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9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行知讀後感

陶行知讀後感1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頗有感觸。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

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中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陶行知讀後感2

暑假有幸看到《陶行知教育名著》,我從心裏感到高興。這本書給我很多建議,這些足以讓我受益終生。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裏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過去那種在學校裏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畢業後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作為教師,在家我要愛父母,愛孩子。在學校我要做到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差生。工作使我們賴以生存的本錢,更是我們價值得以體現的渠道,所以我要更愛工作。當然也要愛身邊的的每一個有緣人。心中常有愛,使自己每天都活得開心充實。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為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為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為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陶行知先生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為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

陶行知讀後感3

説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為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為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裏認真閲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着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説:“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裏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着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説:“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看到這裏,我抬頭看着天花板,心裏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為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着年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呆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後,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後,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鍊我們的數學口算,還能放鬆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

陶行知讀後感4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播下愛的種子。

作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陶行知先生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澆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温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温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滴水,可以穿頑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絃。

伸展在學生們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許不是那麼平坦,但我想,我們老師可以把愛的雨露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

收穫愛的回報。

以真誠對待學生,必將收穫豐碩果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這裏,我想説的是,平日裏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在孩子心裏就會很滿足,很滿足,他們也會特別感激你。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為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

陶行知讀後感5

在學校,現在讓我覺得最快樂的事,是看到那一張張幸福可愛的笑臉,很遠就能聽到“老師,美術老師好,美術老師啥時候再給我們上課”。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偉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經典語錄裏的“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散於宇宙,洗盪於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的呼吸。”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是一個個的發明家和創造者。記得那次,我講創意美術,引導時提了一個問題,雪融化後是什麼?好多同學都回答一個字“水”,但是有一個小可愛的話讓我詫異很是開心。他説“雪融化後是美麗的春天”。是的,我們必須得保護寶貝的心靈和每一個奇思妙想,我們得會變成小孩子,這樣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師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在上課過程中,我時刻告訴自己,要愛他們,做他們的朋友,每次上課前都會想着法的讓他們快樂,激起興趣,一起把課上成功,一起學習。畫的好不好且不説,國小美術應該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維的能力,是發現美,是快樂的表達。美術是最能激發小孩子創造力的一門藝術,是培養一個人氣質的重要學科。

陶行知先生説,“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學好。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時間、空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願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覺得很有深意。

不管處於什麼時代,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堅持真理,做一個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讀完這本書,我毅然有了每日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師德有沒有進步?也正是從這些話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滲透生活又高於生活,記住這四問能督促我做一個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謂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

讓我們做一個每天都快樂生活、認真工作、愛學生的人,做一個兒童樂園裏的頑童。

陶行知讀後感6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

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行知讀後感7

“櫻桃楊桃亦香甜,不如小陶樂開懷。學習行知好習慣,陶花朵朵沁心田。”讀了《走近陶行知》,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對陶行知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瞭解。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著名教育家孟祿先生和杜威先生。宋慶齡稱他為“萬世師表”,郭沫若説“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

通過閲讀、理解、思考,我瞭解到陶行知是一個愛國、愛滿天下,求真、有思想的偉人。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他為了祖國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憑藉着他愛滿天下、無私奉獻、堅忍不拔的精神,懷抱着讓每一箇中國人都能接受到教育的夢想,毅然踏上了學習、實踐的道路,創辦了曉莊師範、育才學校等。

我們都知道陶行知是個愛國人士,除了將畢生心血致力於教育外,還大力支持革命。在一次與同學的談話中,陶行知和他們談起長大後有什麼志向時,有人説“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到外國當教授”。陶行知聽了很不快:“為什麼你不回中國?”那人説因為中國太窮太亂了。當時,陶行知就懷有胸懷大志:將來學成之後,回國讓每個人都受到教育。可見,一顆報效祖國、愛國的心靈從小就深深地紮在他的心中。年少的他是多希望人們能免受戰亂的影響,過上富足的好日子。他要讓人們從封建的社會中解脱出來!

作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在與孩子的接觸下,陶行知越來越愛孩子們,那無微不至的關愛包括對學習上的'、生活上的。有人説“孩子是祖國未來的主人”,陶行知卻説“孩子是現在祖國的主人,現在做不好主人,將來也做不好”。陶行知對孩子們的愛已經超越了對親人的愛,對孩子的愛已經超越物質、精神了。一次,一個孩子做錯事打人了,陶行知竟還給孩子四顆糖。第一顆糖是因為孩子準時來到;第二顆糖是因為他叫孩子住手那孩子就立即住手;第三顆糖是因為孩子之所以打人是因為打的那個人欺負女孩子;第四顆糖則因為那孩子主動認了錯。相信我們不難發現陶行知對孩子和藹可親的愛,錯了也不責怪他,而是鼓勵孩子的正直善良,用親切的話語來引導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正是如此愛滿天下,教導親切……

陶行知雖然離開我們60多年了,但他的身影高大永駐,精神光照千秋。輕輕地您走了,留給人們的卻是那滿滿的愛,永不磨滅;輕輕地您倒了,樹立起來的那份愛國情懷,堅韌不拔……

讓我們走近陶行知,學做“小陶子”吧!

陶行知讀後感8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1、“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

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

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説、善説,敢於提問、善於提問;

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裏,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説: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陶行知讀後感9

忙完了縣第二教研片常規檢查、教學設計比賽等事宜,終於能靜下心來閲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感慨於陶先生寬廣的視野、研究問題的深入,楊禮仙:《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想。以此為鏡,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與教學,反思自己的工作,目前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一、對待學生寬嚴有度“過嚴則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是陶先生在評陳著之《家庭教育》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引起了我對自己的教育技術的反思。自從擔任班主任以來,我時時處處對學生嚴格要求,雖然我嚴於律己,做出行為的表率,雖然我一心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操心,但常常會感覺到學生在仰視着我,這眼神裏有敬畏,這眼神裏有躲閃,我常常會為此感到不解,感到心痛。看到陶先生的這一句話,我頓悟到我過於信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可能會讓我欲速則不達。特別是我現在教低年級學生更要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此時要求可適當放寬一些。陶先生還提到類似的兩種有害兒童的心理: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陶先生那麼早就發現現代父母的通病,真是了不起!

二、“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有幸參加了“課堂實效”課題研究,讓我更容易理解陶先生“教學合一”的理論,我知道了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得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其它的方法,解決其它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我已經做好長期學習、實踐陶先生“教學合一”這一理論的準備。正如陶先生所説的“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如果教師只會固步自封,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學習、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如沫春風。可以説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將會繼續影響、貫穿在我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陶行知讀後感10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體現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書中第一篇就是“教學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學應該合一的第一個理由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指導他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這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最後,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在處於一個網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為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一個有着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就如陶老所説教育的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學習的一本書,我也將於它置於案頭,讓它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

陶行知讀後感11

《陶行知教育名著》讀後感唐馬路國小金玉惠愛滿天下”是 陶行知 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

“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一、播下愛的種子 作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陶行知 先生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二、澆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温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温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滴水,可以穿頑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絃。 伸展在學生們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許不是那麼平坦,但我想,我們老師可以把愛的雨露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

三、收穫愛的回報 以真誠對待學生,必將收穫豐碩果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這裏,我想説的`是,平日裏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在孩子心裏就會很滿足,很滿足,他們也會特別感激你。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

讓我們學習陶行知 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為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

陶行知讀後感12

《陶行知傳》一書以生動的事實展示了一位教育改革先驅者敢探新理得道路,其開拓精神、創新精神、實踐精神,對於處於改革開放時代的我們具有極大的啟迪作用。他以真實的形象凸顯了一個具有濃烈的愛的楷模。讀了這本書,不僅使我汲取了營養,也使我的靈魂得到了淨化。

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教育一線衝鋒陷陣的老師,讀這本書感受最深刻的是陶先生身上所折射出來的美好品格。他“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德立教,愛滿天下”是中國教育工作者奉行的箴言,不管過去還是將來,他都是師之楷模,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的典範。尤其是在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中,我們老師一定要守住教育這片淨土。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難纏的學生或家長,也會遇到一些非議誤解甚至中傷。就在今年學期初,學校按照上級要求安排學生保險事宜,我把通知發到班級羣裏。沒想到一位家長在羣裏説我收的是什麼補習費。這種沒憑沒據的誣陷讓我覺得很氣憤,我在羣裏對收費情況作了詳細的解釋,並希望家長能主動配合學校工作。可沒想到那位家長居然連續幾天給我發送一些帶有不雅內容的視頻鏈接,我感到非常氣憤想報警,甚至想讓他的孩子調離我班。這件事給我很深的傷害,我們校長很重視,通過和村裏協調,由村主任出面妥善處理的這件事。後來我平靜下來,想到孩子當着這樣的父親(孩子的父親遊手好閒,好喝懶做又品行惡劣,已經離異)也是極其不幸的。因為家庭的變故,父親的負面影響,這個孩子平時衣着邋遢,沒有好的行為習慣,甚至有學生反映過這個孩子曾幾次偷窺女生廁所,學習成績很差。也是經過這件事之後,我知道了孩子身上的這些問題根源在於家庭的影響,父母的失責,作為孩子的`老師,我怎麼能放任不管呢?從那之後,我更加關注關心這個孩子,孩子的姑姑和爺爺奶奶不止一次的對我説,沒想到我能這樣寬容大度,不但沒有因為家長的過失行為懷恨,反而對孩子更好了。的確,這個孩子在我的格外關愛下,變化很大。這件事也讓我有了很大的感觸和收穫,我覺得我的心靈又得到了一次淨化。有了“愛滿天下”的支撐,我也時刻告誡自己“愛,再多些,好嗎?”對工作付出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就能以更飽滿的熱忱擁抱我所摯愛的教育事業,就能克服工作中的任何困難。

陶行知讀後感13

今年學校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讓我更加深入地瞭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觸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繫統不全面。拿到這本書,我便開始讀起來,但自覺並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現讓我深深折服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讀,我照常來到班裏上課,看到在座位上的兩個學生桌子上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燒,就立即呵斥了他們,讓他們抓緊進入今日學習狀態。那個男生切了一聲很不情願的掏出了書,這讓我心中很疑慮,便悄聲問了另一個女生,她説他們兩個剛打掃完衞生區回來。聽到這個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們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凍得冰涼,剛回到教室還沒緩過來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裏向他們承認了錯誤。回到辦公室,手邊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於是拿起來閲讀,讀到了他在1931年《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裏的一段話:“你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放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的躊躇。他失手打碎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悲哀。他沒有打着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到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裏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有得着,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會兒而您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人奪了去一般的傷心。”

這段話多麼好呀,簡直是對我無聲的譴責,陶行知先生站在兒童的視角講出了兒童的心聲,也讓我明白自己錯在哪裏。作為一名老師,我總是着急的否認他們,而沒有多多聽聽他們的心聲。愛學生,就要隨時隨地瞭解學生的感受,善於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此時,我不僅是一位老師,還是學生的朋友,以後我要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多傾聽他們的聲音。我也將繼續閲讀、繼續進行教育實踐,在陶行知的引領下做堅定的自覺學習者,提高生命的自覺。

陶行知讀後感14

作為一名教師,我多次閲讀《陶行知文集》這本書,可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受,在簡簡單單的字裏行間中,我看到了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了教育而鞠躬盡瘁的身影。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什麼能讓陶行知先生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愛”,愛學生,愛科學,愛教育,愛真理,愛人民。因為愛,才能做到“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因為愛,“教師乃一門快樂之事業”,如孔子,一生誨人不倦,至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很高興我熱愛教師這一職業,我也深深地愛着我的學生。因為愛,我的學生們有的活潑機靈,有的靦腆內秀,有的樂觀開朗,我能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的閃光點,找到他的優點和長處,我能為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歡呼鼓舞。老師的愛,是公平、公正、真誠的愛,愛每一個學生,以耐心、平等、關心、微笑、解惑、鼓勵種種方式體現愛,如涓涓細流,滲透進每個孩子的心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人,即真、善、美的人。當今社會,隨着經濟的高度發展,負面問題也隨之增加,我們的孩子在人生髮展的道路上,面對眼前的`許多誘惑,會形成什麼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老師及時幫他們指引方向。我們教師要摘掉“教書匠”這頂帽子,做一名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教會學生做真人。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句話精闢、生動,初讀讓我忍俊不住,細細品味下來,卻是感觸良深。想起孩子們講的小故事《小馬過河》,小馬第一次過河,在河邊惴惴不安,老水牛對它説:“孩子,你過去吧,水淺得很,剛到小腿肚而已。”樹上的松鼠喊到:“危險,不能過,前兩天我的兄弟就被淹死了。”最後,小馬摸索着自己過了河,水剛好到它的大腿。小馬以自己的行動得知它能不能過河的事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行動,才有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培養創新精神。

現在,我也走在“行、知、創新”的教育道路上,為了衡量自己是否也在做一個真人,我會像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每天要四問那樣,問問自己今天進步了嗎?

陶行知讀後感15

"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於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