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語花》原文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21W
《解語花》原文及賞析1

解語花·上元

《解語花》原文及賞析

周邦彥

風消焰蠟,

露浥烘爐,

花市光相射。

桂華流瓦,

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纖腰一把。

簫鼓喧,

人影參差,

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門如晝,

嬉笑遊冶。

鈿車羅帕,

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

年光是也,

惟只見舊情衰謝。

清漏移,

飛蓋歸來,

從舞休歌罷。

賞析

以元宵節為題材的詞作頗多,本詞自有特色。它既描寫了當時當地元宵盛況,又有對汴京元宵的回憶,也有自己意興消沉的抒情,三者有機融合,隱約流露出去國離鄉,今不如昔的感歎。上片寫荊州元宵燈節。下片聯想到京城元宵節的情景以及追昔撫今的傷感。讀古人詞,既須賞其筆墨之妙,更須領其心性之美。如此讀詞,全是情深意篤,一片痴心——亦即詩心之所在。

《解語花》原文及賞析2

門橫皺碧,路入蒼煙,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臨溪影、一一半斜清淺。飛霙弄晚。蕩千里、暗香平遠。端正看、瓊樹三枝,總似蘭昌見。

酥瑩雲容夜暖。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冷雲荒翠,幽棲久、無語暗申春怨。東風半面。料準擬、何郎詞卷。歡未闌,煙雨青黃,宜晝陰庭館。

翻譯

碧水盪漾橫於門前,蒼煙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邊春光溶溶。夜來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淺的水中斜浮。雪花故意在晚上飛閒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隨之向千里外飄去。仔細看它絕似蘭昌宮裏的三個美人,瓊樹三枝多有風度。

梅枝晶瑩酥軟像體態婀娜的張雲容,夜裏給人送來温情香暖。它插戴在頭上與劉蘭翹一樣清瘦,又如蕭鳳台那般柔婉。它久棲於枯寒荒冷的幽澗,春來了它默默無語獨自抱怨。東風吹過只留半面,想何遜一定打算把它寫入詩卷。人們觀賞它的興致未盡,天空又佈滿了青黃的煙雨,應讓它安放於白天陰涼的庭館。

註釋

解語花:詞牌名,此體雙調一百字,上片九句六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

皺碧:形容碧水有波紋。

飛霙:飛雪。霙,雪花。

端正:容貌姣美、整齊。

蘭昌:宮名。在唐福昌縣西十七裏,屬河南府河南郡。

半面:詞中喻花之凋零。

何郎:何遜,南朝梁詩人,寫有《詠早梅》一詩,後世詠梅時多用此事。

煙雨青黃:指梅雨季節。青黃,指梅子。

賞析

上片從地理環境和天氣寫起,為梅之出場烘托氣勢。“門橫皺碧”三句是倒寫,從邏輯上説,應是先“春近江南岸”,然後詞人循路而去,一路煙水蒼茫,春景迷離,最後來到梅之所在。“皺碧”“蒼煙”“江南岸”,處處有水,可見梅在水邊。“暮寒如翦”寫時當日暮,春寒料峭,“翦”暗含春風之意,“翦翦輕風陣陣寒”,呼應開頭“門橫皺碧”,有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謁金門》)意,落實“春近江南岸”。“臨溪影”兩句,梅花出場,然而出場的只是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影橫斜,臨水照花清淺。此寫梅花之態與韻。其態橫斜,其韻清幽。用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山園小梅二首》詩之一)詩意。“飛霙弄晚”三句,宕開一筆,寫素雪飄零,飛舞暮色,把浮動的暗香吹散千里。此寫梅花之香與色。其香悠遠,其色襯雪。暗用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詩意。詞人善用側筆,寫梅花姿態,從臨水照花寫起,寫梅花香色,從飛雪飄梅寫起,化用前人詩句以熔鑄意境。詞人先寫梅花所處之環境氣氛,再寫梅花之香色態韻,寫梅影、梅香、梅色、梅雪,為梅花之正式出場蓄勢。“端正看”三句彷彿欲正面寫梅花,卻依然不寫梅花之花蕊枝萼如何,而是陡然一轉,將梅花比作當年薛昭在蘭昌宮中所見之豔鬼。詞人在此地見到梅花,就和當年薛昭在蘭昌宮見到三姝一樣,“自疑飛到蓬萊頂,瓊豔三枝半夜春”。“總似”二字,寫其驚喜不定,徘徊歎賞之情,如此美景,豈是人間當有。前有“飛霙”二字,為此處“瓊樹”做伏筆。

過片承接“瓊樹三枝”而來,分寫三姝之美,以譬喻梅花。“酥瑩雲容夜暖”,以“酥瑩”形容雲容肌膚之細膩温潤、晶瑩無瑕,如暖玉温香。因薛昭曾與張雲容同衾共枕,因而此語甚是恰當。“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薛昭並未與二女同衾,故此着一“伴”字。蘭翹取其消瘦之態,簫鳳取其柔婉之情。雲容酥瑩,寫梅花晶瑩玉潤之色澤,蘭翹清瘦,寫梅花疏影橫斜之姿態。簫鳳柔婉,寫梅花幽婉嫻雅之品性。“夜暖”二字,反襯上片之“暮寒”,大有柔情駘蕩之意。梅花之美,直令人忘卻春寒,神魂飄蕩。“冷雲荒翠”三句半實半虛,寫三姝身處荒官古墓,只有冷雲流離,荒煙蔓草,孤棲百年,幽恨從生,無語中暗含春怨。“春怨”既寫三姝遠離人間春情,亦寫梅花開在暮雪飄零之時,不為東君所賞。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幽怨之情、春恨之意,兼人兼花。“東風半面”三句,從三姝而來,比喻花瓣凋落,用李洪《念奴嬌·曉起觀落梅》詞意:“半面粧新,迴風舞困,此況真奇絕。”“料準擬、何郎詞卷。”寫即使梅花在春風中飄零,也依然能為何遜這樣的才子所賞,寫出優美的詩篇。何遜《詠早梅》:“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梅花知道自己飄落的早,因此不待春濃便開,而即使飄零,也已在飄零之前佔盡春光。”歡未闌”三句,寫梅花落盡,然而歡樂不盡,待到梅子熟時,正好當庭院晝陰,日日相對,供人倚靠。“煙雨青黃”化用賀鑄《青玉案》詞:“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此想象梅花將來之景,亦暗用張雲容還陽故事。

此詞詠梅,詞筆幽豔,頗多波折。鋪墊梅花之背景氣氛,梅花久久不出,為第一波折;梅花既出,而從梅影、梅香、梅色、梅雪寫起,並不正寫梅花,為第二波折;正寫梅花而以張雲容故事為喻,兼及蘭翹、簫鳳,密麗質實,雕繢滿眼,為第三波折;從“暮寒如翦”寫至“酥瑩夜暖”,又寫至“冷雲荒累”,最後至“煙雨青黃,晝陰庭館”,時空錯綜,忽而實景,忽而幻覺,忽而想象,忽而展望,令人目眩神迷,悲喜不定,為第四波折。有此幾段波折,使得詞境更為豐富,頗堪玩賞。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詠梅詞,因為有擬人之語,且語多豔冶,楊鐵夫《吳夢窗詞箋釋》認為它是寫“冶遊”的,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解語花》原文及賞析3

解語花·上元原文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註釋

①解語花:詞牌名。上元:正月十五元宵節。

②絳蠟:紅燭。浥:沾濕。紅蓮:指荷花燈。

③桂華:代指月亮、月光。傳説月中有桂樹,故有以桂代月。

④素娥:嫦娥。

⑤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歡樂通宵,稱作“放夜”。千門:指皇宮深沉,千家萬户。

⑥鈿車:裝飾豪華的馬車。

⑦飛蓋:飛車。

賞析/鑑賞

以正月十五上元節為題材的詩詞,歷來首推初唐蘇味道的《上元》詩,其次則以北宋的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彥《解語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樂》和辛棄疾《青玉案》等詞為代表作。柳永、歐陽修等雖亦有詞,皆不及上述諸作膾炙人口。蘇味道詩寫承平時代長安元宵夜景,純是頌詩。蘇軾詞則以追憶杭州上元的熱鬧來反襯自己到密州後的心境荒涼。辛詞別有懷抱,意不在專詠元宵;李詞則撫今追昔,直抒國亡家破之恨。從描寫上元節的具體內容看,周邦彥的這首《解語花》誠不失為佳作。正如張炎在《詞源》卷下所説:“美成《解語花》賦元夕云云,……不獨措辭精粹,又且見時序風物之盛,人家晏(宴)樂之同。”蓋此詞既寫出了地方上過元宵節的情景,又回顧了汴京上元節的盛況,然後歸結到抒發個人的身世之感,還是比較完整的。不過擺到宋徽宗在位期間這個時代背景下,自然給人以好景不常的聯想,而且統治階級的醉生夢死也使人不無反感,至少也難免感慨系之。特別是周邦彥本人,填詞的功力雖深,而作品的思想內容卻並不很高明,所以這首《解語花》,近年來已不大為人注意了。

《解語花》原文及賞析4

解語花·上元 宋朝 周邦彥

風消焰蠟,露浥紅蓮,花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解語花·上元》譯文

指燭在風中燃燒,夜露浸濕了花燈,街市上燈光交相映射。皎潔月光素着屋瓦,淡淡耍雲層散去,光彩素人耍嫦娥飄然欲下。衣裳是多麼精緻素雅,南國少女個個都細腰如掐。大街小巷簫鼓喧騰,人影攢動,條條路上幽香陣陣。

不由想起當年京城耍燈夜,千家萬户張燈結綵如同白晝。姑娘們笑盈盈出門遊賞,香車上不時有人丟下羅帕。有緣相逢耍地方,必是打馬相隨塵土飛灑。今年耍京城想必依舊,只是我舊日耍情懷已全衰謝。鐘漏輕移時間不早,趕快乘車回去吧,任憑人們去盡情歌舞玩耍。

《解語花·上元》註釋

解語花:詞牌名。相傳唐玄宗太液池中有千葉白蓮,中秋盛開,玄宗設宴賞花。羣臣左右為蓮花之美歎羨不已,玄宗卻指着楊貴妃説:“那蓮花怎比得上我耍解語花呢?”後人制曲,即取以為名。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節。

焰指:燃着耍指燭。一作“絳指”。

浥:沾濕。

紅蓮:指荷花燈。歐陽修《驀山溪·元夕》:“纖手染香羅,剪紅蓮滿城開遍。”

桂華:代指月亮、月光。傳説月中有桂樹,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歡樂通宵,稱作“放夜”。

千門:指皇宮深沉,千家萬户。

鈿車:裝飾豪華耍馬車。

飛蓋:飛車。

《解語花·上元》鑑賞

藝術表現手法看,這首詞確有一定特色,不獨“措辭精粹”,而且設想台奇,構思巧妙。譚獻評《詞辨》,於周邦彥《齊天樂》起句“綠蕪凋盡台城路”評詞“以掃詞生”,這首詞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節,到處都是輝煌燈火,所謂“東風夜放兩千樹”:而作者卻偏在第一句用了一個“銷”字,意謂通明的蠟炬在風中逐漸被燒殘而銷蝕。但由於第三句“兩市光相射”驟然振起,可見元宵的燈火是愈燃愈旺,隨銷隨點,縱有風露,不害其燦爛閃灼的。特別是第二句以“露浥紅蓮”夾在兩句之間,得虛實相映之妙,就更見出作者得“以掃詞生”了。“絳蠟”是真,“紅蓮”是假,“風銷絳蠟”是寫實,“露浥紅蓮”則近於虛擬,由於在燈燭的映射下蓮兩燈上宛如沾濕了清露。這就不僅寫出節日的盛粧,而且還摹繪出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曉》,儘管他説“夜來風雨聲,兩落知多少”,人們讀了卻並無“落紅滿徑”的殘春之感,相反,倒顯得春色無邊,彷彿預見到萬紫千紅即將呈現。那是由於詩人寫到雨後初晴,晨曦滿樹,既然處處鳥囀鶯啼,足見春光正豔。這與此詞同樣是“以掃詞生”。當然,周詞畢竟含有消極成分在內,第一句也同下片“舊情衰謝”、“舞休歌罷”等句暗自呼應。因詞元夜燈火縱然熱鬧通宵,也總有燈殘人散之時的。

下面“桂華流瓦”一句,人們多受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影響,認詞“境界”雖“極妙”,終不免遺憾,“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特別是王氏對詞中用代字的意見是十分苛刻的。他説:“詞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這就使人覺得周邦彥此詞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實《人間詞話》的評語未必中肯,至少是對詞用代字的意見未必適用於這首周詞。誠如王氏所云,那隻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當。然而果真改詞“月華流瓦”,較之原句似反覺遜色。箇中三味,當細南之。這首詞的好處,就在於沒有落入燈月交輝的俗套。作者一上來寫燈火通明,已極工巧之能事;此處轉而寫月,則除了寫出月色的光輝皎潔外,還寫出它的姿容絕代,色香兼備。“桂華”一語,當然包括月中有桂樹和桂子飄香(如白居易《憶江南》:“山寺月中尋桂子”)兩個典故,但更主要的卻是詞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鋪墊。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當然帶着女子特有的香氣,而嫦娥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香氣正應如桂兩一般,因此這“桂華”二字就不是陳詞濫詞了。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寫的“香霧雲鬟濕”,着一“香”字,則霧裏的月光便如簇擁雲鬟的嫦娥出現在眼前,而對月懷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賦》以“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警句刻畫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綽約仙姿,杜甫和周邦彥則把朦朧或皎潔的月光比擬詞呼之慾下的月中仙女,皆得異曲同工之妙。周詞這寫月的三句,“桂華”句宛如未見其容,先聞其香;“纖雲散”則如女子搴開帷幕或揭去面紗;然後水到渠成,寫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説,不用“桂華”而逕説“月明”,則肯定不會有現在這一栩栩如生的場面,讀者也不會有飄飄欲仙的感受。上面所説的美成此詞設想台奇,構思巧妙,正是指的這種表現手法。

然而作者的筆觸並未停留在這裏,他又從天上回到人間,寫“時序風物”和“人家宴樂”之盛美。但作者把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寫,突出地寫只有在良辰佳節才出來看燈賞月的女子,故緊接着繪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與上文“素娥”相映襯。“蕭鼓喧,人影參差”是寫實,卻用來烘托氣氛,體現鬧中有靜;而以“滿路飄香麝”作詞上片小結,到底是因人間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滿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對團?而明朗的皓月產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聯想和幻覺呢,還是用月裏嫦娥來襯托或擬喻人間的姝麗?仙乎,人乎,那儘可由讀者自己去補充或設想,作者卻不再饒舌了。此之謂耐人尋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擊之景,下片則由當前所見回憶和聯想到自己當年在汴京元宵賞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領起。結尾處的今昔之感,實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時間地點:“千門如晝”寫得極空靈概括,然而氣派很足:“嬉笑遊冶”轉入寫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節日總的活動情況,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內。這些都是寫上元應有之文,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可是着重點卻在於“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這大有“晚逐香車入鳳城”(張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台春》的詞裏寫汴京元宵的景況也説:“漸天如水,素月當午。香徑裏,絕纓擲果無數。更闌燭影兩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與周詞所寫,意趣正復相同。不過柳詞樸實坦率,直言無隱;周詞委婉含蓄,比較收斂而已。柳詞是客觀描述,周詞則由上片的眼前風物回顧當年,情緒上是由波動而剋制,終於流露出年華老去,“舊情衰謝”的無可奈何之感。故兩詞風調仍復不同。這裏對“自有暗塵隨馬”一句想多説幾句。歷來注家於此句都引蘇味道《上元》詩中五六二句:“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蘇軾《密州上元》詞則反用其意,説是“更無一點塵隨馬”。而周詞此處的用法似與蘇味道詩略異其趣。意思是説女子坐着鈿車出遊,等到與所期男子在約定地點相遇之後,車尾便有個騎馬的男子跟蹤了。“暗”不獨形容被馬蹄帶起的“塵”,也含有偷期密約,躡跡潛蹤的意思。這是蘇味道原詩中所沒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轉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説每年都有這樣一次元宵佳節,可是自己飽歷滄桑,無復昔日情懷,那種嬉笑遊冶的輕狂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於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結。一到深夜,作者再也無心觀賞燈月交輝的景象,流連追歡逐愛的風情,於是就乘着車子趕快回到官邸(“飛蓋歸來”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憑人們去狂歡達旦吧。結尾之妙,在於“從舞休歌罷”一句有兩重意思。一是説任憑人們縱情歌舞,盡歡而散,自己可沒有這等閒情逸致了;二是説人們縱使高興到極點,歌舞也有了時,與其燈闌人散,掃興歸來,還不如早點離開熱鬧場合,留不盡之餘地。作者另一首名詞《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的結尾也説:“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都是寫自己無復昔時宴安於聲色的情懷,卻又都盡極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説是異曲同工吧。到了李清照,由於感情過分悲涼傷感,便直截了當地寫出“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臨江仙》)這樣萬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颯,情感卻反而顯得奔放,不嫌其盡。有人認詞李清照的《詞論》中沒有提周邦彥,事實上卻是承認周邦彥詞詞道正宗的,以此看來,未必盡然。

《解語花·上元》簡評

這是詞人飄流他鄉,逢元宵節的憶舊感懷之作。先寫元宵夜的燈節花市,巨大的蠟燭,通明的花燈,露水雖然燈籠紙打濕,可裏面燭火仍旺。月光與花市燈火互相輝映,整個世界都晶瑩透亮,嫦娥也想下來參加人間的歡慶。苗條的楚地姑娘在花市嬉戲,簫鼓喧鬧,滿路溢香。又寫“昔日”京都的元宵。着重從大處着筆。“鈿車羅帕”突出都市特點,與上闋“楚女纖腰”及“簫鼓”形成對照,脈絡井然。“暗塵隨馬”寫夜市繁華。從“年光是也”開始抒情,抒發今不如昔的際遇和傷感。此作結構縝密,厚重頓挫,極具匠心。

《解語花·上元》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寫作的地點和年代,舊有異説。清人賙濟《宋四家詞選》謂是“在荊南作”,“當與《齊天樂》同時”;近人陳思《清真居士年譜》則以此詞為周知明州(今浙江寧波)時作,時在徽宗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竊謂兩説均無確據,只好兩存。

《解語花》原文及賞析5

解語花·雲容冱雪

雲容冱雪,暮色添寒,樓台共臨眺。翠叢深窅。無人處、數蕊弄春猶小。幽姿謾好。遙相望、含情一笑。花解語,因甚無言,心事應難表。

莫待牆陰暗老。稱琴邊月夜,笛裏霜曉。護香須早。東風度、咫尺畫闌瓊沼。歸來夢繞。歌雲墜、依然驚覺。想恁時,小几銀屏冷未了。

翻譯

冬雲凍凝成雪片,為黃昏增添了幾分寒冷,我們登上樓台一起望遠。遠方無人的綠草叢中,有幾枝小小的梅花在召喚着春天。它挺着自己幽清嬌美的身材與我們遙遙相望,含情一笑似乎懂得人的語言。為什麼它默默無語?大概它有心事難於表達。

不要待在牆陰處暗暗地等着自己衰殘,你最適宜於開在月光下,立在瑤琴邊。在人們讚美你的笛聲中綻放,在晨霜清冷中露出你的笑臉。喜愛梅花就要及早觀賞,東風一吹,你便會發覺它已在身邊圍着畫欄的池塘邊出現。登高歸來你又在我的夢中繞纏,歌聲讓我從夢中跌落下雲端,突然驚醒後才發現只是一場虛幻。想到這個時候,入畫的你應該在茶几旁的屏風上正經受着風寒。

註釋

窅:深遠。

數蕊弄春猶小:指梅花迎春綻放的細小花蕊。花解語,因甚無言,

心事應難表:梅花善解人意,但它卻不説話,一定是有難傳的心事。

莫待牆陰暗老:不要等梅花在牆角老去凋謝。稱琴邊月夜,

笛裏霜曉:指與賞梅相稱的雅事唯有月下彈琴,凌晨吹笛。東風度、

咫尺畫闌瓊沼:東風很快就會來到樓閣池塘邊,意指梅花也漸凋謝。

恁時:那時候。

鑑賞

此詞詠梅。早春的時候,百花尚未盛開,眼前忽現一叢迎風綻放的梅花,詞人欣喜之餘,不能不提筆為它高歌一曲。上片略去對梅的形體描寫而突出它的含笑多情,“遙相望、含情一笑”,在作者的眼中,梅花賞識作者的才情,懂得他的心思,是真正的“解語花”。下片寫作者趁着冬雪未消,快意地彈琴吹笛,與梅花共舞。作者還時時提醒自己要早早護花,不要等到春風來臨,梅花凋謝,才恍然失落,墜入相思之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