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6.82K
柳原文賞析1

楊柳

柳原文賞析

亞夫營畔柳濛濛,隋主堤邊四路通。

攀折贈君還有意,翠眉輕嫩怕春風。

註釋

亞夫:指西漢名將周亞夫。

營畔柳:《史記》中有“周亞夫軍細柳”的經典描寫。

隋主:指隋煬帝楊廣。

堤:隋煬帝下揚州的時候在京杭運河兩邊種植楊柳壯麗景緻。

攀折贈君:古人在送別親友時有折柳寄情的習俗。

註釋

亞夫:指西漢名將周亞夫。

營畔柳:《史記》中有“周亞夫軍細柳”的經典描寫。

隋主:指隋煬帝楊廣。

堤:隋煬帝下揚州的時候在京杭運河兩邊種植楊柳壯麗景緻。

攀折贈君:古人在送別親友時有折柳寄情的習俗。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的七言絕句。作者以詠柳為題目,引用了“周亞夫軍細柳”、“隋煬帝下揚州”的歷史典故。充分表現了作者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

柳原文賞析2

原文:

柳絮風輕,梨花雨細。春陰院落簾垂地。碧溪影裏小橋橫,青帘市上孤煙起。

鏡約關情,琴心破睡。輕寒漠漠侵鴛被。酒醒霞散臉邊紅,夢迴山蹙眉間翠。

詩詞賞析:

這首詞寫思婦懷人而愁苦不堪。詩詞以離愁為主題的作品很多,然而此詞卻頗有特色,顯得標緻雋永。

上片描繪足以烘托思婦離愁的景色。“柳絮風輕,梨花雨細”,起筆這兩句都省略了動詞謂語,且語序亦倒置,補足還原應為:“風輕飄柳絮,雨細濕梨花。”這裏首先借景象點明瞭時在暮春,此時正值輕輕暖風將柳絮吹向半空亂飛,細細春雨使一枝枝梨花帶上亮晶晶的水滴。然而如此大好春光,對於獨守空幃的思婦,只能成為她離恨綿綿的反襯,更沒有心思去觀賞。正如湯顯祖《牡丹亭》所寫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一樣。確實如此啊,天亮好久了,可她所住之處,猶然“春陰院落簾垂地”,房門上,掛的繡簾還未捲起,她仍然慵懶地躺在牀榻之上。她本來早已醒了,於是半睜惺忪睡眼,情不自禁地從窗櫺看出去,只見“碧溪影裏小橋橫,青帘市上孤煙起”。她終於忍不住要往外看,她的目光一下子就落在橫於“春陰院落”不遠的“小橋”上。這正是由於她的情郎曾打從橋上而去,歸家也必然會打從那橋上而來,所以對於那座小橋她不知望過多少次了,而今晨又忍不住再望了一回。可是這一回仍舊失望,他依然未打從那橋上歸來,這真如温庭筠《思帝鄉》所寫的“惟有阮郎春盡,不歸來”。接下去,她再將目光向遠處的市鎮看去,同樣什麼動靜也沒有,只有那晨飲的“孤煙”冉冉升起而已。此處着一“孤”字,又正好是她此時此刻內心感到無比孤寂的寫照。

下片抒發思婦對其情郎的蜜意柔情。過片“鏡約”二句,化用了南朝陳徐德言、樂昌公主夫婦及西漢司馬相如、卓文君夫婦的有關典故。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尚樂昌公主。陳政衰,徐謂公主曰:“國破,汝必入權豪家。倘情緣未斷,尚冀相見乎?”乃破鏡各分其半,約他日以元宵日賣於都市,這就是詞中“鏡約關情”的出處,藉此表明思婦對其情郎忠貞不渝,期能重温舊好。又西漢臨邛富豪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知琴。時司馬相如赴卓宅赴宴,酒酣,操《鳳求凰》琴曲以挑之。文君心悦,夜奔相如,馳歸成都,結為伉儷。這就是“琴心破睡”的來源,意謂那位思婦回憶起她和情郎的相遇,與相如、文君的結合極其相似,因之越想越覺甜美,竟至使睡意也淡化了。她完全清醒過來以後,才覺晨風吹涼,使得“輕寒漠漠侵鴛被”。當她一眼瞥見被面上繡制的的鴛鴦時,心中又不禁產生了鴛鴦倒永不分離而自己如今卻形單影隻的慨歎,真是無可奈何!歇拍兩句“酒醒霞散臉邊紅,夢迴山蹙眉間翠”,是寫思婦起牀後整粧時從鏡中所看到的自己的形狀。她記起昨夜因欲解愁而飲酒的事來,喝得兩頰升起了紅霞,現在雖然酒意已消,可臉邊餘紅猶在;而剛才她與情郎相遇的美夢,可惜一下就幻滅了,她的有如春山一樣翠綠的雙眉怎不蹙了又蹙呢!如此以她顧影自憐的行動描寫作結,給人留下她不勝相思之愁的印象就更深刻難忘了。

此詞寫思婦之離情,側重於對她內心活動過程的揭示;然而全都以景物及其自身的行動烘染之,不僅無概念化、抽象化之弊,且更如小説塑造人物形象那樣,頗有浮雕感、立體感的審美效應。此外,詞中幾乎每一個句子都提煉得綺麗而自然,全詞行文暢達得如行雲流水。宋人胡仔《苕溪漁隱詞話》卷一雲:“詞句欲全篇皆好,極為難得”(見《詞話叢編》第167頁)。

柳原文賞析3

原文: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詩詞賞析:

李商隱的《柳》大致寫於大中五年(851)。詩人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先寫春日之柳、春風盪漾,百花爭豔,樂遊苑上,士女如雲,舞筵上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兩句卻陡然一轉,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陽照着柳枝,秋蟬貼在樹上哀鳴,一派肅殺、淒涼的環境。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動寫照。

柳原文賞析4

新柳

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註釋】

新柳:初春時節剛剛抽出新葉的柳樹。

百尺:誇張寫法,非確數,極言柳條之長。

且莫:亦可作“切莫”,相當於“千萬不要”。

只:只有,只留下。

蘸:讀zhàn 。

引:延伸。

【譯文】

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着銀光的水塘。

柳色啊,且莫是深青的,只需要淺黃。

柳條雖長,可他未必能蘸到水。

啊,原來是水中的柳影將他拉長了。

【作者簡介】

楊萬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寶謨閣學士。他的詩同情百姓疾苦,構思新穎,感受獨特,語言生動活潑且富有風趣。現存詩作四千二百多首。

【賞析】

楊萬里的《新柳》一詩描摹細膩,韻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別開,頗能代表其“誠齋體”的詩風。

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格,不僅照應了前面的“百尺”一詞,又描繪出一幅柳條和水中柳影相連,相映的優美而有動感的畫面,富有情趣地表現了作者對新春的喜愛之情。 “引”呼應篇首,説明柳條之所以能達“百尺”之長,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繪出微風吹動,柳枝輕揚,水上水下連成一片的優美畫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個畫面都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衝破江西詩辰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這首小詩畫面清新,節奏明快,讀來彷彿身臨其境,彷彿沐浴着融融的陽光,吹拂着和煦的春風。字字句句無不流露着詩人愛惜新柳,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深情。

“柳條百尺拂銀塘”。作品開篇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初春時節柳樹池塘兩情依依的整體畫面。“百尺”寫了柳的婀娜與茂盛,“拂”寫出了柳的輕揉,像手少女的纖纖玉手輕拂着銀光閃耀的池塘。如此一來,一幅清新、煦暖、鮮亮、靈動的春樹春水圖畫就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且莫深青只淺黃”。在這一句理,詩人以濃重的筆墨寫柳葉的顏色。“且莫”即“切莫”,有“千萬不要”的意思,但在這裏應該理解為“一點兒……都沒有”,就是“一點兒深清的綠色都沒有”;“只”限制了柳葉顏色的單一和純粹,沒有其他顏色,只有鵝黃嫩綠,“且莫”和“只”這兩個限制性的詞語不但傳神有效地寫出了初春時節柳樹的特點,同時還流露了詩人愛惜新柳的深情。

以下兩句集中筆墨揭示“柳條”何以“百尺”長的原因。

“未必柳條能蘸水”。“未必”,即不一定,意思就是説從遠處望見的那些長長的柳條,未必就是真的已經長到了延伸到水裏。“蘸水”,在這裏可以理解為伸展到水裏。

“水中柳影引他長”。這最後一句中的“引”字用得妙,既説明了柳條之所以“百尺”長的原因,又賦予了柳條倒影以生命的活力,這一擬人手法的運用,出人意料地把新柳,以至於把整個畫面都寫得靈動鮮活了。

柳原文賞析5

蘭陵王·柳

宋代:周邦彥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譯文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擺動。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經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鄉瞭望,杭州遠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厭倦,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可總是年復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閒暇到了郊外,本來是為了尋找舊日的行蹤,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驛站旁的梨花已經盛開,提醒我寒食節就要到了,人們將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滿懷愁緒看着船像箭一樣離開,梢公的竹篙插進温暖的水波,頻頻地朝前撐動。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驛站遠遠地拋在後面,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卻發現已經是一片蒙朧。

我孤零零地十分悽慘,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送別的河岸迂迴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春色一天天濃了,斜陽掛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在水榭遊玩,月光溶溶。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聽人吹笛到曲終……唉,回憶往事,如同是一場大夢。我暗中不斷垂淚。

註釋

蘭陵王:詞牌名,首見於周邦彥詞。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柳陰直:長堤之柳,排列整齊,其陰影連綴成直線。

煙:薄霧。絲絲弄碧:細長輕柔的柳條隨風飛舞,舞弄其嫩綠的姿色。弄:飄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煬帝時所建,故稱。是北宋是來往京城的必經之路。

拂水飄綿:柳枝輕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飛揚。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情狀。

故國:指故鄉。

京華倦客:作者自謂。京華,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師,有厭倦之感,故云。

長亭: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別的地主。

“應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柔條:柳枝。過千尺:極言折柳之多。

舊蹤跡:指過去登堤餞別的地方。

又:又逢。酒趁哀弦:飲酒時奏着離別的樂曲。趁:逐,追隨。哀弦:哀怨的樂聲。

離席:餞別的宴會。

“梨花”句:餞別時正值梨花盛開的寒食時節。唐宋時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故有“榆火”之説。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

一箭風快:指正當順風,船駛如箭。

半篙波暖:指撐船的竹篙沒入水中,時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遞:遙遠。驛:驛站。

“望人”句:因被送者離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望人:送行人。

悽惻:悲傷。

漸:正當。別浦:送行的水邊。縈迴:水波迴旋。

恨:這裏是遺憾的意思。

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津:渡口。堠:哨所。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動的樣子。春無極:春色一望無邊。

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露橋:佈滿露珠的橋樑。

賞析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裏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便是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藉着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這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柳陰直”三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煙裏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彷彿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着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拂水飄綿”這四個字錘鍊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迴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並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悽。

接着,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歎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閒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並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蹤跡”,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閒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着和人告別,不得閒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閒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閒尋”二字的意味。現代人也會有類似的經驗,親友到月台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後,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這就是“閒尋舊蹤跡”。此時周邦彥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註釋説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後面又説“斜陽冉冉”,時間就接不上。所以這應是船開以後尋思舊事。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着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難以忘懷。這裏的“又”字説明,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後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後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賙濟《宋四家詞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想。”他認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這樣曲折的解釋。其實這四句很有實感,不像設想之辭,應當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裏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着。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無限的悵惘與悽惋。

中片寫乍別之際,下片寫漸遠以後。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的,感情卻又有波瀾。“悽惻,恨堆積!”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裏水波迴旋。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裏。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裏,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暗滴”是揹着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願讓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傷。

統觀全詞,縈迴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自從清代賙濟《宋四家詞選》説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注家多采其説,認為是一首送別詞。其實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遊京華,卻還留戀着那裏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捨地乘船離去。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敍。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柳原文賞析6

先生不知何許(1)人也,亦不詳(2)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3)。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4);每有會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飲輒(zhé)盡(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環堵蕭然(13),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14),簞(dān)瓢(piáo)屢(lǚ)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娛,頗(pō)(17)示己志。忘懷得失(18),以此自終(19)。

贊(20)曰:黔婁(21)(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22)其言茲(zī)若人之儔(chóu)乎(23)?銜(xián)觴(shāng)賦(24),以樂(25)其志(26)。無懷氏(27).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yú)?

注音

嗜 shì 輒 zhé 吝 lìn 褐 hè 簞 dān 黔 qián 儔 chóu 賦 fù

瓢 piáo 蔽bì 屢 lǚ 晏yàn 戚 qī 茲 zī 歟 yú 觴 shāng 汲 jí

頗 pō

註釋

⒈【何許】何處,哪裏。許,處所

⒉【不詳】不知道。 詳,詳細地知道

⒊【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因,因此,就。以,把,用。為,作為。焉,語氣助詞

⒋【不求甚解】這裏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甚,深入,過分。

⒌【會意】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會,體會,領會

⒍【嗜】喜好。

⒎【親舊】親戚朋友。親,親戚。舊,這裏指舊交,舊友。

⒏【或】有時。

⒐【造】往,到。

10.【輒(zhé)盡】就喝個盡興。輒,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沒有捨不得離開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去,離開。

13.【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環堵,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蕭然,空寂的樣子。

14.【短褐(hè)穿結】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結,指衣服上有洞和補丁。

15.【簞(dān)瓢(piáo)屢空】簞和瓢時常是空的(形容貧困,難以吃飽。)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水用具。屢空,經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晏:安然 如:……的樣子

17.【頗】稍微,或“十分

18.【忘懷】忘記。

19.【自終】過完自己的一生。

20.【贊】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今義稱讚、讚美。

21.【黔(qián)婁】戰國時齊國的隱士。

22.【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慼慼,憂慮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於,介詞,由於、因為,的意思

23.【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這話大概説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儔,輩,同類。

24.【銜(xián)觴(shāng)賦詩】一邊喝酒一邊作詩。觴,酒杯。 銜,含着

25.【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樂。

26.【志】:心志。

27.【無懷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傳説中的上古帝王。據説在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朴實。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裏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邊種着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説話,不羨慕榮華利祿。愛好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天性喜歡喝酒,但家境貧寒而不能常喝。親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沒有捨不得離開。 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不能遮蔽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喝水用的瓢裏經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經常以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是能表達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讚語説:黔婁的妻子曾經説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説的就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或葛天氏的時候的百姓吧?

點評

這篇傳的寫法很特別。正式給人立傳,總要説這個人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地方人。但陶淵明筆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來歷,這就使人覺得高深莫測,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富於傳奇色彩。因為他的宅邊有五棵柳樹,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於是他也便把這作為自己的雅號。

本文讚語,用“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話來讚揚五柳先生,説“其言茲若人之儔乎”,意謂大概這兩句話説的就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也就是説五柳先生是黔婁一類人物。兩句話非常精煉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使古今兩個人物相映生輝。下面“銜觴賦詩”幾句,用記述與抒情再補一筆,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畫面上真的活動起來。雖然貧困,並不妨礙他心境的悠閒,飲酒賦詩,自有不可多得的樂趣。這幾句也和前面“傳”的部分相呼應。讚語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結束,説五柳先生雖生活在後世,但他的精神卻徜徉於上古帝王無懷氏、葛天氏的淳樸時代,則其為人行事之超然絕俗也就不足為怪了。兩句話用或然語氣表示肯定,尤為妙絕,使全篇神韻飄然而遠。

擴展

1.宅邊有五柳樹

從“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 的詩句可知陶宅邊確實有柳樹。並且有5棵。

2.好讀書

陶淵明讀書是在完成耕種之後,從“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可以看出。又常與友鄰討論,所以又寫道:“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見。

4.簞瓢屢空

這是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説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當如此。陶淵明亦常“簞瓢屢空”,如“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就是寫他由於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貸的情況。

5.黔(qián)婁

戰國時齊國人。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鍾,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有言”,一本作“黔婁之妻有言”。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古今異義

1.每有會意

古: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

今: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白的意思

2.親舊知其如此

古:舊交,舊友

今:過去的,過時的

3.好讀書,不求甚解

古: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

今: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貶義)

4.造飲輒盡

古:到,往

今:製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時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為號焉

古: 以之為,把(它)當作

今:認為,作為

7.贊曰:黔(qián)婁之妻有言

古: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傳主的評論。

今:誇獎,誇讚

8.頗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一詞多義

1.以:1、因以為號焉 【介詞,把、用 】

2、以此自終 【憑藉 或連詞,不翻譯】

2.之:1、或置酒而招之 【代詞,他】

2、葛天氏之民歟 【助詞,的】

3.言:1、閒靜少言 【説,説話】

2、黔婁之妻有言 【言語,話】

4.如:1、晏如也 【......的樣子】

2、親舊知其如此 【像】

5.許: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處所、地方】

2、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 【表示約數,左右】

6.其:1、其言茲若人之儔乎【句首語氣詞,表推測】

2、親舊知其如此【代詞,他】

7.志:1、以樂其志 【志趣,志向】

2、處處志之【標記】

重點虛詞

1 以 因以為號焉 用,助詞

2 因 因以為號焉 表順承,就

3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也字表判斷 翻譯成 是

詞類活用

1.亦不詳其姓字:形容詞用作動詞,詳細的知道。

2.親舊知其如此:形容詞用作名詞,親戚朋友。

3.以樂其志:為動用法,為……感到快樂.

4.性嗜酒:名詞用作動詞,喝酒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讀書,不求甚解。(省略主語,應為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譯文:先生喜歡讀書,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釋。

因以為號焉。(介詞“以”後省略賓語“之”,應為:因以之為號焉)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缺少主語,應為“(先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譯文:先生生性喜歡喝酒,家中貧窮不能經常有酒喝。 )

缺少主語: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因以為號。(省略“之”字,應為“因以(之)為號”。譯文:於是就把“五柳”作為號了。)

2、倒裝句: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狀語“於貧賤”“於富貴”後置,應是:不於貧賤慼慼,不於富貴汲汲)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應為“不知先生何許人也”譯文: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

3、疑問句:

無懷氏之民歟?(一般疑問式)

4、判斷句式: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也”表判斷。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

5、流傳下來的成語:

不求甚解:原指讀書要領會精神實質,不必咬文嚼字。現多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柳原文賞析7

徵人怨

——[唐]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賞析]

柳中庸,名淡,中庸是其字。唐朝河東人。大曆年間進士,與盧綸、李端為詩友。

詩文大意是:年年駐防金河,現今又來守玉門關,天天只有馬鞭和大刀與我作伴。陽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心隨同)萬里黃河又繞過了邊陲遙遠的黑山。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於單于都護府的徵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於“徵人”的形象,都緊緊圍繞着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就時記事,説的是: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不休。這兩句“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並舉,又加以“復”字、“與”字,給人以單調困苦、無盡無窮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兩句從“歲歲”説到“朝朝”,似乎已經把話説盡。然而,對於滿懷怨情的徵人來説,這只是説着了一面。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怨苦之無時不在,而且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於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寫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春色未曾看”,所見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肅殺如此,怎不令人悽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這兩句寫景,似乎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徵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裏,我們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徵人轉戰跋涉的辛苦。詩雖然不直接發出怨語,而藴蓄於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迴腸蕩氣。

通篇不着一個“怨”字,卻又處處瀰漫着怨情。詩人抓住產生怨情的緣由,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落筆,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涯以及“三春雪”與“黃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現身説法,收到了“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可謂妙絕。全詩對仗精工,巧於煉字,讀來別具情韻。

柳原文賞析8

柳宗元(773819) 字號:字子厚

籍貫: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

個人簡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作品風格:詩作清麗自然,慷慨悲健;散文論説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山水遊記清深意遠,疏淡峻潔,清邃奇麗,寫景狀物,多所寄託。

  【1】吊屈原文

【原文】

後先生蓋千祀①兮,餘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汩羅兮,擥蘅若以薦芳②。願荒忽之顧懷兮,冀陳辭而有光。

先生之不從世兮,惟道是就。支離搶攘③兮,遭世孔疚④。華蟲薦壤兮⑤,進御羔褎⑥。牝雞咿嚘兮,孤雄束咮⑦。哇咬環觀兮,蒙耳大呂⑧。堇喙以為羞兮⑨,焚棄稷黍。犴獄⑩之不知避兮,宮庭之不處。陷塗藉穢兮,榮若繡黼。榱折火烈兮。娛娛笑舞。讒巧之嘵嘵兮,惑以為咸池。便媚鞠恧兮,美愈西施。謂謨言之怪誕兮,反置瑱而遠違。匿重痼以諱避兮,進俞緩之不可為。

何先生之凜凜兮,厲石而從之?但仲尼之去魯兮,曰吾行之遲遲。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今夫世之議夫子兮,曰胡隱忍而懷斯。惟達人之卓軌兮,固僻陋之所疑。委故都以從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立而視其覆墜兮,又非先生之所志。窮與達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義。矧先生之悃愊兮,滔大故而不貳。沉璜瘞珮兮,孰幽而不光?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彷彿其文章。託遺編而歎喟兮,渙餘涕之盈眶。呵星辰而驅詭怪兮,夫孰救於崩亡?何揮霍夫雷電兮,苟為是之荒茫。耀姱辭之朗兮,世果以是之為狂。哀餘衷之坎坎兮,獨藴憤而增傷。諒先生之不言兮,後之人又何望。忠誠之既內激兮,抑銜忍而不長。羋為屈之幾何兮,胡獨焚其中腸?

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食君之祿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媮風之不可去兮,懷先生之可忘!

【註釋】

①祀:年。②蘅若:杜蘅、杜若,兩種芳草名。擥(lǎn覽):執,舉。薦:祭獻。③搶攘(rǎng嚷):紛亂的樣子。④孔疚:內心很痛苦。孔,甚。疚,病患,痛苦。⑤華蟲:即山雞,雄性尾巴長,羽毛美麗,此指繡着山雞圖案的古代禮服。薦壤:獻給土壤。⑥羔褎(xu袖):普通的服裝。⑦咿嚘(yīyōu伊優):象聲詞,雞鳴聲。咮(zhu咒):鳥嘴。牝雞二句,借母雞司晨、公雞束口喻賢者吞聲、小人昌言。⑧哇咬:淫歌。大呂:樂調名,借指高級的廟堂音樂。⑨堇(jǐn緊):烏頭。喙:烏嘴,與堇皆有毒植物。⑩犴(n岸)獄:牢獄。犴,一作岸,古代鄉亭的拘留所。繡黼(fǔ府):華麗精美的服飾。榱(cuī催)折火烈:房屋的椽子摧折焚燒。榱:屋椽屋桷的總稱。嘵(xiāo消)嘵:爭辯不休。咸池:周代六舞之一,相傳為堯時的樂舞。便媚:逢迎諂媚。鞠恧(nǜ女去聲):彎着身子不顧廉恥。恧:慚愧。謨言:有謀略的話。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用來塞耳的玉。痼(g固):經久難治之病。俞緩:俞跗、秦緩,古代良醫。厲:同礪,磨。石:古人用以刺穴治病的金針和石針。覆墜:指國家敗亡。矧(shěn審):況且。悃愊(kǔnb捆碧):至誠貎。璜、珮:皆美玉名。瘞(y意):掩埋。遺編:屈原遺留下來的作品。渙:水盛貌,這時指眼淚流淌。揮霍:指揮的意思。姱辭:麗辭。(tǎng躺)朗:日不明貌。諒:料想。望:或解作怨望。羋(mǐ米):春秋時楚國祖先的族姓。否臧:俗作臧否,猶言好壞、得失。媮(tōu偷)風:苟且偷安的淺薄風氣。

【賞析】

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雪上加霜的是,還未過長江,又接到改貶永州司馬的詔令,受到更為沉重的打擊。在赴永州途中,他懷着悲憤的心情由洞庭湖上溯湘江,來到汨羅江畔憑弔屈原,滿懷激情寫下這篇《吊屈原文》。這篇文章和賈誼的《吊屈原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作為騷賦的續篇,足以彰顯柳宗元在辭賦創作上取得的傑出成就。

文中一方面鋪述屈原時代楚國的政治混亂,黑白混淆,是非顛倒;一方面頌揚屈原厲石以求重痼,服道守義,滔大故而不貳的堅貞意志。顯然,文中寫的政治環境,正是柳宗元所面臨的黑暗現實,而屈原的精神和意志,也正是他自己的秉賦,吊屈原正所以自吊。

柳宗元對打擊迫害屈原的守舊貴族勢力進行了猛烈抨擊,揭示了他們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醜惡嘴臉,並刻畫出屈原正直純潔、堅貞不渝的內心世界,熱情歌頌了屈原至死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即便被貶於遙遠的蠻荒之地,仍然把眼光注視到人民:側耕危獲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勞。當民之增勞,他動之以哀情。先生(屈原)之貌不可得兮,猶彷彿其文章。託遺編而歎喟兮,渙餘涕之盈眶。表達了作者對屈原異乎尋常的敬仰和懷念。

文章借古諷今,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對當時從政之人不辨政治是非進行了公開批評。全文采用屈原辭賦的形式,悼念屈原,感歎自己,聲長而語悲,追悼逝者和哀傷自己,兩種曲調交織在一起,這是柳宗元的獨具匠心,也是他當時情感的真摯顯露。

  【2】小石城山記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①。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②。其上為睥睨樑□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③。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④。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⑤。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⑥。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⑦。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於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⑧。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餘未信之。

【註釋】

①石城山:在湖南零陵縣西。

②垠:崖,邊,岸。

③睥睨(p_n):即埤堄,城上短牆,又稱女牆。樑□(l):房屋的大梁。堡塢:土堡,小土城,此指堡塢形的石頭。

④洞然:深邃貌。激越:聲音高亢清遠。

⑤美箭:美竹。箭,小竹。

⑥數(c):密。偃:仰卧,引申為倒下、卧倒。

⑦造物者:能創造萬物的存在,指天。

⑧中州:指中原。夷狄:指邊遠。更:經歷。售其伎:貢獻其技藝,使其技藝得到賞識。伎,同技。

⑨儻:同倘。倘若,或者。

⑩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賢人而多出奇石。

【賞析】

柳宗元永州八記,無一篇不寄寓着作者身世的感慨。本篇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而在荒誕之地,抒發了自己被貶謫到遠方、不能施展才能的不平之氣,並用存疑的口氣批判了所謂造物者。這造物的有無之論,籠蓋八記,情滿山水。

這篇文章在結構上與其他篇大致相同,前半敍述,後半議論。前半敍述小石城的位置、環境、景色,歷歷在目,無限美好,類智者所施設也,為後文議論張本。後半議論,比其他篇都來得空靈,從造物有神無神下筆,在有與無上反覆推駁,出不盡之意於言外,賢而辱於此的作者,其無限感慨亦悠然而長了。

文中寫景實而敍意虛,虛實相生。因作者是借景抒情,其情亦因實景而賦予着落,雖空靈卻有實感。篇雖短小而不乏氣勢,議論奇崛,結尾含蓄,文止而意不盡。

【3】牛賦

【原文】

若①知牛乎?牛之為物,魁形②巨首。垂耳抱角③,毛革疏厚,牟④然而鳴,黃鐘⑤滿脰⑥,牴觸隆曦⑦,日耕百畝,往來修直,植乃禾黍⑧。自種自斂,服箱⑨以走,輸入官倉,已不適口⑩。富窮飽飢,功用不有;陷泥蹶塊,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由是觀之,物無逾者。

不如羸驢,服逐駑馬。曲意隨勢,不擇處所。不耕不駕,藿菽自與。騰踏康莊,出入輕舉。喜則齊鼻,怒則奮躑。當道長鳴,聞者驚闢。善識門户,終身不惕。

牛雖有功,於已何益?命有好醜,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註釋】

①若:你。②魁形:體形魁梧。③抱角:牛頭兩角相對彎曲,形如環抱。④牟:同哞,牛之嗚叫聲。⑤黃鐘:形容牛叫聲。⑥脰(du豆):脖子,這裏指牛的喉嚨。⑦隆曦(xī稀):烈日。⑧往來修直:往來耕地,翻出的壟溝又長又直。禾黍,泛指農作物。⑨服箱:拉車。服,負的假借字。箱,車廂。⑩不適口:即吃不飽。適,到。一作滿足講。蹶(ju決)塊:倒在地上。肩尻(kāo考):指全身骨肉。肩,指前腿部分。尻,屁股。緘縢(jiāntng尖藤):繩索。實:充實,引申為盛。俎(zǔ組)豆: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器皿。曲意:盡意,挖空心思。藿菽(hushū獲叔):豆葉和豆子,這裏泛指上等飼料。驚闢:嚇得避開了。闢,同避。

【賞析】

賦,古代一種文體,多用鋪陳排比之手法狀物、抒情。這篇小賦是柳宗元被貶謫永州期間的作品。永貞革新失敗之後,柳宗元及其同道都備受排擠打擊,有的被貶謫荒,有的甚至被害致死,但他對自己事業的信念仍然堅守不渝。

《牛賦》就是一篇體物言志、託物寄情之作。柳宗元把自己比做牛,把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比做羸驢。認為像他這樣的人,勤勤懇懇做了許多有利於天下的事,卻得不到好報;而那班趨炎附勢的小人,不勞無功,無益於世,卻因為善於鑽營取巧享受厚祿,通過這一形象對比抨擊了當時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抒發了自己強烈的不滿情緒。

在這篇抒情小賦中,柳宗元緊緊抓住牛的特徵,形神兼備地描繪了牛的形象,情深意切地頌揚了牛的精神。賦開頭六句牛之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黃鐘滿脰勾畫了牛的外觀聲貌,乃至皮角骨肉,成功刻畫出一頭牛任勞任怨的奉獻形象,開篇點題,直衝牛而來。

緊接着就對牛的外形進行了描述:體魁頭大,兩耳下垂,兩角合抱,毛疏皮厚,叫時聲音洪亮,僅用了16個字就在讀者的心中樹立了牛高大、矯健、憨厚、魁偉的形象。接下來寫牛勤奮耕作,它頭頂烈日,揹負着沉重的犁耙默默無聞地耕耘着土地,然後農人種下莊稼。從播種到收穫,都離不開牛的辛勤勞動。收得的糧食,送入官倉,養活百姓,窮的富了,飢者飽了,牛對人類可謂功德無量。然而牛不圖享受,只習慣於在田地荒野中腳踏泥濘的土塊。寥寥數語,就把牛勤勤懇懇、默默貢獻的品德描繪得活靈活現。牛利滿天下,還表現在它渾身上下都是寶,一切都為人所用。它的皮和角,肩和臀,用途極廣,或作食品,或作繩索,或作器物,或作供品,真乃由是觀之,物無逾者。對牛的高貴品質,給與了極高的評價。

賦的後一半筆鋒一轉,羸驢曲意隨勢不耕不駕,反而坐享其成。尤其第三段落,只有6句,24個字,卻句句力匹千鈞。牛雖有功,於己何益,這一憤激的反語,對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時強烈地為牛抱打不平。命有好醜,非若能力。牛與驢的天壤之別,這是命運使然,決不是能力所能改變的。既然如此,就只好慎勿怨尤,以受多福了。

一百多字的《牛賦》,把牛日耕百畝的獻身精神和利滿天下的無量功績刻畫得入木三分;把驢不耕不駕的懶散傲慢和善識門户的投機鑽營揭露得淋漓盡致,寫盡了趨炎附勢的小人飛揚跋扈的模樣。牛與驢的對比,相互襯托,使牛的形象顯得更加魁偉,更加高尚,造成強烈的相反相成的效果。

《牛賦》的可貴效果,不僅在於思想藴意的光華,更在於藝術形象的成功塑造。無論是刻畫牛,還是描述驢,作者都抓住了事物的特徵,細緻入微,到了形神畢現的地步,以至於託物言志水到渠成,絲毫沒有牽強附會之感,文筆簡練而含義深遠。

柳原文賞析9

薄衾小枕涼天氣,乍覺別離滋味。

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

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

也擬待、卻回徵轡;又爭奈、已成行計。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

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柳永詞作鑑賞

這首《憶帝京》是柳永抒寫離別相思的系列詞作之一。這首詞純用口語白描來表現男女雙方的內心感受,藝術表現手法新穎別緻。是柳永同類作品中較有特色的一首。

起句寫初秋天氣逐漸涼了。薄衾,是由於天氣雖涼卻還沒有冷;從小枕看,詞中人此時還擁衾獨卧,於是乍覺別離滋味。乍覺,是初覺,剛覺,由於被某種事物觸動,一下引起了感情的波瀾。接下來作者將別離滋味作了具體的描述: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空牀展轉,夜不能寐;希望睡去,是由於夢中也許還可以解愁。默默地計算着更次,可是仍不能入睡,起牀後,又躺下來。

區區數筆把相思者牀頭展轉騰挪,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狀,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來了。畢竟不成眠,是對前兩句含意的補充。畢竟兩字有終於、到底、無論如何等意思。接着一夜長如歲一句巧妙地化用了《詩徑。王風。采葛》中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的句意,但語句更為凝鍊,感情更為深沉。這幾句把別離滋味如話家常一樣攤現開來,質樸無華的詞句裏,藴含着熾烈的生活熱情。

詞的下片轉而寫遊子思歸,表現了遊子理智與感情發生衝突複雜的內心體驗。也擬待、卻回徵轡,至此可以知道,這位薄衾小枕不成眠的人,離開他所愛的人沒有多久,可能是早晨才分手,便為別離滋味所苦了。此刻當他無論如何都難遣離情的時候,心裏不由得湧起另一個念頭:唉,不如掉轉馬頭回去吧。也擬待,這是萬般無奈後的心理活動。可是,又爭奈、已成行計意思是説,已經踏上征程,又怎麼能再返回原地呢?歸又歸不得,行又不願行,結果仍只好萬種思量,多方開解,但出路自然找不到,便只能寂寞厭厭地,百無聊賴地過下去了。最後兩句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包含着多麼沉摯的感情:我對你一生一世也不會忘記,但看來事情只能如此,也只應如此,雖如此,卻仍不能相見,那麼必然是負你千行淚了。這一句恰到好處地總結了全詞彼此相思的意脈,突出了以我為中心的懷人主旨。

這首詞細密而妥溜(劉熙載《藝概》),純用口語,流暢自然,委婉曲折地表達抒情主人公之間的真摯情愛,思想和藝術都比較成熟。

柳原文賞析10

原文:

綠槐煙柳長亭路,恨匆忙分離去。日永如年愁難度。高城回首,暮雲遮盡,目斷知何處?

解鞍旅舍天將暮,暗憶丁寧千萬句。一寸柔腸情幾許?薄衾孤枕,夢迴人靜,侵曉瀟瀟雨。

詩詞賞析:

長亭,秦漢時,在驛道邊隔十里置一亭,謂之長亭,是行人歇腳和餞別的地方。綠槐煙柳,槐者,懷也;柳者,留也。槐柳蔭成,如煙籠霧罩,顯示出一片迷茫、悵惘的傷離恨別的氛圍。就在這槐柳如煙,長亭連短亭的驛道上,多少人臨歧灑淚,次第分離!

詞由別時情境寫到別後心情。俗語説“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所謂“日永(長)如年”,正是強調因別愁綿綿而主觀感受到的一日之長。最難堪時,登高回首,目盡蒼天,只見層層暮雲遮斷了望眼。而鄉關,更在暮雲青山之外!

柳宗元有句雲“嶺樹重遮千里目”(《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韓愈亦發出過“雲橫秦嶺家何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痛切的悲呼。它們都表現了一種鄉關遠隔,親人睽離,欲歸不能的強烈的阻隔心態。

下闋以時間為線索,接寫行人於日暮時分駐馬解鞍,投宿旅舍。“寒燈思舊事”(杜牧《旅宿》),詞人在孤館獨對青燈,前塵往事,亦紛至沓來,暗中憶及分離時之細語丁寧,幾多柔情,幾多思念!如今,只有夢魂可超越時空,暫返鄉關,和伊人小聚。恍然警覺,只有孤枕寒衾,燈昏人靜,天色漸明,而窗外小雨瀟瀟,亦如人之潸潸清淚,綿長無盡。

清徐釚《詞苑叢談》雲:“凡詞無非言情。”又引宗梅岑語:“詞以豔麗為工,但豔麗中須近自然本色。”(《叢談·品藻二》)惠洪身為僧人,而“其詩詞多豔語,為出家人未能忘情絕愛者”(薛礪若《宋詞通論》)。

柳原文賞析11

雨霖鈴·寒蟬悽切

宋代: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譯文

秋後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心緒,正在依依不捨時候,船上人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瞧着,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説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人最傷心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晨風和黎明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註釋

①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地方。

②悽切:淒涼急促。

③驟雨:急猛陣雨。

④都門:國都之門。這裏代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⑤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

⑥無緒:沒有情緒。

⑦蘭舟:古代傳説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裏用做對船美稱。

⑧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樣子。

⑨去去:重複“去”字,表示行程遙遠。

⑩暮靄:傍晚雲霧。沈沈:即“沉沉”,深厚樣子。楚天:指南方楚地天空。

暮靄沈沈(沉沉)楚天闊:傍晚雲霧籠罩着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今宵:今夜。

經年:年復一年。

縱:即使。風情:情意。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賞析

詞上片寫臨別時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宋金十大麴”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敍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描寫,氛圍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鋪寫,也為後兩句“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戀人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説:“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矛盾衝突何其類鋭!這裏“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藴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就“念去去”二句內心獨白。這裏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着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説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當晚旅途中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説:“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説,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完整性,形象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説,以此詞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形成,有賴於意境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情景交融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境界,繪讀者以強烈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敍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千古名句。

柳原文賞析12

原文:

【憶君王】

依依宮柳拂宮牆, 樓殿無人春晝長。

燕子歸來依舊忙。 憶君王, 月破黃昏人斷腸。

詩詞賞析:

這首詞是懷念宋徽宗的,最早見於宋石茂良所著的《避戎夜話》。宋徽宗于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虜,過了九年的恥辱生活,死在五國城(今吉林省境)。據楊慎《詞品》卷菩薩蠻·五雲深處蓬山杳詩詞內容">五雲:“徽宗此行,謝克家作《宮牆詩詞內容">柳拂宮牆詩詞內容">宮柳拂宮牆詩詞內容">憶君王》詞”,“忠憤鬱勃,使人出涕”。清徐釚在《詞苑叢談·紀事一》中轉錄了它。謝克家是哲宗紹聖四年(1097)的進士,親眼看到金人南侵,徽宗被擄,在國家和民族的危機中,寫下了這首忠憤填膺的詞,其淒涼怨慕之音,悱惻成語解釋">纏綿悱惻之感,溢於字裏行間,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作品。

全詞富於抒情色彩,不言國破君擄,巢復卵毀,而言宮柳依依,樓殿寂寂,一種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躍然紙上。拿它與宋徽宗的《燕山亭》對讀,倍覺山河破碎,身世飄零,往事堪哀,真切動人。“燕歸樑(我夢唐宮春晝遲)詩詞內容">春晝長”一語,把客觀的景物描寫,轉向主觀的心理感受,是景為情使,情因景生,抒情和寫景在這裏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富麗堂皇的景物後面,藴藏着深深的隱痛。這就是宋徽宗的“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燕山亭》)、“城春)詩詞內容">帝城春色誰為主,遙指鄉關涕淚漣”(《北去遇清明》)那種思想感情隱約而曲折的反映。接着詞人把筆鋒一轉,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的描寫,轉為“登樓宮殿)詩詞內容">秦宮殿)詩詞內容">遙望秦宮殿,前燕)詩詞內容">翩翩只見雙飛燕”(唐昭宗李曄《菩薩蠻》)的感歎:“燕子歸來依舊忙”。燕子是無情之物,它哪裏知道樓殿依舊,而主人已換,仍然忙着銜泥,在舊樑上築起新巢,正是“這雙燕何曾,念人言語”(《燕山亭》),儼然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滄桑之感。然後點明題旨,懷念故君。這首小令,從頭到尾都是寫對君主的懷念,由柳拂宮牆,而想到宮殿的主人;由宮殿無人,而想到燕歸何處;由燕語呢喃,而想到“燕子不知何世”(周邦彥《西河》)。蓄意到此,便有精神百倍之勢,集中全力於這“月破黃昏人斷腸”的結句,自然真味無窮,辭意高絕,一個芳馨悱惻的藝術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因為它是從題前着筆,題外攝神,只用了一個“破”字,便把從清晨憶到黃昏,又從黃昏憶到月上柳梢,都沉浸在如痴如呆的回憶中。昔日的宮柳凝綠,今朝的淡月黃昏;昔日的笙歌徹旦,今朝的樓殿無人,在在是強烈的對比,在在是傷心的回憶,不言相憶之久,而時間之長自見;不言相憶之深,而惓顧之意甚明。“月破黃昏”是寫景;“人斷腸”是抒情,把寫景和抒情統一在一個完整的句子裏,而景物在感情的絲縷中織得更加光彩奪目,感情在景物的烘托中更加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着一實語,而能以動盪見奇,迷離稱雋,辭有盡而意無窮,這正是許多詞人所努力追求的藝術境界。

柳原文賞析13

臨江仙·寒柳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

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湔裙夢斷續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翻譯

柳絮楊花隨風飄到哪裏去了呢?原來是被冬日的積雪冰層、嚴寒的風所摧殘了,五更時這株柳樹只顯得淒冷蕭疏。皎潔的明月無私普照,無論柳樹稀疏還是繁茂,都把自己的光芒給了它。

特別是在這柳絲搖落的時候,我更免不了回憶起當年的那個女子。如今斯人已逝,即使夢裏相見,可慰相思,但好夢易斷,斷夢難續。遂將愁思寄給西風,可是,再強勁的西風也吹不散我眉間緊鎖的不盡憂愁。

註釋

層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無力臉色難看的樣子,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關:這裏是關切、關懷之意。

最是:特別是。

繁絲:指柳絲的繁茂。這兩句裏的“柳絲”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這裏指代亡妻。

湔裙夢斷:意思是涉水相會的夢斷了。湔裙,濺濕了衣裙。

西風:從西方吹來的風。

賞析

這是一首借詠寒柳而抒傷悼之情的詞作,納蘭在詞中詠物寫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遠,可謂是其詠物詞中的佳作,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曾這樣評價這首詞:“餘最愛其《臨江仙·寒柳》雲:‘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言中有物,幾令人感激涕零,納蘭詞亦以此篇為壓卷。”

“飛絮飛花何處是”,詠柳詠柳,開門見山:柳絮呀,隨風飄到哪裏去了呢?花兒呀,隨風飄到哪裏去了呢?——咦,説柳絮自然應該,畢竟是詠柳,可這個”花兒”是從哪裏出來的呢?誰見過柳樹開花呢?明明是詠柳,怎麼突然出來個揚花呢?的確,楊樹、柳樹本是兩種不同的樹,但由於它們的種子楊花和柳絮都帶有白絮能飛,飛絮期又基本相同,因此楊花和柳絮在古典詩詞中常常被認為是代表同一個意象,而納蘭在這裏用到“楊花”的意象,估計是想要造成疊音的聲音效果。除了造成疊音的聲音效果之外,還因為楊花作為詩詞當中的一個意象符號,獨有一些複雜的含義。

“疏疏一樹五更寒”,“疏疏一樹”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意象,此時交迭在一起,卻把夜闌、更殘、輕寒這些意象付諸於柳樹身上,使柳樹獲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樹更加順理成章地成為詞人的情感投射的客體。

“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遞進一層,似在説明月無私,不論柳樹是繁茂還是蕭疏,都一般照耀,一般關懷。貌似在寫明月,實則是容若自況:柳樹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減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愛;伊人就算永訣,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下片轉折,由柳樹而及女子,由當下而及回憶,是説:最是在柳絲搖落的時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當年的那個女子。

春山,作為詩詞中一個常見的意象,既可以實指春色中的山巒,也可以比喻為女子的眉毛。宋詞有“眉掃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掃”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畫眼的可愛的梳粧動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稱,容若這裏便是此意。由柳葉的形態聯想到蛾眉的妙曼,聯想到心愛的女子,曾經的故事。接下來仍是追憶那位女子,即“湔裙夢斷續應難”。湔,這裏是洗的意思。舊日風俗,三月三日上巳節,女人們相約一同到水邊洗衣,以為這樣可以除掉晦氣。上巳節和清明節隔得不遠,所以穆修有詩説“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連”。這種户外聚眾的日子往往提供給了男男女女們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約會的機會。

這首詞,曾被那位對納蘭詞評價不高的陳廷焯贊為納蘭詞中的壓卷之作,不知道容若聽到了會不會高興一些呢?無論如何,“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都是性靈之句,非摯情摯性之奇男子無以得之。納蘭何以有此“憔悴也相關”,“西風多少恨”的傷感情調?清朝氣數正旺盛,卻有此醒人氣的詞人和詞作,真是可悲可歎可欽啊!

詠物為古典詩詞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殼,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質,是核心。所以詠物之作要求摹寫神理而不能徒賦形體,同時還要不粘不離,保持一個恰好的分寸。以此繩衡這首小詞,在“層冰積雪摧殘”、“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等句刻畫出那婀娜楊柳的“寒意”之外,詞人更着重“摧殘”、“憔悴”、“夢斷”、“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的情感的抒寫,亦將他複雜悽咽的內心感受特別深曲又特別準確地傳遞出來。寫寒柳而字裏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謂“言之有物”。

還要深思一層,“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實呢?有文章指出這首詞借詠柳而寄寓對亡妻的哀思,實亦即悼亡之作。作為一種猜測容或可以,但作為學術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後的情況下,則不可以武斷地這樣定論。如果説裏面寄託有納蘭一貫婉轉哀涼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夠了。

柳原文賞析14

解連環·柳

露條煙葉。惹長亭舊恨,幾番風月。愛細縷、先窣輕黃,漸拂水藏鴉,翠陰相接。纖軟風流,眉黛淺、三眠初歇。奈年華又晚,縈絆遊蜂,絮飛晴雪。

依依灞橋怨別。正千絲萬緒,難禁愁絕。悵歲久、應長新條,念曾系花驄,屢停蘭楫。弄影搖晴,恨閒損、春風時節。隔郵亭,故人望斷,舞腰瘦怯。

註釋

窣:突然出現。

拂水藏鴉:形容柳的枝葉漸長。

三眠:《三輔故事》:漢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灞橋:在長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這裏泛指送別之處。

花驄:駿馬。

蘭楫:這裏泛指舟船。

註釋

①窣:突然出現。

②拂水藏鴉:形容柳的枝葉漸長。

③三眠:《三輔故事》:漢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④灞橋:在長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這裏泛指送別之處。

⑤花驄:駿馬。

⑥蘭楫:這裏泛指舟船。

賞析

這首詞詠柳懷人,輕柔細膩。上片着意寫柳。露條煙葉,翠陰相接。風流纖軟,絮飛如雪。下片因柳懷人。灞橋依依,難禁愁絕。曾系花驄,屢停蘭楫。春風時節,故人望斷。全詞委婉含蓄,情思悠長。

柳原文賞析15

原文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dū)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nǎ)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jiàn,本義:設酒食送行) 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瞧着對方淚光閃閃的眼睛,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説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説呢?

評解

《雨霖鈴》被稱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鈴》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後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敍,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點。(劉熙載《藝概》)

賞析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目錄清晰。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着“悽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都門”三句,寫離別時的心情。設宴帳中,本欲多“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這樣的餞別酒,飲起來怎能不“無緒”?欲留不得,欲飲無緒,矛盾之極。“蘭舟”,相傳魯班刻木蘭樹為舟(見〈〈述異記〉〉),後用蘭舟作船的美稱。“執手”兩句,將惜別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對依依惜別的戀人,淚眼對着淚眼,縱有千言萬語,因悲痛氣塞而一句也説不出來。這是分別時的情景。對照蘇東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節極盡了迴環、頓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兩句,則承上啟下,筆隨意轉,有如浩瀚長江,一瀉千里。千里煙波,楚天空闊,設想到別後的道路遙遠而漫長。就此一別,人各東西,對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煙波,伴隨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起承上下文。人間最苦是情種,“離別”是導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節”之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入愁腸愁更愁,詞人因“無緒”而飲的悶酒極易使人沉醉。設想一下,詞人追隨載着情人的蘭舟,沿着栽滿楊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殘月西沉,曉風漸起,才吹醒痴情的詞人。楊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別之物,故汴水兩岸廣栽楊柳。“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詞通俗,以白描見長的風格。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指蘇東坡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説明柳詞婉約纏綿,蘇詞豪放曠達兩種詞風。“此去經年”由今夕推及經年,由眼前的“無語凝咽”設想到“暮藹沉沉楚天闊”,更推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一波三歎,想象別後相思的苦況,更深一層。“悽、苦、慘、悲、痛、恨、愁”貫穿始終,令人不忍再讀。這首詞寫來極有層次、曲折迴環,以千種風情襯盡了羈旅愁苦,人間別恨。真可謂想見難,別更難。

《雨霖鈴》抒寫柳永在汴京同戀人分手時的離愁別恨,藝術手法相當高。概而言之有一託物言情、廣用白描。如“寒蟬悽切”“驟雨初歇”“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本詞白描手法相當好。刻畫人物神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臨別時千言萬語,竟無從説起。幾筆勾勒,傳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時那一剎那,內心世界相當豐富。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託物言情,展現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將曉的情景;楊柳岸使人聯想到折柳贈別的習俗,依依楊柳,綿綿別情。二、點綴渲染,恰到好處。劉熙載《藝概》中談到:詞有點(點綴)、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它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畫法論詞,從中可看出柳詞中有畫,反覆渲染。既精雕細刻,又大膽潑墨,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的點染技巧,確實達到很高的成就。柳詞對蘇軾、秦觀、周邦彥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響。但也應看到柳詞有的句子過於平俗,尚欠文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