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片段賞析

來源:文萃谷 1.46W

《找春天》是一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的散文。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麗,有着嫩綠的秀眉和色彩斑斕的眼睛;她活潑,嫻熟地彈奏動人的音符,快樂地蕩着鞦韆,興奮地叫着、笑着……為使學生能在讀懂課文後,將課文內容的理解轉化為自己的個性化語言,同時使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第二課教學中,設計了以下環節:

《找春天》片段賞析

【片斷一】

師:春天已不知不覺走進了我們的心中,相信小朋友對春天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能説説嗎?

生:我讀了最後小節後,知道春天是個活潑的小姑娘,她在柳枝上盪鞦韆,在風箏尾巴上搖啊搖,她在喜鵲、杜鵑的嘴裏叫,在桃花、杏花枝頭笑……

師:説得真棒!會讀書、會思考!誰也有同樣的感受呢?

生:我也感覺春天很活潑,而且很愛唱歌,歌聲可動聽啦。“嘰嘰喳喳”、“丁丁冬冬”、“嘩啦嘩啦”……

師:你的表達就是一首動聽的歌,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他!

生:我和也從最後一小節可以感受到春天很活潑。我還想把這小節改一改,讓春天更美麗。

師:好,露一手吧!

生:她在小樹上澆水,在小朋友臉上笑。

生:我也來。她在屋頂上跑來跑去,在小朋友頭上梳理。

生:她在小河裏漫步,在山頂上掃雪。

生:她在燕子嘴裏叫,在小溪裏丁丁冬冬唱……

學生興趣盎然地把自己對春天的種種感受匯聚成一句句話。

〖反思〗

新課標“倡導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尊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導學生的感悟體驗。”因此案例中,教師讓學生潛心會文,充分與文本對話後,談談對春天的感受。當一個學生從文本的字裏行間感受到“春天是活潑的”,教師並未急着去談其它的感受,而是在肯定其會讀書,會思考後,便鎖定“活潑”這一感受,讓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激發想象。這一引一撥,孩子所展示的思維空間竟是如此的廣闊。想象是如此的豐富,假如沒有這一環節的停留、挖掘,學生只是膚淺、走馬觀花似的多元解讀,那麼課堂上情感迸發的鏡頭也就不復存在了!

學生在課堂上的靈性飛揚,還有賴於教師所營造的一種自由寬鬆的氛圍。新課標所倡導的民主平等的對話,讓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師生、生生互動的對話過程中,學生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接觸。基於此學生才會在課堂產生“我也來説説”的大膽想法。當學生產生這些想法,教師除了大加鼓勵,還可幫其“扶上馬,送一程”,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新課標強調要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拓展學生的語文空間。《找春天》一文語言優美,充滿詩意。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把春天説得更美麗,不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充分利用文本來拓寬學生寫話的空間。由此可見,教材不應是碼頭,而應是航船。

【片斷二】

師:老師也找到春姑娘了,她在一篇優美的文章裏,請大家把《找春天》讀一讀,要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誰從課文中找到春天了,請説一説。

生:小草是春天的眉毛。

生:野花是春天的眼睛。

生:樹木是春天的音符,小溪是春天的琴聲。

……

師:你還發現()是春天的()。

請看學生的回答:桃花是春天的笑臉。柳枝是春天的長髮。風兒是春天的小手。雷聲是春天的腳步。蝴蝶是春天的髮夾。花兒是春天的化粧品。小河是春天的錦緞。草地是春天的綠衣服。

師:你們想得真好,把春姑娘打扮得更美了。

〖反思〗

一直以來,課堂上只有一種聲音,老師講,學生聽,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講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新的教學模式讓教師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相信學生的潛能,把課堂還給孩子”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內涵。今天的課堂上,我聽到的是多麼富有童趣的聲音,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獨特感受,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的豐富想象!我感受到他們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展示了學生的潛能。學生極富創意的發言使我認識到:今天的兒童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認識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容小視。在課改的今天,學生勇於挑戰的個性正漸漸地嶄露頭角。在充滿想像和夢幻的兒童時期,充分發揚孩子們的個性,引導他們想像,才能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燃起一盞難以熄滅的明燈。

【片斷三】

師:學了這篇課文,能談談你的感受嗎?

生:文章太美了,我想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

生:老師,這篇課文寫得太美了,我想用學過的一首詩來表達我的感受。

(學生背古詩《村居》)

(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同學都願意背關於春天的古詩)

生:我想背《春夜喜雨》。

生:我想背朱自清的《春》。

生:我想背《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遊園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生:我想按課文內容畫一畫美麗的圖畫。

生:我想唱一首有關春天的歌。

生:我想在這個星期天去找找春天,寫一篇作文。

師:老師決定這個星期四中午帶大家在校園裏找找春天。

  〖反思〗

過去,我們的語文課程過於封閉,過於注重語文知識,把學生定格在語文書本世界裏,與其他學科及生活、社會缺乏聯繫。語文學科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學科本位的現象必須改變。在課改教學活動中,看到有的語文課變着花樣滲透各種活動,熱鬧非凡,不管課文的體裁與內容是否適合,也不管知識是否落實到位。我認為,融合也好,溝通也罷,語文課不能脱離其根本,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國小生必背的70首古詩,在課改實驗中,我將古詩的背誦與學生認字結合起來,旨在通過課外自主地學習古詩,達到促進學生認字的目的。熟知學生卻將古詩與所學課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且比較和諧。它讓我認識到兩點:一是課標中所提倡課內老師的指導與課外自主的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途徑,二是要重視語言的積累。積累,是表達的基礎,是語言材料內化為個人語言儲備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