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早教與智力開發

來源:文萃谷 3.02W

早教廣義指從人出生到國小以前階段的教育,狹義主要指上述階段的早期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幼兒早教與智力開發,歡迎大家參考!

幼兒早教與智力開發

46年前,美國密歇根州的一箇中產階級小鎮為3-4歲的兒童開設了一個課程。這個課程後來更好的塑造了一些人的人生。46年過去了,這些當年的兒童都已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活躍在各個崗位上,統計上看,他們擁有更加穩定的家庭,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福利,和更低的犯罪率。這些孩子都接受了一個學前課程(preschool),課程是小班形式,由受過良好教育培訓的教師指導,強調學習中家長的參與和互動交流。這項長達40多年的研究由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DavidKirp和哈佛教育學院共同參與。

這項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確實可以影響認知和學習能力,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可以對孩子有即時和長期的好處。雖然批評者認為這些孩子本身出身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相對其他的孩子就有優勢,而人的性格形成和智力的開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3歲之前和上學之後都一直在進行,另外成長過程中是否經歷過重大的打擊或者變革也會顯著的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和處事,所以這短短几年的早期教育也許並不是他們成功的唯一原因。但是,科學界已經承認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兒童早期的經歷可以塑造人的.大腦回路(earlyexperiencesshapebraincircuitry)。

  大腦如房屋,神經如電路

有很多因素影響着大腦的發育,包括遺傳因素,營養狀況,家庭環境,日常經歷和身體鍛鍊。過去,一些科學家們認為大腦的發育是由遺傳決定的,擁有什麼樣的基因就發育成什麼樣的大腦,發育的過程遵循一個既定的程序。但現在越來越多人相信,早期經歷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大腦和特定迴路的形成。

外界環境通過感官來刺激我們的大腦——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嬰兒第一次聞到媽媽皮膚傳來的味道(嗅覺),父親渾厚的聲音(聽覺),房間裏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顏色(視覺),或者温暖大手的輕柔撫摸(觸覺),這些感受都會傳入大腦,共同塑造大腦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腦想象為一棟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經擁有成年時80%的腦體積的大腦,就已經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龐大的地基,添磚加瓦,屋頂房樑。下一步就是內部裝修。買電線,裝開關,連接各個房間電路,確保房子的正常運行。只不過大腦的迴路要複雜的多得多。我們仿若置身於神經細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這些細胞之間的連接還並沒有建立。此時的大腦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個迴路的連接正確建立,讓它們最大效率的運行,並不斷完善它們。

人類的大腦擁有超過千億的神經細胞。這個數字可能很難想象,它是整個銀河系恆星數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經細胞會分出很多枝杈(樹突),和其他的神經細胞形成連接,傳遞化學信號。這些化學信號決定了這個細胞是否活躍或沉寂。

很大一部分的神經細胞連接形成於出生後的第一年,這些連接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神經網絡。比如,父母重複的喊孩子的名字,不停的輸入同樣的聲音信息,孩子就會慢慢的在神經網絡裏記錄下這個聲音信號,從而和自我聯繫起來,漸漸的就會對這個信號產生反應。從一出生開始,大腦就開始建立這些對應的聯繫,來形成習慣、思想、自我意識、記憶之類。

等到兒童3歲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已經形成了千兆以上的神經連接,是成人大腦數目的兩倍,而且這些連接將會一直持續到大約10歲時。從11歲開始,大腦就開始清除部分宂餘的連接,使得系統變得更準確,更有效。在這期間,倘若父母幫助孩子接觸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就能夠促進神經連接的形成和完善。神經元連接的建立是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的,重複的刺激能加強連接的形成,進而形成長期記憶。比如,在父母和孩子講話的過程中,不斷重複的單詞和短語就自然而然地加強了他們大腦的語言中樞功能。

  重要的大腦發育時期

對於0-3歲孩子的父母來説,因“時”施教也許和因材施教同樣重要。不同的大腦區域發育時間是有差異的,所以在合適的時間給予正確的經歷和訓練是很有必要的。學習的過程會貫穿人的一生,但鼎盛的時期是在大腦如海綿般有強大吸收力的時期,也就是出生之後的前三年。

視覺和聽覺發展的最佳時期則在0-5歲之間。感官系統的發育能幫助他們更好的認識世界,並和外界交流。在出生後最初的幾個月裏,他們需要去接觸各種形狀,顏色,不同距離的事物和運動,來讓視覺迴路建立和完善。聽覺也是如此。而語言的學習發生在更長的一段時間內,從0到10歲,他們都在不斷在學習着語言的技能。每個孩子對於語言能力的發展和掌握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出生後的頭幾年。一些基本的訓練可以由父母來完成,比如耐心且不斷的和孩子講話,鼓勵他們牙牙學語,表達自己。不過,語言也可以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教育人員來幫助完成。

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的高低則是孩子長大後是否能有成就和獲得快樂生活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自我意識,自律性,同情心,信任等多個方面。任何來自其他課程的訓練,都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情商的培養。幼兒對世界、對愛的最初認識都是來自父母。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親密接觸,陪伴和玩耍都會影響大腦中神經物質的產生和釋放,比如產生愉快感覺的多巴胺,掌管情緒的五羥色胺,產生興奮的去甲腎上腺素,負責應激反應的皮質激素等。一項關於母親的愛撫對成年後心理與行為的影響的研究表明,從小被剝奪愛撫的幼兒,從幼年時期起就具有高水平的皮質激素(一種受到刺激後產生的應激激素),大腦發育相對減緩,對學習與記憶至關重要的海馬體,和掌管作出決策分析的眶額皮層在體積減小。相反,掌管恐懼反應的杏仁核卻體積加大,活性提高,使得個體更容易受到焦慮情緒的困擾

大腦中這些顯著的變化都顯示,幼年時代的經歷和體內激素的變化,往往比成年後的經歷,有着更加持久而難於逆轉的效用。另一項研究則表明,比起只有孩子自己參加的課程,由父母和幼兒共同參加的、側重親子互動交流的培訓課程,會更大程度的促進孩子各項智力指標的增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