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欄目策劃方案範本

來源:文萃谷 2.97W

篇一:

新聞欄目策劃方案範本

一、欄目宣傳語:

民生 民風 民情 新人 新事 新貌

你 的 所聞所見 我的《百姓視線》

二、欄目定位:

貼近中心工作 服務基層百姓 正面宣傳為主 打造優良環境

三、欄目目標:

市名牌欄目 省優秀欄目

四、欄目特色:

貼近生活、貼近基層、貼近百姓。反映社情民意,關注民生,構建和諧。讓主持風格和稿件配音變得輕鬆、活潑、流暢。開設“創業之星”、“外商風采”、“人間真情”等子欄目。這檔電視欄目還應成為:政府落實工作的助推器,百姓反映心聲的信息橋。

五、基本構架:

欄目實行製片人制度,通過《百姓視線》探索節目改革和分配改革。欄目啟動階段,由宋曉玉、葉德風、張豐、薛善記、程福利、馬森林負責採編。《百姓視線》欄目存在期間,製片人帶領大家責任如下:

1、確保10分鐘節目正常播出,並在此基礎上盡力創優。

2、積極策劃主題報道,圍繞主題開展有聲有色的宣傳。

3、全體努力,爭取每月有一到兩篇影響力的片子播出。

4、羣策羣力,力爭在一年之內,參與省市優秀電視欄目評比。

六、機器設備:

啟動階段6個記者至少有4台攝像機。其中松下數字攝像DVCAM250 兩台,松下數字攝像機P190一台,手掌數字機一台。話筒三個,三角架兩個。

一部熱線電話(可以是小靈通或者手機)、兩台電腦。

七、時間安排:

《百姓視線》欄目十分鐘,納入《盱眙新時空》版塊中播出。大年七年級開播,考慮到人力不足,設備尚缺,建議初期設週三檔,一三五首播,二四六重播。

條件成熟時,儘快實現週六檔或周七檔,每日更新。

八、工作量化:

1、每人每月20條片子。6人乘20條等於120條。每月15檔節目,大約每檔8條。超額完成一條獎勵100元,同理,倒扣100元。

2、有價值的社會新聞同時作為外宣報送上級台,每人每月完成兩條市台用稿任務。

3、實行預報題材制度。記者向製片人上報題材,獲得批准後方可採訪。

4、建議對記者實行稿酬制,標準另行制定。

九、加強通聯:

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通訊員隊伍。對提供民生新聞線索被採用的給予一定額的獎勵,對於提供拍攝好的素材被採用的,給予雙倍獎勵。

十、招兵買馬:

多形式選人用人,儘快實現欄目常態化。

篇二:

一.背景

在《南方週末》上有一篇名為《行走的苦難教育》的新聞特寫引起媒體和和百姓的關注,學校創辦人徐向洋是因為自己有個“問題兒子”而悟出這套教育方法的。他的兒子在國小四五年級時,貪玩調皮,最後輟學,靠家庭教育走出了一條路子。徐向洋説“行走教育”是沒辦法的辦法,他也不忍心看孩子們這麼苦,這麼難。不過這些孩子很多已經到了臨界點,再往前一步就是深淵。他説“我們先抓住他最主要的毛病,幫他克服解決。”

二.活動宗旨

1. 更加深入的瞭解這種近乎殘忍的“行走教育”

2. 探訪學生的生活狀態和學校的管理方式以及所實行的半軍事化管理

3. 把學生真實的生活狀態展現給社會,並與學生進行交流

4. 做為電視節目真實記錄“行走教育”的每個細節和整個過程

三.節目類型

由記者,自願的學生和學生家長組成的採訪小組一直跟隨“行走教育”,一直到結束。電視媒體全程記錄“行走教育”的整個過程。風格:真實;體裁:記錄片;充分運用同期聲和現場採訪,淡化主持人。

整個行程從江蘇淮安出發。經安徽,湖南,湖北和重慶,抵達成都附近的温江,走了2800多公里,每天行軍的最長距離為63公里。把“行走教育”最真實的過程記錄下來,並且把學生的生活狀態和老師的教育方式全程拍攝。

四.攝製模式

採用ENG電視製作模式,因為是全程跟蹤採訪,並且時間跨度比較長,不可能採用直播的形式。拍攝完成之後通過後期剪接製作成電視新聞節目。

五.節目內容定位

“行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充滿爭議的活動,有人認為:學校對學生採取嚴厲的軍事化管理,尤其是體罰和變相體罰,與現行教育法規背道而馳,是對孩子心靈和身體的傷害。不過還有另一種聲音: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方明認為,行走學校是陶行知極力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再現,人生有這麼一段時間專門用來走路,對孩子來説太難得了。讓孩子們一起吃苦,是對人生的磨礪,讓他們早日學會生存,明白人生。所以整個活動我們會把最真實的教育展現給社會,讓學生們和孩子家長來評論這樣教育方式的好壞。

六.節目內容

1. 活動前期調查和宣傳

(1)第一階段着重對學生家長和社會教育機構調查對“行走教育”的看法和建議

(2)第二階段宣傳本次活動的本身,以此引起社會對“行走教育”的關注和重視

(3)第三階段是觀眾互動,通過對社會教育機構和孩子家長的採訪,把他們真實想法通過現場採訪的形式播放出來。

2. 活動週期安排

(1)舉行新聞媒體發佈會,重點針對宣傳前期的第一階段

(2)在新聞媒體進行宣傳本次活動,時間為宣傳前期第二階段

(3)贊助商以及觀眾互動時間,機動安排

3. 活動內容安排

(1)請一到兩位教育青少年專家到演播廳,並且首先請他們談一下對“行走教育”的看法,然後請他們談一下現在青少年教育的問題和如何對青少年進行管理的問題

(2)播放前期調查採訪的片段,讓觀眾聽一下孩子家長的聲音

(3)繼續播放前期調查,看教育機構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對“行走教育”持何種態度

(4)採訪學校創辦者徐向洋,讓他談一下創辦這樣一所學校的初衷和對持反對意見的人有何看法

(5)採訪學生9歲的張中雨:為何來行走學校,在這裏呆的這段時間有何感受,對老師的體罰有何看法

(6)採訪16歲的浙江女生楊蕾,覺得在這樣學校的教育下能使自己改變麼?為什麼出去之後還是老樣子?是否第一次行走教育對他的影響不夠深刻?認為自己上網,泡吧,早戀是正確的麼?

(7)採訪學校的中隊長毛姐,她是體罰學生的執行者,當她體罰學生的時候會心疼麼? 她自己的孩子有出現過這樣的問題麼?

(8)採訪圍觀的羣眾,問:你們對行走教育有什麼看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利?

(9)深入學生調查採訪,看大多數學生對此有何看法

(10)採訪並且深入瞭解各學校領導對此是什麼態度

七.節目特色

1. 這是一個紀實性的記錄片,通過鏡頭語言給觀眾展現真實的“行走教育”

2. 記錄一個非常真實的故事,充分運用同期聲和現場採訪,淡化主持人

3. 和觀眾互動,在拍攝過程中採訪圍觀的羣眾,以此知道平民的想法

4. 和社會教育機構以及社會各階層互動,對於“行走教育”發表他們的看法

5. 深入學生中間,獲得學生們的想法,看大多數學生對“行走教育”持何種態度

6. 採訪並且深入瞭解學校領導對此是什麼態度,互動性比較強,且非常廣泛

八.主持人風格

這是一個紀實性較強的記錄片,充分運用同期聲和現場採訪,淡化主持人,所以要求主持人有很高的思維和前期準備,並且主持人有不同與常人的思考問題方式,充分調動社會各階層的人對此次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意見。活動中有很多現場採訪調查,要求主持人善於變通,頭腦靈活。

九.人員組建

因時間跨度較大,且行程非常遠,攝製組不宜帶太多的人。記者(即主持人)一名,導演,師和一名後勤(專門負責攝製組的生活以及行程安排)

十.攝製日程

1. 前期的宣傳和調查,拍攝現場採訪和調查

2. 活動內容,地域和時間跨度都比較長,所以採取全程跟蹤拍攝

3. 採景,後期剪輯需要鏡頭

4. 後期製作和播出,至此製作全部完成

篇三:

一、新聞會客廳”介紹:

“新聞會客廳”是一檔晚八點半播出的新聞談話類節目。它關注的是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中的人,有較強時效性和公眾關注度。強調開掘新聞事件中的人物內心切身感受,事件中人性的展示、及其經歷。

“新聞會客廳”節目內容定位:重在展示新聞中的人性、知識性、故事性。每期視內容多少可分為一個主題或多個主題的組合。

節目構成元素:以演播室為主陣地,以話語因素為主、圖象因素為輔來詮釋新聞事件。時長為25分鐘到30分鐘。由“2+1”或“2+N”的方式構成節目中談話人物。即兩位主持人加一個新聞當事人,或者是目擊者、事件關聯人。表現手段多種多樣,短信、語音留言、網絡、電話連線等均可應用。

二、理念:

i.關注新聞中的人性。所有新聞當中“人”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任何新聞歸根到底都和人有關,“新聞會客廳”將以關注新聞中的人物內心、經歷和感受為內在追求。

ii.多角度。通過對新聞中的知識性、故事性的展示,讓觀眾得到更多的、更進一步的信息,不提供結論。

iii.平民氣質。“新聞會客廳”將通過談話場營造一種家庭氣氛,拉近硬新聞與普通人的距離,增強可視性和傳播的有效性。它的風格是親切、平和、隨和的。

三、“新聞會客廳”的特色:

“新聞會客廳”的競爭對手是中央台的其它演播室談話節目,如《時空連線》,《面對面》,《中國報道》等,但“新聞會客廳”有自身的特色。

1、新聞的關注點不同。

<新聞解讀><時空連線>等節目是“帶着問號前行”,關注新聞的背景、前景與解決之道,常探討制度與機制問題。而“新聞會客廳”是“帶着興趣出發”,關注新聞中的人,包括人的感受、人的命運,具有知識性與故事性。

2,嘉賓功能不同。

所有新聞談話節目中出現的嘉賓不外乎是專家、官員或當事人。“新聞會客廳”不追求專家路線,不是説它排斥專家,而是説它不強調專家式的權威解釋,着眼點在於新聞性與人性的結合,其提問注重“大眾感受、樸素情感”。

3,敍事邏輯不一樣。

其它新聞談話類節目是線性敍事邏輯,講究敍事的起承轉和,注重清晰的結論,相對比較完整。而“新聞會客廳”是發散式的'敍事邏輯,它可以是一個主題也可以是多個主題,它不要求有周詳的論證,其邏輯隨着主持人談話的興趣和氣氛遊走,談論的點和結論是開放式的,不唯一的,追求與觀眾的共鳴,是“形散而神不散”。

4,呈現的形態不一樣。

其它新聞談話節目是你問我答的“採訪式”,較為嚴肅,而“新聞會客廳”則是有感而發的“談話式”,較為輕鬆活潑,具備家庭氛圍。同樣是談論一個新聞,“時空連線”等節目是在評論,而“新聞會客廳”是在“議論”,如果説其它新聞談話類節目主持人要穿西裝的話,進入“新聞會客廳”的人則不用穿西裝。

四、開辦“新聞會客廳”節目的必要性;

一,創立“新聞會客廳”,是新聞頻道追求傳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縱觀中央電視台歷來的新聞節目,主要是以告知事實和評論為主,而現代傳播學認為,公眾對新聞還有交流、議論的願望,還想知道別人(除專家)對此事的感想與看法,新聞會客廳就提供了這樣的平台。因此它的出現填補了新聞品種的空白。

二,從國外新聞頻道成熟的經驗來看,“新聞會客廳”類型的節目,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對日本、法國、英國、美國、德國等國新聞頻道進行了全面的瞭解,它們都有類似的談話節目,都有很強的生命力。

三,開創“新聞會客廳”有利於中央電視台整合頻道資源。

1,從“新聞會客廳”橫向比較看,在晚間20點到21點時段,觀看電視劇的觀眾,佔60%。“新聞會客廳”的家庭氛圍對這部分人有較強吸引力。

2,新聞頻道縱向比較看,19點到21點的前後,都是公眾關注度高的主流新聞節目,整體感覺“偏硬”, “新聞會客廳”則有非剛性的特點,因此它的的出現增加了新聞頻道節目種類的多樣性。

五、“新聞會客廳”節目的優越性;

1.可操作性強;“新聞會客廳”的嘉賓組合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有關聯人也可以有當事人,不受實際情況限制,極具可操作性。

2.時效快;“新聞會客廳”的節目內容,是對當日發生或者當日報道的新聞進行議論和交流,因此,它具有非常快捷的時效。

3.性能價格比高;“新聞會客廳”每天半小時播出, 資金投入相對而言比較便宜,節目的產出卻相當高。

六、“新聞會客廳”節目前景分析;

首先、“新聞會客廳”會很快形成品牌效應。

“新聞會客廳”的主持人是面對整個中央電視台充分開放的,象白巖鬆、水均益、崔永圓、敬一丹、方宏進、張泉玲、張羽、王志、董倩等,這些知名主持人已經各自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收視羣體。這樣的主持人組成,將會使“新聞會客廳”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公眾知曉度,並儘快形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經過一定時間的運做,“新聞會客廳”有可能誕生中央電視台第一批時事評論員。

時事評論員是國際新聞大台的一個顯著標志,CNN、BBC、ABC等著名的電視台,都擁有一批出色的時事評論員,中央電視台目前還沒有時事評論員, “新聞會客廳”欄目恰恰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最後,“新聞會客廳”是中央電視台最有潛力成為直播形態的新聞專題節;

在節目的開辦初期,“新聞會客廳”準備採取準直播形態,一旦條件成熟,將逐步向直播形態過渡。由於“新聞會客廳”節目的內容定位,使得其節目在安全運做方面極具有可控性,正因為如此,它在新聞專題節目中,最具有率先實現直播的可能。

總之,“新聞會客廳”節目獨有的形式和定位,將使新聞頻道在實現新聞價值方面更加豐富,節目類型更加均衡,整個頻道也將體現出更為人性的時代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