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方程式 單質、氧化物、酸、鹼、鹽之間的關係

來源:文萃谷 4.26K

高中化學方程式 單質、氧化物、酸、鹼、鹽的關係

高中化學方程式 單質、氧化物、酸、鹼、鹽之間的關係

整理了高中化學方程式大全,將化學方程式分類彙總,內容有:化學方程式反應現象總結、酸鹼鹽的化學方程式、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分解反應方程式、物質與氧氣的反應方程式、離子反應方程式和置換反應方程式等。

單質、氧化物、酸、鹼、鹽的相互關係

(1)金屬單質 + 酸 -------- 鹽 + 氫氣 (置換反應)

鋅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鐵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鎂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鋁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鋅和稀鹽酸Zn + 2HCl === ZnCl2 + H2↑ 鐵和稀鹽酸Fe + 2HCl === FeCl2 + H2↑ 鎂和稀鹽酸Mg+ 2HCl === MgCl2 + H2↑ 鋁和稀鹽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屬單質 + 鹽(溶液) ------- 另一種金屬 + 另一種鹽

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Fe + CuSO4 === FeSO4 + Cu 鋅和硫酸銅溶液反應:Zn + CuSO4 === ZnSO4 + Cu 銅和硝酸汞溶液反應:Cu + Hg(NO3)2 === Cu(NO3)2 + Hg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化學平衡中的思想方法之二──極限思維

主要思想:按方程式的係數極限的轉化為反應物或生成物(即一邊倒),特別注意極值是否可取

一、 解決取值範圍的問題

例1.一定條件下,在反應2SO2 (g) +O2(g) 2SO3(g)平衡體系中:

n(SO2) =2.0 mol/L, n(O2) = 0.8 mol/L,n(SO3)=2.4 mol/L ,則 SO2 的起始濃度的範圍為( )。

A. 0.4~2.0mol/L B. 0.4~4.4mol/L C. 0~4mol/LD. 無法確定

解:把平衡時的量看成起始量,極限地向左轉化為反應物(按SO3的量轉化),則有:(單位統一用物質的量濃度)

2SO2(g) + O2(g) 2SO3(g)

起始 2.0 0.8 2.4

轉化 2.4 1.2 2.4

極限I 4.4 2.0 0

極限地向右轉化為生成物(按O2的量轉化),則有:(單位統一用物質的量濃度)

2SO2(g) + O2(g)2SO3(g)

起始 2.0 0.8 2.4

轉化 1.6 0.8 1.6

極限II 0.4 0 4

答案選 B

例2.在一密閉容器中發生以下反應:CO(g)+H2O(g) CO2(g)+H2(g),若最初加入等物質的量的 CO 和 H2O 各1 mol,反應達平衡時,生成0.67 mol CO2,若在相同條件下將 H2O 的物質的量改為 4 mol。反應達平衡時生成 CO2 可能為( ) mol。

A.1.34 B.1.0 C.0.94 D.0.52

解: H2O的物質的量改為4 mol.相當於先讓1 mol CO 和1 mol H2O 反應達平衡後,再加入3 mol H2O,顯然平衡右移,所以 CO2 的物質的量應大於0.67 mol,用極限法找CO2的極大值(按CO的量轉化):

CO(g) + H2O(g) CO2(g) + H2(g)

起始 1 mol 4 mol 0 0

轉化 1 mol 1 mol 1 mol 1mol

極限 0 mol 3 mol 1 mol 1 mol

所以CO2的極大值為1 mol(但1不能取)

答案選C

例3. 在體積固定的密閉容器中通入A ?C?D各1 mol和x mol 的B發生反應:

A(g)+4B(g) 2C(g)+ D(g)

當x在一定範圍內變化,均可通過調節反應器的温度,使反應達平衡時保持容器中氣體總物質的量為5 mol,若使起始反應向正方向進行,則x的範圍為( )。

A.1?x?2 B.1?x?5 C.2?x?4 D.2?x?5

解: 正反應是氣體物質的量減小的反應

極限① 平衡不移動氣體總物質的量為5 mol 時則B應為 2 mol,顯然要使平衡右移則B的物質的量應大於 2 mol;極限②B較多時,平衡極限的右移後氣體總物質的量為 5 mol,(不妨按A的量轉化)則

A(g) + 4B(g) 2C(g) + D(g)

起始 1 mol x 1 mol 1 mol

轉化 1 mol 4 mol 2 mol 1 mol

極限 0 mol x-4 3 mol 2 mol

即x - 4 + 3 +2 =5 所以x的最大值為4(注意4不可以取)

答案選 C

二、解決等效平衡的問題

極限思想主要用於解決等效平衡問題。

(1)恆温、恆容條件下的等效平衡。

思路:用極限法處理後各物質的值對應相等(即一邊倒後,值相同)

(2)恆温、恆壓條件下的等效平衡。

思路:用極限法處理後各物質間的比值對應相等(即一邊倒後,比值相同)。

(3)特殊情況,等體積反應(恆温)

思路:用極限法處理後各物質間的比值對應相等(即一邊倒後,比值相同)。

例1.在t℃,體積固定的一容器中分別投入2 mol SO2 和1 mol O2;發生反應:

2SO2(g) +O2(g) 2SO3(g)

反應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反應混合物就處於化學平衡狀態.現在該容器中,維持温度不變,設a、b、c分別代表初始加入的SO2、O2、SO3的物質的量,如a、b、c取不同的數值,它們必須滿足一定的相互關係,才能保證達平衡時,反應混合物中三種氣體的百分含量仍與上述平衡完全相同,請填空。

(1)若a = 0 , b=0則c=

(2) 若a = 0.5 , 則b= c=

(3)a、b、c取值必須滿足的一般條件是(請用兩個方程式表示,一個只含a和c,一個只含b和c

解:因為是恆温、恆容條件下的等效平衡.所以用極限法處理後其值對應相等(1)極限的地轉化為反應物( SO3 轉化c mol)則有:

2SO2(g)+O2(g)2SO3(g)

起始 0 0 c

轉化 c c/2 c

極限 c c/2 0

所以c=2

(2)極限的地轉化為反應物,SO3 轉化c mol ,則有:

2 SO2 (g)+ O2(g)2SO3(g)

起始 0.5b c

轉化 c c/2c

極限 0.5+cb+c/2 0

所以0.5+c=2, b+c/2=1解之c=1.5 ; b=0.25

(2)極限的地轉化為反應物, SO3 轉化c mol,則有:

2SO2(g)+O2(g) 2SO3(g)

起始 a bc

轉化 c c/2c

極限 a+c b+c/20

所以a+c=2, b+c/2=1

例2.在t ℃,體積固定的一容器中分別投入2 mol A和1 mol B,發生反應:

2A(g)+B(g)3C(g)+D(g),達平衡後,C的濃度為W mol/L ,在該容器中,維持温度不變,按下列四種配比為起始物質,達平衡後,C的濃度仍為W mol/L的是( )。

A. A 4 mol B 2 mol

B.A 1 mol B 0.5 mol C 1.5 molD 0.5 mol

C. A 1.5 mol B 1.5 mol C 1.5 mol D 0.5 mol

D .C 3 mol D 1 mol

解:因為是恆温、恆容條件下的等效平衡.所以用極限法處理後其值對應相等(極限的地轉化為反應物)則有: 答案A中對應值4 mol A和2 molB與題幹中2 mol A和1 mol B對應不等,則答案A錯。

答案B中: 則 2A(g) + B(g) 3C(g) + D(g)

起始 1 mol 0.5 mol1.5 mol 0.5 mol

轉化 1 mol 0.5 mol 1.5 mol0.5 mol

極限 2 mol 1 mol 0 mol 0 mol

則答案B正確,同理C錯D正確

例3.下列各起始條件下的反應達平衡時,與A是同一平衡狀態的是(恆温、恆壓)( )。

N2(g) + 3H2(g) 2NH3(g)

A.1 mol 1 mol0mol

B. 0 mol 2 mol2 mol

C.1.5 mol 1.5 mol0 mol

D.1 mol 3 mol2 mol

解:將B、C、D中的生成物極限地轉化為反應物得:

N2(g) + 3H2(g) 2NH3(g)

B. 1 mol 5 mol 0 mol

C. 1.5 mol 1.5 mol0 mol

D. 2 mol 6 mol0 mol

顯然與A比值相等的只有D

答案選 D

例4. 恆温、恆壓條件下,在容積可變的容器中,下列反應:

2NO2(g)N2O4(g)達平衡後,再向容器中通人一定量的 NO2 又達平衡時, NO2 的體積分數( )。

A. 不變 B. 增大 C. 減少 D. 無法判斷

解: 因為是恆温、恆壓條件下的等效平衡.所以用極限法處理後反應物間比值對應相等;又因該反應只有一種,所以不管充如多少NO2 或N2O4 均與原平衡等效

答案選 A

例5.在t℃,體積固定的容器中分別投入4 mol A和2 mol B,發生反應 2A(g)+B(g) xC(g)達平衡後,C的體積分數為W%;現在在該容器中,維持温度不變,按1.2 mol A,0.6 mol B和2.8 mol C為起始物質,達平衡後,C的體積分數仍為W%.則x的值為( )。

A. 只能為2 B.只能為3 C. 可能為2,也可能為3 D.無法確定

解:因為x是未知數,所以該反應可能是等體積反應,也可能不是等體積反應,於是有兩種情況:

(1)如不是等體積反應, 恆温、恆容條件下的等效平衡,用極限法處理後其值對應相等;(極限地轉化為反應物,注意:轉化的量與係數成正比) 則:

2A(g) + B(g) xC(g)

起始 1.2 mol 0.6 mol 2.8 mol

轉化 5.6/x mol 2.8/x mol 2 高一.8 mol

極限 4 mol 2 mol 0 mol

1.2+5.6/x=4; 0.6+2.8/x=2所以x=2

(2)如是等體積反應, 用極限法處理後其比值對應相等;(極限地轉化為反應物,注意:轉化的量與係數成正比)則:

2A(g) + B(g) 3C(g)

起始 1.2 mol0.6 mol 2.8 mol

轉化 5.6/3 mol2.8/3 mol2.8 mol

極限 4 mol2 mol 0 mol

(1.2+5.6/3) : ( 0.6+2.8/3) = 4 : 2其比值相等

答案選 C

習題

1.在一定容積的密閉容器內,發生反應:H2 (g)+I2 (g)2HI(g) 。

a.若初始時加入1mol的HI,則反應達到平衡時,HI的體積百分含量為W%。

b.若初始時加入2mol的HI,則反應達到平衡時,HI的體積百分含量與W%相比 。

2.在一個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內,發生反應:3X(g)+2Y(g)xZ(g)。若初始時加入3 mol 的X,2 mol 的Y,則反應達到平衡時,Z 的百分含量為W%;維持温度和容器的體積不變,若初始時加入的物質為 0.6 mol X,0.4 mol Y,0.8 mol Z,反應達到平衡時,Z的百分含量仍為W%。求x的值。

3.在一個固定體積的密閉容器內,保持一定的温度發生以下反應:H2 +Br2 2HBr。已知加入1 mol H2 和2 mol Br2 時,達到平衡狀態生成a mol HBr。在相同條件下,且保持平衡時的各物質的百分含量相同,則

填寫下列空白:

4.在一個真空固定體積的密閉容器內,充入10 mol N2 和 30 mol H2,發生合成氨反應:N2+3H22NH3,在一定温度下達到平衡,H2 的轉化率為25%。若在同一容器中充入 NH3,欲達到平衡時的各成份的百分含量與上述平衡時相同,則起始時充入的 NH3 的物質的量和達到平衡時NH3的轉化率是( )。

A.15 mol 25% B.20 mol 50% C.20 mol 75%D.40 mol 80%

參考答案:

1.相等

2.1或5

3.2a 0 0.5 2(n-2m) (n-m)a

4.C

新學期高中化學學習方法指導

一.學科特徵和課程目標:

化學是一門基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學科,是一門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是研製新物質的科學,是信息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環境科學、海洋科學、生命科學和空間技術等研究的重要基礎。

1.與技能:認識幾種常見物質的性質、製法,掌握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理解物質的多角度分類,認識化學變化的多樣性和規律性,能分析簡單化學問題,並用化學語言表達。能分析化學問題中量的關係,學會簡單的化學計算。認識常用化學問題的方案設計、操作和完成實驗報告。

3、落實課後鞏固所學

課後複習是鞏固知識的需要。常有同學這樣説:課內基本上聽懂了,可是做起作業時總不能得心應手。原因在於對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真正或全部理解。

這正是課後複習的意義所在。

課後複習的如下:

(1)再閲讀:上完新課再次閲讀教材,能夠“學新悟舊”,自我提高。

(2)“後”作業:閲讀教材之後才做作業事半功倍。有些同學做作業之前沒有閲讀教材,於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題來做作業,事倍功半。

(3)常回憶:常用回憶方式,讓頭腦再現教材的知識主線,發現遺忘的知識點,及時翻閲教材相關內容,針對性強,效果很好。

(4)多質疑:對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多問些為什麼?能夠引起再、再思考,不斷提高對知識的認識水平。

(5)有計劃:把每天的課外時間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學習的內容加以複習;能夠提高學習的。

4、有心有意識記系統掌握知識

有意識記的方法:深刻理解,自然識記;歸納口訣,有利識記;比較異同,簡化識記;讀寫結合,加深識記。

有意識記是系統掌握科學知識的途徑。有意識記的方法因人而異、不拘一格。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意識記方法,從而系統掌握科學知識。

5、增加課外閲讀適應信息時代

課外閲讀是瞭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同學們應該增加課外閲讀,不斷拓寬知識領域,以適應當今的信息時代。

課外閲讀的方法:選擇閲讀;上網查找;注意摘錄。

6、科學歸納

知識學習過程的完整分為三個階段,即知識的獲得、保持和再現。

歸納方法之一是點線網絡法。這個方法在總結元素的單質和化合物相互轉換關係法最常使用。如“硫”的一章就以H2S→S →SO2→SO3→H2SO4為統領 高三。

歸納方法之二是列表對比法.對比的方法常用於辨析相近的概念,對比的方法也最常用於元素化合物性質的學習.通過對比,找到了新舊知識的共性與聯繫。

歸納方法之三是鍵線遞進法.化學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據認識規律分散在各個章節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及時集中整理相關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論體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間的從屬或平行關係.在歸納整理中,可以犧牲一些具體細節,突出主要內容。 “勤”和“巧”是到達知識彼岸的一葉方舟。這個“巧”字就是善於總結。

二.與化學相比有下述幾方面的特點:

⒈概念抽象

是化學的啟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為主,從具體、直觀的自然現象入手和實驗入手建立化學概念和規律,使學生掌握一些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型,欠缺獨立思考的培養,習慣於被動接受的方式獲取知識。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還有定量分析,除形象側重抽象,在抽象思維基礎上建立化學概念和規律,使學生主動地接受和自覺獲取知識,發展智能。如氧化??還原反應有關概念既抽象,理論性又較強,第二章摩爾概念一個接一個,學生一時不適應,這是學生進入高中所面臨的挑戰,給教與學帶來一個十分尖鋭的矛盾。

⒉進度快,反應方程式複雜

國中進度相對高中較慢,要領定律學習鞏固時間較長,在往後的學習中有較充裕的時間加以消化,而進入高中以後,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難度顯著增加,進度加快,化學方程式增多,多數反應失去了國中掌握的反應規律,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難度,如果不及時消化,就會在以後的學習中相當被動,如Cl2 的實驗室製法,Cl2與水、鹼的反應,NaCl與濃硫酸微熱與強熱制氯化氫反應的不同情況等,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深感難掌握、難記憶,不太適應。

3.內涵深,聯繫廣

如摩爾使微觀與宏觀聯繫起來,滲透在高中教材的各個章節,對整個化學計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是整個化學的重點,學得好可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並能使學生以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為理論指導,探索、研究後面的化學知識,培養分析推理能力,為今後進一步學好化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⒋抓典型,帶一族

國中化學只是具體介紹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質,瞭解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鈉、硫、氮為重點,詳細介紹它們的物質及重要化合物,通過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研究它們在性質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運用歸納、對比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這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與國中不同的一個特點。

三.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國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礎知識,理論性不強,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與國中教材相比,深廣度明顯加深,由描述向推理髮展的特點日趨明顯,知識的橫向聯繫和綜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問題常常涉及到本質,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現了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飛躍。有的內容如:“摩爾”、“元素週期律”、“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理論性強,抽象程度高,這些內容歷來被認為是造成學生分化、學習困難的重點知識。

2.的原因

由於國中化學學習時間短,造成教師側重向學生灌輸知識,抓進度,而沒有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造成高分低能;常識性介紹及選學部分沒有講述,造成知識缺陷;高中教師對國中教材的特點了解不多,往往未處理好與高一銜接,就開快車,抓進度。有的把教材過度深化延伸,對化學知識講得面面俱到,課堂欠活躍,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3.學生的原因

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競爭意識不強,思想鬆懈,學習缺乏緊迫感;堅持已有的學法,相信自己的老習慣,過多地依賴,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較差;不遵循學習活動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忽視學習過程的基本環節。如:複習獨立作業總結評估等。時,把握不住知識的重難點,理解不透。有的知識印象不深,造成知識缺陷日積月累;

四.高中化學學法指導:

1、堅持課前預習積極主動學習

課前預習的方法:閲讀新課、找出難點、温習基礎

(1)、閲讀新課:瞭解教材的基本內容。

(2)、找出難點: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

(3)、温習基礎:作為學習新課的知識鋪墊。

2、講究課內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課內學習的方法:認真聽課;記好筆記。

(1)、認真聽課: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地學習。當老師引入新課的時候,同學們應該注意聽聽老師是怎樣提出新問題的?當老師在講授新課時候,同學們應該跟着想想老師是怎樣分析問題的?當老師在演示實驗的時候,同學們應該認真看看老師是怎樣進行操作的?當老師在對本節課進行小結的時候,同學們應該有意學學老師是怎樣提煉教材要點的?

(2)、記好筆記:詳略得當,抓住要領來記。有的同學沒有記筆記的習慣;有的同學記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學只顧記,不思考;這些都不好。對於新課,主要記下老師講課提綱、要點以及老師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的分析。對於複習課,主要記下老師引導提煉的知識主線。對於習題講評課,主要記下老師指出的屬於自己的錯誤,或對自己有啟迪的內容。或在書的空白處或者直接在書裏劃出重點、做上標記等,有利於騰出時間聽老師講課。此外,對於課堂所學知識有疑問、或有獨到的見解要做上標記,便於課後繼續研究學習。

課內學習是搞好學習的關鍵。同學們在學校學習最主要的時間是課內。在這學習的最主要時間裏,有些同學沒有集中精力學習、有些同學不講究,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學習水平的發揮。

高二化學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教案

教學目標

目標

使理解如何應用反應速率和平衡原理,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使瞭解應用原理選擇化工生產條件的思路和。

目標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及理論聯繫實際的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領悟理論知識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樹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認識;並通過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體現了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移動原理等理論對工業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也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等知識,並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合成氨的生產條件。第二部分是拓寬思路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探討合成氨的發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內容中,教材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首先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為使合成氨的化學反應速率增大所應採取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又據實驗數據討論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應採取的方法。在兩個討論的基礎上,教材又結合合成氨生產中動力、材料、設備、催化劑的活性等實際情況,較具體地分析了合成氨時壓強、温度、催化劑等的選擇情況。此外,還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等條件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學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討論合成氨的發展前景,拓寬學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於知識本身,而更多地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訓練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合成氨條件的選擇”的教學:

1.提出問題:針對合成氨的反應,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單位時間裏提高 的產量,這是一個化學反應速率問題。

2.提問:濃度、壓強、温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結果。

3.組織討論:

①為使合成氨的反應速率增大,應採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應是可逆反應,在實際生產中,僅僅考慮單位時間裏的產量問題(化學反應速率問題)還不行,還需要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問題(化學平衡的移動問題)。

③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應採取的方法。

4.閲讀圖表實驗數據印證理論:學生通過閲讀表2-4的實驗數據可知,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得出的結論與科學實驗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

5.綜合上面的討論情況,同時綜合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具體地研究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問題。此外,要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為目的。

可結合討論過程,讓學生進行歸納。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業發展前景”的教學

1.以史明理:從介紹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100多年裏合成氨工業的發展簡況入手,以壓強選擇的變化為例,説明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是與科技進步、動力、材料、設備等條件的改善緊密相聯繫的,並仍將隨之而作相應的改變。

2.目前研究課題簡介:結合簡介,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科學方法得到訓練,如研究催化劑的目的是什麼?新催化劑的研製,使合成氨反應可在較低温度下進行,是否會減緩合成氨生產中對壓強的要求而減少設備製造的投資?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課題的簡介,教材編寫有“化學模擬固氮”的閲讀材料,可讓學生閲讀,要求學生拓寬思路、設想甚至。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 合成氨條件的選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如何應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

2.使學生了解應用化學原理選擇化工廠生產條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標:

1. 教學時應以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為主線,以合成氨知識為中心,結合工業上生產的實際情況,將知識串聯、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2. 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提高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合成氨的全過程,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熱情。

2.通過合成氨前景的展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化學學科中邏輯結構嚴謹深刻的科學美。

2016年大學聯考衝刺輔導之生物重點知識點(2)

2012大學聯考生物複習重點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第一節、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名詞:1、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能夠觀察到的細胞結構。

2、亞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細胞內各種微細結構。

3、原核細胞:細胞較小,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核區,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無核膜、無核仁;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4、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綠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黴菌、食用菌、衣藻、變形蟲、草裏履蟲、瘧原蟲等。

7、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過,而其它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質、核酸、蔗糖)則不能通過。

8、膜蛋白:指細胞內各種膜結構中蛋白質成分。

9、載體蛋白:膜結構中與物質運輸有關的一種跨膜蛋白質,細胞膜中的載體蛋白在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中都有特異性。

10、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11、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12、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13、細胞壁:植物細胞的外面有細胞壁,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其作用是支持和保護。其性質是全透的。

語句: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分類也就有了細胞生物和非細胞生物之分)。

2、細胞膜由雙層磷脂分子鑲嵌了蛋白質。蛋白質可以以覆蓋、貫穿、鑲嵌三種方式與雙層磷脂分子相結合。磷脂雙分子層是細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護作用外,還與細胞內外物質交換有關。

3、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性是選擇透過性。如:變形蟲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偽足,人體某些白細胞能吞噬病菌,這些生理的完成依賴細胞膜的流動性。

4、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a、自由擴散: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動運輸: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的.離子(如K+)。c、協助擴散:有載體的協助,能夠從高濃度的一邊運輸到低濃度的一邊,這種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叫做協助擴散。如: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5、線粒體:呈粒狀、棒狀 高中化學,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

6、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葉肉細胞裏,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佈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化學知識策略指導

化學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和技能,還要承擔學習能力、方法與策略的培養。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生個體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能動的過程,學生在接受知識後總是將它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同化或順應再納入其中,在這種同化或順應過程中必然要對知識組織加工的處理,得以概括化、網絡化,進而擴大和重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學會不斷獲取知識的組織加工策略,讓學生學會學習,是素質教育對化學教學的要求。

化學知識組織加工策略是指學生在化學學習情景中,用以促進其獲取化學知識的各種學習方法,分為組織策略和加工策略。組織策略是將分散的、孤立的化學知識集合成一個組織的結構整體並表示出它們之間關係的學習方法,其形式有:歸類策略、編碼策略、網絡策略、綱要策略等。加工策略是指對知識簡約、概括、釋義、類比等加工來達到對新知識記憶的學習方法,其形式有:簡約策略、概括策略、精加工策略。總之,組織策略是促進新知識內在聯繫 高中生物,加工策略是促進新舊知識聯繫,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兩種策略往往是結合在一起運用。

化學知識組織加工策略的指導縱觀教學實踐,可以歸納為兩種主要教學模式:一是化學學科滲透形態的教學模式,即把組織加工策略的指導滲透到化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課堂教學既傳授化學知識,又為學生“怎樣組織加工化學知識”導向。

通過對高中化學教學大綱與教材的仔細分析,尋找適合於滲透的切合點,再根據化學教學目標與切合點的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聯繫的滲透目標和滲透內容,然後選擇適當的途徑和方法去實施,教學之後,教師要冷靜地反思前幾個環節中是否找準了滲透的切合點?目標是否合理及達成度如何?滲透內容是否與之匹配?滲透的途徑和方法是否得當?滲透的效果如何?等等,經過評價反饋,進行適當的改進,從而使滲透的教學更趨完善。二是專門開設策略指導課的獨立形態的教學模式,使策略的教與學更具統一性,將學生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於策略本身,而不會被大量的化學知識所淹沒。

此種教學模式是先獨立地指導組織加工策略的學習包括策略的含義及具體操作程序,教學之後,將它與具體的化學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循序漸進的、由易到難的、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的訓練,加以運用、內化,經過評價反饋趨於完善。由於化學知識類型的差異,策略的運用也相應不同,教師採用那一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應以具體的教學條件出發,靈活運用。

化學知識組織加工策略的指導效果有賴於對學生進行策略運用的指導。根據具體學習情景的差異,要求並提示學生將所學的策略運用於具體的化學知識學習中。

①閲讀中策略的運用:圈點劃線,既可以帶着問題也可以邊讀邊想劃線,劃線在精不在多,用筆可選擇不同顏色或粗細。

邊注眉批,在書頁邊緣寫邊注、作眉批,擇取要義、加以概括,也可自注釋義、代以上位。摘記小結,閲讀後動筆做摘記提要,突出重點、抓住要點。

②聽課中策略的運用:課前預習,在弄清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初步瞭解新課的基本知識,找到難點、重點和疑點,增強聽課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課堂筆記,筆記是一種重要的知識組織加工策略,由於記筆記時,需要區分知識重要和次要部分,有助於抓住知識實質和要點,而且記筆記時學生要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所學內容,因而可使學習材料有意義和清晰,克服大腦記憶方面的限制,筆記擴大了記憶容量,檢索容易。做好化學筆記應該:

(i)弄清應該筆記什麼,主要是“四記”,一記思路,二記綱要,三記要點,四記問題。

(ii)及時做好筆記整理,對漏記內容進行補漏勘誤,對過於簡略之處作必要補充再加工,整理筆記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會,進一步充實豐富。

(iii)筆記需要簡潔、快捷、詳略得當,記化學筆記可以利用化學編碼符號來速記,如 :↓——生成沉澱、↑——生成氣體、Δ—— 加熱等,對聽講知識內容巧用表格、圖解等形式,編排有序。

(iv)做化學課堂筆記時,處理好“看、聽、想、記”的關係。一般説來,先集中注意聽課,認真細緻觀察,然後利用教師停頓機會再邊想邊記。

③複習中策略的運用:對化學知識進行總結複習,使之系統化,以規律性的更上位的把新舊知識組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力求用簡明、形象的方式表達,圖表是一種常用的形式,如元素化合物知識結構圖 、概念(結構、性質等)比較表,物質衍變或轉化關係圖、反應關係圖等,學生自己繪製這些圖表的過程,是一種知識組織和思維加工的活動過程,不僅獲得了化學知識,而且發展了策略運用的能力。

為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學會學習無疑是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學生的組織加工及其它的學習策略水平體現了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加以指導。

化學備考指導:第一輪複習規劃

【摘要】高三的同學們在空餘的時間可以多看一看大學聯考備考的知識,掌握一些大學聯考的備考知識對大家也是有幫助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第一輪複習規劃,希望大家喜歡。

一、整合教材、科學安排

複習時要以化學知識塊、教材章節、方法與技能相結合的方式整合教材。並按概念和理論(一)—— 無機元素化合物 —— 概念和理論(二)—— 有機化學 —— 方法與技能的主線形成單元,進行復習。並將計算和實驗融合、穿插到各單元中。在整合教材組成單元的過程中,注意感受知識的內在聯繫和規律,形成完整的知識 結構和網絡,促進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注重基礎、落實細節

大學聯考要求的化學主幹知識有25條:(1)原子結構(2)元素週期律、週期表(3)分子結構、晶體類型(4)化學反應與能量(熱化學方程式)(5)反應 速率與化學平衡(6)電解質溶液(PH、離子方程式、水解、電解等)(7)氧化還原原理的應用(8)典型的非金屬鹵素(9)氧族元素(10)氮族元素 (11)碳族元素(12)鹼金屬(13)鎂鋁鐵(14)同分異構(15)烴及其衍生物(16)糖類、蛋白質、油酯(17)有機合成材料(18)物質的量及 計算(19)化學式和結構式計算(20)方程式計算(22)化學實驗常用儀器及操作(23)實驗室製法(24)物質的檢驗、分離、推斷(25)化學實驗設 計

因為化學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對細節的要求非常嚴格,書寫和表達的正確、規範往往決定大學聯考的成敗。為此,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作業練習,強化化學方程式、 離子方程式書寫的配平;有機化學方程式書寫的小分子不掉;有機結構式、結構簡式書寫中C-C鍵、C-H 鍵、C=O鍵、苯環的到位;強化官能團位於左邊的正確書寫等等。要訓練和培養儘量用化學語言進行準確、完整、簡潔地表述。並嚴格化學計算的步驟,運算準 確,表達規範。

三、訓練思維,注重能力的培養

第一輪複習應在通讀、精讀教材的基礎上梳理、歸納知識,按教材中每章小結的知識網絡圖形成本章的知識結構。將教材章與章之間的知識網絡按知識的內在聯 系和規律形成知識體系,以便應用時能快速、準確地提取相關知識,解決化學問題。要用“結構——位置——性質”、“原理——裝置——操作——現象——結論 ——分析——評價”、“類比和邏輯推理”、“實驗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學學習方法,複習掌握化學知識,提升學科能力。

複習中可以精心選擇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作為典型題進行分析、訓練,加強審題方法、解題思路、解題技巧的指導和總結,加大練習力度,嚴格按照要求答題,及時反饋、矯正,使解題能力的培養、提高落實到位。

第一輪複習應根據掌握知識的情況,多穿插一些小專題,側重訓練、提高某種單項能力,如:離子方程式書寫、離子共存、離子濃度大小判斷、熱化學方程式書 寫、無機元素化合物性質推導、化學計算基本方法(一、二、三、四)、化學實驗中的實驗原理設計、儀器設計、操作方法設計、有機同分異構體推導(限制條件與 不限制條件)、有機分子式確定、有機官能團推導等等。對於多種能力的綜合訓練,第一輪複習不可涉及過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時達不到,會挫傷學習積極性。

【總結】第一輪複習規劃就為大家介紹到這兒了,希望大家在高三階段不要慌張,多瞭解一些備考知識,對大家會有幫助的。也希望小編的整理可以幫助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