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

來源:文萃谷 2.41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1

中國的傳統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相結合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法共用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症型,同時,中醫堅持以辯證法為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鍼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影響在於不但能夠幫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且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更為重要的是,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僅只是着眼於治病,而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對此我深有體會:

我母親在懷孕期間,經歷了長達數個月的妊娠反應,在此期間,她只能進食稀飯,同時由於家庭貧困,沒有其他別的有益的補充,因此,出生以後我三天兩頭感冒,從國小開始就明顯感覺在冬季的時候四肢發涼,終日精神不振,天氣一變化就會頭痛,而且會持續數天之久,乃至於我不上課也無需請假。之前由於嫌中藥熬製麻煩,我家人大都帶我去看西醫,做胃鏡、胸透,拍頭部和頸部核磁共振,但是結果顯示一切良好,醫生也僅僅開了一些常規的藥來吃,效果幾乎為零。進入高中階段,可能是由於功課負擔過大,每天下午5點左右都會準時頭痛,整個頸部和頭部都十分冰涼,必須有一個人為我不斷按摩才能緩解疼痛,否則就會有強烈的嘔吐感。由於我家有偏頭痛的男性遺傳傾向,我父母也只能乾着急,能做的只能是按摩和燉天麻湯。

直到我表姐的公公,一個在湖南承包醫院的老闆知道我的情況後,替我請來了他們旗下最有名的中醫來為我診斷,其結果是:我的頭痛並非遺傳,而是由於“先天之氣”不足造成陽氣不足引起的,“氣”不足則血氣不通,關節僵硬,經絡鬱積不暢,所以就會精神萎靡,臉色泛黃,四肢發涼;而下午天氣轉涼或者氣候變化的時候,風邪之氣就會乘虛而入,而陽氣不足,晚上睡姿不正確所造成的頸部和肩部不適,使得頭部成為身體中最為脆弱的一環,風邪之氣從肩部和頸部進入,進一步到達頭部,這才是我長期頭痛的根本原因。

找到病因之後,醫生認為我需要補“精、氣、血”,多管齊下治療:首先,為我開出了一連串不知道具體是何物的食材,要求每天兩頓飯通過與不同食物搭配來吃,接着,拿出一些經過祕方製作的藥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腳,每週“蒸一次”,最後是每3天進行拔火罐、鍼灸和推拿,同時建議我泡枸杞和桂圓乾作為日常的飲品,這樣持續近2個月後,我感覺精神好了許多,不再感覺腿部僵直無力,食慾也好了許多,最為重要的是,頭痛的持續時間和頻率下降了許多,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裏,除了拔火罐之外,我繼續堅持食療和泡腳,使我在高二那年暑假後不久徹底和頭痛告別,使我免受身心的煎熬,也使我的體質好了許多,甚至連感冒也很少發生。如果不是中醫,僅僅靠西醫,真不知道結果會怎麼樣。

對於中醫關於“人”的看法和診斷方法,我深以為然。中醫學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就會表現出病理的狀態。而在治療疾病之時,中醫並非像大多數西醫的觀點那樣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而是認為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來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20xx年春夏之際,我的父親開始了其長達近3個月的咳嗽,一開始僅僅認為是室外天氣太熱,室內冷氣太大所致而引起的熱傷風,因此不以為意。一週以後,隨着流鼻涕等感冒的伴隨症狀的消失,咳嗽卻開始嚴重,繼續吃感冒藥和消炎藥也不見效,經過多次的西醫診斷,判斷為慢性咽炎發作,於是進行胸透、吃吳太咽炎片和阿莫西林,但是咳嗽還是止不住,又經過一位老西醫的診斷後認為是過敏性的咽炎,加開了幾種抗過敏的白色小藥片,一開始咳嗽被壓下去了,但是那個尾巴怎麼也去不掉,反覆多次後又變得嚴重了,最後還是一位老中醫解決了這一難題,他採用中醫經典的四診法來斷症:我老爹面色虛浮,眼袋浮腫,表明壓力過大,工作時間過長,休息不足;舌苔白中帶黃,顯厚,表明胃氣鬱積,觀看喉嚨情況後認為咽炎無法引致這麼嚴重的咳嗽,通過詢問,得知我爸三餐不規律,在外應酬過多,油膩和魚腥的東西攝入過多,同時,由於體質不佳,室內外温差過大,導致寒氣積聚,加劇了胃氣的鬱積,而過多的胃氣由於消化功能不佳只能上行,對喉嚨進行刺激,使得由感冒引起的咳嗽轉變為胃氣引起的咳嗽而難以被發覺,西藥的功能僅在於消炎,而無法平抑胃氣,這才是咳嗽長期未愈的根本原因。

這位老中醫一改之前消炎的用藥方針,先開了三帖中藥來消除積食,加大腸胃的消化和排出能力,同時要求我父親在最近兩週之內減少在外應酬的次數,加大對粗糧和蔬菜的攝入量,並且減少工作量,增加睡眠時間,然後開了幾服藥來抑制胃反流、反酸,用歸脾丸來增強脾胃的功能,僅僅過了兩週,喉嚨部位的不適感基本消失,咳嗽也基本得到抑制,甚至連由慢性咽炎引起的刷牙的嘔吐也好轉了許多。

然而,現在社會,人們對於能夠迅速痊癒比以更小的代價痊癒看的更重,而西醫快速見效的特點也迎合了現在大部分人的心理,再加上其他原因,使得中醫的發展面臨尷尬的境況,人們往往是經過多次西醫診斷無效之後才想到中醫,但是,此時很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需要我們引以為戒:我們不應該忽視中醫的療效,應該加大對中醫的保護和發展,才能保證這一學科得以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2

生命對每個人來説,都是非常寶貴的,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恆的追求。隨着社會發展和生活的提高,人們對養生也越來越重視。

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各種方法調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

(一)養生的意義

“然則人之氣數,固有定期,而長短不齊者,有出於稟受,有因與人為。故惟智者不以人慾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壽,而盡終其天年,此聖智之所同也。”

——張景嶽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體看做一個整體,認為人是精、氣、神三者的統一體。一個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強,主要靠人體的精神平衡、內分泌平衡、營養平衡、陰陽平衡、氣血平衡等來保證。因此,遵循中醫養生的方法,對人體健康長壽有重要的作用。

(二)養生的方法

一,調攝情志。

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認為喜貴於調和,而怒宜於戒除。喜也應適中適度,不宜太過。怒是歷代養生家常忌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

2、去憂悲。憂鬱、悲傷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又一種情志,應當注意克服。老年人由於精氣虧虛心氣不正常,常易生憂悲之苦,憂悲不已又會進一步損傷神氣,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別應當杜絕憂悲。

3、節思慮。思慮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無思,唯過則有害,古人認為:思則氣結?切切所思,神則敗,所以思慮過度可出現頭昏、心慌、失眠、多夢、痴呆等症狀。

4、防驚恐。遇事易驚恐亦是一種對人體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驚恐往往導致心神失守,腎氣不固,而易出現驚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情緒與健康的關係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們高度重視,我們應注意調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對人體的影響,以促進健康。

二,運動形體。

中醫認為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鍊,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從而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

三,合理飲食。

飲食的質,是指飲食事物的素質、成份、營養價值等,不同的飲食無有不同的營養素,掌握好合理的飲食的質,對於健康長壽有很大的意義。“藥食同源”不僅開中醫養生保健之先河,且經久不衰,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成為獨特的優勢所在。 四,起居保健。

環境與居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要素,亦是人類保養天年(自然壽命),強壯正氣,延年益壽的必備條件。

五,房事養生。

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腎精乃是一種與人體生殖、生、長、狀、老、已,以及壽夭等有密切關係的一種物質,它跟人體健康有關。中醫認為,人體與周圍環境是一個整體。自然界與人體是相通的。因此,隨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房事養生也應不同。

六,樂娛養生。

樂娛養生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用娛樂這種人類普遍的行為來讓人們情緒變好,從而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使人們健康長壽。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快,往往過於繁忙,而且生活單調,就更需要一些娛樂活動來調節。用娛樂活動來調節生活情緒和生理機能,往往能起到許多藥物治療所起不到的良好作用。

七,睡眠養生。

睡眠是平衡人體陰陽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復疲勞、走出亞健康的養生第一良方。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

首先,應提倡睡子午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應注意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牀上做幾分鐘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三)關於養生的體會

縱觀中醫養生的歷史,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養生有道,“德潤身,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獨具特色的養生觀,仍激勵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仁”的核心,仁者愛人是也!“養生重養德,德高壽自長”的理論已被醫學實踐所證實。養德就是注重人體精神的健康狀態——精神衞生。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衞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 一個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必須進行全面的養生保健。並注意下列幾點:第一,道德與涵養是養生的根本;第二,良好的精神狀態是養生的關鍵;第三,思想意識對人體生命起主導作用;第四,科學的飲食及節慾是養生的保證;第五,運動是養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學地對身心進行自我保健,才能達到防病、祛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現代人要想養生,必須學會放鬆心情,而放鬆心情則必須學會放下煩惱的事,然而現實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我們學會忍耐才能放下的。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3

通過這學期對中醫養生的學習,我收穫不少,學到了許多以前不曾知道的養生知識,並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這些對我今後提高身體素質,健康長壽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

我先講一個小時候的親身經歷吧。我母親在懷孕期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妊娠反應,在此期間,她只能吃稀飯。當時由於家庭貧困,沒有別的食物補充營養。因此,我出生以後經常感冒,並且經常感到頭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時候四肢發涼。有一次姑媽介紹了一個老中醫,讓我爸媽帶我去看病。那位老中醫給我看過以後説我的病是由先天陽氣不足引起的,氣不足則血氣不通,所以才會四肢發涼。在天氣轉涼的時候,邪氣就會乘虛而入,而陽氣不足導致晚上睡覺時頭部成為身體中最為脆弱的一環,邪氣從肩部和頸部進入,進一步到達頭部,這才是我長期頭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後,那位老中醫為我開了多副中藥。接着,拿出一些經過祕方製作的藥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腳。最後是進行拔火罐、鍼灸和推拿,同時建議我泡枸杞和桂圓乾日常飲用,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後,我的體質好了許多,到現在甚至連感冒也很少發生(因時間較久,以上治療方法不一定準確,全憑記憶)。自此以後,中醫在我心目中變得神奇而又神祕。

這學期學習養生知識後,我終於初步瞭解了一些中醫知識,並且我也為今後的養生製作了一份簡單的安排。在今後,我會注重食療,順應四季、陰陽變化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等方面進行綜合調養的養生。説起起居,就牽扯到我們這不正確的作息了。現在的學生經常晚睡熬夜,這對膽、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響身體健康。因此,我們應儘量順應時辰,瞭解五臟六腑與各時辰的關係,才能比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覺得只要看得開一點,儘量放鬆就行了。現代人要想養生,必須學會放鬆心情,而放鬆心情則必須學會放下煩惱的事,學會忍耐。最後我總結一下這學期學到的養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保持有益的飲食習慣;保持適當的運動量。

中醫養生要從小做起,時刻做到,只有這樣,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壽。因為只有當你身臨其境去接觸了中醫養身學,你才會懂得養生其實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門學問。

最後,非常感謝陳老師這學期的辛勤教學,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聽你的課。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4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俗話説:“醫食同源,藥食同行,先到廚房,後到藥房。”食療治病,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由於中醫治病,重視陰陽寒熱辨證食療亦當先了解食物的屬寒屬熱,屬陰屬陽,才能有的放矢。藥食同源藥物與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論是進補還是藥膳,都離不開中藥的搭配,因此,在選擇藥膳之前,加深對中藥特性的認識是絕對必要的,也是進補的先決條件,否則,選擇不當,不但無法達到進補的預期效果,還可能弄巧成拙。

一、藥材的“四氣”

“五味”温熱寒涼是藥材的四種藥性,也稱四氣它是從藥物作用在人體方面的表現概括而來的,也就是説,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例如黃芩和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喉嚨痛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即表明這兩種藥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熱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對於腹中冷痛、

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將它歸納為具有熱性的藥。因此,常聽人説某種藥非常燥熱,或是非常寒涼,不能多吃,這些也許只是針對某些人或在某些情況下如此。需要採用什麼藥材,必須依據個人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定。

五味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鹹,這是藥食的五種基本滋味。這五種藥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發散、行氣、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紅花等。

甘:補益、止痛、調和藥性。例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甘草調和諸藥等。

酸:收斂、固澀、生津。例如:烏梅斂肺止咳、五味子斂汗等。 苦:通泄、燥濕。例如:杏仁降泄肺氣、枇杷葉降泄胃氣、蒼朮消除濕氣等。

鹹:瀉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與五臟的生克關係

飲食五味與五臟的生克關係也應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髒氣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則可傷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傷腎,多食辛可傷肝,多食鹹則傷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氣,有散發之性,多食就會耗氣,氣病要慎,不能過量;鹹味善走血,用量過大則血行凝滯,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動心火,多用則火,骨生於腎,故骨病應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滯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滯,故肉痛時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斂作用,多食則引起筋脈拘急。飲食要葷素適宜,五味兼備才能使脾胃調和,五臟收益。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5

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養生之道就是保養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醫體質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益壽延年的原則與理論,是中國醫藥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體需要保養,亞健康時就要調養,病弱之軀則應補養。

養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由我們的祖輩專研,學習,積累總結得來的,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粹。我們養生,也要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通過不同的調養護理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通過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規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現象,並揭示出人類應當如何在陰陽不停變換的四季中,恰當地調養自己的身體的陰陽,以順應四季變化,達到陰陽平衡、氣血暢通,從而達到中醫體質養生的最終目的,能夠健康長壽。

中醫體質養生之道的特點,是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養生,又稱為攝生、道生、保生等。攝生即攝納生命,是説自己的壽命掌握在自己手裏,如果注意養生,便可長壽,“度百歲而去,終其天年”。如果不注意養生,就會“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壽命是有極限的,這是自然規律。中醫體質養生順應規律,追求長壽但不追求長生不老。我覺得在中醫體質養生中隨其自然便好,強求過多反而適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長生不老反而會傷了自己的性命,這不是中醫體質養生所推崇的。

中醫體質養生需要一個漫長的階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夠做到做好的。通過學習,我總結了一些關於中醫體質養生的具體方法。首先,強調精神方面的養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調養是養生的一個重要環節。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是中醫體質養生遵循的原則之一。“志意和”與人羣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人們應善於自我心理調攝,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態。

再者,“形勞而不倦”的鍛鍊身體方法體的,鍛鍊可使氣血流暢,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壯。以“動”及“靜”,即通過形體鍛鍊來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體的身心健康。運動量要適度,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要超強度鍛鍊。

然後,防止外邪侵害。所謂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風、寒、暑、濕、燥、火)及其他外傷因素等。驅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養生的目的,這一觀點將始終貫穿於養生的整個過程中。

最後,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鍊方法。氣功在保健方面有獨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體生命觀理論基礎上,通過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鍊,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為自覺智能的實踐。故氣功的鍛鍊,對我們在養生保健中能夠起很大很有益的效果,我們在養生之時,也可以加強對氣功的學習鍛鍊。同時,在向老師學習養生知識後,我也為我今後的養生製作了一份安排。在今後,我會注重食療,順時養生,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等方面進行綜合調養的養生。秉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宗旨,同時,避免垃圾食品,提倡有利於身體健康的養生綠色食品。我在今後也會加強體育鍛煉,加強氣功等運動的練習和學習,以此來煉形、煉意、煉氣,使身體“形與神俱”,達到養生健康長壽的效果。

通過學習中醫體質養生,我收穫很多,並會從現在到今後開始堅持把這些養生的知識點用於我的生活學習中,從而從總體上提高我對中醫的養生之道,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使自己更健康長壽。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6

學習了“中醫養生康復學”這門課,通過老師課上的講解,我清楚的意識到健康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現在的我們——生活中,我們這樣看似身體健康的青年人往往會忽視養生,這個很可能是我們以後一些病痛的誘因。所以學了這門課,我就要做到學以致用,從現在起為自己制定一份養生計劃並在生活中不斷的實踐它,為自己的健康投資。

其中我映像最深的是老師講的關於食物屬性的五行歸類。五行學説採用取類比象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宇宙間的所有事物和現象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與五行的特性進行類比,從而分別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的這種關係稱之為“天人相應”,五行學説則把人體臟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似的有關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系統,從而説明人體五臟系統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着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關係。而且系統與系統之間存在着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係,從而説明臟腑間客觀存在的某些生理聯繫,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象,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例如,脾屬土,故與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節之“長夏”、氣候之“濕”,不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內在聯繫,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驗證。如口甜,可反映脾濕藴盛等。

在最後幾節課,老師教了我們一些關於鍼灸和推拿的養生治病之道。我自那天才知道:針、灸有別,針法指在體表的腧穴上進行鍼刺、叩擊、放血等操作,灸則指用艾絨做成艾柱、艾條或艾絨裝入温灸器

中,點燃後薰灼皮膚的一定穴位,進行温熱刺激。推拿,又稱按摩,古稱按蹺、案撫。最早發現於明朝兒科專家萬全所著《幼科發揮》,後經過手法的發展演變,變成了現在所常見的推拿。

同時,通過老師的講解我還了解到,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個生肖。中醫認為人體有十二經脈,一個經脈管一個時辰,相對於每個時辰都是不同的經脈值班。所以我的養生計劃將按時辰來進行,在中醫養生十二説中:子時——膽經當令;丑時——肝經當令;寅時——肺經當令;卯時——大腸經當令;辰時——胃經當令;巳時——脾經當令;午時——心經當令;未時——小腸經當令;申時——膀胱經當令;酉時——腎經當令;戌時——心包經當令;亥時——三焦經當令;

一、嚴格作息與進食時間

由中醫養生十二説,在我的養生計劃中,不論多忙,我都要堅持子時入睡,卯時起牀,以此來養膽、肝、肺、大腸,同時也是自己在白天的學習和生活中保持充沛的精力。三餐則分別在辰時,午未交替之時和酉時進行。

二、合理膳食

因為我的身體每天都在持續不斷地進行自身結構成分的更新,每天都會製造新的肌肉、骨骼、皮膚和血液用於更新舊的組織。如果攝入能量過多,身體就會增加一些脂肪,反之就消耗一些脂肪。所以最好的食物應該能製造並維持強健的肌肉、完好的骨骼、健康的皮膚和充足的血液,也就是説食物不僅要提供能量,還要包含充足的營養素,

即足夠的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所以在日常膳食中,我會下意識的調整自己各種營養素的攝入,與此同時,也會注意五性(熱温平涼寒)、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鹹)的協調,讓飲食真正服務與我的健康。

三、堅持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體育的作用不只是強身健體。還能有效地培養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心理素質、陶冶情操,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增強適應未來社會的各種能力。因此堅持體育運動是我養生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50歲以前,我每天將保持半個小時的户外運動,運動主要以慢跑為主,輔之以跳繩,游泳等,50歲以後,打算學點太極拳。運動的時間根據具體情況在早上6:00或下午4:30之間轉換。

四、培養習慣,不悲不喜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將注意自己生活中的小細節,努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處世不驚,不大悲大喜,為自己的身體進行更高一層次的保養。我相信,在我全方位的關注與堅持之下,即使已然年邁,我的身體也將仍然硬朗,而這一直的堅持,定將通過強健的體魄時時於生命之中反饋於我,讓我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7

隨着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工作都發生了變化。教師已不再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師更需要更高層次的教育教學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教學的各個環節,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的。

網絡繼續教育培訓學習為教師學習制定了共同的內容和活動,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教師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網絡平台。在學習內容和實踐層次上滿足不同教師的需要。通過參加本次教師網絡繼續教育培訓,自主參與其中,使我在思想上、專業理論知識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在學習中,我認真聆聽了專家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講座,觀看了課堂教學視頻,在這段時間裏從這個平台我學到了不少先進經驗和有價值的知識。在網絡學習中,使我受益匪淺。在課程培訓過程中。李教授深刻闡釋了局部解剖學的課程定位;講解了局部解剖學“三基”“五性”的教學理念,並結合自身經驗向我們介紹瞭如何引導和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局部解剖學。李教授講述了簡約式、探究式、案例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特別提到要將局部解剖學與系統解剖學相結合,將形態與機能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還舉例介紹了許多授課方法:例如與臨牀應用相結合,與科學研究相結合,採取對比授課等,讓我受益匪淺;李教授反覆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提高學生能力為主導,啟發學生的創新性和科研靈感,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他還強調,作為高校教師,必須立足本專業教學實際,提高自身雙語教學能力,提高自身科研素養,這將會大大開發醫學生的潛力,促進其更好發展。在觀看學習培訓視頻過程中,我也和周圍的同事交流過,討論過,在寫這份總結報告的時候,我想發表一下自己對於該課程的不足之處的見解。首先,在示範教學章節部分,總體感覺講的有些粗糙,作為年輕老師,有些疑惑問題沒能在視頻學習中得到答案。其次,局部解剖學畢竟是一門聯繫基礎和臨牀的實踐性學科,對於該學科教師的培訓還應該注重動手操作能力,在這次的在線視頻培訓中,示範課中缺少實際操作部分,這也是美中不足的。特別對於上肢,下肢和腹壁的解剖涉及到臨牀外科學大部分學科,最好將這部分也添加到視頻教學中來。

這次教育培訓,使我對新課程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我體會到新課程教學應該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親自去體驗、嘗試,來逐漸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從而達到從學會到會學的目的,教師要從各個方面來培養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讓他們不以學為苦,而做到以學為樂。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8

中醫養生學的課程已經結束,這個課程中我認為最吸引我的就是有關吃的方面,可能是我愛這個“吃”吧,所以我對四季飲食這個方面比較感興趣,談談對四季飲食養生的感受。

中醫養生是基於中醫治未病的思路,通過飲食的作用對身體的機能進行有效的調節,使身體的機能處於正常的狀態,即中醫所説的健康狀態---精氣血津液充足,陰陽平衡,精神充足,身體健康。四季飲食養生便是在這種思路下通過四季不同的季節氣候性質,選擇不同的飲食,調節身體機能平衡,適應季節氣候保持身體健康。

四季飲食養生首先要考慮的是四季不同的氣候,從中醫的理論認為,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這些在人體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黃帝內經》中提出自然界和人是一個整體,具有統一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提出氣候是由自然界陰陽兩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天氣徵象,一般是春温、夏熱、秋涼、冬寒。而依據《黃帝內經》中的理論,這些自然界的徵象對人體會有不同的作用,是人體的機能失調,從而誘發疾病,所以考慮好不同季節的性質和特點,選擇正確的飲食食物,提高身體機能,使身體更好適應氣候,並抵禦病邪。中醫的基本理論來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所以依據這些哲學思想,四季基本可以歸為以下幾種即春温、夏熱、秋涼、冬寒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考慮好了四季的特點,之後即可選擇合適的食物,調節身體機能。

春季,其特點成為春温、春生,春天氣温回暖,陽氣逐漸旺盛,同時依據“人與天地相應”的中醫養生理論,春季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呈現向上、向外舒發的現象。在這一時期,科學的飲食調養對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很有幫助。

辛甘之品能助春陽,稍微有一些辛味的東西,如葱、生薑、韭菜、蒜苗等都是養春氣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裏有一句話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這些食物對於人體春季陽氣生髮很有好處。

飲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氣温上升,人易上火,出現舌苔發黃、口苦咽乾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顯上火症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黃綠蔬菜能防春困,春季常常陰雨綿綿,濕氣令人生“春困”,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蔔、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另外用一些祛濕品煲湯如芡實、苡仁、淮山、扁豆等,對恢復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處。少酸增甘保脾胃中醫認為,春季為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當令之時,宜適當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所以春季應該適當多?

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祛痰養肺保平安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於減輕症狀。細選食物少疾病,春季氣温逐漸升高後,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芥藍、西蘭花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蔔、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性甘味平調脾護肝,《素問·診要經終論》中也説:“正月二月,天氣方始,地氣始發,人氣在肝”其內容就是告訴我們春天與我們五臟六腑關係最為密切的就是肝臟。所以春季養生,重在養肝。同時中醫認為:肝臟是“體陰用陽”。體陰,是指肝臟本身藏血,屬陰;用陽,是指肝為剛髒,內寄相火,在志為怒,主升主動易升發太過,易於上亢,甚至動風。所以肝臟是“肝陰肝血常不足,肝陽肝氣常有餘”。加之肝臟通於春氣,春季裏的肝臟就常表現為功能過強而升發太過,出現肝臟陽氣過盛而乘脾甚至侮肺的情況。所以在春季的飲食結構中我們應多吃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來護脾調肝。比如:豬肝、菠菜、香菇、鴨肉、綠豆、胡蘿蔔、木耳菠蘿、鯽魚等。

夏季,具有夏熱和夏長的特點,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熱的時候,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夏天,是天地萬物生長、葱鬱茂盛的時期。大自然陽光充沛,熱力充足,萬物都藉助這一自然趨勢加速生長髮育。尤其是長夏應於脾,是脾氣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強之時,所以是養“長”的大好時機。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夏天要多吃各類食品,如穀物、豆製品、水果、蔬菜、魚蛋奶等為一年的健康奠定基礎。具體來説,夏季飲食營養方面分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養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養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夏天要善於養心陽。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屬陽,陽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陽虛的人出汗多就會加重病情。心氣虛的主要特點是心慌、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養,發展為心陽虛,就會出現心慌、氣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氣,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弱無力。有心氣虛或心陽虛症狀的人,夏天尤應避免多出汗,以免傷了心陽。如因汗多出現心慌氣短,可用西洋參3~5克泡水飲,或服生脈飲口服液(人蔘或黨蔘、麥冬、五味子)。

夏天要養心陰。夏天陽亢,心陰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養心陰。心陰虛是指心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而出現各種病症。因為血屬陰,心陰虛可有部分心血虛的症狀,但又不等同於心血虛。心陰虛的主要特點是陰虛陽亢,出現虛性內熱,表現為五心煩熱(胸心、兩手心、兩足心)、咽乾、失眠、舌紅、脈細數。心陰虛者需要注意少勞累、少出汗,多吃養心陰之品,如麥冬3~5克、酸棗5~10枚泡水喝,或冰糖大棗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銀耳蓮子羹。

夏天要養心血。心血虛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腦髓及五臟失於濡養而出現頭昏腦空,乏力疲倦,面白無華,脣甲色淡,脈細而弱。可吃大棗、桂圓、阿膠、當歸以及鴨血等。

食用一些涼性蔬菜。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暑濕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肉類食物食用過多,會使人體質呈酸性,多內熱,適當攝入涼性蔬菜有利於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水、排毒通便。我們常吃的黃瓜、西紅柿、芹菜、藕、綠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蘿蔔、冬瓜、絲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萵筍、莧菜、茭白、紫菜等都屬於這一類偏寒涼的蔬菜。因為這些蔬菜偏涼性,在食用時也應注意。久病體弱、身體虛寒者皆不宜多吃偏寒性的蔬菜,以免寒上加寒,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秋季,具有秋涼和秋收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內容,寒涼調配為要領。在飲食調養方面,首先要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也就是説,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以防秋燥傷陰。要“少辛增酸”。因為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盛肺氣之侵入。從而秋季應遵循着幾點:

一忌貪涼,秋涼之後,晝夜温差變化大,是脾胃病高發季節,特別是潰瘍患者更易?

復發,因此這個時節應格外注意調停脾胃。在飲食方面,立秋後人們不宜多吃寒涼食物或生冷不潔的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應當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減少進食油膩食物。

二忌過燥:秋季氣候日漸乾燥,會使人皮膚和口角乾裂,口乾咽燥,聲音嘶啞。而且氣候轉涼,此時易使人感受邪氣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這一時節往往會症狀加重。所以在秋季要特別注意養陰潤肺。飲食上,人們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薺、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潤燥功效的水果,或者烏骨雞、豬肺、龜肉、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米、花生、鴨蛋、菠菜等食品,還可以自制諸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雪梨川貝冰糖羹這樣的飲品,同樣可以達到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總體上應以清淡的食物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點,五行中,冬屬水,其氣寒,主收藏,凝泄主痛,這一時期人體陽氣偏虛,陰寒偏盛,有寒濕痺症、胃寒引起的胃病,各種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寒邪引發或者加重病情。但根據冬季屬腎,主藏精的特點,又為四季中補養的最佳季節。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節,氣候寒冷、乾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中醫學所説的“陽氣”。冬季養生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在飲食調攝方面,應注意四項要點。

“保陰潛陽”。冬季飲食的基本原則是保陰潛陽。飲食和營養特點,即增加熱量,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熱量增加部分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鼈、龜、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物。

“和血行氣,壯神禦寒”。中醫學認為,冬季天寒地凍故飲食宜温熱,且能增進食慾,恢復疲勞,但不可過熱。減鹹增苦,以補心氣、固腎氣。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損傷脾胃。因人制宜,可適量飲酒以禦寒,但切忌過量。早上可煨生薑服少許,?以驅風禦寒。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冬天進補,開春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從冬至後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逐漸回升,在避藏中還有活潑的生機,此時進補更易於藴藏而發揮效能,是虛弱之體調養的最好時機。即增加熱量抗寒,又能加強營養吸收,促進健康。

“藥補不如食補”。即以食物之性,補機體之虛,糾陰陽之偏。如牛肉味甘,專補脾土;羊肉味甘性熱,能益氣補虛,温中暖下;雞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氣、補精、添髓,凡虛勞贏瘦者皆可用之;白鴨肉味甘微涼,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故素體陰虛偏重者可食之。

通過四季的飲食調節,人體的身體機能能夠更好的適應四季變化的氣候,從而很好的做到了治未病的防治原則。總體上飲食對人體的作用主要是補充營養,人體精氣神的物質基礎,預防疾病,治療疾病,抗老防衰。如果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些,不僅可以保證自身健康,還可以提高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是人延年益壽。養生實際上是人自我控制的一種方式,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健康,自己調控自己的健康,是人體保持健康,延年益壽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9

出於對“養生屬於體育課”的好奇,我選上了這門課。和許多同學一樣,沒聽老師詳細解説“養生”之前,我也認為養生是老人家去做的事,我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應該多練點其他強身健體的項目。所以這門課程與其他體育課最大的不同,就是一開始老師得利用大量上課時間給我們傳授養生方面的理論知識,消除我們的誤解。記得特別清晰的就是老師每節課給我們講人身體脈絡方面的知識,什麼叫陰經,什麼叫陽經,為我們深入理解功法奠定了基礎。面對一套套動作,我們不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而是會聽老師一步步講解為什麼設計這個動作,這麼做了後會有什麼功效。這些深入淺出的分析是其他體育課所沒有的,所以基本每節養生課都是一個半小時滿打滿上,不會像籃球、足球那樣有很多自由活動的時間。雖然這樣大容量的課程內容需要課後很多時間去複習,但學到的東西更多。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我對養生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在當代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人們更多地將時間投入工作,而忽略了身體鍛鍊,以至於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如果讓這樣的人羣一時改變生活方式,去進行體力消耗大的運動,一方面不太現實;另一方面,轉換太快恐怕對身體不利。而這個時候,養生成了一種維持身體健康的好方法。不需要太多的器械,不需要太大的場地,只要你能打出一套功法,你就能進行鍛鍊。按照老師的教學規劃,根據季節來教不同的功法,等我把功法練熟,我就會回去教給我的父母和同學,讓他們也從中受益,並樹立正確的對待養生的態度。

關於這門課的建議,我一直有個疑惑,就是視頻裏每次練功前讀得那幾行口訣有什麼深刻的內涵和作用?我覺得老師應該在最後給我們講講口訣方面的知識,或者向我們推薦幾本關於所教養生功法的書籍,讓我們對於這幾套功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10

參加工作以來,在領導的關心和同事幫助下,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積極主動,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履行好崗位職責,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工作能力和義務水平有明顯提高,現將在工作中體會總結如下:

一、在沿河中醫院工作

1、不恥下問。自20xx年7月畢業後,我就在沿河中醫院上班,由於醫院醫務人員緊缺,剛到崗位一週就獨立倒班。當時心情無比的激動,終於能將寒窗苦讀10多年所學知識用於實踐了。激動是短暫的,因為在上班後,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都需要自己面對和處理。列如:作為一名初學者,就如何去詢問病情、診斷、治療病人等都不完全懂,只好虛心的向領導和同事請教,通過不斷學習-實踐-總結到再學習-再實踐-再總結昇華,很快就掌握了診斷治療的基礎知識。

2、服務至上。工作中本着醫者父母心的態度去和病人交流溝通,給他們釋疑解惑,在精神上對患者關心關愛,是最好治療效果。例如,工作期間80多歲患者,因為之前曾在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不佳,入院後同事對其治療一週症狀仍然波動起伏,子女不願意支付其生活和臨牀護理費,老伴又在不久前去世了,情緒極為不穩定,都給治療帶來了很大隱患。

通過我耐心細緻的和患者及家人溝通交流,一家人的關係和諧了,治療效果已很好,得到了家屬和患者的好評,院領導的充分肯定。

3、刻苦專研。在工作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應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嚴謹的工作態度,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要認真專研醫學領域新知識、新技術,醫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的學科,要通過不斷學習和深造理想,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醫學領域的一些新病例。做到新問題新辦法,不能新情況老辦法,一定要做到思想常新,知識常新,業務水平更高,在理論和業務水平不斷昇華,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盡我所能,為患者辦實事好事。

二、萬山區人民醫院工作

1、應急應變能力進一步提升。20xx年3月14日,銅仁市第八中學學生髮現“流行性感冒”,大批的流感學生不斷地往醫院送,醫院面臨牀位、藥品的緊缺、醫生的疲勞程度等諸多問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和全院上下積極參與,我作為此次事件參與者,克服醫院搬遷醫療設備不齊、義務人員不足等問題,主動對接協調各方面工作,此次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

2、溝通協調能力進一步提升。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溝通協調能力,工作中要處理好與領導之間的關係、與同事之間的關係、與患者之間的關係、部門之間的關

系,建立一個溝通協調網絡,使工作效能最大化,各種問題解決合理化、科學化、人性化,通過努力工作,提高患者和廣大羣眾滿意度。

3、辦文辦會水平不斷提高。在醫務科的這段時間裏,深刻認識到了辦公室工作作為一個單位中樞,起到承上啟下樞紐作用,辦公室工作好不好,直接關係到單位內部運轉情況和對外形象。工作中一個小的細節,往往會決定大成功,特別是在文件的起草、會議的安排部署方面,要追求零錯誤、零失誤,作為一名辦公室工作者應以身作則,不斷推動辦公室高效運轉,時時有效地保證各科業務工作的順利展開,使醫院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4、業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作為一名剛成立的中醫科住院醫生,必須熟悉和明確工作目標方案,摸清科室和工作人員的年齡和學歷等所有情況、科室目前的發展情況、存在的問題,患者的病情等情況;並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團結和動員身邊人發揮其最大潛能,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在工作中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今後的工作目標

由於萬山區中醫院作為剛成立的醫院,有幸能成為醫院的首批工作人員,我將全身心地投入到我院建設的事業中來,敢於爭先創優,為單位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在羣眾中塑造良好形象,奠定我院創建精神實質。並在今後工作中做到。

1、在業務方面:我將本着虛心、細心、耐心的工作態度。虛心向領導同事學習,接受領導的批評指正;面對事情細心,絕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醫者父母心的態度耐心聽取患者的陳述。在工作之餘以聽講座、網校、參加科研學習等方式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術水平。

2、在工作作風方面:制定每一期的工作中心目標,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醫療技術、掌握各項操作技能及各項急診處理措施。本着用紮實的醫療技術贏得良好的聲譽,努力工作,不斷總結經驗,培養自身醫德作風,同時為醫院樹立榜樣。

3、在工作態度上:服從領導安排,團結同事,尊重患者,在醫院各個工作崗位上我都實習過,掌握各崗位的基礎業務流程,能很快適應本工作崗位,並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總結,定能及時完成相關的各項任務。

總之,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認真對待自己的選擇,因為從事的確是人類最高尚的職業,古人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以得更加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要相信學醫的道路雖然是曲折的但同時也是充滿光明的。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11

跟劉全軍老師學習艾灸的學員都很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由艾灸學習學員的角色轉換,謙虛、虔誠地接受培訓的知識,學習氛圍你追我趕、學習專注,大家都能靜下心,全神貫注,認真的學習和記錄,及時完成學業,如飢似渴地接受着艾灸劉老師及其他老師的理念。大家都覺得機會是如此的難得,學習氣氛十分濃厚,特別想回到了學生時代,從新在來一次。

一、五彩紛呈,講解課程全面系統。

劉全軍老師講課就象是非常美味的盛宴,所有知識大餐都毫無保留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真是“聽君一堂課,勝讀十年書”。各位大師們把自己在學習和艾灸臨牀經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可謂是異彩紛呈。劉老師的艾灸技術不愧為當代名師,對指導臨牀工作有較大幫助,使我們不僅瞭解了全國艾灸市場的現狀,也對如何做好自己管理方法有了新的思路。做好艾灸臨牀工作,需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恆,不能心存僥倖。一心助人。有大慈惻隱之心來幫助顧客。

二、學無止境,更新學習觀念。

聽大師們滔滔不絕、揮灑自如的艾灸課,心中十分佩服他們,佩服他們的自信,佩服他們的敏鋭,佩服他們知識的淵博。想想如此才氣從何而來?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條道,那就是不斷的讀書學習,關注專業知識,關注國家大事,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就像聽課時孫老師説過的一句話:“人生是一個長跑,要一直堅持下去。”學習也是如此,要讓讀書學習已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雖然不能成為名家,但我可以從現在起就行動起來,像專家一樣投入到讀書學習的活動中去,讓讀書學習也成為我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照自己的工作實際,將所學知識為我所用。

最後非常感謝劉全軍艾灸的老師們教會我這麼多的中醫、艾灸、按摩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和臨牀經驗,也因為有了這個平台,讓我認識了更多和我一樣有了創業想法志同道合的同仁們。我們一起加油,用艾灸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收穫財富的同時也收穫着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讓我們一起加油加油!

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篇12

眾所周知,中是中國幾千年唯一的學,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中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昌盛,幾千年來的保健事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與西在專業技術上各有所長,各有優勢和特點。西的優勢在於精密儀器的檢測、高超的外科手術、複雜的器官移植、先進的搶救手段等。而中的優勢恰恰是西薄弱的方面,中的辨證施治既準確又靈活,奧妙無窮,對診治許多疾病,有其獨到的特點。如對功能性疾病的診治,退行性疾病的診治,病毒性疾病的診治,痰飲淤血病的診治,疑難病證的診治等尤具優勢。人民羣眾對中中藥的認識比較深刻,有相當多的人羣喜歡中中藥。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進化,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中中藥的治病之本、調理、滋補功能就顯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國人的傳統認識是中越老越吃香。一個年齡大的中,儘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稱老中,甚至誇大一點稱“名老中”,這説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是終身制的職業。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學好中呢?《扁鵲倉公傳》雲:“人之所以病病疾多,之所以病病道少”,這説明中難學。著名温病學家吳鞠通又説:“學不精,不若不學”。

學中誠然難,學精則更難。但既學就必須學精,至少要確立“學精”這樣一個奮鬥目標,方能學成一個好中。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根據我個人學的體會,主要在於兩點:一要認真讀書。中的書籍,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尚嫌不夠。讀中的書,不僅要讀懂、弄通,而且要熟讀、熟記,對許多重要的內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診斷學、中方劑學、中內科學、中婦科學、中兒科學、温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論功底還必須學好《內經》。讀中的書,要善於融會貫通,中學的理論均源於《黃帝內經》,中的各科臨牀,均源於歷代家的經驗積累和實踐總結。

舉例説吧,比如學《傷寒論》,不僅要與《金匱要略》相融合,還要上與《內經》相聯繫,下與《温病學》相聯繫,此外,還要與內科學、方劑學、藥物學、診斷學相聯繫。比如《傷寒論》的少陽證,這個少陽證就出自《內經》的《素問?熱論》。《內經》的少陽證只限於少陽經脈症狀“胸脅痛而耳聾”,而《傷寒論》的少陽證則為半表半里證,膽火上炎,症見“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必煩喜嘔”,用小柴胡湯主治。再聯繫温病學中亦有一個邪鬱少陽證,寒熱類虐,心煩,口渴,脘痞,舌苔黃白而膩,用蒿芩清膽湯主治,系濕熱鬱閉少陽。如此聯繫比較,自然融會貫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