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聾生數學教學質量

來源:文萃谷 5.88K

提高聾生數學閲讀能力

如何提高聾生數學教學質量

一、“數學閲讀”內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説:“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數學的源泉,低年級聾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學中把生活情境呈現出來,讓聾生充分閲讀,從情境圖中獲得信息,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在閲讀的過程中,聾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產生強烈的閲讀興趣。在小朋友認識10以內各數的時候,筆者給他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校園圖,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分別找出數量1、2、3、4……的東西,再找出教室中可以用數字表示的物體,説給小朋友聽一聽。課後又讓聾生找一找,家裏的哪些東西可以用我們學過的數字來表示。聾生找到了許許多多:我家有一台電腦,2台冰箱,3張牀,4只空調等等。

二、“數學閲讀”問題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聾生認真閲讀,獨立思考,主動探究,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數學閲讀”多樣化

在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時,筆者讓聾生用9根小棒,擺成正方形,聾生通過操作,發現9根小棒可以擺出兩個正方形,還多一根小棒,也就是9裏面有2個4還多1。然後引導聾生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表示操作結果,讓聾生嘗試着寫一寫,引導聾生評價、分析、閲讀、比較,説説9÷4=2……1,9,4,2,1分別表示什麼,讓聾生知道“1”是擺正方形剩下的小棒,在數學裏就是“餘數”。最後,讓聾生嘗試着寫出豎式,再結合實物圖、橫式説説豎式中各數表示的意義。

要想讓聾生掌握有餘數除法橫式、豎式的書寫,不是一件為難的事,然而,聾生會寫式子,並不表示他們對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已經理解到位了,只有讓聾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並從宏觀的角度觀察、閲讀,才能有效地實現圖形、符號、文字三種形式相互轉化,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準確地表達抽象的.數學知識,思維水平才能不斷提升。

培養聾生的學習能力

培養聾生對數學知識之間聯繫的溝通能力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這是教育的一個原理,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最大可能地做到有利於聾生學習的正遷移。教材中每一節新知識前都安排了複習舊知,並且新知識內容安排了許多圖片,始終注意做到直觀,有的還有實際動手操作,給聾生的學習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讓聾生從中發現規律,理解新知識,並使疑難問題得到解決。在實際教學中我採取了以下步驟引導聾生學習新知識。

1.複習舊知,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2.閲讀新知識,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比較,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3.利用正遷移學習掌握新知識

經過長期的培養和訓練,大部分聾生都能運用這一方法獨立閲讀並理解數學知識。

在練習中注意培養聾生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在練習中注意培養聾生靈活解題的能力

發展聾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思維的敏捷性,通過靈活解題能力的訓練,不僅培養了聾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進一步激發了聾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注意培養聾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在數學教學中讓聾生動手操作,聯繫與聾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培養聾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2)加強實地訓練,提高聾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聾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既要細心,也要有恆心,聾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數學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就不成問題了。提高教學質量是數學教師日常工作的重點,我們要勤於實踐,勤于思考和總結,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我們肩負着育人成材的特殊使命,無尚光榮,也很艱鉅,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一定能培養出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很強的學生,一定會收穫成功的喜悦和歡樂。

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一、尊重知識的架構規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有着嚴密的內在邏輯性,對其生成過程的理解與把握才是掌握知識的真諦。只注重結果、不注重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是對數學學科的一種錯誤解讀,它忽視了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的特點,違背了數學學科的內在邏輯性,嚴重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緊緊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繫,引導學生拓展思路,多維思考,注重知識之間的銜接,幫助學生把知識點串聯成知識鏈,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夠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脈絡,從而內化成為學生的數學能力。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知識有強烈的需求。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的、富有個性思考和實踐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只有讓學生通過自己去體驗、探索、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嘗試並最終解決問題,這才符合作為個體的人的認知規律。《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教師預定目標的指引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目的、有計劃的完成學習任務,掌握所學知識。

在進行“角的度量”教學時,為給學生搭建更多的自主學習平台,在教師的“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之間求得平衡,我是這樣設計的:

1.學生利用手語工具書解決手語生詞。

2.結合教材,藉助量角器,瞭解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中心點、0刻度線、內圈刻度、外圈刻度)。

(1)同桌相互説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2)教師指名學生説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

3.認識1度,識記度的讀寫,並能準確地讀出1度。(動畫演示)

4.重點探究:角的測量方法。藉助於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認識內圈刻度)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嘗試動手操作,生生互動、質疑,師生共同驗證,總結測量步驟:點點重合,邊線重合,讀準刻度。

5.難點解析:出示一個向左開口的角,讓學生試讀出它的度數。(認識外圈刻度)

通過難題引發爭議:這個角到底是150度還是30度?

師生共同驗證後進行難點解析。(找準零刻度線,沿着零刻度線找出對應的內圈刻度或外圈刻度,再讀角的度數),

學生動手測量一個向左開口的角的度數。

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這是新課標對教學活動提出的要求,也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在需求。只有在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瞭解知識的生成過程,把知識內化成為自身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