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喜愛物理優秀教學教案設計

來源:文萃谷 2.39W

引言:

希望你喜愛物理優秀教學教案設計

上節課的實驗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識,學了物理就會知道它們為什麼發生,我們還要應用這些知識為人類服務、造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曾運用過許多物理知識,只不過有的我們知道為什麼,有的我們還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癟了,用熱水燙一下能使乒乓球復圓。再如我們常用棍子來撬動一些笨重的物體。由於在國小裏學過熱脹冷縮、槓桿等知識,就懂得為什麼這樣做。

新課講授:

1.物理是有用的

①列舉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識的應用。

如照相機、高壓鍋、電熱杯、收音機等等。這些事例學生還不懂為什麼,説明需要學習物理知識。

②列舉事例説明在工農業生產、郵電通信、廣播電視、醫療衞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識的廣泛應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要懂得它們,就需要學習物理知識。

③舉例説明物理研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它使我國某些尖端技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如:同步通信衞星發射、原子彈、氫彈、低温超導技術、十億次銀河巨型計算機等。

④舉例説明物理也是學好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不可缺少的基礎。

⑤簡要介紹課本 “科學家的設想”,説明在未來的科學中,物理應用將更為廣泛,未來物理將更有用。

2.怎樣學好物理

要學好物理,就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許多物理知識是從觀察和實驗得來的,觀察和實驗也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方法。觀察決不是簡單的看看,重要的在於思考,要注意觀察的現象有什麼特點,要明確觀察目的,並注意引起變化的原因和條件。這樣才能有所發現。下面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些現象,是否也能有所發現。

實驗七:物體下落實驗

(此實驗目的在於讓學生體驗如何觀察)

取一張紙和一支粉筆頭,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演示)。演示後讓學生回答看到了什麼現象?(粉筆頭落得快,紙片落得慢)從現象來看,粉筆頭落得快。類似的現象同學們見過很多:樹枝和樹葉落地快慢不一樣,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樣。通過這些觀察會想到“是不是重的物體落地快,輕的物體落地慢?”帶着這個問題再進一步的觀察,這就是明確觀察目的。

教師:現在我們把原來的紙片,團成紙球。

問:紙球是否比原來的紙片變重了?(沒有)

演示:再使紙球和粉筆頭同時下落。請同學們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少停一會,學生有所思考後再演示,結果將是兩者同時落地)。

分析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同一張紙,展開的紙片飄飄悠悠的慢慢落下來,團成紙球就很快地落下來,兩者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在觀察中,就是要注意這種變化,並考慮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引導學生分析紙片落地慢的原因(紙片面積大,受的空氣阻力大)。

總結學生的發言,指出:物體落地快慢不同,是由於受到的空氣阻力不同,而不是物體的輕重。要學好物理,就要重視觀察和實驗;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時要重視應用知識,使之在應用中加深理解。

3.作業:用手帕、細繩、螺帽自制一個降落傘,觀察它下落的情況。

(四)板書設計

1.1希望你喜愛物理

1、物理是研究什麼的 3、怎樣學好物理

2、物理是有用又有趣的 (1)重視實驗和觀察

(2)勤于思考、着重理解

(3)重視知識的應用

(五)後記

  八年級物理導學案

題: 眼睛和眼鏡 型:_____新授___時:__1個時______

授人:___ ___ 授時間: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小組:___________

第四節 眼睛和眼鏡

一、學習目標:

1.瞭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2.瞭解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及矯正方法。

3.瞭解用眼衞生及眼睛保健的知識。

二、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用前面所學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知識,加深對眼睛的瞭解.

難點: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及矯正方法.

三、學習用具:眼睛模型、近視鏡、老花鏡

四、學習過程:

(一)提出問題

愛動腦筋的小明和爺爺都戴着眼睛,平時他有這樣的觀察和體會:爺爺看書讀報時必須戴上眼鏡,而看遠處的物體時可以摘下眼鏡;而自己看遠處的物體必須戴上眼鏡,而看書時可以摘下眼鏡;視力正常的爸爸卻既能看清近處的物體,也能看清遠處的物體。那麼作為 “心靈的窗户”人眼是如何看見周圍物體的呢?小明和爺爺患各有怎樣的眼睛疾病?他們各自佩戴的眼鏡有什麼特點呢?

(二)自主探究

眼睛是一個既複雜又奇妙的“照相機”,它幫助我們認識身外的世界。那麼眼睛是如何看到物體的嗎?觀察圖5.4-1眼球的結構回答下列問題。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瞭解眼球是由哪些部分構成。

2.眼球好像一架 ,晶狀體和角膜相當於 ,視網膜相當於 。瞳孔相當於照相機的 ,可以控制進入眼睛的光量。

3.小組討論我們是如何看到物體的?是凸透鏡成像的那種情況?像有何特點?

4.認真觀察圖5.4-2,小組討論我們的眼睛是如何看到近處和遠處的物體的?

5.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及矯正: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可是我們有些同學成了近視眼,有些人成了遠視眼,你們知道近視眼和遠視眼是怎麼形成的嗎?

(1)特點

近視眼只能看清 的物體,看不清 的物體.

遠視眼只能看清 的物體,看不清 的物體.

(2)成因及矯正

近視眼的晶狀體太 ,折光能力太 ,自遠處的光匯聚在視網膜的 方。所以我們要讓進入眼睛的光提前發散,在眼睛前方放 鏡,使像成在視網膜上。

認真觀察圖5.4-4,觀察近視眼同學的眼睛

近視眼的晶狀體太 ,折光能力太 ,自遠處的光匯聚在視網膜的 方。所以我們要讓進入眼睛的光提前匯聚,在眼睛前方放 鏡,使像成在視網膜上。

(3)自學《科學世界》眼睛的度數,並回答後面的問題。

(三)知識鏈接:

兒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狀體彈性強,睫狀體的調節能力大,但是如果看書寫字的姿勢不正確,書本放得離眼太近,或採光、照明條不好,或持續用眼的時間過長,都會使睫狀體內的肌肉持續收縮.晶狀體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遠方物體時,睫狀體內的肌肉就不能放鬆.變凸的晶狀體也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樣就造成了假性近視。發生假性近視以後,如仍不注意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會造成變凸的晶狀體不能恢復正常,就會變成真性近視.

預防近視要做到:①讀書、寫字姿勢要正確,眼與書的距離約33 cm.②看書一小時後休息,要遠眺幾分鐘.③要認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強光下看書.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書.⑥不躺卧着看書.⑦不在走路時看書.

五、學習小結: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機,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機的 )、角膜及晶體(功能好像照相機的 )、視網膜(好像照相機的 )組成。

2.近視眼佩戴 矯正。

3.遠視眼佩戴 矯正。

六、達標檢測:

1.自於物體的光經過晶狀體等會聚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下列説法錯誤的是( )

A.晶狀體相當於凸透鏡 B.視網膜相當於光屏

C.所成的像是實像 D.所成的像相對於物體是正立的

2.下列與近視眼不符合的是( )

A.晶狀體曲度過大 B.物像落在視網膜前方C.眼球前後徑過短 D.可用凹透鏡糾正

3.近,小華為了看清書上的字,眼睛與書的距離和視力正常時相比越越近了,這説明小華已( )

A.患上近視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鏡製成的眼鏡

B.患上近視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鏡製成的眼鏡

C.患上遠視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鏡製成的眼鏡

D. 患上遠視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鏡製成的眼鏡

4.下面是關於眼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分別填上近視眼、遠視眼、正常眼

(2)圖中甲眼、丙眼比較,不同點是:a ;b .

5.圖中分別畫出了眼睛看近處和看遠處的各兩種光路,在A、B、C、D四種光路中,__________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況;__________描述了近視眼的成像情況;__________描述了遠視眼的成像情況。

A B C D

6.所示的眼鏡的鏡片是_______透鏡,這種眼鏡可以用於矯正_______眼。教師復備欄

學生筆記欄

力的測量

【 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瞭解什麼是彈力;

(2)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 教學重點

力的測量原理。

【 教學難點 】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牀,蹦極,射箭 …… 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瞭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説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範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範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並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鈎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髮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並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 …… 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並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係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 課後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 實踐活動 】

課後“發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 教學反饋 】

原子

説課材料

我説課內容是《滬粵版八年級物理教材》下冊,第十章“從粒子到宇宙”中第三節“解剖原子”

設計理念

克服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精神,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積極互動,使學生在質疑,調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養學生充分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分為四節:認識分子、解剖原子、飛出地球、宇宙深處。按由小到大,由微觀到宏觀的順序編排,前兩節在於引導學生從微觀上初步認識物質的組成,本節是在第一節認識分子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並預示着這種探索將不斷深入

二、學情分析:原子看不見、摸不着,學生沒有任何感性認識,非常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應藉助多媒體及師生雙邊活動,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過程,在科學史實展示中滲透科學思想和研究方法。而八年級學生沒有學過力學、電學知識,所以陰極射線實驗 、α粒子散射實驗根本無法理解。所以陰極射線實驗 、α粒子散射實驗只是作為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的一部分只能是簡單的介紹,不要求學生理解。

三、目標、重點、難點確定: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制定如下目標、重點、難點確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結構,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電子是原子的組成部分,瞭解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

2、大致瞭解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並認識到這種探索將不斷深入。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同學們觀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實驗的結果,沿着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應用猜想、實驗、模型等方法,瞭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組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和研究成果,激發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體會微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堅定科學探索的信心。

本節重點:原子的核式結構和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

本節難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中,湯姆生模型、盧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實基礎上,經過想象、類比等論證提出的。

四、教學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啟發式的引導工作,讓學生感受了解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和研究成果,激發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體會微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堅定科學探索的信心。

2、以多媒體作為平台演示微觀世界學生想不到的現象,變抽象為形象

4、教師引導設置情景,讓學生在有興趣的學習過程中,自己主動去想,

五、學習方法:

1、通過積極思考、猜想分析,對問題有獨立判斷的能力

2、通過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以及實驗現象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物理學習能力

3、學生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在學習中主動地去學習。

六、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主要的想法是讓同學自己來感受一下“小的概念”。也緊緊地把學生的注意力給吸引過來了,為整節課做了一個非常良好的鋪墊作用。

(二)、重點難點的解決

自己的設想:還是以自己的一些教學方法手段,把一些比較重要以及較難理解的知識點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對實驗或現象的分析、推理、進一步的猜想,讓現場同學一起與科學家來探索微觀世界。

原子的結構,這個知識點是重點,更是難點,所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變抽象為形象,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七、説明

(一) 本設計着重的是引導學生沿着科學家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逐步深入。從電子的發現,引導學生和科學家一起猜想原子的結構、建立原子的模型,引導學生觀察α粒子散射實驗,從實驗結果分析哪一種模型更符合實際,得出原子結構的模型。突出了科學家研究方法的教育。

(二)本設計注重引導學生,幫助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多讓學生參與,多讓學生來體驗,教師用不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充分挖掘他們的興趣。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點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熔化和凝固是兩種重要的物態變化,也是生活中常見的兩種現象。學生在國小自然常識學習的基礎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無意觀察,對這兩種現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教材將其編排於《物質三態?温度的測量》和《汽化和液化》這兩節之後,《昇華和凝華》和《水循環》兩節之前,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即既是對前兩節知識、能力的鞏固,又為學習後兩節的內容打了基礎。就本節內容的編排體現了以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過程與方法”,即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2、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晶體、非晶體的熔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概括,總結出固體熔化時温度的變化規律,並能用圖象表示出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義

(2)知道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及熔點和凝固點

(3)瞭解熔化圖象和凝固圖象的物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固體的熔化過程,培養觀察能力

(2)通過探究固體熔化時温度的變化規律,感知發生物態變化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認識圖象、利用圖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產生樂於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過實驗培養善於實踐和克服困難的良好意志和品質

三、教學條件、教學環境的分析

實驗室現有器材基本能滿足本節課所需實驗器材。冰的來源,可由教師課前利用冰櫃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温箱或保温瓶中備用。相關知識的光盤、圖片學校已配備。相關的投影片需教師課前自制。

四、教學模式

實驗探究??閲讀分析??討論歸納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趣,引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藉助於播放教學光盤《水的故事》引入新課,教師板題:

2、討論歸納: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歸納熔化和凝固的含義。由於學生對物質的三態及汽化、液化等知識已掌握,所以採用討論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教師要注意把握教學時間。

3、探究冰、松香熔化時的特點:

探究過程通常包括: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論證、交流評估。

(1)由於八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時要儘量使問題的口徑小一些,但又不能讓學生的問題侷限於教師設定的圈子內。

(2)組織學生猜想、假設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使不同學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體同學面前表達出來。這樣不僅體現了面向全體,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

(3)實驗設計。可引導學生自讀教材相關內容,讓學生從中體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4)實驗探究是教學的重點之一。組織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必須明確實驗順序,先做冰熔化實驗,再做松香熔化實驗,要求學生正確使用器材,提醒學生觀察温度計示數的同時還要觀察冰或松香的狀態變化情況,並及時正確記錄現象和數據。

(5)在實驗探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論證猜想假設,然後交全班交流。

4、總結歸納??形成規律

在探究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分別畫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圖象,然後打出冰、松香熔化圖象的投影片,引導學生討論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時温度的特點,以及吸熱、放熱的情況,並由此推理到一般固體熔化時的特點。教師歸納板書。

5、自學訓練[

關於晶體和非晶體、熔點、凝固點等內容,在實驗探究和討論歸納的基礎上學生已有感性認識,可設計一些自學題讓學生自學後集體討論,教師板書,以達到教學目標。

6、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梳理本節課學到了什麼?閲讀插圖2-31,2-32,2-33,2-34,討論本節末的想一想。

7、課堂練習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內,若室內温度為0℃,則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內温度高於0℃,則出現的現象是________;若室內温度低於0℃,則出現的現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為什麼?

(3)如圖是某晶體放熱凝固的圖象,該物質的

凝固點是_____,凝固時間為_____分鐘,曲線bc

段表示該物質處於______狀態。

8、課後實踐作業

教材P41 “ ”2. 3.

認識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託力,這個託力叫做浮力。

2.方向:豎直向上

3.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二)阿基米德原理

是指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是指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

“全部浸入”和“部分浸入”

當物體全部浸入液體(氣體)時,

當物體部分浸入液體(氣體)時,

浮力大小與 有關,判斷浮力大小變化時應同時考慮兩個因素。

若物體下部沒有液體則物體

不受浮力作用例如浸在淤泥中的橋墩,潛艇不

能下潛到海底。

(三)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判斷方法

1.浮沉條件

漂浮時,

;懸浮或沉底時,

2.物體浮沉的判斷方法

判斷物體浮沉時,不侷限於用某種方法,應根據題目所給條件選擇最恰當的方法。上表中的物體應是實心的。

(四)浮力的計算

1.稱重法:

2.原理法(根據阿基米德原理)

3.漂浮或懸浮條件:

注意:(1)計算浮力時,可以依據物體所處狀態和題目已知條件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計算;(2)將阿基米德原理與物體漂浮、懸浮條件結合在一起來計算浮力大小;(3)漂浮、懸浮的物體

(五)浮沉條件的應用

1.密度計:物體漂浮條件的應用。

注意:密度計是用來測量液體的密度,密度計在不同的液體中所受浮力相同,因此在密度大的液體中排開的液體的體積小,所以密度計刻度上小下大。

2.輪船:物體漂浮條件的應用。

注意:(1)輪船在不同的水中(如江水、海水)都處在漂浮狀態所受浮力相等;

(2)輪船排水量是指輪船排開水的質量。

比較:排水量 和輪船質量、貨物質量 的關係

根據物體漂浮條件可知:

3.潛水艇:靠改變自身重力實現浮與沉。

注意:潛水艇在水下時浮力不變,充水時,重力增大,當重力大於浮力則下沉;排水時,重力減小,當重力小於浮力則上浮。

4.氣球:升空時氣球裏充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返回時放掉一部分氣體,使氣球的體積變小,浮力減小且小於重力。

比較:探測氣球和熱氣球浮沉原理

上升 下降

氣球

充入密度小於

空氣的氣體 放掉球內部分氣體,使球的

體積減小

熱氣球充入加熱後的

熱空氣停止加熱,熱空氣冷卻,熱

氣球內空氣密度增大

鹽水選種:配置鹽水,使其密度小於優質種子的密度而大於劣質種子的密度。

例1 輪船的排水量是指輪船排開水的質量。一艘輪船空載時排水量為2600 t,滿載時排水量為5800 t,問輪船自身質量是多少?滿載時能裝多少貨物?

變式題一艘輪船滿載時的排水量是7500 t,輪船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滿載時輪船排開水的體積是________。

變式題某一容器裝滿水,輕輕放入一個小球后,溢出509水,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A.小球的質量肯定不小於509

B.小球的質量肯定等於509

C.若小球質量大於509,則小球的體積一定等於50 cm3

D.若小球質量509,則小球的體積一定大於50 cm3

變式題 把一個木塊放入裝滿酒精的溢水杯中,溢出30g的酒精;若將此木塊從酒精中取出,擦乾後放人裝滿水的溢水杯中,則溢出的水的質量是( )

A等於30g B 小於30g

C大於30g D無法確定

例3看到圖4—14—1所示的照片,愛動腦筋的小明同學突發奇想:假如某一天地球對所有物體的引力明顯增大,還能在同樣的環境中發生如此愜意的事情嗎?經過認真思考,他作出了下列幾種猜測,你認為其中正確的是 ( )

A.人的質量將明顯增大,人將沉人海里

B.人的質量將明顯增大,人仍能浮在海中看書

C.人受到的重力將明顯增大,人將沉人海里

D.人受到的重力將明顯增大,人仍能浮在海中看書

例4 “曹衝稱象”是家喻户曉的典故。某校興趣小組模仿這一現象,製作了一把“浮力秤”。將厚底直筒形狀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圖4—14—2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質量為200g,底面積為30cm2,高度為l5 cm。(水的密度水=1.0×103 kg/m3)求:

(1)將杯子開口向上豎直放入水中時(注:水未進入杯內),杯子受到的浮力

(2)此時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為該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3)此浮力秤的最大稱量(即量程)

例5 今年為“世界物理年”,南京市某單位舉行以“讓物理照亮世界”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活動,其中有如下一個問題,請你解答。

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開始上升,隨後便下降。這是為什麼?

聲音的特徵

課 題: 二、聲音的特性

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響度大小與振幅及發聲體距離遠近有關,音調的高低與頻

率有關。

(3)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響度大小與振幅及發聲體距離遠近有關,音調的高低與頻率有關。

(2)組織不同學生利用各種樂器發聲及本人蔘與發聲來認識音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聲樂基礎知識的樂趣。

(2)通過學習聲音的三要素,提高學生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知道聲音三要素及相關影響因素。

【難點】正確區分音調和響度。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導語一 師:請同學們欣賞兩首樂曲:二胡獨奏曲和笛子獨奏曲

(請兩位同學上台演奏)

師: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談一談聽到的兩首樂曲,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導語二 師(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同一首樂曲聲音有強弱,調有高低,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聲音。聲音與聲音有什麼不同呢?

二、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一)響度

[做一做]教師用大小不同聲音説“同學們好”,要求學生區分兩次聲音有什麼不同?

[議一議]學生交流討論:兩次聲音一次大,一次小。

[點 撥]師:聲音大即強,聲音小即弱。

[小結歸納](板書)

1.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

[演 示]演示敲鼓

[思 考] 用什麼方法使鼓發出的聲音更響一些?用什麼方法顯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呢?

學生思考回答:用較大的力敲擊,鼓面振動幅度大,響度大;灑一些碎紙屑在鼓面上,用較大的力敲擊,鼓面振動幅度增大,紙屑跳得高,響度增大。

[試一試]如果換音叉做上述實驗,情況又會怎樣呢?

學生思考回答:用較大的力敲擊,音叉振動幅度大,響度大;在音叉旁邊用細線懸掛一輕質小球,用較大的力敲擊,音叉振動幅度增大,小球彈起幅度增大,響度增大。

[點 撥]師:聲源振動的幅度叫做振幅。

[想一想]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什麼關係呢?

[小結歸納](板書)

2.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試一試]人站在距發聲體遠近不同的地方響度如何?

[議一議]近的地方振幅大,聲音大;遠的地方振幅小,聲音小。

[小結歸納](板書)

3.人聽到的聲音的響度與人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

(二)音調

[做一做]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説“聲音的特徵”,其他學生聽後區分這兩次聲音有何不同?

學生分析總結:女生聲音高,男生聲音較低。

[試一試]用一張硬卡片分別撥木梳的粗齒和細齒,仔細聽卡片發出的聲音高低有什麼不同?

[猜一猜]聲音的高低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學生猜想:可能與梳齒的振動快慢有關。

[點 撥]師:快速撥梳齒,梳齒振動快,快速撥梳齒,梳齒振動慢。振動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動的次數??頻率來表示。

[讀一讀]學生閲讀“信息快遞”內容。

[小結歸納] (板書)

1.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

2.聲音音調的高低與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聲源振動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反之,

越低。

[點 撥]師: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調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調的高低。

三、應用遷移 鞏固提高

類型一: 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

[例1] 用手輕按自己喉嚨兩側,張開嘴小聲發出“啊”,手感覺叫喉部振動幅度小,再大聲“啊……”時手感覺喉部振動幅度大,為説明了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例2] 絃樂隊在演奏前,演奏員都要調整自己的樂器??擰緊或放鬆琴絃,這樣做主要功能是改變樂器發出聲音的( B )

A.響度 B.音調 C.音色 D.傳播方向

四、總結反思 拓展昇華

[總 結]

1.音調和響度;

2.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有關;音調與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

[拓 展]

1.回聲及其利用

回聲是聲音從振動的發聲體發出到遇到山崖、牆壁等障礙物反射回來使其又傳入人耳的聲音。人耳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最短時間間隔是0.1秒。利用回聲可以測定距離。例如要測定海底的深度,可以從船上發出特定的聲音,並使用特定的儀器接收到回聲信號,並記錄下回聲與原聲之間的時間間隔t,在查出聲音傳播速度v的條件下,即可算出海底的深度。

馳名中外的北京天壇裏的迴音壁、三音石、圜丘在處建築都有非常美妙的聲音現象,它是我國古代建築師利用聲音的 反射 原理造成的聲音效果。

2.閲讀材料

會“拐彎”的聲音

氣温影響空氣密度,氣温高,空氣密度小,則聲速大,因而聲速與氣温有關,由此聲源產生的聲音一定由聲源處沿直線向四周傳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氣温較上層的氣温高,聲音在地表附近的傳播較上層快,於是在地面上的聲源發出的聲音是向上拐彎的。

(1)赤日炎炎,在水沙漠或戈壁灘即使相距不太遠的人也難以聽清對方的大聲叫喊聲,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聲音傳播時是 向上 拐彎的。

(2)“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説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因傳播途徑 向下 拐彎而傳到幾裏外的楓橋邊。

五、作業 《課課練》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導語一 師:俗話説“聞其聲如風其人”;我們在欣賞流行歌曲時,一聽到歌聲就知道是誰唱歌,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聲音的第三個特徵??音色。

二、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三)音色

[聽一聽]用幾種不同的樂器演奏同一首樂曲,比較它們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試一試] 用幾種不同的樂器,先後發出音調相同的聲音單作憑聽覺能否辨認出聲音是從哪個樂器發出的?

[點 撥]師:即使聲音的音調和響度相同,也可以區分,這是因為不同的發聲體發出的聲音各有自己的特色,稱為音色,也叫音品。

[看一看]不同樂器發聲的波形

[點 撥]師:上述四種樂器,由於它們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也不同。它們發出聲音的波形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聲波的波形都很有規律。

[做一做]所有同學都閉上眼睛,請三位同學到後邊朗誦同一首詩,其他同學指出是誰。

[小結歸納]

1.音色是由發聲體自身決定的,反映聲音的品質。

2.影響發聲體音色的因素:

(1)構成發聲體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

(2)構成發聲體的形狀不同,音色不同;

3.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板書)

[拓 展]絃樂器的音調與弦的長短、粗細、鬆緊的關係

[做一做]請一位同學上台演奏二胡,同學們觀察他演奏時,手的位置改變情況,同時比較音調的變化。

[想一想] 學生交流:絃樂器的音調與弦的長短、粗細、鬆緊有什麼關係呢?

[小結歸納]

絃樂器的弦越短、越細、越緊,音調越高;弦越長、越粗、越鬆,音調越低。

三、應用遷移 鞏固提高

[例1] (07株洲)宋祖英和湯燦都是湘籍著名歌唱演員。當她們表演女聲二重時,

我們仍能分辨出她們的聲音來,這主要是因為她們的歌聲有不同的( A )

A.音色 B.響度 C.音調 D.音速

[例2](07大連)如圖1所示,相同的瓶子裏裝入

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擊瓶子時,可發出不同音高。

那麼發聲體是_瓶子和水_,發出的聲音音調從左至

右是_降低 。(選填:“升高”、“降低”或“”相同)

[例3] (07江西)如圖6所示,甲圖説明發聲的物體在 振動 ;乙圖中的游泳者

在水下能聽到岸上的音樂聲,説明聲音不僅能在空氣中傳播,也能在 液體 中傳播;丙圖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門的不是外婆,是根據聲音的 音色 來判斷的.

[例4](07揚州)小明在表演二胡時,首先需要調整琴絃的鬆緊程度,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改變琴聲的 音調 (填“響度”或“音調”)。用弓拉動琴絃,使琴絃 振動 而發聲;小明不斷用手指去控制琴絃長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聲音的 音調 ;二胡的聲音是通過 空氣 傳播到我們耳中的.

[例5](05安徽)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發生里氏9級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有幾十萬人遇難。這次災難之後,國際上加強了對海嘯預警系統的研究和建設。地震發生時會產生次聲波,已知次聲波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嘯發生的中心位置到最近的陸地距離是300Km,海浪推進的速度是200m/s,則岸上儀器從接收到地震發出的次聲波到海嘯巨浪登陸的時間是 1300 s。

[例6]學習了《聲音的特性》後,小明和他的同學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實驗:

甲:吹笛子時,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發出的聲音不同。

乙:用醫用聽診器瞭解人的心臟跳動的情況。

丙:用二胡和小提琴同時演奏《二泉映月》。

丁:使正在發音的音叉接觸水面,水面濺起水花。

你認為能探究影響聲音特性的實驗有哪幾個?各探究了哪些特性?其它實驗雖然不是影響聲音特性的因素,它們分別説明了什麼?

答案:能探究影響聲音特性的實驗有實驗甲和丙。甲探究了聲音的音調由振動的頻率決定的;丙實驗探究了音色是由發聲體的自身決定的。

乙、丁實驗不能探究影響聲音特性的因素。乙實驗説明醫用聽診器能減少聲音的分散,能增大響度;丁實驗説明了物體發聲時在振動。

四、總結反思 拓展昇華

[總 結] 1.音色是由發聲體自身決定的,反映聲音的品質。

2.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

五、作業 《課課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