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的意思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1.88W

囫圇吞棗是一個有趣的成語,很多也知道它的的意思,但就是不太掌握透徹。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囫圇吞棗的意思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囫圇吞棗的意思是什麼

  囫圇吞棗典故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説:“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説,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説:“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説:“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説:"你真是囫圇吞棗呀!"

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俯後仰。

寓意:

世間的事大都有利有弊。興利除弊要有恰當的辦法。似是而非,"囫圇吞棗",只能惹人發笑。

囫圇吞棗比喻學習上籠統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多指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籠統接受。

  囫圇吞棗出處

白王廷(1248-?),字廷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詩文和書法,官至儒學副提舉,晚年歸老棲霞,自號"棲霞山人"。門前有泉水流過,因此把居室取名為"湛淵",並且以此自號。著有《湛淵靜語》、《湛淵集》。《湛淵靜語》今存2卷,是一本雜記集

[釋義] 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語出]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正音] 囫;不能讀作“wù”。

[辨形] 棗;不能寫作“束”。

[近義]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反義] 含英咀華 細嚼慢嚥 融會慣通

[用法] 用來形容讀書不認真。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生吞活剝”;都可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同在於:①~偏重指作學問不求甚解;“生吞活剝”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剝”還可形容吃東西時的狀態;~不能。

[例句]

(1)老實説;我讀《水滸傳》不過~地看一遍。

(2)讀書;學習要善於思考;~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英譯] lapupinformationwithoutdigestingit

  囫圇吞棗作文

星期天的早晨,我早早地起了牀,以為今天是星期一,要去上學。我慌張的穿好衣服,洗漱完畢,準備去上學。

“咦”。我突然覺得左腳有點冷,我低下頭一看,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我左腳依舊穿着拖鞋。這時媽媽醒來了,走向我迷惑不解地問:“你這是要幹什麼呀?起的這麼早!”

我隨便應了一聲:“去上學呀!”

“你去上學?你今天去上學呀?今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一。”媽媽對我説。

“今天不是星期一嗎?我記着明明是星期一嘛,真奇怪?”我撓着頭説。

“唉,你看看,平常呀,我就説你記性差,嘿,你就不相信,年紀輕輕輕的,怎麼就……真是的。”媽媽生氣地説。

“哎呀,媽媽,我平常都習慣了,再説了我緊張的都沒穿鞋。”媽媽被我的話逗笑了。

“你呀你,真糊塗,沒穿襪子和鞋就準備去上學,嘿,趕快穿上去。”媽媽説。

“咦,媽,我的襪子哪去了?我怎麼找都找不到呀?”

“你好好地找一找,仔細找。”

“沒有呀,哪去了呢?”

“啊,找到了,原來在這。”

“你找到了嗎,在哪放着呢?”

“哦,呵呵,其實在我的褲子邊上呢。”原來昨天我脱褲子的時候,連同襪子也一起脱了,怪不得呢。

唉!我怎麼這兒粗心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