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讀後感12篇

來源:文萃谷 1.1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懺悔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懺悔錄讀後感12篇

懺悔錄讀後感1

合上盧梭的《懺悔錄》,我不禁掩卷歎息。從日內瓦到聖彼得島,盧梭一生彷彿都在進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結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靈、里昂、尚貝里……他在二十五歲以前的經歷幾乎可以與平常人的一生相當。

肉體的流浪往往來源於精神的躁動,盧梭更是如此,這顆温柔、善良而又充滿熱情的心,幾乎無時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許讓他流浪,也有命運的安排,但真正最後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卻是因為他的精神對現實的叛逆〔畢竟,他的許多同伴在同樣的情況下選擇了繼續忍受〕,為了擺脱師傅的折磨,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逃跑,為了與巴克勒的友情,他拋棄了就在眼前的富貴前程,選擇了與好友一起流浪,直到與巴克勒告別,再次回到華倫夫人身邊,他才真正安定下來,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顆與自己同樣高貴的心,然而,在歷經波折之後,他發現自己在華倫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經被取代,在失望、憂慮和幻想的同時作用下,盧梭再一次地選擇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為了尋覓一個歸宿?我只能説:“不知道,但盧梭的流浪——在我看來——是的。”他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甚至沉溺幻想。他説:“我始終是一個愛好孤獨的人,乍看起來,這種性格顯然是極端恨世的,十分陰鬱的,然而實際上,它是一顆充滿熱情的心、善良、温和親切的心產生出來的,而這顆心,由於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於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滿苦難,他把自己的出生視為苦難的開端,他享受過的短暫幸福只給他留下了會令他淚流滿面的回憶。幻想與現實的差距越大,苦難越是刻骨銘心,正如《新愛洛伊絲》中聖普樂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賜予的危險的禮物,誰接受了這件禮物,誰就註定要在這世上遭受苦難和折磨。”

不如歸去,可是,歸去何方?華倫夫人拋棄了他,半個歐洲放逐了他,曾並肩作戰的百科全書派與他決裂。盧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純的美,為此,他不願做任何妥協,這注定了他不斷地追尋,又不斷地被放逐。這種絕對純真的美,大概就是盧梭夢中的歸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嘗不是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信息社會不僅杜絕了肉體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着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盧梭,卻以他驚人的坦誠和細膩感性的筆調,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讓處在紛繁忙碌中的人彷彿在燈火闌珊處遇見了靜靜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講述着那些“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故事。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流浪情結”,即使在緊張忙碌的白天裏,疲倦讓我們暫時忘卻了它,但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那偶爾失眠的心靈難道不會泛起一絲一毫的惆悵與焦慮嗎?

可能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想起讓-雅克·盧梭,與他一起開始一段心靈深處的流浪……

懺悔錄讀後感2

先提前説一下,這還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免得看我後面寫的東西被誤導了。盧梭是個很感性的人,雖然他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他的才華,也不影響我覺得這個人的可愛、感性、熱情、真誠還有可憐。我也並不想説如果他不怎樣就不會怎樣了,因為如果他沒有這些,他也就成不了這個為我們寫《懺悔錄》的盧梭了。

早在去年學《歐洲文化入門》時就對盧梭有了很深的印象,書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對盧梭及他的《社會契約論》印象最為深刻(可能部門原因是裏面有兩個人寫《社會契約論》同時他的名字發音和英國的羅素很像,為了把這些徹底區分開來,我多下了點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盧梭的《懺悔錄》,也算是淺淺地知道了這個大文豪簡單而又平凡的一生吧!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地簡單與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卻有意將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寫!打個比方吧,法國國王的岳父荷蘭國王寫了篇文章,他覺得其中有不妥之處,就直接寫了封信給荷蘭國王為其指明瞭,雖然他反覆強調寫信的時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辭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國王云云,但是回頭想想單就他有這膽量寫信就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況當時他還年輕並不是十分有名。

我還在其書上摘了一點內容下來,當然他的書能摘的東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懶嘛,也就僅摘了些特別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東西。

其開篇他就寫道“萬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內心的一切偽飾,和你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無數的同類眾生召喚到我跟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缺陷而羞慚。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袒露自己的心靈中的祕密,看誰有勇氣説:‘我比這個人好!’”我是很贊成他的這種超強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書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來源,但是卻不能完全認同。因為這始終是他自己的主觀看法,我沒有聽到反方意見,而他又是那麼地敏感,擁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點:天賦過人、敏感、細膩而又容易受傷;另一原因就是這只是他那個時候的法國人,就我所知,咱們國家的古人要是寫出懺悔錄來,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還是蠻多的,特別是一羣愛國之士如戚繼光、文天祥、岳飛、杜甫等,我就不多舉了,文學水平有限,怕説多錯多。當時的法國社交界還真是一個蠻奇怪的圈子,那時的名流貴婦們是流行情人的,而她們的丈夫們在多數情況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情人的身份而自豪,這不光是這本書裏出現的,同期的其它法國作品裏也都有,我不得不説這感覺很奇怪,也很變態。可能我看的書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裏比較少看到這樣的,即使有寫也相對比較隱晦,所以這也總是讓我更認同英國的文化一些。

懺悔錄讀後感3

盧梭的《懺悔錄》創作於1774年,追述了他過去半個世紀的往事。在他筆下,生活中違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無遺。盧梭一向善於描繪寧靜幽雅的環境、悠閒平和的氣氛。《懺悔錄》就保持了這種風格:構思細膩巧妙,文筆輕靈脱俗,富有音樂感。

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徹底愛上了一顆敏感赤誠的心。盧梭是個很感性的人,雖然他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他的才華,也不影響我覺得這個人的可愛、感性、熱情、真誠還有可憐。

盧梭只是一個日內瓦普通鐘錶匠的兒子,父親嗜好讀書,在父親的鼓勵和影響下,他憑藉自己對文學的熱愛,憑藉勤奮吃苦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自學,通曉歷史、文學、數學、天文、地理等知識,成為令人敬仰的一位偉大思想家。《懺悔錄》是盧梭在顛沛流離四面受敵的逃亡生活中斷斷續續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傳奇,充滿着坎坷與悲慘。

我覺得真實的盧梭是個激情澎湃卻缺少理性束縛的人。感情真摯熱烈,卻疑心重重;生性怯懦,卻無畏勇敢;要麼過於高尚,要麼過於卑鄙;有時是阿喀琉斯,有時是忒耳西忒斯;有時成為英雄,有時成為無賴。這些過於極端的性格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竟然變得那麼有魅力,那麼吸引人。讀盧梭,其實就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

《懺悔錄》很適合像這種覺得自己資質平庸,默默無聞,又害怕將來碌碌無為度過一生的人。當然,我也是這樣的人,但是正因如此,我才對這本書感悟頗深。在該書幾近結尾處,盧梭説道:“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他們去從頭到尾地進行批判:我堅信,人們將總歸會看到一個正直、善良、無怨無悔、與世無爭的人,一個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且更容易忘記別人的過錯的人,一個在愛戀温馨的激情之中尋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個凡事都實心實意到了不謹慎,到了難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然而,我們這類人,拼命擠過了大學聯考的獨木橋,懷揣着各自的夢想,踏入了嚮往的大學,對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我們有理想有抱負,但是卻在大學迷失了方向,被磨掉了鋭氣,從沉穩變得浮躁,要麼墮落下去,要麼急功近利。漸漸地我們不禁想到:可能這一輩子都只能是一個小人物了。於是我們開始變得物質,變得瑣碎,可以為了一點點利益掙得頭破血流;我們開始嘗試走捷徑,不肯浪費自己的時間,夢想着一夜成名。

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資質,不在於天賦。盧梭不是天才,他沒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也沒有敏捷的思維,寫作對盧梭來説簡直就是折磨。“對我來説,寫作是極端困難的。我的手稿要屢經塗抹和修改,弄的亂七八糟,難以辨認。在發排以前,沒有一部手稿不是我謄寫過四五遍的。我手裏拿着筆,面對着桌子和紙張,就是寫不出來東西。”盧梭的成名之作《論科學和藝術》是在38歲時寫出的,在此之前,盧梭默默無聞。年輕的我們更不能自甘墮落,小人物也有大夢想,永遠不要因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自卑和沮喪。

懺悔錄讀後感4

我順着書架,一格一格的搜索着,尋視着。最後,我拿起了它——盧梭的《懺悔錄》,哪樣的心靈,又是怎麼樣的人需要厚厚的一本書來寫自己的懺悔?這是一本寫有556000個的字的書,厚厚的一本。

每天看一點,中間又因為太宂長停了下來,幾度想放棄,卻在要歸還的時候囫圇吞棗的看了一遍。這本書可以説是懺悔又實在不是,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吶喊。

在這本書裏,盧梭説:“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麼時候吹響,我都敢拿着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説:‘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請你把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

這一個“好”字是如此震憾人的心靈,又是如此悲哀。這本是不得已之作,為了避免自己成為一個千古罪人,盧梭在晚年逃亡的路上斷斷續續的完成這本書,否則他不會寫這樣以懺悔為書名的自傳的。

盧梭就如同一個手術室裏持刀的醫生,先是細細的搜尋,搜尋帶有病症的毒瘤。再為了防止它擴散,連血帶肉的又挖又切,撕裂般的疼痛,再縫合,再切開再挖。最終卻沒有找到人們所説的毒瘤,只是尋找到一些發炎,或是紅腫的地方,實在不用如此動大手術。可是為了證明這件事,卻又必須冒着生命危險進行着一場手術。

盧梭事無鉅細的訴説着自己生活的每一件事,能想到的每一細節。從小到大,接觸的人;如何處的事,如何一點點的成長;詳細的寫他受到的恩惠,受到的陷害;寫他的思想,他的成就,他的做法,他的無奈;寫他一生坎坷的人生。

盧梭是瑞士裔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是18世紀法國在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法國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音樂中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他從一個鐘錶匠的兒子取到如此成就,他完全可以自傲自大,可是他卻沒有。卻以極其自卑的語言來形容他的成績,講他的音樂,講他的文學,緩慢而又堅難的成績,他是如此的謙遜。

這是一本自我曝露的自傳,盧梭寫他的不光彩的經歷和一些骯髒的想法,勇敢而真實的評判了自己。

當今社會,你會遇到越來越多的人自戀,自萌,自我,自曝。可是同盧梭比起來就如同一粒塵土浮在空中,那麼渺小,風一吹來便消失的無影無蹤。而《懺悔錄》卻受到人們的長久景仰,流傳千史。

當你心有愧疚,心有疑惑,心有不安,心有祕密,去看一看《懺悔錄》,相信這本書總會給你的心靈一定的觸動。

懺悔錄讀後感5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這本書看完,其中由於課程和時間的原因,間隔的時間比較多,所以現在只能模糊的記得大概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這本書是盧梭自身經歷的一種回顧,類似於一種自述,講述了盧梭從小到大一生的經歷。盧梭出生於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家庭,母親因為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時父親也因為與人發生爭執離開了日內瓦,後來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過一定的教育。他學過雕刻,在宮廷當過差(為國王進行土地登記工作),當過音樂家庭教師,寫過劇本,在藝術方面有一定的見解,也是一個作家和教育家,有諸多情史,在上流社會之間遊走,有過輝煌多金的時刻,也睡過公園的長板,朋友眾多。

以前讀《社會契約論》的時候,就覺得他是一個絕對的自由主義者,主張一種平等的自由。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這種思想。當他學雕刻覺得不適合自己時,會選擇毅然地離開出去流浪;當他在宮廷當差時,認為這種工作過於呆板束縛了自己的自由,就辭掉這份工作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曲;當他的曲子獲得國王的讚賞邀請他到宮廷就職時,他選擇了拒絕。這種對自己的嚮往已經融入他的骨子裏,成為他的一種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飯,沒有睡覺的地方,他依舊會選擇去遠方。

在我看來,這種理想主義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沒有這樣的勇氣去踐行自己的想法,會迫於生活的無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話,每個女生心裏都住着一個三毛,渴望獨立與自由,但現實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於大多數女性的心裏。同時我感歎於盧梭的才華,在音樂、哲學、教育方面都有研究,並非現在的“術業有專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為一本自述,他並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同時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點。他與很多夫人產生過曖昧,毫無掩飾的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意,曾經同華倫夫人同居,依靠華倫夫人才能活下去。她與戴萊斯交往時,與妓女在一起過,當戴萊斯懷孕後,與其他女子曖昧不斷,將自己的子女拋棄,他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撫養他們長大,孤兒院能給與他們更好的教育,他也會嫉妒,也會有貪婪。這些對於自身陰暗面的記錄,是我所感歎的。人們可能會反思自己一生的行為,但很少有人能將自己的這些方面描寫的如此詳細並讓世界所知,因為人本性就是青睞於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優點,隱藏缺點,從而受到別人的喜愛與尊重。至少現在的我是萬萬做不到的。

看完這本書,對盧梭的瞭解進了一步,心裏想法很多卻無從下筆,閲讀總結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自己能夠抽出時間再閲讀這本書,有進一步的感觸,也希望下週的讀書筆記提升記錄價值。

懺悔錄讀後感6

“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懺悔錄》

假期裏,隨手翻閲一本書,它是一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個盧梭反思了一生的書--《懺悔錄》,它打動了我,它讓我真正地瞭解人類靈魂的高貴之所在。摘抄美文

作者雅克·盧梭,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類啟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學家,就是這樣偉大的人,卻對自我崇高的一生進行嚴格甚至殘酷的懺悔。在盧梭充滿挫折與磨難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園。因為自我的思想與多數人歐洲人不一樣,這麼一個五十幾歲的老人只得到處奔波、流浪。正是對自我童年的懷念,才寫下這部鉅著。

盧梭在他的書中,深刻地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行為進行了的反思。回顧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説:“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盧梭之所以獲得極高的成就,是因為他思想敏捷,情感偉大。作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對自我不斷地反思,才會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盧梭在從事音樂工作時,新的記譜法遭到了法國權威部門的否定,心裏十分沮喪,但他立刻振作起來,又結識了許多18世紀的著名哲學家,並且參加了徵文比賽獲得大獎,從而,他走上了文學之路。他的小説《愛彌兒》發表後,受到了社會的咒罵,但他仍然堅持自我的思想。在發表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之後,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詛咒,甚至整個歐洲都在咒罵他,他只有逃離,但不曾想過要改變自我的思想,這需要怎樣堅強的毅力與決心。當我們遇到挫折、失敗時,我們應及時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於承認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氣餒、低頭,才能以良好的心態來應對這些挫折。

盧梭在發表了《音樂辭典》、《社會契約論》後,博得了社會的好評,但他仍然對自我不滿足,要求繼續提高了自我的認識,再次寫下了一篇又一篇藴含豐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當我們取得成功時,應謙虛地反思自我的行為,做的好的地方,繼續發揚,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後的生涯中加以改善。情話大全浪漫情話

盧梭在與妻子的旅行中,鑽進了密林深處,在那兒找到了原始時代的景象,他掃盡了人們所説的謊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實地坦露出來,他領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來源於人類所謂的進化。他替法國反思時,領悟到自我從來都沒有領悟到的哲理,他這種對社會、他人深切的關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給我們以很多的啟迪。當我們在他人身上找到缺點、錯誤時,要幫他人反思,對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從而提高自身認識水平。同時以我們的行動影響周圍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人們的素養。

一生有盧梭般的經歷的人並不多,但我們能夠從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鑑的地方。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盧梭這樣深刻地反思,那麼,每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個民族都能夠像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這個民族就會更加獨立、自強;如果一個國

家能像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麼這個國家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懺悔錄讀後感7

盧梭的童年是可悲的同時又是幸運的,剛出生時,母親便因難產而逝,父親對他又憐又恨。他父親時常從他身上抓摸出母親的影子,給予他全部的愛。

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説,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説:“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在父親的鼓勵下,盧梭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名人傳記。7歲的盧梭就將家裏的書籍遍覽無餘。讀完了自己家裏的藏書,他還外出借書閲讀,從外祖父那裏盧梭獲得了許多使他終生受益的經典著作,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曆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這廣泛的閲讀無疑使他憧憬自由、追求民主和諧。

晚年盧梭寫成這本《懺悔錄》用以回擊給他的“敵人們”,其書最大特點便是真實、無與倫比的真實。不同於其他自傳,這本書完全流露作者所思所感,如盧梭宣稱那般:“既沒有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任何好事。”他承認自己因唾手可得的一點小小快樂,拋棄了自己的保護人;承認自己在做學徒的時候,因偷了師傅的東西而捱打,並誣陷了無辜的女僕馬麗恩......

有人説,這本書看起來有點枯燥無聊,好像是一個老男人神經質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語,他無非是想把這一生所做的壞事暴露出來,以求別人給他一個高尚人格的評價。然,他們沒有想到盧梭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將要死去。也有人説,讀盧梭的《懺悔錄》,見證了心目中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文藝復興的啟蒙者內心深處那麼多的黑暗,情不自禁地會產生一種厭惡感。所以,這是一本很難讀下去的書。

我認為沒有任何事物比研究人性更加有趣。自傳本身的價值並不在於讓我們瞭解一個人過往的歷史曾經多麼光榮,人們往往會用優美的辭藻以粉飾人性中的醜惡。《懺悔錄》展露出的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具有個性特點的人,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而又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他懺悔自己犯下的錯誤:嫁禍別人,拋棄孩子,一切是那麼真實而又赤誠。

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所謂現實令人變得虛偽的現狀,所謂童心、初心也隨之改變。恰,盧梭讓我明白了真誠的可貴,沒有它只怕到了未來我便會迷茫,而陷入所謂現實的圈套,能夠讀到讀到此書,以盧梭的勇氣為成長路上的精神楷模,我可算慶幸。

懺悔錄讀後感8

“上帝啊,把我的眾多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醜惡歎息吧!” 作者本人説“這是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仿者的工作”,又説“這是一幅絕無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近三百年後,坦率的世人,請問,你們的肖像,置身何處? 一個世紀的懺悔者,盧梭。

冠以天才、名流以後,又踏上尋求人性的道路,向世界宣言,“為我的可恥而慚愧吧”,盤上征服靈魂的頂峯。充滿自信的坦白,驚人的誠實,毫無顧慮,將內心碾壓成一張紙的厚度,供世人同情也好,糟踐也罷,只顧直言我可恥、下流、卑鄙的行徑,將心撕碎了教人看。 人性最深處的醜陋淋漓盡致地展現:捱打獲得欲的快感、心安理得的偷盜和謊言、被逼絕境時的反誣、違背倫理的“戀母”、淫慾充斥的內心世界、背棄朋友的不義之舉。盧梭,人性的真誠戰勝一切羞恥,,赤條條地盡顯世人眼底。集文采、哲思、音樂天賦於一身的全才,滄桑過後,終歸探索人生的奧義,而且探的如此之深,如此之徹,深到人之心性,徹到解剖靈魂。 人生探索的盡頭,便是靈魂。千百年來,無數流傳的佳作,無數使人銘記的名字,無不體現着對人生的探索,而這探索的共同點,皆是人性。

人性最深處,便是靈魂。維特般少年迷茫的人性,浮士德般妄想的人性,祥子般墮落的人性,皆是如此,充滿着對人性和靈魂的探索。凡是偉大的作家,所著之作中,無不反映人性的醜與惡,美與好。每一部偉大的作品,必定有着探索人性的足跡和解剖靈魂的深度,《戰爭與和平》《罪與罰》《巴黎聖母院》等等傳世名著,哪一部沒有呢? 探索人性,剖析靈魂的道路從未終止,不計其數的人為之傾盡一生。然而,又有誰堪與盧梭相比,誰能超越他的直率與坦誠?又有多少人的小説中直接道白那罪惡的主人公是自己呢? 世界三大懺悔錄,又有哪部超越得盧梭所作。於我所識,真正的懺悔應該是人性的懺悔。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多傾向於宗教,托爾斯泰的《懺悔錄》則多趨於政治,而盧梭的《懺悔錄》則更重於人性的罪惡。

因而,盧梭的《懺悔錄》是真正的懺悔,獨一無二的懺悔,正如他所言“前無古人,後無仿者”。 自傳的懺悔,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直白的勇氣,用筆墨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無法抹去的重重罪惡,長垂青史,萬古遺臭。人性的自私,促使人們想方設法塗抹過去和篡改歷史,只為“清清白白”,而又有多少人把真實的自己流傳史冊呢?盧梭這般直白的人性,赤裸的靈魂,怎不讓人敬佩。 赤裸的靈魂,不僅需要大無畏的勇氣,更需要空前的真誠。盧梭做到了,他將靈魂赤裸裸展現給世人,為人生的探索畫上了句號。 人生漫漫探索,終至內心深處,靈魂何去何存,唯有赤裸於世間。

懺悔錄讀後感9

合上盧梭的【懺悔錄】,我不禁掩卷歎息。從日內瓦到聖彼得島,盧梭一生彷彿都在進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結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靈、里昂、尚貝里……他在二十五歲以前的經歷幾乎可以與平常人的一生相當。

肉一體的流一浪一往往來源於一精一神的躁動,盧梭更是如此,這顆温柔、善良而又充滿熱情的心,幾乎無時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許讓他流一浪一,也有命運的安排,但真正最後促使他流一浪一而不是忍耐的,卻是因為他的一精一神對現實的叛逆〔畢竟,他的許多同伴在同樣的情況下選擇了繼續忍受〕,為了擺脱師傅的折磨,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逃跑,為了與巴克勒的友情,他拋棄了就在眼前的富貴前程,選擇了與好友一起流一浪一,直到與巴克勒告別,再次回到華倫夫人身邊,他才真正安定下來,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顆與自己同樣高貴的心,然而,在歷經波折之後,他發現自己在華倫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經被取代,在失望、憂慮和幻想的同時作用下,盧梭再一次地選擇了流一浪一……

是不是所有的流一浪一都是為了尋覓一個歸宿?我只能説:“不知道,但盧梭的流一浪一——在我看來——是的。”他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甚至沉溺幻想。他説:“我始終是一個一愛一好孤獨的人,乍看起來,這種一性一格顯然是極端恨世的,十分一陰一鬱的,然而實際上,它是一顆充滿熱情的心、善良、温和親切的心產生出來的,而這顆心,由於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於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滿苦難,他把自己的出生視為苦難的開端,他享受過的短暫幸福只給他留下了會令他淚流滿面的回憶。幻想與現實的差距越大,苦難越是刻骨銘心,正如【新一愛一洛伊絲】中聖普樂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賜予的危險的禮物,誰接受了這件禮物,誰就註定要在這世上遭受苦難和折磨。”

不如歸去,可是,歸去何方?華倫夫人拋棄了他,半個歐洲放逐了他,曾並肩作戰的百科全書派與他決裂。盧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純的美,為此,他不願做任何妥協,這注定了他不斷地追尋,又不斷地被放逐。這種絕對純真的美,大概就是盧梭夢中的歸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嘗不是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信息社會不僅杜絕了肉一體流一浪一的可能一性一,也日益消除着一精一神叛逆的可能一性一。”而盧梭,卻以他驚人的坦誠和細膩感一性一的筆調,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讓處在紛繁忙碌中的人彷彿在燈火闌珊處遇見了靜靜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講述着那些“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故事。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流一浪一情結”,即使在緊張忙碌的白天裏,疲倦讓我們暫時忘卻了它,但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那偶爾失眠的心靈難道不會泛起一絲一毫的惆悵與焦慮嗎?

可能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想起讓-雅克·盧梭,與他一起開始一段心靈深處的流一浪一……

懺悔錄讀後感10

近來我又讀了一遍法國啟蒙作家盧梭的《懺悔錄》。

上下兩卷共十二章,中譯本634頁,洋洋五十餘萬字,一口氣讀下來,看得我倆眼朦朧。隨着盧梭敍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進了他豐富而傳奇的心靈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與情感的漩渦裏,拜倒在上帝的腳下,發出深沉的喟歎——懺悔吧!

經歷了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面對周遭無數的惡毒攻訐,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筆,寫下這部自傳體的《懺悔錄》,把自己赤裸裸地剝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到一個完完全全真實的盧梭自我。勝過任何的辯解與粉飾,所有的人面對這個真實的靈魂,都沉默不語。因為人們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纖塵不染的平鏡前一樣,照射出了自己靈魂的卑污與醜惡。

正如盧梭所云:我如實地描繪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可鄙可惡絕不隱瞞,是善良寬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內心暴露出來了。上帝啊,把我無數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醜惡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可鄙而羞愧。讓他們每一個人也以同樣的真誠把自己的內心呈獻在你的寶座前面,然後,看有誰敢於對你説:‘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沒有這樣的勇氣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現給大家的形象,決不是我的全部。有許多東西,它們深藏在我心靈的深處,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自己時,才有可能浮現。像盧梭那樣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膽量與勇氣的。

早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就心驚肉跳地讀着盧梭的《懺悔錄》,因為我讀出了自己意識深處那麼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在日記本上反省、懺悔、自律、自強,自己要對自己真實。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面對蒼穹,尋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經數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記本點燃,企圖在灰飛煙滅之中,消滅那個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日記蒐集起來,也許也是一部屬於我的《懺悔錄》。

而今我再一次讀着《懺悔錄》,我的心跳得更加厲害。檢視自己成人之後的將近十八年的心靈歷程,我發現我更加無法面對盧梭這面鏡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擋地向我湧來,幾乎淹沒了我。我徒然地掙扎,甚至甘心情願地投入洪流的懷抱。猶如從惡夢中驚醒一般,我驀地坐起,張開雙臂,渴望擁抱光明與希望的撫慰。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真實地懺悔?

在告別塵世的那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電腦前寫着這些文字將要貼在博客上面一樣,我還能夠面對遠朋近友,有足夠的勇氣對他們説:“這就是我真實的自己”嗎?

盧梭,你讓我再一次發出深沉的喟歎——唉!

懺悔錄讀後感11

先提前説一下,這還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免得看我後面寫的東西被誤導了。盧梭是個很感性的人,雖然他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他的才華,也不影響我覺得這個人的可愛、感性、熱情、真誠還有可憐。我也並不想説如果他不怎樣就不會怎樣了,因為如果他沒有這些,他也就成不了這個為我們寫《懺悔錄》的盧梭了。

早在去年學《歐洲文化入門》時就對盧梭有了很深的印象,書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對盧梭及他的《社會契約論》印象最為深刻(可能部門原因是裏面有兩個人寫《社會契約論》同時他的名字發音和英國的羅素很像,為了把這些徹底區分開來,我多下了點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盧梭的《懺悔錄》,也算是淺淺地明白了這個大文豪簡單而又平凡的一生吧!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地簡單與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卻有意將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寫!打個比方吧,法國國王的岳父荷蘭國王寫了篇文章,他覺得其中有不妥之處,就直接寫了封信給荷蘭國王為其指明瞭,雖然他反覆強調寫信的時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辭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國王云云,但是回頭想想單就他有這膽量寫信就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況當時他還年輕並不是十分有名。

我還在其書上摘了一點資料下來,當然他的書能摘的東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懶嘛,也就僅摘了些個性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東西。

其開篇他就寫道“萬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內心的一切偽飾,和你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無數的同類眾生召喚到我跟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缺陷而羞慚。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袒露自我的心靈中的祕密,看誰有勇氣説:‘我比這個人好!’”我是很贊成他的這種超強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書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來源,但是卻不能完全認同。因為這始終是他自我的主觀看法,我沒有聽到反方意見,而他又是那麼地敏感,擁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點:天賦過人、敏感、細膩而又容易受傷;另一原因就是這只是他那個時候的法國人,就我所知,咱們國家的古人要是寫出懺悔錄來,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還是蠻多的,個性是一羣愛國之士如戚繼光、文天祥、岳飛、杜甫等,我就不多舉了,文學水平有限,怕説多錯多。

當時的法國社交界還真是一個蠻奇怪的圈子,那時的名流貴婦們是流行養情人的,而她們的丈夫們在多數狀況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養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這不光是這本書裏出現的,同期的其它法國作品裏也都有,我不得不説這感覺很奇怪,也很變態。可能我看的書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裏比較少看到這樣的,即使有寫也相比較較隱晦,所以這也總是讓我更認同英國的文化一些。

懺悔錄讀後感12

近來我又讀了一遍法國啟蒙作家盧梭的《懺悔錄》(陳筱卿譯,譯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兩卷共十二章,中譯本634頁,洋洋五十餘萬字,一口氣讀下來,看得我倆眼朦朧。隨着盧梭敍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進了他豐富而傳奇的心靈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與情感的漩渦裏,拜倒在上帝的腳下,發出深沉的喟歎——懺悔吧!

經歷了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應對周遭無數的惡毒攻訐,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筆,寫下這部自傳體的《懺悔錄》,把自我赤裸裸地剝此刻世人面前,讓人們看到一個完完全全真實的盧梭自我。勝過任何的辯解與粉飾,所有的人應對這個真實的靈魂,都沉默不語。正因人們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纖塵不染的平鏡前一樣,照射出了自我靈魂的卑污與醜惡。正如盧梭所云:我如實地描繪自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可鄙可惡絕不隱瞞,是善良寬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內心暴露出來了。上帝啊,把我無數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醜惡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可鄙而羞愧。讓他們每一個人也以同樣的真誠把自我的內心呈獻在你的寶座前面,然後,看有誰敢於對你説:‘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沒有這樣的勇氣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現給大家的形象,決不是我的全部。有許多東西,它們深藏在我心靈的深處,只有我一個人應對自我時,才有可能浮現。像盧梭那樣冷酷地解剖自我,是需要十分的膽量與勇氣的。

早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就心驚肉跳地讀着盧梭的《懺悔錄》,正因我讀出了自我意識深處那麼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學習並領悟了在日記本上反省、懺悔、自律、自強,自我要對自我真實。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應對蒼穹,尋找上帝的光芒。我以前數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記本點燃,企圖在灰飛煙滅之中,消滅那個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日記蒐集起來,也許也是一部屬於我的《懺悔錄》。

而今我再一次讀着《懺悔錄》,我的心跳得更加厲害。檢視自我成人之後的將近十八年的心靈歷程,我發現我更加無法應對盧梭這面鏡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擋地向我湧來,幾乎淹沒了我。我徒然地掙扎,甚至甘情緒願地投入洪流的懷抱。猶如從惡夢中驚醒一般,我驀地坐起,張開雙臂,渴望擁抱光明與期望的撫慰。

在物慾橫流的這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真實地懺悔?

在告別塵世的那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電腦前寫着這些文字將要貼在博客上方一樣,我還能夠應對遠朋近友,有足夠的勇氣對他們説:“這就是我真實的自我”嗎?!!!

盧梭,你讓我再一次發出深沉的喟歎——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