93——9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看鐘表上的半時。

2.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習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模型、投影儀器、小鬧鐘學具(學生人手一個)。

教學重難點:

學會看鐘表上的半時,並會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 出示麗麗上學、讀書、運動、複習的圖片。

2. 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麗麗還沒有學過鐘錶的表示法,你能幫幫它嗎?你能正確的説出鐘面上的時刻嗎?

生:麗麗早晨7點半去上學。

師:他在什麼時刻讀書呢?

生:9時半讀書。

師:下午麗麗他們有一節體育課,你知道麗麗做操是在什麼時刻嗎?

生:4時半他在做操。

生:6時半複習

揭示課題:麗麗是個很守時的孩子,他每天7點半去上學,9時半讀書,4時半做操,6時半複習。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半時。(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課件出示3時半鐘面。

師:你能説出這是什麼時刻嗎?請用你的學具鐘錶,依照圖上鐘面撥一撥。

師: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自主彙報:時針指向2和3中間,分針指向6,就表示2半。

3. 依次出現2時半、8時半、10時半

請小朋友們觀察,並動手撥一撥,説一説。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發現2時半、8時半、10時半它們的分針都指向6。

師:半時和整時分針指的位置有什麼不同?

生:整時它的分針都指向12,半時它的分針都指向6。

總結得出:幾時半的時候,分針總是指向6,時針總是指在兩個數的中間。

4. 引導學生觀察半時的寫法。(討論)多個半字

整時有幾種表示法?想一想半時的電子錶表示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生歸納:電子錶的半時用“30”表示。點左邊是幾,點右邊是“30”,就表示幾時半。

三、實踐應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説一説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麼,加深對半時的認識。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遊戲活動

師: 教師説出幾個時間,讓學生用鐘錶學具撥一撥。

師: 同桌合作,一個説時刻,另一個撥出來,相互交換。

3.讓學生任意撥一個你最喜歡的時刻,並説一説這個時刻你在幹什麼?(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後,鼓勵同學們上台講一講自己最喜歡在那一時刻幹什麼?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鐘錶,知道了時間是很寶貴的,希望小朋友們像明明一樣做一個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好孩子。

五、拓展創新

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的星期六。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內容,教材從描(畫、印)出簡單幾何體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圖形,使學生直觀認識一些平面圖形,體會平面圖形與簡單幾何體的頭系。這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之後進行教學的,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三、教學設想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引入新課時主要用到談話法進行教學通過談話的形式把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聯繫起來,教學例題時則主要用到操作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面在體上”,在操作實驗過程中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通過“摸、看、描”,在獲得直觀感受的基礎上,辨別三角形、圓、長方形和正方形,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幾個老朋友,他們是誰呢?請看:(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稜柱)

師:小朋友們的桌面上都有一個這樣的物體,請你拿出桌面上的物體,跟着老師這樣摸摸你手中物體其中的一個面,説説你有什麼感覺?(感知面在體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説一説

師:那我們怎麼把這樣平平的面請到紙上呢?

同桌討論,説一説:你是準備怎麼把這樣平平的面搬到紙上?

學生彙報,交流。

生1:我準備用印泥……

生2:我用水彩筆……

生3:我用紙把它蓋住折出邊角痕。

……

2、搬一搬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的好辦法,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張紙,請你用你喜歡的方法把手中物體其中的一個面搬到紙上,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巡視時注意觀察學生的作品。)

彙報:

師:我想請幾個同學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生1請你説説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生1:我是從長方體的這個面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你説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圖形跟老師的一樣嗎?(一樣,師在黑板上出示長方形),我們再請一個同學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請你説説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生2:……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小朋友面目全非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物體的一個面,像這樣把物體的一平平的面表示成一平平的圖形,這樣的圖形就叫做平面圖形。(揭示課題:認識圖形)

3、認一認

師:我們一起來觀察這些平面圖形,你知道他們是叫什麼名字嗎?

生:……(師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板書這幾種名稱)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了,那你準備用什麼方法記住他們呢?

生1:長方形和正方天花亂墜有四個角,三角形有三個角,圓沒有角

生2:……

4、師小結(略)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分一分

同桌合作給信封袋裏的圖形分類,分完後説一説你是根據什麼來分類的。

2、擺一擺

同桌合作用小棒擺出這些平面圖形(學生擺的同時指名兩個學生上黑板演示)

彙報;你擺出的是什麼圖形?你是用幾根小棒擺出來的?

生:……

師:有一個圖形大家都沒擺出來,是什麼?

生:圓。

師:為什麼圓沒法擺出來?

生:圓沒有角,小棒是直的,所以……

3、認一認

課件出示:這些交通標誌牌是什麼形狀?(學生在認的同時介紹交通標誌牌的作用,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4、找一找

生活中,你在哪裏還見過這樣的圖形?

學生彙報交流

四、全課總結、動手拼圖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了什麼知識?(認識圖形)認識了哪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那你能不能用這些圖形拼出一幅美麗的圖案呢?請大家用信封袋裏的圖形拼一拼,拼完後説一説你拼了什麼圖形?你拼的這個圖形用了幾個長方形、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幾個圓?

生動手拼,拼後展示。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三年級下冊第26頁

【教材分析】

對於學生來説,經歷從兩位數乘一位數到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過程是形成乘法計算技能的重要環節,也是後續學習兩位數乘三位數的基礎。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為載體,通過解決一棟樓的總住户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的算理。在具體解決“總住户”的計算問題時,教材呈現了三種算法,前兩種是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一位數,再將這兩部分的積相加,這是乘法豎式計算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應注重口算方法與豎式方法的溝通。第三種是豎式計算,這是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方法。

【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學生可以通過獨立探索、小組交流,全班彙報交流等學習活動,利用已有知識的遷移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很有成就感。

由於學生只有一位數乘法的基礎,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算14×12時,大多數學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個別學生能在預習或家長提前指導的情況下,正確書寫豎式,這節課正需要這些孩子來激發全班思維,讓同學們在看豎式的過程中,分析豎式計算算理、算法,通過觀察,分析,學生能把豎式計算與口算算法進行溝通。

【學習目標】

1.結合“住新房”的問題情境,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經歷估算與交流算法多樣化的過程。會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豎式計算,理解豎式乘法每一步計算的含義,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依據新教材特點,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寫出算式並交流,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算法。

3、通過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影響,共同尋找、自主探究、體驗,掌握數學的知識、思想與方法,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樂趣。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3分鐘)

師:淘氣今天可高興了,因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請了很多小朋友參加,也邀請了我們,想去嗎?

生:想

師:那去看看吧!(課件出示)

師:真漂亮,這棟電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進去了(智慧老人:請你根據你發現的數學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每層14户,有12層,這棟樓能住多少户?(板書並問)你能出算式嗎?想想算式的意思?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

生:14×12=(板書) 或 12×14=

師:很能幹,一下就説到了乘法的意義。

師:今天的算式和我們過去學過的乘法有什麼不同?

生:今天的兩個乘數都是兩位數,以前我們只學過兩位數乘一位數,昨天我們學的兩位數乘整十數。(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

師:你的記憶真好,很會學習,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任意兩位數乘兩位數。

[設計意圖]能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創設一個生動的情境,既為後面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的算理做了鋪墊,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鐘)

師: 這棟樓房大約能住多少人呢?我們用過去學過的方法估一估淘氣他們住的樓房大約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師:你是怎樣估計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 ,14×10=140(户)。

師: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數,估得真快,了不起。還有不同的估算結果嗎?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 ,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 ,10×10=100(户)

師: 把它們都想成了整十數,很快地估出了結果,同學們想一想,這三種估算方法裏面,哪種更接近正確結果呢?為什麼?

生:我覺得得數是140更接近準確結果,因為這樣估計的誤差最小。……

2、思考怎樣計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鐘):

師:這棟樓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這種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怎樣算呢?你能想辦法算出14×12的準確結果嗎?試一試,把你計算的方法寫在作業本上。(教師巡視,請學生將自己的算法寫在黑板上,只展示與豎式有關的算法,看學 生豎式的書寫情況,請學生上台板書有代表性的三種豎式方法。)

[設計意圖]讓孩子在估算的基礎上,通過一些挑戰性的問題——像“這種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怎樣算呢?”,“你能想辦法算出14×12的準確結果嗎?”,激起學生主動探索慾望,也凸顯了本節課的重點。

師:你能看懂這種方法嗎?(口算)誰來説一説他是怎麼算的?(提示:乘法意義,也就是算幾個幾)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個14,等於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個14,等於28)

140+28=168(最後把它們的積加起來,得168)

師: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幹。那這種方法呢?你能看懂嗎?誰又來説一説?

生:12×10=120(先算每層樓有10户人,12層就有12個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層還有4户人,12層就有12個4,共48户)

120+48=168(最後把它們的積加起來,得168)

師:還有其它方法嗎?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變成14×3×4=168(人)

師:它轉化成了二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想得真好。大家都能靈活地運用我們學過地知識,來解決新問題,這不僅是我們聰明和能幹,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在以後的學習數學過程中會經常用到。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生生互動,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為學習豎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探索豎式計算14×12的方法(10分鐘)

師:大家請看,兩位數乘兩位數還能用豎式計算?從結果來看,對了嗎?

生:對的,都是168。今天我們就重點討論,如何用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看一看,想想同學是怎樣算的?(板書:怎樣算)先獨立思考,再將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組裏説一説。

師:誰來代表你們小組説一説這些豎式是怎麼算的?

生:我們小組發現第1,2個豎式都是先算2×14等於28,再算10×14等於140,最後將結果加起來,等於168。只是一個寫了0,一個沒有寫0,但都不影響計算結果,都是對的。

師:聽懂了嗎?誰再來説一説?

生:第一步還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為1在十位上,代表一個十,相當於10×14=140,所以應該在結果上寫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種方法相當於把140後的0省略了,但1對齊百位,4對齊十位,還是表示的140,對最後的結果沒有影響。

師:説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樣算出來的,真有數學頭腦。

大家明白了嗎?還有補充嗎?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層樓共住28户,就是2個14;再算的是10層樓住140户,也就是10個14。

師:你不僅知道它是怎樣算的,還知道用乘法的意義來解釋這樣算的道理,太會思考了,值得大家學習。大家都聽懂了嗎?那你能看懂第三個算式嗎?

生:它是先拿第一個乘數的個位上的數4分別乘2和 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數1乘2和1,得到120,最後將48和120相加,得168。

師:這種算法和前兩種不一樣,但它也是正確的,只是我們通常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數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以此類推。所以我們今天重點研究前2個豎式,對於它們,你還有什麼疑惑?

生:為什麼有0和沒0都是對的呢?

師:問得好,誰能解釋?

生:因為這題寫0和不寫0都不影響最後的結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寫。

師:説得很好,就是這樣的。

生:為什麼4要寫在十位上,1要寫在百位上呢?

師:你真是問到點子上了,有誰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個十,所以得到的是14個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師:同意嗎?(生:同意)這一點很重要,是我們豎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嗎?

[設計意圖]把 “用豎式怎樣算”確定為本節課的探究點,很多學生並不會列豎式,通過觀察同學列出的豎式,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研究它們每一步是怎麼算的。不僅準確地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為學生理解用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廣闊的自主探究空間,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4、強化理解豎式(5分鐘)

師:還有疑惑嗎?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問題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請注意!(課件演示每一步,並展示豎式計算的步驟)

師:28怎麼得來的?()×(),也就是()個()

具體怎樣算呢2×14呢?請你認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嗎?誰來説一説?

生: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2,乘第一個乘數的每一位上的數。[設計意圖]看得很仔細,你真會學習。)

師:第二步出現(14),它是怎麼得來的?

師:有什麼疑問?

生:4為什麼可以寫在個位?

師:問得真好誰來幫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個十,所以得到的是14個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寫,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師:最後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師:同意嗎?你們的腦筋轉得真快,真聰明!現在你明白了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的運算順序了嗎?請再看老師演示,誰來講一講?

生: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數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得到一個結果,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得到第二個結果,最後將兩個結果相加。

師:你很會學習,並且很會表達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樣!

師:現在趙老師可有問題了,對比口算和豎式,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發現豎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們的算法是一樣的,只是表現的形式不一樣。比如説:豎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還是有,最後28+140=168,口算中還是有。

師:你太會發現數學最本質的現象了,説得很經典,誰聽明白了?

師: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豎式這種新的方法都算出了準確結果,和哪個估算結果比較接近(生:140)對,請你將書上26頁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語補充完整。

[設計意圖]巧妙地通過“智慧老人提問”的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豎式計算每一步的意義,梳理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和運算順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會豎式.

【習題設計】

1、豎式計算(5分鐘)

師:同學們今天學習很投入,我們來小試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豎式準確地解答這題嗎?

24×12 44×21

師:你想提醒同學做豎式計算應注意什麼嗎?哪容易錯?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錯位,別算錯了。

2、密碼門(3分鐘)

師:淘氣要邀請我們去他家了,可是他怎麼了?遇到了什麼問題?喔這是一個密碼門,密碼就是23×13的結果,等於92怎麼不對呢?趕緊幫他算算密碼是多少?

生:密碼是第二步算錯了,23應該錯位寫,因為它表示230,3寫在十位上,2寫在百位上得299。

……

師:你們眼力真好,一下幫淘氣解決了問題,謝謝你們!趕緊進他家吧!

[設計意圖]設計的練習,既讓學生在鞏固的基礎上獲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學生在新課後的疲倦感,課盡趣依濃。

3、總結(2分鐘)

師:淘氣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興,你有什麼收穫?

生1:我知道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和豎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簡潔、方便的方法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師:什麼方法?)用豎式計算。

師:你們説得都很好,很高興大家今天有這麼多收穫,下課!

(總結,讓學生在交流收穫的過程中,瞭解豎式計算的重要性。)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詳細介紹:

教學內容:教科書2—4頁新學年開學第一天,分類,練習一第1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初步學習按由小到大的順序觀察並數出圖中的人和物的個數,或按方位數出周圍物體。

2.學習物體分類,並把同一類物體圈起來。

3.學習指物數數,認相應的數字。

(二)能力訓練點

1.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圖畫或周圍物體,學習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數數,培養數數能力。

3.引導學生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為學生介紹數學知識的用途,滲透學習目的教育。

2.結合觀察圖畫,初步培養學生愛學校、愛老師、愛同學的思想感情以及愛學習、愛勞動、守紀律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進行入學教育。

2.引導觀察圖畫,數圖畫中人和物的個數。

3.學習分類,初步知道什麼是同類物體,把同一類物體圈在一起。

教學難點

1.按一定順序指物數數。

2.理解物體分類。

3.學習用完整、規範的語言表述。

教具、學具準備

1.放大的掛圖或幻燈片,內容是教科書2—3頁的開學圖。

2.教學“分類”用的實物圖,幻燈片或電腦軟件和認識1—10數字及相應的整體圖畫。

教學步驟

一、教師談話,引起興趣

小朋友們,從你們邁進學校大門那時起,你就是一名國小一年級的學生了。學生在學校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我們要學習很多知識,其中數學是我們學習的主要課程之一。數學知識用途很廣,從數物體個數的1、2、3……;買東西要花錢,汽車行駛的快慢,工廠生產的機器零件及產值,農業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學家研製發射人造衞星、原子彈、導彈及航天飛機等都離不開數學知識。這説明,世界雖大,但到處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數學書的封面,下方中間最大的兩個字就是“數學”,上面的圖畫中三隻小鴨子與小朋友抱着的一隻小鴨子之間就含有不少數學知識,圖畫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擺方法,裏面藏着很多數學祕密。這説明學習數學很重要,也很有趣,我們現在就從這本書學習開始。

二、引導觀察,指物數數

出示圖畫,引導數數。(指圖)這幅圖畫是一所國小新學年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都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學校環境很美,你們看,這幅圖裏都畫了些什麼?

1.看圖無序觀察。

學生看什麼説什麼。(有學生、老師、有的澆花,有的踢球,有樹、有小鳥……)

2.引導有序觀察學説完整話。

(1)邊指邊數出數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師,一面五星五旗,一個足球)

(2)邊指邊數出數量是2的人或物。(兩個同學向老師敬禮,兩個同學在澆花,兩把噴壺)

(3)邊指邊數出數量是3、4、5……10的人或物。(3個同學在踢足球,4棵葵花,5個大字“歡迎新同學”,6朵花,天上飛着7只小鳥,樓旁邊有8棵樹,一共有9個學生,一位老師,一共有10名師生。)

(4)按順序數一數畫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師談話:通過看這幅圖我們知道,學校到處都有數學,而且這裏的老師、同學互敬互愛,整個校園充滿着團結、歡樂的氣氛。

3.觀察周圍物體指物數數。

(1)數一數教室有幾個門?幾個窗?每個窗上有幾塊玻璃?有幾盞燈?教室牆上掛着幾張畫?……

(2)橫着數,一排有幾張桌子?豎着數,一行有幾張桌子?

(3)數一數,你左邊的一行有幾個同學?右邊的一行有幾個同學?前邊一排有幾個同學?後邊一排有幾個同學?

三、認識同類物體,學習分類

1.出示或顯示4頁左方上鉛筆和皮球圖。(沒有集合圈)

(1)圖中的物品都是什麼?它們各有什麼用途?

(2)引導同學自己説一説: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類物品,(出示或顯示集合圈)引導學生用右手食指也在兩個球外面畫一個圈。

(3)講述:不管大球、小球都是同學們玩的球,是同類物品邊説邊把兩個球圈起來,這樣表示它們是同一類物品。而鉛筆是寫字用的和球不是同類物品。

2.觀察4頁右上方的.圖。

(1)引導同學認真觀察,看看圖畫上的都是什麼?哪些屬於同一類,用鉛筆圈起來。

(2)啟發學生指着示範圖説一説,哪些屬於同類,應該怎麼圈?為什麼?(因為大雞、小雞、公雞、母雞都是雞,屬於同類,應圈在一起,而書包和氣球它們不是同類物品)

(3)學會看書,指導練習。

打開書第6頁,看練習一,第1題,而後教師讀題。

(1)完成左圖。提問:圖中的四種物品各是什麼?那些物品是同類的?

學生回答,幫助整理。西瓜、香蕉、桃子都是水果,是同類的,而布娃娃和水果不是同類。

請同學動手把同類物品圈起來。

(2)完成右圖。圖中的哪些物品屬於同類?把同類物品圈起來。説一説為什麼這樣圈。

(3)即興練習

①請同學看看自己的書包裏都有些什麼?可以分成哪幾類?(各種書屬於同類,各種本子屬於同類,還有文具盒……)

②打開文具盒,仔細看看,有哪些物品屬於同類?(鉛筆、鋼筆、圓珠筆等屬於同類)

四、指圖數數,認識數字

1.出示4頁下圖。

2.請同學們指着圖,數一數每個圈裏各有幾個物體?認識圈旁邊的數字。

3.指名到前面,指着數出任意一個圈內的物體個數,讀出旁邊的數字。

(如這個圈裏有1、2、3、4、5,5條魚,這個數字是5)

4.同學們自由互相數圈裏的物體個數,讀出旁邊的數字。

五、組織室外活動,認識學校,鞏固分類

1.課上教學內容結束之後,可組織學生從學校門口開始,參觀認識學校,邊看邊引導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什麼?(校牌、花壇、教學樓、辦公樓、樹木、操場上有老師、同學……)數一數有多少棵樹?……。

2.然後問,看到的這些人和物,哪些屬於同類?

六、全課小結

今天你們都學習了什麼?(看圖數數,分類,數數,認數字。)

七、佈置作業

1.回家和家長説一説今天學了什麼?

2.觀察周圍物體數一數個數,説説哪些屬於同類。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授課內容教科書第36~38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徵。

2、培養、操作及思維的能力。

3、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出示教室立體圖。

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藏在我們教室中的數學知識。在教室裏你們能找出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嗎?先用手沿着邊圍一圍,再讓我們把它描下來。(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2、舉例。

生活中像這樣的僵局還有很多,可見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們常見的圖形。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板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3、研究長方形的`特徵。

(1)猜想。

談話:我們先來研究長方形的特徵,仔細觀察黑板面,課桌面以及畫在黑板上的長方形,你發現長方形的邊和角有什麼特徵?

請學生彙報。

(2)驗證

談話:同學們猜想到底是對還是錯呢?我們能用什麼方法來證明一下呢?請同學們6人一小組,互相討論,想辦法驗證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這些特點。你打算用什麼方法驗證?

(3)班內交流,總結。

提問:你發現長方形有什麼特點?指名回答。

(板書:長方形四條邊,對邊相等)

講述:我們把相對着的邊叫做對邊,相鄰邊叫做鄰邊。

提問:你是怎樣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這兩種方法以外,老師發現還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發先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指名回答並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結:剛才同學們用折、量、比這些方法説明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講述:通常我們把長方形長邊的長叫做長,短邊的長叫做寬。

提問:長方形的角有什麼特點呢?指名回答並板書。(四個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樣發現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課件演示)

小結:剛才小朋友自己動手發現了長方形有四條邊,對邊相等,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就是長方形的特徵。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徵。

通過電腦演示長方形的變化,呈現正方形。指出:長方形的長縮短到和寬相等,這樣就成了一個正方形。

引導學生依據研究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徵的方法,自己去發現正方形的特徵。

全班交流並總結出正方形的特徵。

講述: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叫做邊長。(板書:邊長)

3、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應用拓展

1、在釘子板上圍一個長方形,再將圍成的長方形改成一個正方形,説説圍成的圖形為什麼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用兩副同樣的三角形,分別拼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3、用長方形紙折出正方形,並説明折出的為什麼是正方形。

4、剪出一個正方形。

(1)照樣子剪出圖形,再看看是什麼圖形?

(2)説一説,剪出的圖形為什麼是一個正方形?

5、動手測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計數學書封面的長和寬大約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三、全課小結

談話:今天這節課我們又進一步認識、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認識11~20各數

教材分析:

11~20各數是幫助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重要知識點之一,學生對數的認識不僅僅是單獨的一個個數,而是以十個為一體進行數數,這是建立十進制數位概念的重要階段。教材中所呈現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數一數,擺一擺,這是運用學生原有的經驗,建立十個一捆的觀念,進而幫助學生建立11~20各數的表象;擺一擺,想一想,這部分內容的側重點是把圖像與數結合起來,這也是學生過渡到抽象符號的重要環節。同時,學習本部分的內容,讓學生知道十幾的數分別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合成的。二是數的認識的拓展。為了讓學生較全面認識數,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讀數。

學情分析:

10~20各數學生能數出來,但是對於它們的組成不了解。還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簡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樣能讓學生感知10個的數的簡便性,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來理解和建立數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級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樣實效地組織活動也是本節課所要考慮的重點。

教學目標:

1、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過程,初步認識11~20的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

2、經歷觀察、操作、思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11~20的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教學難點:

建立初步的數位概念。

教具學具:

10根一捆的小棒和10根散開的小棒。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出示主題圖) 師:我們來做個遊戲:火眼金睛,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圖中有什麼?它們的數量各有多少?

生1:圖中有水果、小棒、正方體、圓球。

生2:水果有11個,小棒有10幾根,正方體也有10幾塊

師:説的真不錯,那到底它們的數量是多少呢?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物體的個數超過10的時候,今天老師就帶着大家一起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板書:11~20各數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讓學生數一數,讓老師明確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水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教學新知

1、認識計數單位十

師:張老師這裏有一些鉛筆,請小朋友們猜一猜有多少根?

師:指名學生來數一數。 師:你猜對了嗎?

師:有什麼好的方法讓大家一下子看出鉛筆有多少根?

集體交流,總結出好方法。

先數出10根,十個一是10;捆成一捆,一個十是10。因此,10個一就是1個十。

學生操作:自己先數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根數較好的培養學生的數感,通過圈10為以後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湊10法作準備。

2、數的組成

(1)師:現在,您能不能一眼看出來老師手裏的鉛筆有多少根?(11根)你是怎麼知道的?(一捆是10根,還有1根,合起來就是11根),這是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如果現在讓你自己擺15根小棒,你會怎樣擺?誰來説一説? 學生自己開始擺小棒,並思考: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3)現在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根?(16根)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4)現在擺出19根小棒,有幾個十和幾個一?説一説再添加1根有幾個十?是幾根?

設計意圖:老師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尋找好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數的順序

(1)補充上面沒有涉及到的11~20的各數,並齊讀一遍。

(2)看着直尺上的數,從0數到20,20倒數到0。再從7數到13,20倒數到11。

(3)13後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4在15的( )面,14小於15;15在14的( )面,15大於14。

(4)看着直尺上的數,你還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讀數,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學習數,知道數與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通過學生把1~20各數連起來。既可以從大到小,也可以從小到大,為學生提供了探索空間。

三、練習延伸

1、數一數73頁的學具各有多少?

2、讀一讀。20 13 15 18 11

3、翻書遊戲:比一比,看誰翻得快。找出數學書的第7頁、12頁、18頁、20頁。介紹好的方法,現在往前翻還是往後翻。數出10張,看看有多厚。數出20張,看看有多厚。

四、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 11~20各數的認識,在生活中你在哪裏見到過這些數?你能用從這之間選一個數,説一句話嗎?你今天學會了什麼?

五、佈置作業

在生活中,你在哪裏見過11~20以內的數?找一找。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加深對加法的理解.

2.會利用這些關係對加法進行驗算和求未知數 .

3.培養學生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加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求未知數 的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學習新課

教師談話:從一年級起,我們就學習了加法,今天我們來研究加法各部分間的關係.(板書課題)

1.教學例1(演示課件加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1)出示第一幅圖

提問:①誰能説一説圖的意思?

②根據圖意怎樣列式?

③説一説算式中各部分名稱,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2)教師板書:

(3)出示第二幅圖

提問:①這幅圖是什麼意思?

②根據圖意怎樣列式?

(4)教師板書:

60-25=35(本)

引導學生與第(1)題比較:

提問:①這幅圖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要求的數在第一題裏是什麼數?已知的兩個數在第一題裏分別是什麼數?

③怎樣求第一個數?

教師板書

第一個加數=和-第二個加數

(5)出示第三幅圖:

提問:①這幅圖是什麼意思?

②怎樣列式?

(6)教師板書:

60-35=25(本)

引導學生與第(1)題比較:

提問:①這幅圖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要求的數在第一題裏是什麼數?已知的兩個數在第一題裏分別是什麼數?

③怎樣求第二個數?

教師板書:第二個加數=和-第一個加數

(7)歸納

提問:第(2)題求的是第一個加數,第(3)題求的.是第二個加數,它們的關係式都用減法求出,這兩個關係式能不能合併成一個關係式呢?

教師板書: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8)根據加法各部分間的關係,驗算加法算式.

驗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於其中的一個加數,説明加法的得數是錯誤的.)

正確答案:

練習:根據加法各部分間的關係,驗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學例2

教師:過去我們學過填括號的題,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關係,怎樣算出括號裏的數?(根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40-15=25,所以括號裏填25)

教師指出:括號裏的未知數可以用字母 表示,變成例2.(板書: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數 )

介紹x是拉丁字母,讀作〔eks〕,用漢字注音讀愛克斯,一般用來表示未知數.

提問:(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麼數?

(2)怎樣求出 是多少?

(3)根據什麼用減法計算?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交流做家務事的感受,從範例中具體懂得寫學做一件家務事的要求和方法;選好內容,定好題目,動手寫作。

教學過程:

一、揭題,啟發談話,激發習作興趣

1、同學們,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同學在班級裏都挺能幹的,我想你們在家裏也一定是挺能幹的。你們一定做過許多家務事吧,你能告訴大家你會做哪些家務事嗎?(板書:家務)

2、指名説。不錯,你們都是爸爸媽媽的好幫手。這節課,我們練習把自己學做的一件家務事寫下來。

二、指導審體,明確要求

1、課件出示作文要求:

你是家庭的小主人,是爸爸媽媽的好幫手。最近你又學會了哪些家務事(如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間、煮飯、餵豬、包餃子、釘鈕釦等)?選擇一件寫一篇作文,題目自己定。要先想想自己要表達的中心是什麼,再把學做這件家務事的過程寫清楚,按一定順序寫下來,注意要語句通順,意思連貫。寫完以後要認真修改。

2、齊讀習作要求

3、這次作文要求我們寫什麼?(板書:做家務事)怎麼做?(板書:學)誰學做?(我們自己學做家務事)題目要求我們寫幾件呢?(一件)怎麼寫?題目向我們提了哪些要求?(引讀題目中要先再)按一定順序寫,按什麼順序寫呢?(按學做家務事的過程寫)

三、引導選材,開拓思路

1、題目要求我們選擇自己最近學做的一件家務事寫篇作文,選擇哪一件呢?請同學們注意,這一件事一定要是自己做了的,而且學做的這件家務事是次數多、印象深、記得清的。

2、根據教師剛才的要求,那麼在學做家務的過程中,你印象最深刻、最喜歡乾的是哪種家務事?你準備選擇哪一件事?要表達一個什麼中心呢?(我準備選擇拖地,想表達拖地也有學問這一中心;我準備選擇燉牛奶,想表達自己的事自己做這一中心;我準備選擇整理房間,想表達從小愛整潔這一中心;我準備選擇餵豬,想表達學做事要多想辦法這一中心。)

3、你是怎麼學的?碰到了什麼困難?當時的心情怎樣?是怎樣克服的'?這件家務事有沒有學會?

①分小組暢談,讓每個學生都有説的機會。

②指名説,要求説出具體的過程和當時的體會。

對那些家務事幹得好的也説得清楚的學生,教師要充分給予肯定。

四、範文引思,借鑑寫法

怎樣按順序把自己學做的一件家務事的過程寫清楚呢?(板書:寫清楚)我們先來看看一篇《洗菜》的範文片段。(將材料分發給每個學生)

範文片段1。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白菜解開,先用刀把菜根切去,然後把一片片菜葉剝下來。黃的菜葉,我就把它放在一邊,綠的菜葉,我就放在盆子裏。我一棵一棵地剝着。突然,看見一條大青蟲躺在一片葉子上。它青青的身子,軟綿綿、毛茸茸的,我嚇了一跳,順手把葉子扔掉了。看着扔掉的菜葉,我想:媽媽長年累月洗菜,不知遇到多少隻這樣的大青蟲,要是都像我這樣把它扔掉,不知要浪費多少菜啊!一條青蟲有什麼可怕的!我壯着膽子,鼓起勇氣,從地上拾起那片菜葉,硬着頭皮從葉子上抓住青蟲,趕快扔到地上,一腳把它踩個稀巴爛。這時,我真像打了勝仗一樣高興,接着又開始揀菜了。揀完菜,我把菜倒進水池,再把每片菜葉的兩面洗乾淨,然後把菜梗洗得雪白,最後把它整整齊齊地放在盆子裏。

1、請同學們默讀(齊讀)片段,思考:(1)作者寫了件什麼家務事?(洗菜)可以給片段擬個什麼題目?(洗菜。對了,這次我們可以直接將事件名稱作為題目)。文章表達了一個什麼中心呢?(表達了要節約菜這一中心)(2)這個片段通過哪些詞語把學洗菜的先後過程交代清楚了?(先、然後、接着、再、最後)

2、從文中看,作者學洗菜的過程分為哪幾步?這幾步的順序可以顛倒嗎?為什麼?(板書:分幾步)(分切菜根剝菜葉揀菜葉洗菜梗四步,這四步不能顛倒,因為這是按學做的先後順序寫的。)

3、作者是怎樣把學洗菜的每一步寫清楚的?在文中找出具體的詞語和有關句子。(讓學生找有關詞、句,分別在下面畫△和~~~~~~~

從剛才找出的詞、句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重點抓住什麼把每一步寫清楚的?(重點抓住怎麼做、怎麼想寫清楚的)(板書:怎麼做、怎麼想)

看來,要把學做家務事的過程寫清楚,就應該按學做家務事發展的順序,把分幾步做、每步怎麼做及做時怎麼想的寫具體。

4、那麼,怎樣才能寫好家務勞動的過程呢?我們不仿先來看一看一位四年級同學寫的作文吧。(出示投影:《學釘鈕釦》片段)今天下午,我閒着沒事幹,就叫媽媽教我釘鈕釦,媽媽答應了。

媽媽先拿出一塊毛線織成的鞋面和二根針、線,讓我和她一起做。媽媽拿起一根針和一根線,捻細線頭,然後仔細地從針眼中穿過,我見了,心想:原來穿線這麼簡單呀!我一定能穿得很好。想着,我拿起線,把線頭捻細,就去穿針眼,可線頭偏 傳來媽媽的聲音: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下去。聽到這話,我頓時有了信心。我靜下心,又重新穿了一次,我左手拿着針、右手拿着線,可是線怎麼也穿不進針眼。媽媽説:你先把線頭擰擰緊再穿針眼,試試看。我拿食指往嘴脣上擦了點口水,擰了擰線頭再穿針眼。嘿,線頭果然穿進針眼裏去了我穿進去了,我穿進去了!我大叫起來。接着,媽媽選了一個位置,放上鈕釦,用針從鞋面的背面穿過,再從鈕釦的孔中穿過,然後從另一個孔中穿回來,照這樣的順序做好幾次,再打結,媽媽釘好了一個,我也釘好了一個,但我並不滿意,因為我只釘了一個,於是,我決定用多個鈕釦釘一副畫。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穿線、反覆穿過鈕釦、打結,個個動作做得有模有樣,正當我在專心致志地釘鈕釦時,針頭鬼鬼祟祟地向我的指頭刺來,哎喲!我疼得大叫起來。媽媽聽見了,連忙跑過來,替我貼上創口貼,對我説:別做了,釘鈕釦不是你現在乾的。我説:媽媽,你別管我,我會小心的,我一定要把這副畫釘好。媽媽見我一定要釘,就不説了,我又認真地釘起來。

終於,一張小臉在我的手中產生了,我高興地拿給媽媽看,媽媽看了,高興地説:真不錯,你終於學會釘鈕釦了,而且釘了一副畫呢!哈哈哈我也笑了,我們的笑聲迴盪在屋子裏

鈕釦終於釘好了,這時我才體會到有些事情看看容易做起來難,要做好一件平常的家務事,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學生。

①讀範文。思考

A.這件事是什麼時候我和誰在一起做的?

B.我碰到什麼困難?媽媽如何指導?我是怎樣克服的?學做了這件家務事後,我有什麼體會?

②教師啟發指導:在這兩個問題中,小作者具體寫了哪個問題?她是如何把它寫清楚、寫具體的?

③教師小結:小作者先寫線頭穿不進針眼,再寫在媽媽的指導下通過努力把線頭穿進針眼。她運用了語言描寫(媽媽指導的話)和細緻的動作描寫(拿、擦、擰、穿),把穿針引線的過程寫具體了。同學們,我們在寫作文時,也要注意運用這種方法,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來描寫,這樣才能把家務勞動的過程寫清楚、寫具體。

同學們,當你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後,可以自己擬個題目,如《學洗衣服》、《學包餃子》、《學釘鈕釦》等。

五、小結後學生寫作,教師巡迴指導。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瞭如何寫《學做家務事》,知道了如何按一定的順序把家務事寫清楚、寫具體。下面就請你們把自己學着做的一件家務事按習作要求寫下來。

板書設計:

學做家務

作文題目

文章中心

按順序分幾步

材料安排

寫清楚怎麼做

怎麼想

什麼時候跟誰做的?(簡略寫)

有沒有碰到困難?

你是怎樣克服的?(具體寫)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本節課主要教學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材已經提供好了大體的框架和思路線索,教學時可以按照教科書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逐一解決,大體分為三大步驟,先引導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問題,收集信息,能夠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再嘗試探索、尋找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最後通過反思解決方法的正確與否,讓學生在交流、評價中進一步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學習了兩步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後教學的,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節應用課,前面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教學時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對混合運算知識的掌握。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色條圖(線段圖的鄒形)分析數量關係,感受其使問題簡明、直觀、便於分析的作用,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2.使學生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學會用找出中間問題的方法解決需要兩步解決的問題,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會合理運用小括號改變運算順序。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熱愛數學的情感。

重點難點

1.利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掌握解決需要兩步解決的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會找出隱藏的中間問題,併合理利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方法指導

引導法,提示法,學會觀察,討論法,探究法

預設流程

具 體 內 容

激趣導入

(約3分鐘)

一頓營養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開始。對將近10個小時不停消耗能量卻沒有補充的身體來説,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喚醒了身體,開啟了身體高效的新陳代謝;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給到大腦,以便讓我們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斷力進行一天的工作、學習。不吃早餐,不僅會營養失衡、引起胃腸疾病,還會出現身體不適、容易衰老、精神無法集中等各種問題,所以,要想學習好,早餐要吃好哦!

自主學習

(約7分鐘)

剩下的還要烤幾次?

1. 仔細觀察,你知道了什麼?

2. 誰能完整地説説這道題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還要烤幾次”你們會解決嗎?

合作交流

(約10分鐘)

1.深入理解,體會方法

(1)一共要考(90 )個,已經烤了(36)個,剩下(54)個沒有烤,每次烤9個,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圖示中,把要考的90個看做一個整體,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兩部分,要求剩下的還要烤幾次,必須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數量除以每次烤的數量9個,就是要烤的( 次數 )。

(3)嘗試解決,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綜合算式:

90-36=54(個)

54÷9=6(次)

追問: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5)説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師精講,再次理清題意。

2.檢查反思,歸納總結

問題:

(1)解答正確嗎?説説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問題為什麼必須兩步解答?

精講點撥

(約5分鐘)

小結: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兩個和它有關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個

信息直接給了,另一個信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我們要先

求出它來,再解決最後的問題。

測評總結(約15分鐘)

1.達標測試。

(1)

問題:

① 你知道了什麼?

②想求“平均每個籠子放幾隻” 你會解答嗎?請寫一寫。

(25+15)÷8

=40÷8

=5(只)

③説一説你是怎麼做的,也可以用畫圖的方法來幫助説明。

④為什麼要先求“一共有多少隻兔子”?

⑤ 解答正確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問題:

①你知道了什麼?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會解答嗎?

畫一畫,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來。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確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④為什麼這道題要用兩步來解決?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學們在做操,如果9個人一排,可以站幾排?

問題:

①你知道了什麼?

②你會解答嗎?把你的想法寫出來。

6×3÷9

=18÷9

=2(排)

③為什麼這道題要用兩步來解決?

④這道題的綜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號嗎?

⑤解答正確嗎?

2.課堂總結

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兩個和它有關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個信息直接給了,另一個信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我們要先求出它來,再解決最後的問題。

3.佈置作業

作業:第55頁練習十二,第2題、第3題。第56頁練習十二,第5題。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綜合算式:

90-36=54(個)

54÷9=6(次)

追問: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教材説明

密鋪,也稱為鑲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它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變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級下冊就安排了密鋪的內容,通過讓學生觀察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鋪起來的圖案,瞭解什麼是密鋪。本冊教材中,通過實踐活動繼續讓學生認識一些可以密鋪的平面圖形,會用這些平面圖形在方格紙上進行密鋪,從而進一步理解密鋪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整個實踐活動分為兩個層次:

1.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圖形可以密鋪,哪些不能密鋪,使學生認識一些可以密鋪的平面圖形。

由於學生已經瞭解了密鋪概念,教材不再給出密鋪的概念及圖案,而是直接呈現了學生熟悉的6種平面圖形(即圓形、等邊三角形、長方形、等腰梯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並提出問題哪些圖形可以密鋪。接着,讓學生利用附頁中的圖形,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任選一種圖形拼一拼、鋪一鋪,探索並找出可以密鋪、不能密鋪(圓形、正五邊形)的平面圖形,進一步理解密鋪的特點。找出可以密鋪的平面圖形後,再讓學生實際鋪一鋪,在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密鋪,並感受這些圖形的特點。

需要指出的是,這裏每次密鋪的基礎圖形都是大小和形狀相同的同一種平面圖形,兩種或兩種以上平面圖形拼接在一起,也能進行密鋪,但教材並不做要求。

2.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在方格紙上根據給定的兩組圖形設計密鋪圖案,計算出每次密鋪中不同平面圖形所佔的面積,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用數學的眼光欣賞美和創造美。

這部分內容包括三部分:

(1)從實際出發引出問題,讓學生從兩組瓷磚中任選一組在方格紙上設計密鋪圖案,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這裏的兩組瓷磚,一組由兩個形狀和大小相同、顏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組成,另一組由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一條直角邊的長度等於平行四邊形長邊所在的高)組成,前一組密鋪可以是用同一種基礎圖形將平面密鋪,後一組密鋪則是用兩種基礎圖形密鋪平面。

完成設計的方式,可以由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也可以由教師準備好相應的圖形卡片,讓學生拼出。建議學生在畫或拼擺密鋪圖案時,要有序地進行。

(2)綜合運用有關密鋪、面積等方面的知識,統計自己在方格紙上設計的圖案中,每種基礎圖形一共用了多少塊,以及所佔的面積,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利用附頁中提供的圖形,自由地設計密鋪圖案,這種圖案可以由一種或兩種基礎圖形組成(也可以由多種基礎圖形組成,尊重學生的選擇,但不要求),通過學生的創作及交流,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用幾何圖形進行美術創作的想像力,讓學生體驗自己創作的數學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以用1課時進行教學。主要是在數學活動中,藉助觀察、猜測、驗證等方式解決問題。

(2)教師可以在課前蒐集一些密鋪的圖案,也可以事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一些密鋪圖案,課上展示給大家,以此幫助學生複習已瞭解的密鋪知識,從直觀上為學習新內容做好準備。蒐集的圖案可有多種,如由形狀和大小相同的一種基礎圖形組成的密鋪圖案,兩種或兩種以上基礎圖形組成的密鋪圖案,不規則圖形組成的密鋪圖案等。呈現圖案後,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密鋪圖案是由什麼基礎圖形組成的?

(3)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密鋪平面時只用一種圖形,比如圓形、等邊三角形、長方形、等腰梯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同時出示該圖形的彩色卡片並貼在黑板上),請你們猜猜看,哪種圖形能用來密鋪?引導學生進行猜測和想像,然後再通過鋪一鋪等操作活動進行驗證並獲得結論。或者先讓學生想一想他們見過的哪些圖形能夠用來密鋪平面,教師根據學生説出的圖形呈現相應的圖形卡片,然後圍繞學生説出的圖形,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拼擺,找出哪些圖形可以密鋪,哪些圖形不可以密鋪,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4)學生彙報驗證的結果,並讓學生任選一種可以密鋪的圖形鋪一鋪,上台展示並與大家交流拼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密鋪的理解以及對圖形性質的認識。

(5)在學生了解可以密鋪的.圖形後,教師可以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用密鋪的知識設計地磚圖案;也可以先請學生説一説,生活中哪裏用到了密鋪。學生可能會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築(地磚、籬笆和圍牆)、玩具、藝術(圖畫)等幾個方面,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廣泛應用。然後再讓學生任選一組瓷磚,在方格紙上設計新穎、美觀的密鋪圖案。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讓先設計完的學生數一數自己設計的圖案中,不同的基礎圖形分別用了多少塊,所佔面積是多少。

(6)展示作品過程中,引導學生比一比,看看誰的設計更美觀、更有新意,激發學生之間互評作品,在交流中理解並接納別人較好的方法。

(7)彙報交流之後,讓學生進行更開放的設計活動,在活動中充分感受數學知識與藝術的密切聯繫,經歷創造數學美的過程。

(8)要注意,後面的教材中會繼續安排有關密鋪的內容,例如較複雜些的密鋪、密鋪的方法等等,因此在這裏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圖形能夠密鋪的條件(同一頂點的各個拼接圖形角的和為360)會在中學的教材中介紹,這裏就不需要讓學生研究。

參考資料:

密鋪的歷史背景

1619年數學家奇柏(er)第一個利用正多邊形鋪嵌平面。

1891年蘇聯物理學家弗德洛夫(rov)發現了十七種不同的鋪砌平面的對稱圖案。

1924年數學家波利亞(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發現這個事實。

最富趣味的是荷蘭藝術家埃舍爾(M.C. Escher)與密鋪。M.C. Escher於1898年生於荷蘭。他到西班牙旅行參觀時,對一種名為阿罕伯拉宮(Alhambra)的建築有很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種十三世紀皇宮建築物,其牆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爾人建造,而且鋪上了種類繁多、美輪美奐的馬賽克圖案。Escher 用數日複製了這些圖案,並得到啟發,創造了各種並不侷限於幾何圖形的密鋪圖案,這些圖案包括魚、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憑空想像的物體。他創造的藝術作品,結合了數學與藝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讓人對數學產生另一種看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