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

來源:文萃谷 2.68W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

坎坷記愁篇,歷盡生活坎坷、述出人情冷暖。

物極必反,品質也是一樣,芸娘事事為他人考慮,極重感情,卻唯獨忽略了自己。憂思家庭變故,引發血疾後,仍舊操持家事,甚至在病中繡經賺錢補貼家裏。後在“書信門”、“借貸門”、“娶妾門”等家庭事件中,屢屢受到公婆誤解,甚至揹負罵名被逐出家門。幸得朋友相助,寄居別處,眼看日子略有轉機,沈復又丟掉工作,遭僕人無情背叛,終致思慮過度、病重不治。分別之際,芸娘耿耿於懷,歎多情薄命、慘然大哭後香消玉殞,沈復面對孤燈一盞,形單影隻,觸景生情,在妻子棺槨和墓地前,睹物思人,數度傷心落淚。屋漏偏逢連夜雨,沈復因遇人不淑,背上高額債務。作為文人,又清高孤傲,不懂謀生之道,致家境衰退。妻子離世後,在外地漂泊時,兒子早夭、父親離逝,弟弟又設計爭奪遺產,嚐盡人間冷暖。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2

讀完這本書後,我想起了爺爺家裏的兩幅畫:一幅畫裏有一個當官的,被從烏紗帽里長出來的繩子困住了全身,望着一朵雲驚叫着;另一幅畫裏有一位老者,把幾枚金元寶扔到一坨大便上。

還有在電視劇裏,某某大亨會説一些很深刻的話:我這一輩子都在追求身外之物,卻弄丟了最值得珍惜的感情。

這些隱喻看起來很對啊,名和利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髒東西,要遠離,不然會被迷惑的。但現實是這樣嗎?

在讀第一記《閨房記樂》時,我真的很羨慕沈三白。他能和自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芸娘結婚。他和芸娘有聊不完的話題,做不完的遊戲,在一起吟詩作畫,過着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不用被名利打擾。但是往後讀,才發現這些美妙的幻象背後,有着黑暗的另一面。

或許沈三白對名和利都不感興趣。他的一生,只要有筆、有酒、有芸娘就足夠了。然而命運是可笑的,正是因為他對名利的淡漠,才會失去一生的摯愛。

其實我們目前生活的這個世界,始終是由迷戀金錢,玩弄權力的`野心家締造的。所以名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源動力,追逐它們人類才會進步。

而那些視金錢如糞土,視名利如浮雲的人,能用自己空空如也的手,在危機發生時去保護愛人嗎?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3

書中還有三處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卷二《閒情記趣》中描寫的很多花鳥魚蟲小技巧,都很實用,可惜目前真沒這種閒情逸致去效仿,也許以後有機會的話會去試試吧。

二是卷四中寫“秀峯今翠明紅,俗謂之跳槽。”讀到這裏我才得知,原來跳槽最早指的竟然是逛青樓時客人“今天召小翠,明天幸小紅”的這種朝三暮四行為。再想想跳槽的'今義,不僅讓人覺得這是個冷笑話。

三是卷六中提到的三處養生之道,第一句是“讀《養生主》而悟達觀之士,無時而不安,無順而不處,冥然與造化為一。”第二句是“《秋聲賦》雲: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第三句是“不知甘脆肥臘,乃腐腸之藥也。大概受病之始,必由飲食不節。”在此也不用翻譯為白話文了,綜合歸納一下,這三句關於養生的精髓就是“時常做到心平氣和,遇事不要勞心費神,飲食不可沒有節律”,在此與諸位共勉。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4

《浮生六記》是由清朝長洲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的自傳體散文。該書描述了一幅作者與妻子陳芸兩情相悦,夫唱婦隨地追求質樸愛情的理想圖畫。然而囿於當時的封建禮教,作者與妻子至終未能白頭到老,不免讓人感慨唏噓。

在本書中作者把細微的平凡小事,以行雲流水般的文風訴諸筆端。細讀此書,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對話,或是短途遊歷,亦或是插花品茶,總能從中尋味出人間的恬淡美好,且心嚮往之。其中最難忘的就是沈復先生與芸娘純粹的愛情,本書閨房記樂中有云:“情之所鍾,雖醜不嫌”,也許這就是鍾愛一人到達的極致表現,即使他醜也不會嫌棄。而閨房樂記中另一處的描寫也讓我頗為感動:“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漫漫歲月,若得一人廝守,又何懼外物簡陋?夫妻雙雙日沐人間煙火,夜品一盞素茗;日看窵遠雲升,暮觀明燭華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總有不預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後經歷了妻與子相繼離世的悲傷。與摯愛別離,無論是親見還是耳聞,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難得的是,他沒有頹喪不振,而是登山痛飲、乘艇遊河,哪怕孤單也選擇繼續餘生。這也許就是沈復先生想告訴我們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終!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5

有幸在朋友的介紹下,近期看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內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書中記錄着沈復一生經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彷彿置身於舊世其間,體味着人生百態。沈復的心裏始終懷念着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卻長久世間。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並不是不可能,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過於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後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賦多少閒情。有多少繁花似錦,便要有多少承擔滿眼凋零的勇氣。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6

閨房記樂篇,伉儷用情至深、琴瑟和而共鳴。

乾隆年間,一個普通的蘇州書生家庭,作者沈復喜玩筆墨、心細重情、追求閒雅情致。妻子陳芸則蘭質蕙心,賢良淑德,頗有才情,一番美好姻緣,因而留存於世。成婚前,沈復十三歲便許下“非淑姐不娶”的諾言,芸娘連續幾年默默吃齋祈福,只為避免心上人受水痘侵擾。成婚後,在滄浪亭畔的`“我取軒”,二人談詩論賦、賞月對飲、互相調侃、形影不離,以至於短暫分別數月,便覺度日如年。日常生活中,沈復帶芸娘男扮女裝參加廟會,芸娘慫恿沈復試吃滷瓜、臭腐乳,耳鬢廝磨,打情罵俏。分隔異地時,刻“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印章,鴻雁傳書,寄託相思,花式秀恩愛,甚至讓人忘了他們所處的時代。生活落魄寄居別處時,在土山邊,看晚霞夕照、聯句吟詩,在池塘邊,聽蟲鳴聲起,垂釣作樂。

篇中偶有傷今感懷之句,憶往昔二人深情對視約定來生,如今卻天各一方,風流雲散,讀來遺憾湧上心頭,感歎天公不作美。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7

閒情記趣篇,研究接花疊石,品賞生活雅趣。沈復從小就是一個喜歡觀察自然從中獲取樂趣的人。

年紀稍長後,由愛花的樂趣衍生出對插花和剪裁盆景的研究,對二者法度的見解也頗為獨到。園亭樓閣、套式迴廊、疊石回山、栽花取勢方面,又有所謂“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看法,放到如今,應該也算是園林設計方面的專家了。獨樂樂,不如夫妻同樂,幸運的沈復遇到的是一個不光能與他品評詩詞的.女子,獨創“草蟲之法”,讓插花不落俗套,栩栩如生。製作精巧的“活花屏”,讓居舍綠蔭滿窗,透風遮日。與友人野外露營時,出招提供熱茶酒菜,其他遊人在旁嘖嘖稱羨,友人得以盡興遊玩,諸如此類,沈復自是讚美之詞,不絕於文。

讀到此處,更加應了林語堂那句評價,“芸娘,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在我看來,與其説沈復書寫了一部經典,倒不如説芸娘成就了沈復。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8

這一章完全跟着沈先生遊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過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這本書的結束,沈先生也帶着我們去領略了庵裏的美景與落魄,空曠與葱鬱。

從這些遊記中,我看到沈先生紅色性格的特徵,正如他自己所説“我的為人,凡事喜歡獨出己見,不屑於隨着別人,即算是談論詩品評畫,無不都是帶着‘人家喜歡的我捨棄,人家捨棄的我偏撿起來’這意思。所以風景名勝,重要的還是心中有所得。”

紅色性格指的是與紅色相關聯,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特別有分量感,透露出堅定、堅強、熱情而奔放的性格。紅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個性、喜歡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愛出門遊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紅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孫悟空。它勇敢、果斷、愛憎分明、敢於冒險、不屈不撓。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經。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時剛愎自用,有時在人際關係欠柔和、衝動等。

與紅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隨意自在,不會感覺被約束,然而,紅色性格的人一旦過“度”,也是讓身邊人不自在,因此,我們需要修心。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9

讀完全本之後,我個人認為,要把《浮生六記》當作功利的書籍來讀的.話,可能就會失望了。因為沈復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賢德兼備、樂善好施,當然這些優點很好,但是他同時也不思進取,貪圖玩樂,要不然最後也不會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了。同時他學問也並不太精,要不然書的開頭也不會説自己有語法錯誤希望大家原諒。

而這本《浮生六記》便是集畢生玩樂經驗所集齊,好在什麼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態度。

這本書由狗糧開始,就是講述與芸孃的愛情故事,芸娘死後還魂那篇簡直讀的我淚流滿面。後來便是許多山水園林之所聞所感。

還有一點非常好,在於沈復儘管後半生遭受苦難,但是卻沒有半點怨懟之情,可以説是非常豁達樂觀的人了。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全書讀起來養眼養心,沒有説教解惑,沒有仕途功利,沒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詩意生活。

七夕節拜天孫贈"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吃梅花盒,飲荷花茶,住活花屏,生活閒淡雅緻,真可讓當代人頂禮膜拜。

前兩卷恩愛美好,轉筆到卷三,坎坷記愁,恩愛夫妻不到頭,不禁讓人潸然。也許這就是生活,有點不如意,也許才是最美好。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0

沈復與陳芸青梅竹馬,兩人情投意合,終成眷屬。

林語堂先生稱陳芸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他們把普通的日子過成了煙火神仙。

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温。

兩人的温馨甜蜜,盡在沈復筆下重現,平淡如水、對酒當歌、相約來世。

然而,造化弄人,妻子陳芸早逝,獨留沈復,長相憶。

沈復的後半生,在追憶中度過——

無人問我粥可暖,無人與我共黃昏。

想必在甜蜜往昔之後,引發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悲愴,無人能言説。這種悽苦之情,也被我的那位來自聲音課的學長演繹得萬分悲涼、充滿落寞,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喪妻、喪父、喪子,人生顛沛流離。

天地如逆旅,人生如過客,“浮生”,“若夢”?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1

這一章的字裏行間,你儂我儂,透露着濃濃的愛意,沈先生與芸娘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擁有着濃情蜜意,着實令人羨慕。

而且,我發現沈先生擅長觀察,他的視覺系統整合得很好,得益於兒時的他,喜愛明察秋毫,細細觀察纖小的.東西,因此,在他的文字下面,生動的體現蚊蟲這些細小動物的刻畫,從而帶來了豐富的想象。

長大後的沈先生,喜愛修剪盆景,這是功夫活,急不得,這個培養性情的手工活,在沈先生筆下,描繪得繪聲繪色,讓我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愜意。

生活本是油鹽柴米醬醋茶,沈先生夫婦卻把日子過得閒情逸致,越發讓我親近他們的生活。

“點綴盆景的花石,小則可以精巧到入畫圖中,大則可以融匯韻致,令人入神。捧一甌清茶觀賞,注意力能被盆景移取,使人神遊其中,這等盆景,才適合在幽靜書齋裏賞玩。”這等描繪,全然是享受當下。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2

這一章節,充滿了悲哀的氣息,沈先生和芸孃的日子生不僅過的越來越拮据,芸娘最後也在異鄉里去世。之後沈先生回到故里,卻因父親對他還諒解,故一直沒有去見父親,直到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最終連父親最後一眼也沒見上。而後他弟弟的一些所作所為,最終讓沈先生選擇淨身出户!

在這一章中,陳先生説道了一問觀點:

奉勸世上的夫婦,固然不可彼此仇視,也不可以過於情愛深重。俗話説“恩愛夫妻不到頭”

這讓我想到“吃虧是福”,講究的`就是人生的平衡,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就是平衡,因此,吃虧就是得福。

現在的人們,大多數都喜歡“精明”,也就是凡事不吃虧,倘若都要精明,那麼,會不會精明過頭了,反而變得斤斤計較。

我們講究平衡,是因為心平靜,不管遇見哪種情緒,都能平靜對待,才能平和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3

對這版《浮生六記》非常滿意,封面裝幀設計都是典型的中國元素,這種既有美感又有格調的圖案是我最滿意的,其中寓意,擔得起“浮生”二字,好像心裏構想的那幅“浮世生活”的圖畫復活了!

作者從小喜歡微察事物,往往能從極其細微的地方發覺人生的樂趣,寫得頗有見地。文中對小孩子的童真童趣和胸有溝壑的特點展露無遺,啟發着所有人要像孩子一樣去發覺身邊事物的.美好,去品味許多景物內有乾坤的美妙。也許只有心懷物我平等,萬物有情的真誠態度,我們的眼睛才能夠具備審美的視角。這於我們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喚醒,因為我們大多數成年人越長大,眼睛就越混濁不清。

試想我們有多久沒有留意頭頂的星空,更別説留意那牆角怒放的生命?我們習慣了説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可真是這樣嗎?我們有了錢和時間之後,所謂的詩和遠方大多數也只是如匆匆過客般止於留影,博得眾人點贊罷了,其實這何嘗不是物慾膨脹後的另一種苟且方式?無論是近處還是遠方,都不只是一種空間的距離,而是心理和審美的距離。如果帶着狹隘和偏執去看世間,那麼美就會離我們很遠,相反,若帶着發現和欣賞的審美眼光去觀景,那麼無論遠近都美不勝收。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4

年四十有六,沈復做《浮生六記》。從記述可探析,惟婚姻與獨遊為其一生樂事。人生不是向死而生那麼明朗,實是歷經坎坷洞若觀火而已。生而彌堅,只因愛意深沉。難得士族出身的他,對妻子陳芸一往情深。也難得弱女子陳芸卻是位情趣雅緻活潑可愛的好伴侶,聊慰沈復平生孤寂多荈。人倫情理之外,作為天地間一個體,究竟怎樣活着更好呢?大家都要謀生,在這個過程中機關算盡,榮辱難安。滿足了生存必須,我們追求精神境界的層次千差萬別。沈復因他的家世他的職業他的往來成就了一條別開生面的行遊。孝順,豁達,聰敏,深情,細膩,這樣的優質男偏就終生囿於漂泊無定的幕僚生活,時常遭遇裁員以致食不果腹,妻子陳芸生前還得當了首飾幫他沽酒尋歡。幽微寡涼的人生裏,當最後的慰藉亦自接踵消散殆盡,父死妻亡子喪,無法盡心關心女兒而只得令做他人養婦,無法承歡膝下陪伴老母而遇兄弟嫌貧驅逐,天大地大而無片瓦存身,你以為這樣的.男人會如何苟活下去呢?生存還是死亡?亙古的哲學命題其實也沒什麼深奧。忘我,自古仁人君子出世的不二法門。寄情于山水之間,人知太守之樂,而不知太守自樂其樂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