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致女兒的信 》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1.81W

《致女兒的信》一文,系蘇聯教育實踐家、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所作,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上冊語文《致女兒的信 》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九年級上冊語文《致女兒的信 》教學反思

在這封信中,作者面對十四歲女兒提出的“什麼是愛情”的問題,講了一個寓意深刻的童話故事,其主旨是:真正的愛情、高尚的愛情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 “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

國中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文學作品和大眾文化(影視、歌曲、雜誌)對愛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們對愛情的好奇與遐想,甚至有些學生已經初涉“愛河”,為他們心中所謂的“愛情”或多或少付出了代價。“什麼是愛情?”如若再在課堂上、學校教育中諱莫如深,那與其説是保守落後,還不如説是冥頑不化。“如何向國中生進行愛情教育”,這是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上好涉及愛情主題的課文,讓學生在享受美麗的文字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是在盡職盡責做份內的事。基於此,我打算和學生坦然地面對愛情這一話題,就像面對友誼、親情、環保那樣。

與眾多的教參所設計的教法一樣,我在引導學生“品讀鑑賞童話故事,深入探討愛情真諦”時,由上帝三次來人間所見,歸結出:真正的愛情具有無與倫比的美和力量;必然伴隨着忠誠;必然是心靈的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由此,自然生出了“愛情美麗説”、“愛情忠誠説”、“愛情心契説”。這三“説”是由神話內容而來的,上帝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學生圈畫要點,便得出此“説”。

至此,我所面臨的問題不再是由文本整體感知“愛情是什麼,什麼是愛情”的問題,而是深入文本,回探“何以見得”的問題。面對一羣在愛情上未曾真正啟蒙的學生,不必期望他們能有什麼體驗來與作者、老師進行心靈的對話,只能期望能從文本中找出隻言片語,來充實這所謂的“三説”,由此,我設計了“結合自己的理解,用文中相關的語言信息補充句子”的練習。師生配合着口述,完成得較好的如:

愛情很美麗,這種美勝過天空和太陽,大地和麥田──勝過上帝所創造的一切。

愛情伴隨着忠誠,這忠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五十年的歲月,讓你們的青春和力量化為烏有,不變的是彼此透過心靈之窗的那份情意。

愛情必會擁有心靈的契合,這契合最終會是一種超越生死界限的心靈的追念,即使有陰陽之隔,阻隔的是你們曾經相依相隨的形影,阻隔不了的是您對她的無盡的充滿憂傷的追念。

接下來,我讓學生聲情並茂地齊誦末尾兩段:“愛情,它高於上帝。這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抔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同樣,從人本身説,只有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 學生的朗讀整齊有力,就文本討論“什麼是愛情”的目標基本完成。

然而,我的心老是不踏實,似有所失,憑着教學多年的敏感,我自覺得淡漠了“上帝三次來人間的所見”,那可是三幅凸現主題,充滿生機的畫面呀。對,讓學生來一遍重點選讀,也許會有意外的效果。

於是,我讓學生潛心默讀,發揮想像;自己也低聲揣摩,入得詩情畫意,直至口角生香,方喜有所悟,立即點撥:這三個畫面的描寫,是在必要的重複中變化與遞進着的,學生便舉例,如“窩棚”變成“一幢圓木造的房子”,“荒地”變成“果園”,“成熟的穀物”變成了“一片金黃的麥穗”,“一個嬰兒”變成了“幾個兒子、女兒”“孫子們”,最終變成“火紅的曙光下,金黃色的麥穗中站着許多青年男女”。這樣,學生在聲情並茂地朗讀後得出:真正的愛情有着無與倫比的美和力量,而他們共同的創造與收穫,便是對這種美和力量的又一項重要的詮釋。於是,我們在“愛情美麗説、忠誠説、心契説”後,又補上了一個“愛情收穫説”。最後,還是結合故事的首尾段,對愛情做了一個充實的總結:

真正的愛情有着無與倫比的美和力量,它伴隨着忠誠,實現着心靈的契合,擁有豐厚的收穫和美好的結晶,能促進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只有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善待愛情,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

我的“愛情收穫説”,不僅充實了文中所直白的愛情觀,其探討過程,促進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我的“愛情收穫説”在“資料銜接、拓展延伸”一環時,得到了鞏固與充實。學生收集的名言中就有:

愛情的意義就在於幫助對方提高,同時也提高自己。惟有那因為愛而變得思想明澈,雙手矯健的人才算愛着(俄:車爾尼雪夫斯基)。

真正的愛情能鼓舞人,喚醒他內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潛藏着的才能(意:薄迦丘)。

學生收集的相關的名人愛情故事有: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曹雪芹夫婦的,周恩來夫婦的,居里夫婦的等。

我的“愛情收穫説”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生成了有意義的問題:一、老師,你説真正的愛情會帶來美好的收穫,是不是沒有收穫的便不是擁有真正的愛情?諸如梁祝、焦劉、寶黛式的愛情,別説收穫,最後雙雙連青春都斷送了,怎麼理解?討論的過程便是真正的自主學習,學生長了見識,重温了“聯繫社會環境探討人物形象及命運”的方法,最後達成共識:(一)藝術高於現實,藝術也恰是現實的反映。(二)那些無果的愛情,是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不惜生命反對封建禮教,誓死捍衞愛情、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説,也促進了人類自身解放事業的發展;他們沒能共同創業,甚至沒有傳宗接代,但他們真心的愛過,泣着血與淚,終用青春做賭注,來殉一世的盟約。你能説他們不曾擁有真正的愛情麼?二、同學們,愛情是僅次於母愛的一種偉大、高貴的情感,自古以來差不多應是文學的第一母題,你能舉出幾句吟詠愛情的古詩詞名句嗎?學生當堂擬出的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我的“愛情收穫説”在學生的日記中有理性的反應:有幾個學生以此去衡量父母的愛情婚姻是否成功並不再片面地下結論,還有幾個學生以此向正在戀愛的哥姐進忠言;還有不少人在讀書日記中仿擬出“愛情曲折説”、“愛情付出説”、“愛情道德説”、“愛情責任説”、“愛情事業説”等。

綜上所述,我的“愛情收穫説”雖只是教學一個環節中的一次“旁逸斜出”,卻也結出了一串小葡萄;正掂量着這葡萄的酸甜能否讓人稱心,卻也聽見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安慰:“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