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會發言

來源:文萃谷 2.88W

**是後發展地區,農業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山區,是扶貧的重點地區。近幾年來扶貧工作在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方面,影響極大,是促進我市農業產業調整不可低估的力量。藉助這股強風,本人就農業產業扶貧方面提出幾點建議,旨在促進扶貧與農業的和諧共進,為解決**"三農"問題探索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發展途徑。

調研會發言

一、農業產業化扶貧是貧困落後地區農民脱貧的關鍵

我市是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水平比較低,但是農業資源不是最貧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錯的資源,可以種植大面積的耐旱糧食、飼草和耐旱的中草藥,既保護土地植被又可以產生很大的經濟收入。現在一些被認為貧困的地區其實並不完全是資源貧困,而是這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產水平低生產力水平低造成了這些地區的經濟落後。所以產業扶貧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國家的扶貧投資主要通過國家各級政府的扶貧機構,把扶貧資金投入到到貧困地區的家庭或企業中。從我們目前的情況看,分散使用國家扶貧資金的結果是貧困地區依然貧困,經濟落後地區依然落後。許多具有市場潛力、具有市場效益的農業項目,沒有得到規模化發展、推動農民增收所需要的資本金,沒有得到國家產業化扶貧投資的有力扶持。

農業產業化扶貧投資是脱貧的關鍵。農業產業化扶貧投資就是要解決貧困地區農業產業鏈中缺口所需要的資本金問題,對現行農業扶貧投資模式進行調整,可以改變當前只有單一部門投入的劣勢,可以整合農業、畜牧等部門的資源優勢,讓扶貧資金可以發揮更大優勢,符合市場競爭規律,是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的財政政策,是可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重要舉措。

二、農業部門在農業產業化扶貧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嘗試阿

1、以"農家課堂"為主的人力資源開發,扶優扶貧。"農家課堂"是開展農村主體的精英培訓,通過"以一傳

十、以十傳百"的培訓,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宣傳、培訓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進集羣技術模式的普及和推廣,發揮規模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通過各土專家演示與農藝師現場解説結合,並充分利用現場不同生長期作物資源及學員的現場培訓操作,作為一個新型農民培訓的亮點,體現在"多、快、好、盛土、靈、特"幾個優勢(一是"多",師資來源多樣,有效解決定點"農家課堂"的教學資源不足、教學面狹窄等問題;二是"快",巡迴教學快速便捷高效,同樣的授課內容相對以往形式可大量減少授課時間;三是"好",直接到農户家中、田間現場授課,減少環節,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農民學習成本;五是"土",授課老師主要是土專家、土洋結合教,授課語言主要是本地土話方言,羣眾感覺親切易學,授課教材多是經過專家充實過的"土經驗"、"土教材",更適合當地生產生活實際;六是"靈",可以根據不同地方、不同品種、不同生產時期和當地農民朋友的不同需求靈活安排授課,真正實現"地頭有問題地頭解決";七是"特",充分體現農業種植業培訓在農村培訓中的重要特殊地位,進一步轉變農業幹部作風,增強為"三農"服務責任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培養大批技術型農村人才,引導大批科技素質較高的人才到農村與農民羣眾相結合,實現傳統農業基礎與現代農業接軌,促進科技型、開發型高效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建基地、興龍頭、拓市場,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