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大家族大班的主題教案

來源:文萃谷 3.17W
  鳥類大家族大班的主題教案

幼兒園的孩子是最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他們對於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都感到非常新奇,總想一探究竟。為了讓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慾真正地成為孩子發展的動力,我就嘗試着在我們的探索型主題活動中來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下面我就主題活動“鳥”來介紹一下。

鳥類大家族大班的主題教案

一、主題來源

陽春三月,春意濃濃,世界萬物在温暖的陽光照耀下慢慢甦醒過來。飯後,我帶着孩子們來到後操場的草坪上找春天,當孩子們歡呼雀躍地討論着自己的發現時,徐季超小朋友拿着一片小小的羽毛來到我身邊,用他稚嫩的聲音問道:“趙老師,這是什麼鳥身上的羽毛呀?”旁邊圍觀的孩子都搶着説:“我知道,是燕子身上的。”“不對,是麻雀身上的”……這時候,徐季超又抬起頭來問:“趙老師。是不是有人用槍打了小鳥後,小鳥的羽毛才會掉下來的?”看到孩子們這麼關注這片輕輕的羽毛,而且還想到了這麼多有價值的問題,我們就產生了這樣一種構想,就是讓孩子們去了解鳥、發現鳥的祕密,從而去關注鳥、愛護鳥。於是,我們就開始了“鳥”的主題活動。

(分析:孩子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會特別關注,從而會產生豐富的聯想,提出質疑。那麼碰到這種問題時,成人應給予相應的關注,讓孩子的聯想得以實踐,讓孩子的疑惑得以解決,這樣孩子的這種瞬間產生的好奇心的火花才不會熄滅,並且會生生不熄地燃燒下去。)

二、調查已有經驗

為了瞭解孩子對鳥的已有認識,我們首先進行了一個調查活動,讓孩子們説説“我知道的鳥的名稱”,孩子們説了很多很多鳥的名字,當蘇開明小朋友説到“雕”時,胡陳超馬上説出他自己的意見:“我知道,雕就是老鷹。”這個觀點引起了其他孩子的爭論,有的説:“雕和老鷹的名字不一樣,所以雕不是老鷹。”有的説:“雕和老鷹長得一樣,所以雕就是老鷹”……爭論不休中,有的孩子為了證實他的觀點是正確的,就走上來問我:“趙老師,雕到底是不是老鷹?”我故意搖搖頭:“我也不知道。今天小朋友問了這個問題非常好,回家以後你們就去找這方面的資料,看看到底誰説得對。”於是,我們首先就展開了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孩子們終於獲得了答案,原來雕不是老鷹,但是它們是同一科的,都是猛禽類。

(分析:由於孩子的知識經驗不豐富,容易混淆事物,所以對事情就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從而引發爭論。但是我覺得這些爭論正是培養問題意識的導火索,有了爭論就有質疑,有了質疑就會產生問題,重要的是老師如何點撥這根導火索,如何讓孩子的爭論變成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

三、收集資料、交流介紹

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孩子們收集了很多鳥的資料,有圖書、圖片、識字卡、鳥的羽毛以及實物鳥等等。

一天,張心儀小朋友帶來了一張蝴蝶圖片,她向大家介紹説:“我帶的鳥的名字叫蝴蝶。”這時,翁少航聽到了馬上站起來説:“不對不對,蝴蝶不是鳥。”其他孩子也爭論起來,我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蝴蝶是鳥,一派認為蝴蝶不是鳥。我們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聰明的王若愚小朋友把手舉的高高的:“我知道,是‘蝴蝶是不是鳥’的問題。”經過我的提點後,孩子們的問題產生了,而且學會了概括和提煉。以後,他們就針對這個問題去深入探究。徐季超帶來了他觀察後的'發現:“我發現蝴蝶有觸角,小鳥沒有的。”趙君磊帶來了他姐姐的一本生物書介紹説:“蝴蝶是毛毛蟲變成的,小鳥是從鳥媽媽生的蛋裏出來的。”由此,我們得出了結論:蝴蝶不是鳥。

又一天早晨,貢弈楨小朋友帶來了一本圖書,他向大家介紹説:“有的鳥是不會飛的,企鵝就不會飛。”汪凱迪覺得很奇怪,馬上問:“為什麼企鵝不會飛呀?”這個問題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後來,貢弈楨把他帶來的圖書和同伴一起分享後才發現,原來企鵝的翅膀已經退化了,所以不會飛了。發現了鳥的這個祕密後,季雨又產生了新的問題:“老師,我看到動物園裏的孔雀也不會飛,是不是有很多鳥不會飛呀?”根據這些問題,孩子們樂次不疲地去尋找着、探究着。

(分析:孩子們在接受同伴信息的同時自己也在反饋、思考,在和他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碰撞。在這種碰撞中就會產生疑惑、發現問題,只要成人稍加點撥,孩子就會很自然地提出問題。另外,孩子在提出問題後一定要去關注它、想辦法解決它,那麼,孩子才會保持長久的提問習慣,也會更深入、更有目的地提出自己的問題。)

四、參觀、採訪

孩子對一些圖片資料上的鳥是不滿足的。因此,我們就帶孩子去實地參觀了我們鎮上唯一的一個鳥店。一來到鳥店,我們就被淹沒在一片嘰嘰喳喳、百鳥爭鳴的鳥的海洋裏。孩子們滿懷興奮,但更多的是一種新奇,恨不得伸手去摸一摸、抱一抱。他們拉着鳥店裏的老爺爺,爭相提着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王若愚:老爺爺,那隻綠色羽毛的鳥是鸚鵡嗎?它會説什麼話呀?

胥冰清:老爺爺,這隻長長尾巴的鳥叫什麼名字呀?

翁少航:老爺爺,那種紅色羽毛、一點點大的鳥叫什麼名字呀?

徐嘉浩:老爺爺,這些鳥喜不喜歡吃飯?

趙君磊:老爺爺,這些小鳥關在一起要不要打架的呀?

汪凱迪:這些小鳥的嘴巴很尖,會不會咬我們的手指呀?

季雨:這些小鳥要不要經常洗澡的?

徐燕:老爺爺,這些鳥食都是些什麼東西呀?

一次次的提問,在老爺爺一次次耐心地解答中獲得滿足。於是,孩子們知道了很多鳥的名字:嬌鳳、鸚鵡、八哥、芙蓉;他們也知道了要經常清洗鳥籠,經常給小鳥清理羽毛;他們還知道了那些小鳥喜歡熱鬧,喜歡和同伴住在一起……

(分析:環境是培養孩子問題意識的源泉。孩子們在環境中感受、體驗、發現和思考。因此,我們應多帶孩子進行實地觀察和採訪,在自己的發現中產生問題、提出問題。)

五、餵養鴿子和嬌鳳鳥

參觀過鳥店後的一天,王若愚小朋友帶來了一隻鴿子,徐季超小朋友帶來了一隻漂亮的嬌鳳鳥。教室裏多了兩隻活生生的小鳥後,孩子們可喜歡了,一有時間就去看小鳥,和小鳥説話、聊天,還把自己的餅乾和飯菜省給小鳥吃。在餵養小鳥的過程中,我經常聽到孩子們在興高采烈的描述他們的發現,同時也不斷地提出自己的疑問:

季雨:鴿子怎麼經常在叫,是不是肚子餓了?

趙卿如:鴿子最喜歡吃我帶來的米,它要吃很多米的。

趙錚:鴿子好象很不開心,經常走來走去,是不是口渴了?

汪致遠:我發現鴿子要吃很多東西,嬌鳳鳥吃得少,是不是鴿子肚子大呀?

汪凱迪:為什麼嬌鳳鳥不喜歡吃米、喝水?

翁少航:為什麼小鳥不要吃我的餅乾呀?

大約餵養了兩週後,週一的早晨,我剛進教室,幾個孩子就來告訴我,嬌鳳鳥死了,很多孩子都陷入悲痛中,他們都來問我:“趙老師,小鳥怎麼會死的呀?它為什麼會死呀?”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了孩子,很多孩子説出了他們的猜想:

汪凱迪:我們禮拜天在家沒有給它餵食,是不是餓死的?

胡陳超:是不是我們兩天沒有給它喝水,渴死的?

季雨:是不是我們小朋友太吵,把小鳥吵死了?

蘇開明:是我們沒有問養鳥的爺爺怎麼養小鳥,我們不會養,所以小鳥才會死的。

徐志程:是不是我們兩天沒來,小鳥很孤單,寂寞死的呀?

孩子們傷懷的話語深深地震動着我,他們對這隻相處了兩個星期的小鳥充滿着感情。後來,他們都建議把小鳥埋在地下,種點花陪伴小鳥,讓小鳥不再孤單。

(分析:孩子們特別喜歡小動物,而且特別喜歡親手去餵養小動物。在餵養的過程中,由於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夠,往往就會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習慣和動物聯繫起來,於是,就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就成為他們日後探索的東西。老師應多讓孩子觀察實踐,多傾聽孩子的問題,尋找有價值的教育契機,讓孩子的問題真正成為其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六、宣傳愛鳥、保護鳥

在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孩子們深深地感受到了鳥對大自然和人們的好處,鳥是人類的好朋友。他們自發地組成了愛鳥小分隊:有的做起了鳥窩,準備放到大樹上讓小鳥住進來;有的畫起了宣傳畫,準備向大家介紹怎樣愛護小鳥;有的在設計保護鳥類的標語,準備貼到樹上、大街上,讓大家一起行動;有的做起了宣傳小旗……在這些行動中,孩子們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動手做鳥窩前,季雨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鳥窩用什麼材料做?”孩子們想到了很多,有的説用鐵皮做,有的説用鉛絲做,有的説用紙盒做,根據孩子的能力,我們就選擇用紙盒做。孩子們從家裏帶來了各種包裝盒。在做的過程中,汪凱迪、趙錚又發現了新問題:“小鳥從哪裏進去?小鳥怎麼透氣?”於是,他們又想到了為鳥窩開門和窗,而且開出了各種形狀的門窗。做好了鳥窩,孩子們正想掛到樹上去,卻發現正下着雨,徐志程着急地説:“趙老師,這些鳥窩要被雨淋濕的,要爛掉的,怎麼辦呀?”又一個新問題產生了:“怎樣才能讓小鳥的家不淋濕?”孩子們又開始動起了小腦筋。徐季超説:“在鳥窩上撐一把小傘。”汪凱迪説:“把鳥窩放在密密的樹葉下就不淋濕了。”汪致遠説:“在鳥窩上套塑料袋,雨就進不去了。”……

(分析:一個個問題在孩子的探索中產生,又在孩子的探索中得以解決。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產生出了新的問題,又有了新的探究行為。其實,孩子一直在重複這樣的過程,這種重複將激勵孩子更主動地去提出問題,更深入地去發現、探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