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會議發言材料

來源:文萃谷 2.56W

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加快發展步伐,社區衞生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在市民中的知曉率、利用率和滿意率,分別達到85%、70%和83%。

工作會議發言材料

一、多措並舉,加快社區衞生服務網絡建設

市委、市政府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把加快推進社區衞生服務建設擺在公共服務的優先發展位置,努力夯實城市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網底。

(一)完善社區衞生服務政策。根據國家和省的方針政策,在總結經驗基礎上,我市先後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意見》、《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城市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和20多個相關部門配套文件,明確了各有關方面的具體政策措施,夯實了發展社區衞生服務的政策基礎,有力地推進了社區衞生服務建設。2006年,全市中心城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服務人次達到361萬,同比增加32%。

(二)合理佈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將社區衞生服務納入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之中,堅持政府舉辦為主,打造方便市民就醫的15分鐘服務圈。利用舊城改造調整和醫院轉型等方式,設置社區衞生服務機構125個,其中社區衞生服務中心86個,社區衞生服務站39個,加快形成以社區衞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與醫院、預防保健機構合理分工、密切協作的新型城市衞生服務體系構架。同時,科學編制2005至2020年全市醫療衞生資源佈局規劃,留足社區衞生髮展空間,到2020年全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將增加到212個。

(三)推進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按照房屋標準、識別標誌、基本設備、功能設置、制度規範、信息管理、慢性病防治、考核評估辦法“八統一”要求,實施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規定每個新設置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建築面積不得低於1600平方米。按照基本標準配置基本設備,全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基本設備配置達標率達97%以上。加強社區衞生信息化建設,全科診療、慢性病管理和公共衞生服務的信息管理系統配置率達到98%,武侯區運用“電子病歷”對慢性病患者等重點服務對象實施連續性健康管理,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效率。

(四)抓好社區衞生服務典型示範引導。鼓勵起步早、基礎較好的武侯區、青羊區先行先試,在調整城市衞生資源配置、合理佈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加強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轉變服務模式、深化運行機制和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推進基本醫療保障進社區等方面,針對關鍵瓶頸,突破重點難點,創新措施辦法,並建成全國社區衞生服務示範區,創建了19個省級社區衞生服務標準化建設示範單位。通過典型示範,全面強化了中心城區59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33所社區衞生服務站的內涵建設,加速郊區市縣城鎮所在地27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職能轉變,鞏固了全市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網底。

二、打造特色,着力發揮社區衞生服務優勢

我市在堅持社區衞生服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貼近社區、貼近居民的服務模式,增強社區衞生服務生命力。

(一)推進小病醫療進社區。一是讓居民就診首選社區。率先把貧困醫療救助首診放到社區,發揮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守門人”作用,經過社區轉診,貧困居民可以得到醫院的醫療救助服務,提高了城市困難羣體醫療救助的可及性。二是引導參保職工小病醫療進社區。調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政策,慢性病患者在社區使用乙類藥品取消個人先行自付15%費用的規定,病人由社區轉診到醫院,起付費只補差額,由醫院轉回到社區不再收起付費,並將社區住院起付標準降低為200元,家庭病牀起付費收取次數由每年4次降低至2次。三是讓居民就診放心首選社區。建立分級醫療服務和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我市的64家大中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對口支援86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選派419名專家定人定時到社區服務。2006年,全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向醫院轉診疑難重症患者5954人次,由醫院轉回到社區的康復期患者3693人次。每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背後都有了一所大中型醫院支持。

(二)創新社區公共衞生與基本醫療服務。強化部門聯動,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健康教育、均衡營養、慢性病防治、殘疾康復、中醫藥服務、骨質疏鬆防治“六大健康社區行”公益活動。免費向3萬户中老年人家庭入户發放大眾健康教育材料,編制發放均衡營養手冊21萬冊,前移預防關口,普及健康知識,並由411個責任醫師團隊劃片包户,通過健康檔案、愛心門鈴多種方式,關注重點人羣的預防保健和診並用藥、康復全過程。市殘聯為65%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配置康復設備和器材,強化了社區康復的陣地;衞生與計劃生育部門聯手,在40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開展了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促進了計生服務下基層;勞動保障部門為社區聘請了350名營養師擔任健康指導員,人性化的服務使居民倍感温暖,也使社區衞生贏得更多市民尊重。

(三)推行社區中醫藥服務。充分發掘我市中醫藥資源優勢,普及社區中醫藥服務。一是積極鼓勵5家二級中醫機構以轉型、領辦等形式,擴大社區中醫藥服務覆蓋面,全市95%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設置了中醫科、配置了中醫診室和標準中藥房。二是確定15家中醫機構幫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開展中西醫結合慢性病防治工作。在同類常見病診療中,中醫藥費用便宜50%以上,目前全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三成以上的就診患者首選中醫藥服務,青羊區被評為全國社區中醫藥服務示範區。

(四)發揮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在醫療救助中的基礎平台作用。我市把保障貧困居民公平享有社區基本衞生服務作為實現衞生公平的底線,增強社區衞生服務對城市貧困羣體的醫療服務保障功效。在全市建立起由財政部門籌集救助資金、民政部門摸清救助對象、衞生部門提供技術服務、相關單位和轄區街道各負其責、協同配合、監管規範的城市醫療救助機制。通過在社區健全門診救助,實施住院救助和一次性醫療救助,保障困難羣眾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救助對象在社區就醫,實行免收掛號費、健康檔案建立費和基本體檢費,減收肌肉注射費30%、三大常規化驗費20%的“三免四減”惠民醫療服務。進城農民工在暫住地社區,也可享受方便、價廉的社區醫療服務。2006年,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提供醫療救助服務141萬多人次,減免醫療費用558萬元,受到弱勢羣體的普遍歡迎。

三、創新機制,保障社區衞生服務長效發展

我市注重推進社區衞生改革的綜合配套,建立社區衞生服務的長效機制。

(一)建立社區衞生服務的長效投入機制。一是轉變思路,把城市衞生投入重點轉向社區衞生。2004年市、區兩級財政向社區衞生服務投入751萬元,2006年達到9332萬元,佔衞生總投入的比重由1.7%上升到13%。2007年1月至5月已對社區衞生投入9924萬元。政府舉辦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業務用房,由區(市)縣政府免費提供,尚未達標的在2007年底前解決到位。二是建立社區公共衞生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我市對社區公共衞生經費按服務人口進行補助,中心城區的補助標準已從年人均5元提高到20元,其餘區(市)縣不低於年人均10元。三是拓寬籌資渠道。在堅持政府主導前提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衞生建設,興辦了14所社區衞生服務站。

(二)建立社區衞生服務的適宜運行機制。一是啟動收支兩條線運行機制改革。2005年先行在2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2007年擴展到4個城區,到2008年中心城區將全面實行核定收支、收支掛鈎、收入上交、全額撥付的管理模式,免費向居民提供社區公共衞生服務,社區基本醫療服務堅持按政府指導價提供。二是推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實行合理定編、全員聘用、崗位管理、績效考核。目前,三成以上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負責人是通過公開競聘上崗的,服務效率明顯提高。三是加快藥品購銷方式改革。先行在武侯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試點,對450種社區常用藥品實行統一採購、集中配送和零差率銷售,改革後藥品價格降低了15%至20%。

(三)建立社區衞生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培養、考核、晉升一體化管理制度,加快社區衞生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加強崗位培訓。財政投入400萬元,對1528名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醫師實施了全科醫生崗位培訓,對護理人員實施社區護士崗位培訓,舉辦培訓班20類55期,社區衞生骨幹受訓6200人次。二是將培訓與晉升考核相結合。堅持把在社區服務的時限作為城市衞生技術人員晉升高級技術職稱的必備條件,社區衞生人員每年完成25個繼續教育學分方可評聘職稱。三是吸引人才。政府嚮應聘到社區的111名退休老醫生髮放津貼。青羊區對自願到城鄉結合部社區工作的城區醫務人員增加3檔職務工資,並給予每月80至240元補貼。

受益於社區衞生服務網絡普遍覆蓋,全市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已達到99%,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87%,83%的重點服務對象已納入健康檔案系統管理。受惠於社區衞生服務的特點和公益性保障,2006年全市社區門診、住院人均費用分別降到46元和1232元,僅為二級以上醫院的45%和24%,改善了基本衞生服務的可及性。受助於社區衞生服務的親情般關愛,醫患關係更加和諧,因病致貧返貧現象減少,由此誘發的一些社會矛盾糾紛得以有效化解。

以率先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衞生保健為目標

紮實推進首都社區衞生事業改革和發展

——全國城市社區衞生工作會議發言材料之二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7年6月20日)

我市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指導意見》,結合實際,以率先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衞生保健為目標,以發展社區衞生服務為切入點,抓住運行機制改革這一主要環節,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城鄉統籌,促進社區衞生服務公益性質和功能定位迴歸,社區衞生改革和發展取得了一定進展。

一、結合實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指導意見》

我市的醫療衞生事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突出方面就是醫療衞生“頭重腳輕、重治輕防”。大醫院發展快,基層衞生機構發展慢;城鎮衞生髮展快,農村衞生髮展慢;重視治病,對保艦預防等公共衞生重視不足,資源配置形成“倒三角”,導致90%以上的門急診醫療服務集中在大醫院,不適應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和羣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社區衞生服務是人人享有基本衞生保健的基礎和載體。加強社區衞生工作,一能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二能改變“頭重腳輕、重治輕防”的現狀;三能為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提供突破口,撬動難點,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我市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堅決全面落實國務院《指導意見》,切實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按照確保公益性質、政府主導、城鄉統籌等原則,制定和實施了以深化改革、完善社區衞生服務運行機制為核心的一系列促進首都社區衞生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二、推進社區衞生改革發展,加快“三個迴歸”

(一)改革運行機制,加快社區衞生公益性質迴歸。

一是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根據改革方案,我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的醫療、藥品等收入全額上繳區縣財政專户,支出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工作人員的待遇由財政予以保障,從機制上切斷了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業務收入的直接聯繫。目前我市共有社區醫務人員2萬餘人,按每人每年4萬元的工資額度計算,財政將拿出8億多元支付人員工資。目前,全市18個區縣中,已有7個區縣對衞生行政部門所屬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實行了收支兩條線管理,其他區縣將在2007年年底前全部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二是社區藥品實行政府集中採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2006年底,遴選了治療常見並多發病的312種(923個品規)社區常用藥品,實行政府集中招標採購、統一配送。這些藥品按照招標採購的成交價格,在全市城鄉所有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實行零差率銷售,從機制上解決了以藥養醫問題。

三是城鄉統籌規劃,保障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衞生服務。為使發展成果惠及城鄉全體居民,我們在推行社區衞生服務的過程中,實行城鄉統籌,按照城鎮、遠郊平原和山區居民分別出行15、20、30分鐘可及社區衞生服務的標準,規劃設置了360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相應的社區衞生服務站(室),中心對站(室)實行一體化管理。2008年6月底前,市、區縣兩級政府計劃投入20億元,完成所有這些機構的標準化建設和基本設備配置。目前,已達標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室)達到了規劃數的75%。

(二)打造“兩個網底”,加快社區公共衞生服務功能迴歸。

一是創新服務模式。以居(村)委會為單位,建立以全科醫師、社區護士、預防保健人員組成的服務團隊,按照制定下發的`《社區衞生服務團隊責任制管理辦法》的要求,深入到每個社區和家庭,提供“六位一體”的綜合性衞生服務。

二是重點加強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以常見慢性病社區防治責任制和規範化管理為切入點,探索建立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與費用控制的管理模式。統一制定了高血壓、糖尿並冠心並腦卒中等慢性病社區管理規範,印發了《常見慢性病社區防治管理手冊》,同時啟動為每位常見慢性病患者培養一名家庭保健員工程。

三是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在90%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基礎上,從2007年5月份開始,啟動了中醫專家社區巡診制,每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每天都有中醫專家門診。社區衞生中醫藥服務重點是干預亞健康狀態、防治傳染性疾並中醫藥養生保健等。

四是推進家庭病牀服務和規範管理。制定下發了《社區衞生服務家庭病牀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明確了工作原則、主要任務、建牀類型、建牀與撤牀管理規範,實實在在為羣眾服務。

(三)政策聯動,吸引患者就醫迴歸。

一是實施“四個一批”工程。為了解決社區“看不好脖問題,針對社區醫務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我市實施了“四個一批”工程。首先,“下來一批”,要求大醫院中級以上職稱醫生每人每年下社區服務15天,全年1萬人次下社區,保證每天都有大醫院的醫生在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服務。第二,“回來一批”,政府出資,組建退休專家志願團到社區服務。2007年3月這項工作已啟動,目前有460名退休高級專家報名陸續上崗。第三,“進來一批”,招聘醫學專業本科以上畢業生到社區工作,尤其是支援農村衞生工作。第四,“出來一批”,對現有社區醫生進行培訓。到2010年,力爭使社區衞生技術人員全部取得崗位合格證書。

二是實施對口支援社區,建立雙向轉診制度。目前,已確定93家二、三級醫院對口支援社區衞生服務,每家醫院對口支援3-7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明確“雙向轉診流程”、“急危重症患者轉診流程”、“雙向轉診管理規範”、“主要轉診參考指徵”等要求,實現雙方在機構、人員、流程等方面的順暢對接。

三是調整醫保政策。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及時納入醫療保險定點機構範圍。擴大醫保用藥範圍,提高到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就醫的報銷比例,2007年上半年職工門診大額互助報銷比例由50%上調為60%。年底前準備進一步調高社區報銷比例。對雙向轉診所發生的醫療費用按規定報銷,退休人員社區慢性病干預治療費用納入醫療保險報銷範圍。

我市社區衞生改革,加快“三個迴歸”取得了初步成效。年初以來,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的人均藥品費用下降了30%;吸引分流了大醫院14%的門診量,社區日均門診量增加了3倍,由原來佔全市日均門診量的10%以下提高到20%。羣眾普遍認為,搞好社區衞生服務,是黨和政府為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所做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實事與好事。

三、完善改革措施,努力實現“三個率先”

2007年4月30日,吳儀副率領國務院城市社區衞生工作領導小組,視察了我市社區衞生工作,並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按照吳儀副的指示,今後我們將進一步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提升社區衞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鞏固“下來一批”的初步效果,抓緊推進“回來一批”、“進來一批”和“出來一批”。將大醫院醫生下社區與培訓社區醫生結合起來。同時,為防止收支兩條線後出現“吃大鍋飯”的問題,按照已出台的《北京市社區衞生工作考核管理辦法》,強化績效考評,促進社區衞生服務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二)繼續強化社區公共衞生服務功能。從抓健康前端入手,開展系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讓人民羣眾少得並不得玻全面推行“健康奧運、健康北京”的“世紀健康行動”,廣泛開展“控鹽”、“控油”、“禁煙”、“限酒”;對婦女並慢性病等進行篩查;政府編輯出版《健康飲食指南》和《傳染病防治指南》,每户發一本。同時,加快推進餐飲業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中小餐館衞生水平;全市每日定時發佈疾病預防信息,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傳播健康知識,提高公眾的公共衞生意識。

(三)啟動“民生卡”信息系統建設試點工作。“民生卡”集個人健康信息、社保信息、救助信息等為一體,是部門聯動、政策協同、提高醫療衞生服務水平的系統工程。無論在醫院,還是在社區,醫生接診時可以全面掌握患者健康狀況,提高診療質量和水平;醫院管理處方電子化和診療規範化,可以實現檢查、化驗等診療信息共享,減輕患者負擔;社保可以實現監管前置,提高社保資金管理的安全和效率;患者可以實現醫保即時結算報銷,方便快捷。

下一步,我市將堅定不移地抓好社區衞生服務改革發展工作,按照中央對北京市各項工作的總體要求,努力實現“三個率先”。一是率先推進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工作。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以及公立醫院運行機制改革。二是率先實現醫保全覆蓋。在城鎮,我們將加快實施醫保向居民轉移。出台“一老一斜參加醫療保險的政策,解決城鎮無醫療保障的老年人和在校學生、學齡前嬰幼兒的醫療保障問題。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報銷比例。明年我們將力爭實現城鄉醫保政策的全覆蓋。三是率先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衞生保劍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可及性的要求,統籌城鄉醫療衞生事業發展,加快構建以社區衞生服務為基礎,以大醫院疑難雜症治療和科研教學為龍頭的新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

強化責任 加大投入 落實措施

促進社區衞生服務健康發展

——全國城市社區衞生工作會議發言材料之三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07年6月20日)

一年多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

一、堅持“三個納入”,強化政府職責

我省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社區衞生服務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責任,在工作中堅持做到“三個納入”。

一是將加快發展社區衞生服務納入政府重點工作。自2004年起,我省就將社區衞生作為衞生工作重點,並納入政府年度重點工作。2006年全國城市社區衞生工作會議後,我省立即深入調研,抓緊貫徹落實,及時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在發展社區衞生服務中組織領導、經費保障、政策扶持方面的責任,為加快發展社區衞生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將社區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重大民生工程。2006年底,我省將建立健全社區衞生服務體系納入12項民生工程,並細化了建設目標、經費保障等。自2007年起,用5年時間,每年安排1.3億元經費,用於培訓社區全科醫師、公共衞生醫師和社區護士,修繕和改擴建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配備基本設備。到2015年,全省將建成社區衞生服務機構2000個,覆蓋全部城市人口;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房屋、設備明顯改善,功能健全,人員素質明顯提高,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三是將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省政府與各市政府簽訂了民生工程責任書,明確了社區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內容、標準、要求和進度等。如合肥市社區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是:2007年到2015年,每年新增社區衞生服務機構30個,規範化建設社區衞生服務機構54個,培訓全科醫生122名、社區護士122名、公共衞生醫師和管理人員108名,省級和市級財政按1:1的比例落實建設經費。省政府要求,措施落實不打折扣,內容只增不減,範圍只擴大不縮小,標準只提高不降低。

二、堅持公益性質,加大資金投入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體現公益性質。我省在社區衞生服務體系規劃中,堅持政府主導,明確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以政府舉辦為主,體現公益性質,不以營利為目的。積極解決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場地及業務用房,明確解決業務用房的主要責任在市、區政府,要求將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建設納入基本建設規劃,並解決建設資金。對租賃業務用房的,市、區政府可通過購買、分期以租代購等形式,在5年內逐步實現政府無償提供,對暫時無法提供業務用房的,由市、區政府補償房屋租金。在對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日常監督考核中,注重強化公益導向,公共衞生服務、貧困人羣醫療救助、殘疾人康復服務等公益性評估內容佔50%以上。社區居民能就近、方便、免費享受公共衞生服務和成本價的基本醫療服務,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醫療服務格局,切實緩解羣眾“看病難、看病貴”。

二是建立剛性籌資機制。近年來,我省各級財政逐年增加了對社區衞生的投入,進一步完善了經費保障機制。明確規定,從2007年起,按社區衞生服務人口計算,每人每年省級財政按5元、市級以下財政合計按不低於5元的標準安排專項經費。目前,2007年省級5684萬元社區衞生服務專項經費已下撥到各地。同時,許多市結合實際,增加投入,提高了社區衞生補助標準。如蕪湖、銅陵市政府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15元,馬鞍山市為每人每年10元,淮北市為每人每年6元、並每年增加1元,到2010年達到每人每年10元。加上中央的補助,預計2007年至2015年全省社區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總計投入達到7.3億以上。

三是科學界定資金使用範圍。我省明確界定了三級財政經費使用範圍,即:中央經費用於補助社區公共衞生服務;省級經費用於人員培訓、房屋修繕、設備配置補助及開展試點與考核獎勵等,市(區)級經費用於房屋基本建設、購買公共衞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和特困人羣醫療減免的補貼。還確定了省級經費補助標準:房屋修繕按每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5萬元至10萬元、每個社區衞生服務站2萬元,設備購置費按每個中心20萬元、每個站2萬元進行補助。人才培養經費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承擔。

四是切實加強資金監管。我省就經費管理使用等制定了一系列辦法。省級經費分配原則按各市每年任務完成情況及經費投入情況確定補助數額;按照達標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數量,兑現房屋修繕和設備配置定額補助;對創造條件積極開展政府購買公共衞生服務、社區首診制、收支兩條線管理、藥品統購統配零差率銷售試點的市、區給予相關補助。在經費劃撥上先預留40%,待考核驗收合格後再予以撥付,充分調動各級政府發展社區衞生服務的積極性,發揮財政資金保障和導向的雙重作用。

三、落實政策措施,提升服務能力

一是認真調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2006年以來,省政府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在省內外進行社區衞生服務調研,在此基礎上,先後出台了加快發展社區衞生服務的規範性文件13個,並注重宣傳,彙編成冊發至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及所有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同時,衞生等部門還就如何貫徹落實上述規範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操作性強的措施,指導各地做好社區衞生網絡建設、公立醫院支援社區、全科醫師執業註冊、社區慢性病管理等工作,使發展社區衞生服務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更加貼近實際。

二是加強培訓,不斷提高隊伍整體素質。2003年建立了省市全科醫學培訓機構,2005年建立了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全省統一考試製度,廣泛開展崗位培訓。2006年,全省參加全科醫生崗位培訓2693人,參加社區護士崗位培訓1099人,其中通過全省統一考試的全科醫生2294人、社區護士904人。以實施中西部地區社區衞生管理能力建設和重點工作項目為契機,完成了市、區兩級衞生局長的培訓,完成了社區衞生管理幹部培訓1225人,高血壓、糖尿病社區防控適宜技術培訓1462人。啟動了大醫院支援社區衞生工作,規定大醫院醫生在晉升高級職稱前必須到社區或農村服務1年。完善社區衞生服務技術隊伍職稱晉升制度,城市基層衞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的高級職稱實行單列單評,降低了對學歷、論文、科研等方面的要求,注重了對臨牀實踐能力、預防、保艦康復等社區衞生服務內容的考核。開展了全科醫生執業註冊工作,在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工作的執業醫師只要符合條件,均可在註冊全科醫學執業範圍的同時,保留原執業範圍。

三是啟動規範化建設工程,全力打造社區衞生服務品牌。我省自2003年開展創建國家級社區衞生服務示範區以來,也開展了省級示範區(中心、站)創建活動,結合年度重點工作不斷調整創建複核標準,安排專項經費予以獎勵,把創建示範區(中心、站)作為推動工作、打造品牌的抓手,起到了積極作用。到2006年底,全省創建全國示範區4個、省級示範區2個、省級示範中心(站)79個,安排獎勵經費300餘萬元。我們還結合民生工程的實施,啟動了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規範化建設工程,制定了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設備、人員配備、主要功能、監督管理、社會效果等方面的具體標準,分5年完成2000個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規範化建設。制定了規範建設的考核辦法,實行了動態管理,考核結果與經費撥付掛鈎,對達不到規範化建設標準且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將予以摘牌。通過創建活動和規範化工程,打造了一批社區衞生服務精品,擴大了社會影響,提高了居民的信任度,促進了社區衞生的發展。

突出公益性地位

推進社區衞生服務又好又快發展

——全國城市社區衞生工作會議發言材料之四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民政府

(2007年6月20日)

我市按照《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指導意見》的要求,以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目標,堅持“方便羣眾,放心吃藥,藥不加價,防不漏户”服務理念,積極探索、注重實效,突出社區衞生公益性地位,穩步推進社區衞生工作快速健康發展。目前,我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已發展到47所,醫務人員近400人,服務網絡初具規模,服務功能逐步完善,社區衞生服務受到羣眾的普遍歡迎,初步實現了羣眾、政府、社區醫務人員“三方滿意”。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政府主辦,突出公益性質。

我市把社區衞生服務作為衞生事業優先發展的領域,制定了加快發展銀川市社區衞生服務的實施意見、銀川市衞生事業重點項目改革發展實施意見,確立了政府主導、體現公益性質的社區衞生服務發展模式。一是調整財政資金補助方式,對公立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人員工資實行全額預算撥款,投入專項資金補貼房租、配備設備、進行內部改造。2006年,市財政投向社區公共衞生服務的經費達608萬元,2007年,市財政安排的社區公共衞生服務經費將超過700萬元。二是將社區衞生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制訂施行了《銀川市新建住宅配套設施交付使用管理規定》,要求開發商在新建居民住宅小區時,必須按規劃完成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的建設。三是完善社區公共衞生服務政府補償機制,明確補助標準。按照社區衞生服務人口,每人每年補助9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4元,自治區財政補助2元,市財政補助3元;實行按項目購買公共衞生服務的方式,確保計劃免疫、婦幼保艦慢性病管理、家庭健康管理等公益性服務的開展。四是通過制訂政策、構建體系、打造平台、完善功能,使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工作重點由醫療為主向公共衞生與基本醫療服務並重轉變,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由衞生部門獨自評價向衞生部門和羣眾共同評價轉變,由追求經濟效益向追求社會效益轉變,補償方式由注重人頭向注重結果轉變。

(二)搭建服務平台,控制醫療費用。

我市把保障人民羣眾健康權益、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作為大事來抓。一是改革社區用藥購銷機制。2005年,我市制定了《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基本用藥目錄》,實行了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價格、低加成銷售的藥品“三統一”政策。先後確定對兩批共511種社區常用藥品進行集中議價採購,按5%的加成率實行低加成銷售,顯著降低了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藥品價格。二是建立社區首診、轉診機制。2006年4月,開始實施《銀川市社區首診與雙向轉診試點實施方案》和《銀川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門診診療手冊》,在社區推行適宜的診療技術,引導羣眾就醫到社區首診。目前,全市47家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與5家二、三級醫院簽訂了雙向轉診協議,2006年共上轉病人858人,接收下轉病人159人,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深化內部改革,健全運行機制。

為了更好地激發社區衞生服務發展活力,我市在落實公立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人員全額工資預算後,從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入手,建立起全新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內部運行管理機制。一是在全市範圍內公開招聘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負責人,實行風險責任目標管理,賦予其用人權及對全額撥款和經營性收入的分配權。較好完成目標任務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負責人,其年收入可以是職工平均年收入的2至3倍。對不能完成目標任務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負責人,適當扣減年收入薪酬。二是全面推行聘用制,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嚴格定崗定責定薪,按核定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打破職工職務(職稱)終身制,機構負責人及工作人員聘期暫定為一年,聘任期間按照開展公共衞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數量、質量、居民滿意度以及醫藥費用控制等指標進行考核,實行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聘期考核與定期考核相結合。考核結果也作為續聘、解聘或者調整崗位的依據。三是積極推行績效考核,增強醫務人員的責任心。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城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績效考核和財政補助辦法》,我市積極推行績效考核,職工的收入與機構和科室的業務收入“雙脱鈎”,實行檔案工資管理與搞活內部分配相分離,推行以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為主要內容的收入分配辦法,社區衞生工作人員收入與其崗位任務、技術能力和工作績效掛鈎,打破平均主義,拉開收入檔次,實現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通過推行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形成了人盡其才、能上能下、競爭擇優的用人新機制。

(四)實施醫療救助,探索保障機制。

在中英城市社區衞生服務與貧困救助項目的支持下,我市決定充分依託社區衞生服務這個新平台,堅持以預防為主,對原來只管大病的救助政策進行調整,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貧困人羣醫療救助模式。一是關口前移,將兒童保艦孕產婦保艦家庭健康管理等預防保健內容納入救助範圍。二是小病早治,對門診患者、慢性病病人進行救助。三是社區首診、降低門檻,凡是經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轉診的住院病人都給予救助。這種救助方式不僅減輕了貧困人羣醫療負擔,同時對羣眾的健康給予了全面關愛。截至2006年底,我市有14781户、36660名低保救助對象簽約享受醫療救助服務,救助覆蓋率91.6%,其中家庭健康系統管理3.67萬人,門診累計救助19.1萬人次,累計管理高血壓病例2628人、糖尿病病例715人;共提供住院救助709人次,其中首輪救助656人,實施二輪住院救助53人次。累計提供救助經費658.9萬元,緩解了貧困居民看不起病的問題。

二、經驗體會

(一)認識到位是前提。發展社區衞生服務是保障居民健康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手段。要發展好、實現好、維護好羣眾的健康權益,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我市認準了社區衞生服務這條路子,堅持抓,穩步推,構建體系,完善功能,成效十分明顯,受到了羣眾的歡迎。

(二)財政投入是保障。為實現社區衞生服務的健康、快速發展,我市建立了良好的政府投入機制。對公立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人員工資實行了全額撥款;對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經費提供了保障;對社區公共衞生服務實行政府購買;保證了全科醫生、護士的培訓經費;建立了對合格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獎勵機制。

(三)正確定位是關鍵。在功能上以公共衞生服務為主,做預防、保健和社區康復服務;在服務對象上以羣體為主;在服務內容上另闢蹊徑,深入醫院難以涉足的社區和家庭,和醫院形成功能互補,為羣眾提供多層次、多形式的衞生服務,引導小病醫療進社區。通過規範和引導,讓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守門人”的作用,幫助居民維護健康。

(四)羣眾滿意是目的。我們將保證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把人民羣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標準。在圍繞“六位一體”功能提供的各項服務中,我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除了按規範標準提高服務質量來吸引廣大羣眾外,還推行親情式的服務方式,與服務對象建立朋友式關係,不僅解決羣眾的疾病痛苦,還在心理上給予關注,在生活上給予幫助。通過對個體的用心服務,感動了社區羣眾,把黨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千家萬户。

大力發展社區衞生服務

深入推進衞生綜合改革

——全國城市社區衞生工作會議發言材料之五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政府

(2007年6月20日)

我區把發展社區衞生服務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啟動了衞生綜合改革,緊緊圍繞“降低費用、提高水平、規範功能、加強管理”的目標,大力發展社區衞生服務,切實改善羣眾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衞生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一、深入推進衞生綜合改革

(一)堅持政府主導,完善體系建設,創新衞生體制。

1.突出政府主導作用。做到“三個保障”:一是財政保障。區、鎮兩級財政確保公共醫療衞生體系建設,做到符合區域衞生規劃的建設資金和大型醫療設備添置資金、預防保健經費、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運行經費、合作醫療基金等“五個到位”,建立逐年增長的投入機制,財政購買社區公共衞生服務。二是制度保障。制定了《松江區三醫聯動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和《深化社區衞生服務改革方案》等18個配套文件,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確保改革整體有序推進。三是組織保障。成立由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任副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衞生綜合改革和社區衞生服務改革領導小組,並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協調推進改革工作。

2.完善區域衞生規劃。合理配置和優化佈局衞生資源,優先建成區域醫療中心、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夯實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基矗建立區醫療急救中心,設立6個急救分站和急救點,縮短了急救半徑和反應時間,基本健全了區域衞生服務網絡。

3.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我區對地段醫院和鎮衞生院進行改造並建成標準化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社區衞生服務站(中心衞生室)作為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派出機構和功能延伸,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組織管理、財務管理、藥品管理和團隊服務方面,由中心實行統一管理。同時,根據城鄉不同特點,進一步明確了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功能定位和職責任務。

4.聯動改革醫療機構。成立區公立醫療機構管理中心,加強對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區級醫院的指導、管理和考核。按照“中間突破、兩頭延伸”的發展思路,以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突破口,向上輻射到區級醫院,向下延伸到社區衞生服務站,實現全區基本醫療資源縱向整合、垂直分工、雙向轉診,讓每一級醫療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二)堅持公益性質,改革運行機制,改善運行環境。

一是根據公立醫療機構轉變趨利機制的需要,建立新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按照“全面預算、控制成本、體現公益”的總體要求,對全區公立醫療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和全面預算管理,收入全額上繳,支出預算管理,形成了長效管理機制。對政策性虧損的部分由財政予以保障,確保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正常運行。

二是根據公立醫療機構切斷醫療衞生服務與經濟收益直接掛鈎的需要,建立以工作質量、效率和滿意度為主的考核機制。以“改善服務、減少浪費、激發活力、提高效率”為原則,制定了績效考核評估辦法,取消醫療機構對科室和個人的經濟創收指標,建立了以工作效率、服務質量、羣眾滿意度以及健康教育、預防、保艦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並多發病的診療“六位一體”服務完成情況為主要內容的考核體系。

三是根據公立醫療機構收入分配與服務質量掛鈎的需要,建立服務質量決定收入的分配機制。按照“工作與利益脱鈎、服務與責任掛鈎”和“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各醫療機構建立適合本單位實際的分配辦法。做到適當拉開個人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向關鍵崗位和全科團隊傾斜,實施醫務人員的工資向技能要、獎金向服務質量要的激勵措施。

四是根據公共醫療衞生的基本服務需要,創新實踐“六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堅持以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為重點,以團隊服務形式全覆蓋開展社區衞生服務,全區共組建112個全科服務團隊。對社區居民實行户籍制、網格化管理,推行社區醫生責任制和簽約式家庭健康保健服務制度,為15歲以上户籍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81.27%。加強對預防保健管理對象和高血壓、糖尿並心腦血管並惡性腫瘤、慢阻肺等患者的系統管理。

(三)加強基金管理,健全各項制度,提升服務水平。

一是創新醫保經費支付與管理制度,提高保障覆蓋率。在市有關部門支持下,對醫保經費實行“一級基金、兩級管理”和預付制,改進醫保總額控制辦法,建立“控制門急診均次費用、控制平均住院牀日費用、控制平均住院天數、控制複診率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考核指標體系,促進醫療機構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減少浪費。全區建立了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小城鎮社會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外來人口綜合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覆蓋了全區居民。

二是建立藥品集中採購配送制度,降低醫藥費用。組建“醫療機構藥品採購公共信息技術服務管理平台”,實行“統一平台、聯合遴癬集中籤約”,醫療機構藥品網上採購率達到100%。把醫療機構聯合集中採購降低的成本讓利給羣眾,並在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衞生室探索藥品零差率銷售,減輕居民就醫負擔。

三是完善雙向轉診制度,促進基本醫療服務下沉。為引導居民小病醫療進社區,2007年4月起,全市在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實行減免門(急)診診查費。建立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與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轉診免收掛號費,並建立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同醫院的臨牀檢查結果互認制度。

四是推行技術資源縱向整合制度,提升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加強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專業技能。強化激勵措施,設立首席社區醫生制度。積極實施區級醫院醫技人員掛編流動、擔任首席社區醫生或全科團隊長、晉升職稱前在社區服務半年等措施,有力提高了社區的醫療服務水平。

二、衞生綜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一)減輕了羣眾就醫負擔。通過合理檢查和治療、用藥,羣眾的就診費用明顯下降。2007年5月與改革前的2005年9月相比,二級醫院門(急)診均次費用為131.01元,下降5.2%,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門(急)診均次費用為86.84元,下降15.49%。2006年,全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門(急)診均次費用98.76元,比本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平均水平低14.99%。其中,松江區中心醫院和洞涇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全市同類醫療機構均次費用最低的醫療機構。

(二)方便了羣眾就醫。合理佈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形成15分鐘內“就醫圈”。2006年,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及服務站點的就診量已佔全區各類公立醫療機構總量的63%,二級醫療機構及以下的就診量已佔全區各類公立醫療機構總量的94%,居民一般常見並多發病在居住區域內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羣眾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上升。據復旦大學第三方評估,全區居民對醫療衞生服務的滿意度達到90.5%,對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衞生站滿意度達到90.9%,醫患關係趨於和諧。

(三)增強了醫療機構的發展動力。由於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衞生服務與經濟收益脱鈎,醫療機構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改善服務、提高醫技上,更好地為羣眾提供優質服務。改革以後,公立醫療機構的業務量繼續保持增長。2006年,全區公立醫療機構完成門(急)診量257.55萬人次,同比增長7.33%,其中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門(急)診量99.07萬人次,同比增長8.25%。

(四)調動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改革以後,由於建立了服務質量決定收入的分配機制,建立了醫務人員收入穩步增長的機制,促使醫務人員主動加強學習,接受培訓,努力提高醫療技能,更加註重服務,主動關心病人,主動要求下基層服務。

(五)基本形成了公共衞生體系框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區衞生服務、疾病預防控制、衞生應急、醫療救治、衞生監督五大體系,強化了區域醫療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衞生服務框架,健全了衞生服務網絡,形成了政府對公立醫療機構管理的長效機制。

會後,我區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措施,力爭做到“居民羣眾得實惠、醫療機構有動力、事業發展可持續”。一是進一步完善維護社區衞生服務公益性質的運行機制。繼續強化區、鎮兩級政府社區衞生經費保障責任,加強收支運行管理,堅持區級醫院和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藥品零差率。二是進一步提高社區衞生服務的專業技術能力。區級醫院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提供人才、技術支援,繼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吸引和穩定適宜人才到社區工作。三是進一步提高社區衞生服務的工作效率。完善績效考核評估辦法,完善獎勵分配製度,保持醫務人員待遇穩定增長。四是進一步健全以社區衞生服務為基礎的衞生服務體系。繼續推進衞生服務站(點)的標準化建設,繼續用適宜的技術、優質的服務、可承受的負擔,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公共衞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

強化績效考核促進公平效率

着力構建社區衞生服務新機制

——全國城市社區衞生工作會議發言材料之六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人民政府

(2007年6月20日)

近年來,我區不斷完善社區衞生建設,基本構建起網絡健全、環境舒適、運行規範的具有下城特色的社區衞生服務體系。2005年,我區被命名為全國社區衞生服務示範區。從2006年1月起,我區啟動了以“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部分基本醫療用藥零差率銷售”為主要內容、新型績效考核體系為核心的社區衞生服務綜合改革工作,在完善社區衞生服務運行機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履行政府職責,加大財政投入。

一是實施“中心提升工程”。將原有6家街道衞生院全部轉為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投入1500萬元用於改善服務機構軟硬件建設,提升服務功能。二是實施“站點覆蓋工程”。按照15分鐘社區衞生服務圈要求,合理佈設網點,設置了6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34家社區衞生服務站,實現了社區衞生服務的全覆蓋。三是實施“經費保障工程”。社區衞生服務專項經費從2003年的200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1250萬元,達到每人每年30元,並以每人每年15元的經費標準覆蓋到外來人口。另外,區財政又增加改革保障經費400萬元,以確保“收支兩條線”順利實施。

(二)實行“三個分離”,探索運行機制。

一是實行“收與支”的分離。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收入全部上繳財政專户,參照政府部門預算編制要求,對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經費實行全額預算撥款,明確“收支不足政府補,收支節餘用於發展社區衞生服務”的補償原則。二是實行“醫與藥”的分離。參照《浙江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本用藥目錄》、《浙江省鄉村醫生基本用藥目錄》和臨牀用藥實際情況,確定17大類300種基本醫療用藥,在全國率先實行零差率藥品銷售,政策性虧損由政府財政承擔,切實解決“以藥補醫”問題。三是實行“收入與分配”的分離。取消原有以經濟收入為主的考核分配辦法,實現機構收入、科室收入與職工收入分配“雙脱鈎”。建立起以有效工作時間和工作效果為主的考核分配辦法,實現“按崗位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

(三)完善人事分配製度,強化績效考核。

1.實施人員三級聘用制度。在合理定編基礎上,採用定編不定人的辦法實行公開競聘,嚴格准入資質,推行全員聘用制度,做到“因事設崗、按崗定酬、競聘上崗”。按照能進能出的機制,實行“三級聘用制度”,即衞生局聘任中心主任、中心主任聘用科主任、科主任聘任工作人員,實行雙向選擇。制定量化考核標準,對聘用人員的考核每年不少於兩次。對考核不合格的,及時調整其崗位或予以辭聘、解聘。

2.推行三大績效分配製度。一是實行“檔案工資與實際工資分軌制”。職工職稱工資進檔案,實際工資由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構成,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優勞多得”,形成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社區醫生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崗位工資與績效工資之比在1∶1.5-2左右。二是實行“崗位工資與績效工資掛鈎制”。按工作內容、工作數量和權重係數設定崗位工資,根據完成任務的數量、質量和居民滿意度確定績效工資。三是實行“中心主任風險目標抵押責任制”。中心主任年前上繳風險抵押金。對完成目標任務好的,衞生局全額返還,並按1∶1配套獎勵;對考核較差的,按比例扣減風險抵押金;對綜合目標考核成績在總分70%以下的中心主任全額扣罰風險抵押金。

3.實行三級績效考核制度。一是突出財政績效,加強政府對衞生局的考核。區政府按照每年下達的綜合目標管理要求,結合項目經費的使用效果和經費使用的績效審計結果,對衞生局實行績效考核,重點考核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任務完成情況,主要內容為預防保健效果、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情況、居民滿意度等。考核結果與衞生局班子成員和工作人員獎金掛鈎。二是突出工作績效,加強衞生局對中心的考核。衞生局按照“千分制綜合目標任務書”和八大醫療質控標準,結合中心預算執行、衞材消耗比例、均次費用控制等情況,對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進行全面考核,考核結果與中心主任的收入掛鈎,與中心職工績效工資總量掛鈎。三是突出服務績效,加強中心對職工的考核。考核過程中,重點引入羣眾評價機制,通過定期召開街道、社區的意見徵求會、座談會,開展知曉率、服務利用率、服務滿意率等測評,徵求羣眾對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工作意見,考核結果與職工個人績效工資掛鈎。

二、主要成效

(一)羣眾滿意,社區衞生服務認同感得到提高。

一是公平可及性得到提高。通過將職工的收入與羣眾滿意度掛鈎,使醫務人員的工作重心逐步下移到社區和重點人羣,實現“機關圍着基層轉、中心圍着社區轉、醫生圍着居民轉”的服務模式,醫務人員服務意識不斷增強。改革前後的同期對比數據顯示,下社區、進家庭服務人次同比上升1.37倍。醫務人員下社區的有效工作時間同比增加了2.03倍。居民羣眾對社區衞生服務的知曉率、利用率、滿意率分別比改革前提高8.7、32.1、3.6個百分點。

二是醫療費用得到控制。推行了績效考核與羣眾滿意度密切結合的獎懲制度後,合理檢查、合理用藥、降低醫療費用已成為醫務人員的自覺行動,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統計資料顯示,門診均次費用從改革前的每人105元,下降到改革後的每人88元,同比下降了16.2%,康復病牀住院牀日均費用從改革前的209.1元,下降到改革後的173.4元,同比下降17.1%。2006年的試點探索表明,政府向社區衞生服務多投入100萬元補助經費,居民羣眾就可以少支出醫藥費用400萬元。

(二)職工滿意,社區衞生服務人員價值得到體現。

通過建立新型績效考核體系,社區責任醫生下社區、進家庭的主動服務意識不斷增強,贏得了社會和羣眾的信任。同時,社區衞生服務工作人員勞動價值得到體現,從2006年人員收入情況分析來看,工資級差之比約為1∶2,凡是能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主動參與社區衞生服務的人員,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職工的安心度和滿意度明顯提高。

(三)政府滿意,改革社區衞生服務預期目標得到實現。

改革以後,從體制上淡化了創收機制,根除了趨利動機,促使“六位一體”的服務內容真正得到落實。通過建立新型績效考評體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改革前後同期對比,全年家庭健康檔案建檔率同比上升4.65倍,簽訂保健合同的人數同比上升1.55倍,門診人次提高了14.84%,康復病房牀位使用率達到98%,糖尿並高血壓規範化管理率分別提高了11%和32%,抗生素、激素、靜脈輸液和臨牀檢查的使用更加規範,基本達到了改革的預定目標。

三、幾點體會

下城區開展社區衞生服務綜合改革以來,基本達到了“羣眾滿意、職工滿意、政府滿意”目標。在探索實踐過程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政府重視是前提。下城區把做好社區衞生服務作為體現政府公共財政職能、關注民生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具體實踐,並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明確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是政府主辦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從而確保資金有效投入,配足、配好機構人員,確保“有錢辦事、有人管事”。

(二)羣眾參與是基矗服務羣眾是開展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好社區衞生服務綜合改革,同樣離不開居民的支持和參與。我區在實施改革過程中引入“三問四權”制度,即“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情於民”,保障居民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確保居民羣眾在改革中真正得到實惠。

(三)制度創新是保障。實行公益性的社區衞生服務,特別是收支分離後,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很容易出現吃大鍋飯和養懶人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實施改革的最大顧慮。為此,我區實施了一系列的聘用、分配、激勵和評價制度改革,既化解了機構原有的為生存而創收的弊端,又充分調動了醫務人員為居民忠誠服務的積極性,促進了服務效率的全面提高,贏得了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