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聾校的數學教學效率

來源:文萃谷 1.99W

有效的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聾校的數學教學效率

1、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教師的授課方式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模式。如在講《認識時間》這一課時,通過在黑板上標出時針和分針位置的練習,部分同學能正確的讀出幾時幾分,但B類生卻總是容易出錯。無奈之下,我就帶他們用硬紙做起了簡易的鐘表,讓他們在自己的鐘表上標上數字、時針、分針。然後聽老師説時間,在自己的鐘表上拔出正確的時間。就這樣,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再用自己做的鐘表拔時間,學生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就能正確的讀出時間。通過這一教學實例,我深刻的認識到靈活的教學方法對於數學課堂是多麼的重要!

2、教學語言要條理清楚,準確規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因此聾校數學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條理清楚,準確規範精煉。這就要求聾校數學教師口語與手語的轉換,手勢語的手形、位置、形象性等要更加規範,才便於學生理解新知識,掌握新知識。

3、教學板書要精煉。數學課上既要寫例題又要寫概念做練習,一般板書較多,學生既要聽老師講,又要看板書,很多問題必須通過板書才能得到解決。所以板書是否精煉,對提高一堂課的教學質量有很大關係。課堂板書應做到格式規範,字體正確,內容精煉,具有啟發性、重點性。通過板書便於學生對所講內容一目瞭然,加深理解,便於記憶。同時通過板書,學生還可以得到領悟,得到啟發,自己得出結論。因此,成功的板書是上好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找最小公倍數》這一課,我做了以下板書:要求最小公倍數,倍數關係取大數,兩兩互質取乘積,一般關係怎麼辦,列表集合兩個法。

課堂教學要突破重點

1、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老師在講課時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採用適當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如對低年級學生可以採取直觀演示法,講解“數的組成”時,用線穿珠講解,分就是從線中間把珠提起來,合就是從兩端把珠拿起來,這樣講簡單易懂,學生便於理解。中高年級學生同樣可以採用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演示與線段圖相結合。如圖書館有6個書架,每個書架有4層,每層放80本書,一共放多少本?在黑板上出示書架圖畫和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聾生對文字的理解源於形象、實物,而線段圖是一種精煉高度的表達形式,聾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若恰當地把兩者結合起來,會取得好的效果。

2、教學語言要條理清楚,準確規範。在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因此聾校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條理清楚,準確規範,精煉。這就要求聾校教師口語與手語的結合,手勢語的手形、位置、形象性等要更加規範,才便於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3、課堂板書要合理科學。板書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關係。數學課板書較多,板書格式規範,字體正確,便於學生對所講內容一目瞭然,加深理解和記憶。同時通過板書,學生還可以得到領悟,得到啟發,得出結論。

4、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對於沒有語言環境的聾生來説,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需要引導聾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如教“時間的認識”時,給每個學生準備表模型,帶領他們一起認識時針、分針、秒針,一起撥表,讓他們知道不同時間時針、分針的位置不同。難點不攻自破,教學相對容易了許多。

提高教學效率策略

新課程實施不到位造成無效或低效

片面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合作交流,師生互動,表面對話激烈,熱熱鬧鬧,實則虛假交流。既無寬度,也無深度,乃為表面互動。或單一對話:交流無味,效果不佳。學生以“無語”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學生木然。教師一對“一”把學生集體做為一個交流對象,忽視學生個體存在,忽視學生差異,單向對話,簡單回答。此類“監督型”教師眼裏不存在個體,交流渠道單一。(“我是監督這個羣體學習的”。)另類教師對話,每個同學的發言都要回到教師那兒之後,又才能面對另一個學生。教師將學生髮言串聯,而生與生之間處於隔離狀態,沒有其真正生生交流。這類“顧問型”教師,“有什麼問題跟我講,他們都不知道”。

交流渠道仍是“互動單一”,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前者有整體無個體,教師放不開,不敢放(特別是大班額教學)。後者是有個體無整體,教師也放不開。這兩種表現,教師把話語權緊緊握在手中,都沒誠心交給學生,把“講授――接受”作為唯一教學方式,課堂對話當作形式,裝點門面。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教師與學生的“主導”與“主體”關係倒置。打着學生主體的“幌子”,做着教師是主宰的“勾當”

面面俱到,課堂環節沒有主次,教學沒有重、難點,造成無效或低效

教師更多關注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創新,而忽略了作為課程資源的主要憑藉――教材(文本)。忽略“鑽研教材”,教學目標不明確、不科學、難以操作,機械地將目標分為三個維度來表述,課堂教學結構沒有明顯的線索,重點不突出,難點沒突破。各教學環節平均使力,面面俱到,學科知識被肢解,支離破碎。有的過早過多補充拓展,過多進行非本學科的活動。雖然新課程強調課程開放,強調活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但課本仍是教學的首要選擇與憑藉。無論教學觀念如何更新,深入鑽研教材是永恆的要求。追求課堂教學環節的有機統一,重點內容要捨得花時間突出,難點要捨得花功夫突破,各環節要有起伏。現實不少課堂教學環節複雜,美其名曰“增大容量”。

常常有這樣的課:一篇課文的教學,生字也認了;課文也讀了;內容也理解了;能表演的還表演了;要求寫的生字也寫了。聽者一片譁然,稱其教學之“高效”。由於公開課,一篇課文教學的所有任務就在一節課裏,全被“公開”了,完成了。這樣的教學要麼課前準備過頭(甚至預演),課堂(公開課時)再“演”一遍;要麼貪大求全,淺嘗輒止。結果只能“蜻蜓點水”,沒有“實效”。可謂環節“量”上的複雜,在某一環節“質”上也存在過於繁雜的現象。其表現有:一總是不放心,反覆“強調”;二為思路不清,反覆“表述”;三為線索不明,東一榔頭西一棒,生怕哪個知識點被遺漏;四為口頭習慣。長此以往,課堂只有教師一人“孤芳自賞”,見不到學生“百花齊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