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2.5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懺悔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懺悔錄》讀書筆記
《懺悔錄》讀書筆記1

懺悔錄讀後感

上個週末去上海書城,本來準備再讀一遍《基督山伯爵》,記得高中在上課的時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發現然後毫不留情地沒收了,沒收的那本還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冊,可想而知當時的悲憤之情。至於這本書資料,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這次在書城沒有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買了法國著名作家讓。主角盧梭的《懺悔錄》。

當時大致看了一下譯者的序,覺得不錯,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蠻有意思。買回家仔細一讀,便發現又是一本完全貼合我胃口的好書。在我準備開始好好讀書的時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標準,非經典不讀,所以從紅與黑到遠大前程,再到此刻的懺悔錄,沒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學璀璨的寶石,而且我也對這幾本書的資料題材都個性喜歡。

“我此刻要做一件以前沒有人做過,而且以後也不會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個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是懺悔錄的經典開場白。主角盧梭晚年受到了無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學界的朋友都還是背棄他。最後他最後決定把自我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寫出來,讓世人和讀者來決定,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着哲學家的智慧和作家流暢的文筆,所以最終他實現了他的目標。無論是他的卑鄙齷齪,還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筆筆真實地寫入了《懺悔錄》。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沒有人做過,即使過了兩百多年的這天,也沒有人敢做。而他把自我的醜惡一面寫下來,並沒有對他的形象有太多負面的影響,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偉人地位完全被《懺悔錄》一書堅實地奠定下來。

我剛看完了《懺悔錄》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主角盧梭一齊重温了他的青年時代。他的很多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都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他有兩面性,有時候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有時候會沒有理由得變壞,幸運地是,他最後還是能夠重新回到正確的方向,而沒有一向墮落。我覺得自我的童年和青年在這一點一樣,我自我的本性也是十分善良,但是在高中時代也墮落過,做過很多壞事。最後也能自我改正過來。實際上還是因為環境,環境確實能夠對人的行為構成極大的影響。主角盧梭也喜歡女孩子,而且對自我喜歡的女人顯得感情個性豐富,容易動情。但是又十分拘謹,有一次很深刻的戀愛,即使最深的接觸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這次戀愛給他帶來的快樂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它人以吻手開始的戀愛。不能否認,這一點我也和他一樣。我和他一樣從內心裏就完全沒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經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極大的精神快樂了。主角盧梭有一段對女人的見解,一些自以為很聰明的女人喜歡用詢問的方式來了解男人的內心,而實際上這會使男人產生本能的反抗,只會用謊話來欺騙她們。相反會對她們產生反感。我完全贊成他的這個觀點。他確實有極強的對人性的觀察力。還有一點性格我也和主角盧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歡別人來教自我。用主角盧梭的話來説,就是擔心在別

人教我的時候擔心聽不懂,而不懂又要裝着聽的懂。最後還是沒懂,所以我們都喜歡自我看書學習。還有一點就是反應很慢,這一點很可愛,但是的確是一個很大的缺點,我們對人都有很強和很敏鋭的觀察力,在某次談話結束後很久後,談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節,每個人的神情都能準確的回憶起來。可惜在過程中我們都有很慢的反應。這讓我們看起來比實際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隱藏起來了。他對金錢的看法也和我一樣,我也從來沒有對金錢苦惱過。我完全統一他的觀點:金錢有兩種,我們口袋裏的金錢是讓我們持續獨立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正在爭取的金錢是讓我們成為奴隸的一種工具。所以有時候他對自我的錢很控制,但是從來不羨慕不是自我的金錢。對待金錢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樣,在能夠保證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腳,也許來自於對自我的自信,從來不擔心沒有錢的生活。總而言之,從主角盧梭的青年時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優缺點。很多很多那裏都説不完。

他在青年時期也碰到過很多善良的勞動人民,他們給他帶給過無私的幫忙。勞動階層的人在他筆下得到了高度的讚揚和肯定。這也勾起了無數我小時候的回憶,有一次離家出走,走了很遠,之後迷路了。一個撿垃圾的老頭幫忙我,他幫忙聯繫家裏人,我最後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車上,因為我沒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爺爺老奶奶給我零食吃,而且她們的孫女還主動給我在泡麪時讓座。這些微小的善舉都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角盧梭問,為什麼在我青年時代能夠接觸到那麼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後接觸到的確很少了呢?他明白,因為那是不一樣的階層。貴族階層的人性要少了淳樸和熱情,更多的是爭奪利益時的卑鄙和無恥。

主角盧梭沒有對自我的性格多做評價,他將這個權利留給了讀者。我覺得他的青年形象十分真實,很多缺點大家也有,但是有很多性格特點和一般孩子不一樣。這樣也是他能夠取得之後的成就的一個原因。

《懺悔錄》讀書筆記2

卷三記載的是作者來到迦太基迷戀戲劇,學習雄辯術,參拜西塞羅,研讀聖經的一些事件,而後作者又在環境影響下加入了摩尼教。在這個時期的奧古斯丁,執着於“骯髒不堪”的情慾,陶醉於戲劇的虛構,廝混在“顛覆者”之間,更醉身西塞羅的哲學。如作者回憶所言,“對於聖經之奧義,驕傲的人是無法掌握的”。上帝的言語就是在片刻間便可擊穿你虛偽的面具,聖經的光照只會讓人感到自己是無比醜陋的。按照作者的描述,如每個世人一樣,迷戀在這個世代的鳥語花香之中,失去了感覺生命腐朽的能力。但凡符合人間的傳統,符合人世的基本原理,他在你的眼目中總有耀眼的光芒,如伊甸園中善惡樹上的果實,是的,縱使淵博真實,辭章華美,缺乏基督的名字,卻毫無生機。

混跡於一羣胡言虛誇,耽於邪欲的人羣之中,作者奧古斯丁陷入了魔鬼的陷阱之中,去捕捉食糧的幻影。這個時期,作者跌入了摩尼教的異教中,甚至無法自拔。這卷書描述了摩尼教部分荒唐的教義及作者歸正基督後對當時的反思與懺悔。

作者在第三卷書中講述了他19到28歲9年間,誤入歧途,奉行摩尼教,從而誤導他人,狂妄,迷信,貪慕名利是作者對當時他自己的評價。這個時期的作者與一個女子未婚同居,輕視巫術,卻對占星術又十分迷戀。這段時期的作者,執迷在魔鬼的把戲中,並樂在其中。

人間的悲歡離合,短暫無常總是無可避免的。作者和我們一樣,他講述了在他這個時期失去了一個知心的摯友,“我的雙眼四處不停地搜尋他,可是他已經不在人世”,作者沉痛之極,對主的禱文,更令人感到他的那份苦楚。返回迦太基後,作者又結識了新的朋友,“時光流逝無休無止,它給我帶來了別樣的希望與回憶,並使得我恢復如初。昔日擁有的卻又重新出現了。”

在這個章節中,作者剖析了那時他對人間友誼的美妙之情,“許多彼此交好的事情,都儼然是發自內心,感情的付出與收回,點燃了心底的火焰,足以熔鍊我們的心為一體。”相對人之情感,作者論述到,真正只有在上帝之中,珍愛的朋友才不會失去,因為上帝永不失去,那麼在上帝之中珍愛的人,更不會失去。所有的短暫無常,那都是上帝定下的規律,為的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靈魂在我們之中無常易變,唯有在上帝之中才能穩固,也正是如此,我們只有認識到我們的無能,才能真正明白上帝的“道”,他道成了肉身,降臨在人世,只一次便擊敗了死亡。如此,我們的心靈還要遲鈍嗎?生命已然降臨,難道我們不願上升與上帝永生?是的,我們必須下降,卑微,然後才能提升,以致高升到上帝那裏。

《懺悔錄》讀書筆記3

自從在圖書館看見《懺悔錄》這一本書後,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能夠把自己赤裸地站在世人面前,向眾人懺悔,把自己的過錯與私隱坦誠地公佈於眾,任憑世人評判,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做得到的,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來做後盾的。

剛開始閲讀的時候,並不是感到很有興趣,但由於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實在很吸引我,所以堅持了繼續往下讀。一至四章主要講述的是盧梭年輕時的經歷,大概是20歲前。讀完之後最直接的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年少是真的是什麼也不懂。自以為是的認識這個世界,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理解什麼是對是錯,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自以為是的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看了他的青少年以後,再回想一下自己的過去,真的就是那麼點事。當時覺得自己腦子裏面什麼都有,手下似乎還忙的不亦樂乎,現在回想,真的是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就好像虛度了20年的光陰一樣。

盧梭的一生都是那麼的曲折動人,從一出生,母親的離世到父親因打傷一貴族而逃亡他鄉,他的人生都是被考驗着。十幾歲的盧梭從此開始了他流浪的人生,先是給人做學徒,做到一半就離家出走,然後還在基督教會裏學習和被迫改變信仰,遭遇同性戀,愛上一個老女人,喜歡受虐,繼續流浪,到處徒步旅行,學習音樂和藥學。他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眾人的面前。一個人要把自己的一生展現出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總是包容着自己,所以往往忽略了正確地評價自己。

看完盧梭的作品後,我不得不好好地反省,我的20年到底都在幹了些什麼呢?一個人的人生只不過是匆匆的幾十年,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有空白,我們應該盡情地揮霍我們的青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也能為以後留下些什麼

《懺悔錄》讀書筆記4

時至今日,盧梭的《懺悔錄》還是驚世駭俗的。試問:當各種誣陷、侮辱如雨點般落在身上時,有幾個人敢於在自己撰寫的傳記中坦然地承認自己有偷竊的習慣:“直到現在,我有時還偷一點我所心愛的小玩藝兒。”當自己已經成為名噪全國的學者時,有幾個人敢於披露自己曾經撒過謊、誣陷過善良的女僕?有幾個男人樂於把那種最難堪的事情——手惡習自供出來讓世人嘲罵?又有誰願意把自己私生活中——和女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關係——加以剖析?對於一個名噪整個法蘭西的思想家來説,主動地披露自己的卑鄙齷齪,帶來的後果將是何等可怕?只有兩種人——傻瓜和瘋子才會赤身裸體地衝進道貌岸然的人羣供他們恥笑與垢罵。盧梭寫《懺悔錄》時正處在腹背受敵的艱難處境中,析學家休漠説:“他好像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剝掉了衣服,而且剝掉了皮膚,在這種情況下被趕出去和猛烈的狂風暴雨進行搏鬥。”

在盧梭的《懺悔錄》之前還有過一部影響至廣的《懺悔錄》,它的作者是著名的教父聖·奧古斯丁,而他的坦誠遠不如盧梭的十分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教父的坦誠是為了證明人是有原始罪惡的,人本身不值得愛,只有“上帝”才是惟一的“享用”對象。

而盧梭的《懺悔錄》向人們宣佈了另一種與奧古斯丁全然對立的觀念: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人的一切自然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正是社會環境的惡濁“使我染上了自己痛恨的一些惡習,諸如撒謊、怠惰、偷竊,等等”。當我們面對這顆揭去一切面紗的心靈時,首先看到的是孩提時代的盧梭怎樣和父親搶讀一本書,以至通宵達旦,聽到燕子呢喃時才難為情地睡去。這種對於知識的渴求不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美好之處嗎?當他出於維護面子而不肯承認自己偷了絲帶反而誣陷是女僕瑪麗永後,他竟被自己的罪過折磨了長達40年之久,直至把它披露於世才獲得些許良心上的安慰。這種對於過失的懺悔精神不正是人類追求善良的純真之情嗎?他也曾被慾望所俘虜,但一種崇高的道德追求使他更重視感情的純潔、深摯和持久在他的愛情生活中,特別是同華倫夫人之間那種看似奇特的關係中有着一種近乎無邪、純潔透明、豐富而熱烈的感情。這種對女性的尊重、保護、温柔和體貼,猶如一股新鮮的春風,在18世紀充滿不好習氣的上流社會中是非常罕見的。這位直到老年當他用顫巍巍的嗓音哼起歌曲還會感動得流淚的詩人始終保持着對整個人類的博大深沉之愛。《懺悔錄》是一個普通人內心世界的全景式展現,在這塊心靈的明鏡上濺有種種社會的污斑,也顯不出明鏡自身的純潔。

這種袒露自己的勇氣,來源於對人的自尊。他堅信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個個體都不應是甸甸於上帝祭壇下的奴隸,而是一個保有自身價值的崇高生靈,人應該崇拜的不是某種傳統觀念和道德法則,而是他自身。盧梭在人類文化史上第一個把個人的尊嚴和價值提到如此高度,宣告了一種新的人生觀念、文學觀念的誕生。這種與聖·奧古斯丁完全對立的新觀念,可以用德國K·P·Morite(1757—1793的話來概括:“人應當重新認識到他是為自身而存在,他應當體會到對於所有能思維的人來説,整體是為每個個人而存在,就如同每個個人是為整體而存在一樣。永遠不應當把個體的人僅僅當做一個有用的生物,而應當把他看做一個自身具有特殊價值的崇高的生靈。人的精神就是一個自足白在的整體。”

眾所周知,盧梭寫作《懺悔錄》的外部動因是回答來自教會、官方和啟蒙學者(伏爾泰、狄德羅)對他的侮辱和攻擊。用這種使人驚駭的方式為自己辯護,使盧梭的人格不僅沒有受到貶損反而成為一個超乎伏爾泰等人之上的偉大人格典範。產生這種始料不及的後果僅僅是由於驚人的坦誠嗎?不!這部書的震撼心靈的力量在於人們閲讀它的時候會驚喜地發現:人最值得珍貴的東西就是他們自己。

《懺悔錄》讀書筆記5

為什麼要註明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懺悔錄》,因為還有另外兩部《懺悔錄》,分別是盧梭和奧古斯丁所著。在我看來,本書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寫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劇烈的社會變革衝擊下,托爾斯泰的內心矛盾更趨尖鋭。這是他一生最艱苦的精神探索階段,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説,生命是毫無意義的,生命原本是徹底虛無,生命的真相是死亡。為了找到出路和答案,他廣泛接觸、考察現實生活,閲讀了大量有關社會、哲學、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書籍,經過緊張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第二部分是説當他最後發現信仰才是生命的力量,一個人活着就必須有所信,如果他不相信有什麼讓他必須活着,他就不會繼續活着了。人生的目的'在於拯救自己的靈魂,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人必須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他的艦載宗教道德基礎上的為上帝、為靈魂而活着,愛一切人,“無以暴力抗惡”,通過“道德自我完善”擺脱罪惡。

托爾斯泰在書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矛盾,也是當時社會錯綜複雜矛盾的反映。他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他試圖毀滅自己,但都未成功。當他脱離思想的桎梏時,他決定徹底同貴族階級決裂,而站在了農民一方。宗教和信仰賦予了他新的生命,讓他找到了生活意義的答案。

《懺悔錄》讀書筆記6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懺悔錄》,或者書名雖然不叫《懺悔錄》,實際上也是《懺悔錄》的東西。比如盧梭的《懺悔錄》、托爾斯泰的《懺悔錄》。《懺悔錄》(Confession)confession這個詞,它在基督教的歷史上經常指的是,人既然都是罪人,都是有各種各樣的罪過的,他就需要為自己的罪過來贖罪,來懺悔,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洗清自己的罪過。它也可以轉化為另外一層意思,通過確認、通過懺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轉而頌揚上帝,轉而頌揚神。

盧梭的《懺悔錄》一開始就在談自己幹了哪些壞事,自己如何偷偷摸摸,自己如何嫁禍於人,自己如何撒謊,但是他最後説來説去,好像想説的就是,就憑我敢把我乾的髒事説出來,我比你們所有人都乾淨得多,何況我身上所有的壞的因素都是萬惡的社會染成的,完全怨不得我自己。這好像是盧梭的意思。

托爾斯泰的《懺悔錄》的意思好像有點不太一樣,他好像因為自己出身貴族,因為自己生而具有文化和財富的最優越的環境,因而對俄羅斯的大地上苦難的社會底層、對於農奴階層好像自己就抱有極大的愧疚,好像自己完全不能夠擺脱種種沉重的痛苦和恥辱的感覺等等。

奧古斯丁《懺悔錄》裏面回憶自己如何被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慾望所支配,自己幹盡了很多很多的壞事,雖然有些壞事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也不是特別特別的糟糕。比如他在回憶裏説,小時候和別的小夥伴老要去偷別人家的梨,並不是別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長得更大、更漂亮,也不是別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滋味更甜,但是,自己卻對吃自己家的梨完全沒有興趣,只想去把別人家的梨弄來吃。這好像是非常純粹的為了幹壞事而幹壞事,所以他想起來好像覺得這樣的事非常能夠證明自己早年的非常危險的傾向。

奧古斯丁時間學説之一:世界和時間共存世界是和時間共存的。上帝創造了世界,世界才具有時間,沒有創造世界之前,無所謂時間,上帝是在時間之外的。

奧古斯丁時間學説之二:永恆的現在對於他來説,一切都是永恆的現在。

奧古斯丁時間學説之三:過去現在未來那就是人的主觀感覺可以分成記憶、注意和期待。他最終還是認為,時間的延展、時間的伸展最終還是思想的一種伸展。

《懺悔錄》讀書筆記7

“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懺悔錄》

假期裏,隨手翻閲一本書,它是一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個主角盧梭反思了一生的書--《懺悔錄》,它打動了我,它讓我真正地瞭解人類靈魂的高貴之所在。摘抄美文

作者雅克·主角盧梭,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類啟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學家,就是這樣偉大的人,卻對自我崇高的一生進行嚴格甚至殘酷的懺悔。在主角盧梭充滿挫折與磨難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園。因為自我的思想與多數人歐洲人不一樣,這麼一個五十幾歲的老人只得到處奔波、流浪。正是對自我童年的懷念,才寫下這部鉅著。

主角盧梭在他的書中,深刻地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行為進行了的反思。回顧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説:“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主角盧梭之所以獲得極高的成就,是因為他思想敏捷,情感偉大。作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對自我不斷地反思,才會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主角盧梭在從事音樂工作時,新的記譜法遭到了法國權威部門的否定,心裏十分沮喪,但他立刻振作起來,又結識了許多18世紀的著名哲學家,並且參加了徵文比賽獲得大獎,從而,他走上了文學之路。他的小説《愛彌兒》發表後,受到了社會的咒罵,但他仍然堅持自我的思想。在發表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之後,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詛咒,甚至整個歐洲都在咒罵他,他只有逃離,但不曾想過要改變自我的思想,這需要怎樣堅強的毅力與決心。當我們遇到挫折、失敗時,我們應及時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於承認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氣餒、低頭,才能以良好的心態來應對這些挫折。

主角盧梭在發表了《音樂辭典》、《社會契約論》後,博得了社會的好評,但他仍然對自我不滿足,要求繼續提高了自我的認識,再次寫下了一篇又一篇藴含豐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當我們取得成功時,應謙虛地反思自我的行為,做的好的地方,繼續發揚,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後的生涯中加以改善。情話大全浪漫情話

主角盧梭在與妻子的旅行中,鑽進了密林深處,在那兒找到了原始時代的景象,他掃盡了人們所説的謊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實地坦露出來,他領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來源於人類所謂的進化。他替法國反思時,領悟到自我從來都沒有領悟到的哲理,他這種對社會、他人深切的關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給我們以很多的啟迪。當我們在他人身上找到缺點、錯誤時,要幫他人反思,對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從而提高自身認識水平。同時以我們的行動影響周圍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人們的素養。

一生有主角盧梭般的經歷的人並不多,但我們能夠從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鑑的地方。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主角盧梭這樣深刻地反思,那麼,每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個民族都能夠像主角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這個民族就會更加獨立、自強;如果一個國

家能像主角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麼這個國家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懺悔錄》讀書筆記8

今天基督徒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狀態:讀經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甚至只存在着公事化而已;禱告的時間越來越短了,甚至只存在着形式化而已;聚會的熱情越來越弱了,甚至只存在着責任感而已。

今天基督徒的所表現出來的生活狀態:基督徒的生活只剩一下招牌而已,而已經失去了基督徒的生活內涵:簡僕、聖潔、真誠等,於是基督徒的生活越來越世俗化,凡世人所用的手段,基督徒也統統用上,可能比他們用的更精。這樣的思想觀念的主導下面,基督徒的生活離罪惡越來越接近了,散失了基督徒生活的屬靈原則。

基督徒需要重尋奧古斯丁式的懺悔精神傳統,讓基督徒的生命越來越聖化,讓基督徒的生活越來越聖化,同時,也讓懺悔精神把基督徒更高境界的生命狀態。

一個基督徒的屬靈生命越來越向高峯攀登時,越來越需要懺悔精神,也就是一個人看到自己的污穢,説時他已經進入了聖潔的海洋,就如保羅一樣,他的生命境界越來越來高的時候,他不斷的發現自己是一個罪人中的罪魁,這一種的承認並沒有使他的使徒地位受到動搖,也更沒有使人輕視他,更沒有使他名聲大跌。反而使人更加尊重他,因為他已經是一個真正聖潔的人。在懺悔精神的促使之下面,使他更加與神接近。

今天的基督徒沒有懺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來越麻木,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時,沒有了一顆會不會得罪上帝的敏感之心,沒有這樣的一顆心,使基督徒對是與非、對與錯的辨別能力很弱,很容易受到罪惡的誘惑,受到誘惑犯罪之後還感覺不到自己已經犯罪。只有具有懺悔精神的基督徒,對小罪惡有大敏感,使基督徒的生命更純潔,讓生命中的污穢漸漸被 煉盡。

今天的基督徒沒有懺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來越世俗化,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時,沒有以真理的準則去判斷可不可以做,而是以什麼好處或利益去判斷可不可以做。在這現的主觀思考的導下,基督徒離真理的準則越來越遠了,同時懺悔的精神也越來越弱,當基督徒相似時,基督徒的懺悔精神完全給丟棄了,於是形成一種主觀思想,基督徒還需要什麼懺悔嗎?懺悔精神可以讓基督徒更加屬靈化,一舉一動深深的表達出屬靈的原則。

今天的基督徒沒有懺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來越遠離上帝,沒法真正體會到“以馬內利”的精神,反而只把“以馬內利”當作一個宗教標誌而已,或都一個廣告詞而已,而已經完全失落了真正的含義就是神要與你同在,這一個真實的應許。一個不能體會上帝同在的人,也就是懺悔的精神越來越遠了,感受不到什麼地方,或什麼事情需要向神懺悔,在這樣的主觀思想指導下,人只能更加接近罪惡,而遠離上帝。懺悔精神可以讓基督徒更加與神接近,也可以更加體會神的同在。

主啊!期盼你讓這一個時代的基督徒,能像奧古斯丁一樣,向您表現出深深的懺悔之舉,讓這一種奧古斯丁式的懺悔精神在神州大地之建立起來,只有懺悔精神讓基督徒與你更加接近;只有懺悔精神讓基督徒更加愛神與愛人;只有懺悔精神讓基督徒更加聖潔像您。願你在這塊土地上聆聽基督徒的懺悔之聲。

《懺悔錄》讀書筆記9

“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的揭示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

盧梭是這樣形容自己的: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只有讀了我這本書之後才可以評定。盧梭極力的想把真實的自己展現在世人面前,也極力的向世人解釋,並以上帝的名義發誓他是如此的坦率,不管是卑鄙齷齪,還是善良忠厚;不管是無關緊要的修飾還是填補記憶不好留下的空白。他都在向他的觀眾宣稱: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看看有誰敢在上帝面前説:‘我比這個人好’。多麼驕傲高貴奔放的盧梭!

盧梭出生於日內瓦,父親是伊薩克。盧梭,著名的鐘表匠。母親是女公民蘇薩娜。貝納爾。“他們海誓山盟,上天同意了他們的誓約”,他父母之間的愛情在今天也可以拍成一部唯美愛情片,相信比所謂的韓劇要吸引更多的少男少女的眼淚。他的母親在生下盧梭後去世了。“我的出生使母親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無數不幸之中的第一個不幸。”直到他父親死在第二個妻子的懷抱裏,“但是嘴裏卻始終喊着前妻的名字,心理留着前妻的影像。”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盧梭的舅舅愛上了他的一個姑母。結果,“愛情成全了一切,同一天辦了兩樁喜事。”在今天看來,也好生令人羨慕。

盧梭天生體質虛弱,但他有一個聰明和善而且愛讀書的姑姑和老乳母雅克琳娜,都對他照顧備至。“我先有感覺後又思考,這本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少年的盧梭在父親的陪伴下讀了大量的書籍。“我對這些書有一種罕有的熱情”在那時,他就已經感覺到公民的力量了,“加上我自己生來就是共和國的公民,我父親又是個最熱愛祖國的人,我便以他為榜樣而熱愛祖國來”。

《懺悔錄》讀書筆記10

有人問:閲讀一些思想比較深刻的書籍,要在怎樣的心情之中,怎樣的處境之中才會更適合閲讀呢?

面對這個問題真是不好回答。我也深深知道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的難處。就是因為拿起這類思想深刻的書籍的時候往往哈欠四起,腦袋發脹、心思全無。所以或許才問出一個人是不是在一種特別心情和處境之中時會更容易接納和喜歡上這類思想深刻的書籍。對於我而言,喜歡看這類的書籍,全因為自己不由自己地在思考並且也樂意去思考。可以這麼説一個閲讀的書籍與他思考的程度和對象有緊密的聯繫。但並不與一個人在特殊的心情和處境中,突然間對一本自己平時很討厭,認為過於深奧的書深深地喜愛有矛盾。好比如生活在公元四世紀的奧古斯丁,在他一生中最低潮,最頹廢,最絕望的時刻,因為《聖經》中的一句話就全然改變了生命的狀態和生命的方向。因着這個改變,在若干年以後他就寫了一本名為《懺悔錄》的自傳。這本書被舉世矚目,同樣也影響和改變了無數的人。

在我印象中與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有過兩次的正面接觸。一次使現在,另一次就只有在我腦海中的星星點點而已了。而更早地使知道另一本《懺悔錄》,由意大利人文主義學者盧梭創作的。能接觸道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完全使由於因為信仰的緣故。那時,更接觸教堂不久,聽聞弟兄姐妹們説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不錯,作為新鮮的基督徒很由必要也使很值得去翻閲的。為了讓自己多學習一點,更為了讓自己在前人的點化之下做一個更像樣的基督徒,自己就跑去借了來看。巴望着自己看了書以後,自己能夠對自己深刻反省,深刻懺悔,來一個徹底的洗心革面。

其實自己看書也並不是都出於興趣和愛好,強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是我鑽進書堆的動力。看厚黑學,希望自己能心黑、臉皮厚、練就一個妖精本領;看心理學,希望自己能洞察旁人一切心機,使自己無人不曉;看成功學,想自己能胸含百惠,馬到成功。不過可惜,自己總是看什麼不成什麼,在世道上也沒聽説誰看了一兩本書就成了名流。或許使自己做夢做得太傻了吧。

總之第一次與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沒能親密得起來。草草翻了幾頁之後,就被生澀、古怪的、不知所云的語言表達給嚇退了。自己只能感歎人家大師太深奧,自己太過膚淺了。

誰知我這一放下,竟是兩年多過去了。兩年多來,自己在書堆裏無數次重演着拿起、放下、拿起、放下的戲目。

而這一次拿起竟是在百無聊賴之際,對上帝未能將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完整看完嘔出氣來。我發現它就躺在自己的牀邊,於是狠心咬牙非得看完不可。這一看就把我帶入了公元四世紀的世界,遨遊在文字鑄造的歷史記憶裏的歷史之中了。直到自己把它看完,才回過神來原來自己也深陷其中,儼然有餘音繚繞,三日不知肉味之感了。自己的心底才迸發出激情的昂思,猶如發現一座盛產的寶藏,要大聲疾呼,好讓眾人同得寶石的喜悦。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這些引人深思的書籍就是旅程中前人遺留下來的方向標和提示。看完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這種感覺越加的深刻。

從呱呱落地的嬰兒道咿呀咿呀學語的孩童,到調皮搗蛋的童年,到舉目望蒼穹而會倍感驚愕的少年,再到學業有成,一心追求名利的青年,再到浪跡社會,貪圖奢華享樂的壯年。從美麗田野道夢幻純真的課堂再道人心狡詐的社會江湖,一路奧古斯丁帶我們一同領略,帶我們一同思考。

誰一落地不曾是嬰兒呢?可誰又能言語地清楚在記憶中早已消失得年歲呢?

誰不曾小偷小摸,調皮搗蛋呢?可誰又是否知道我們的這些舉動的真正原因呢?

婚姻、金錢、情人、哪一樣在被年輕氣盛的青年拿來作為調侃和吹噓過呢?可裏面到底是毒藥還是快樂,我們真的在意嗎?

喜歡上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因為他的誠實和正直。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這樣真的就足夠了嗎?

我們常説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己的人生路途在此刻的光景裏是一錯再錯過來的,也許是滿目蒼痍,而我們勇敢地去面對了,去承擔了就完全不是一個懦夫了嗎?也許這種勇敢只是頑梗地無奈何的膽量吧。好比被蒙了雙眼的人,勇敢地衝下了懸崖,而不願解開眼套,停住雙腳。

真正的勇敢還要敢於反省和懺悔,敢於否定和接受。

缺少反省和懺悔,就是行走在黑暗中。也許你很勇敢地在黑暗中爬行,只不過是因為你見到過光明,只不過是因為你一直拒絕光明。黑暗若被光照明,從此就是行走在光明之中了。

《懺悔錄》讀書筆記11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

從寒假到上個月中旬,差不多歷時三個月,終於看完了盧梭的自傳《懺悔錄》以及《懺悔錄》續篇《漫步遐想錄》,前者是盧梭在面對造謠時極度渴望的自我辯護,而後者則是這料,人生總會有林林總總痛苦和煩惱,在這個路途中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為什麼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憤怒的;自我、友誼,這些都關乎生活、關乎人性、甚至,關乎靈魂。位偉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後路途的淺淺悲鳴。看完兩本書的總體印象是:人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懺悔錄》讀書筆記12

再沒有比《懺悔錄》更能體現出記憶和期待之於幸福的意義的了。在本書的開頭,奧古斯丁點明瞭貫穿全書的兩大主題:尋找自我,尋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慘,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為失去了上帝;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在尋找上帝的過程中發現真正的自我。記憶和期待的意義就在於,只有通過記憶和期待,人才能實現這一雙重的尋找。實際上,這雙重的尋找可以歸結於一個問題:人和上帝的關係。這不僅因為人是上帝創造的,更重要的還在於人的心靈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認識到人和上帝的關係,才能理解作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靈——上帝的形象;而心靈作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實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懺悔錄》的寫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尋找?既是通過記憶,也是通過期待。奧古斯丁對自我的記憶,不僅追溯到常人無法記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於何處”的問題。而且通過對生平的追憶,奧古斯丁細緻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惡的兩股力量作為對立的意志在他心靈內部的長期爭鬥。他認為,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就充滿了罪性,終其一生都無法徹底擺脱;然而同樣真實存在的,是一種不斷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誡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鬥爭。對生平的記憶,就是為了不斷確認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記憶不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過生命,往生命之前無限延伸,就是因為這股力量最終來自先於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實,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內在於心靈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創造人的初始所賦予人的恩賜。在《懺悔錄》的每一章開始敍述或者討論之前,以及在全書行文的各處,都充滿了奧古斯丁對《詩篇》的引用。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寫的傳記《希波的奧古斯丁》中指出,《詩篇》的祈禱語言,是奧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夠表達他寫作《懺悔錄》的深沉動機的唯一語言。而祈禱語言所呈現的正是一種期待的姿態。奧古斯丁的記憶和懺悔,始終處在一種朝向上帝、朝向永恆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懺悔錄》的全部寫作,都在這種期待中獲取力量。屬塵世的記憶和期待之所以顯得虛無,是因為所記憶和所期待的,頂多是短暫而相對的善好;更不用説,如果記憶和期待的對象是罪的快感給心靈留下的影像,那麼人將在時間中徹底沉淪,無法擺脱罪的習慣對心靈的桎梏。但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卻不同,因為這時記憶和期待的對象乃是最為真實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靈更加內在的本質,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實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把時間中的人和永恆的上帝聯繫起來。在對永恆上帝的記憶和期待中寫作《懺悔錄》的奧古斯丁,雖然仍然處於時間之中,但是他難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於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關鍵在於重新獲得上帝和自我,而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關係為前提。記憶和期待之所以能夠指向幸福的實現,就是因為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為恰當的關係。記憶上帝,意味着承認上帝是先於自我的創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認識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為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形象,擁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體,其中,對過去的記憶對應於人的存在,對現在的關注對應於人的理性,對未來的期待對應於人的意志或愛。人的墮落在於其三位一體朝向了錯誤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於他對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存在、理性和意志並不是心靈具有的三個功能,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心靈的不同描述。犯罪後的人背離上帝的後果既體現為存在於時間中的虛無處境,也體現為理性的孱弱,更體現為意志的錯誤追求。因為心靈的整體墮落,人的存在是悲慘的在死,人的理性無法把握時間的本質,而人的意志無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於塵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樂。而人的得救,則在於心靈恢復和上帝的關係,從愛塵世、愛自己轉向愛上帝,從理性的驕傲變成真理面前的謙虛,而人的存在也將由時間中的虛無轉變為朝向永恆的幸福。

通過正確的記憶和期待,人能夠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體。而人對他的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則能夠恢復他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從而獲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樣,奧古斯丁也要面對“認識你自己”的問題,然而奧古斯丁對這個問題的迴應卻和古典思想迥異。蘇格拉底在執行神諭後得出的結論是,人其實沒有什麼知識,只能帶着無知之知的謙虛不斷地追求智慧。事實上,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並沒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麼”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古典思想那裏,遠遠沒有在奧古斯丁身上這樣複雜和迫切。追求智慧的無知之知,體現出人的自然在於理性,從而運用理性的愛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對於奧古斯丁來説,理性,連同人的心靈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質。人的真正本質是高於人的上帝,只有認識了上帝並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關係,人才可能真正“認識他自己”。幸福不在於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動,愛智的生活只有在愛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義。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為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脱,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説能夠解救人的靈魂。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懺悔錄》讀書筆記13

今天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仍然激動不已。他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

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用話語毀掉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説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可以打她。結果,眾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麼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這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為老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為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我們常説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懺悔錄》讀書筆記14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我大學讀的第一本文學書,大學的我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記得那時任老師教我們西方外國文學,當時考試的要求就是要我們讀一本關於學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於考試壓力所以選擇了《懺悔錄》,但是後面的研讀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漸漸的接受文學書籍。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麼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

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這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

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為老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為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

而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我們常説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懺悔錄》讀書筆記15

人在生活中總需要一個精神支柱――信仰。也許有人説,我沒有信仰,也活得逍遙自在。但是你活得充實嗎?甚至我們可以繞口地説“沒有信仰也是一種信仰”。一個人在追尋信仰的過程中,是艱難而痛苦的。尤其當人對自己的信仰有所懷疑時,就會有無窮的煩惱與苦悶,奧古斯丁那漫長的追尋真理的過程就是一個生動地説明。年輕時沉迷於情慾,信奉摩尼教,反對基督;後來從摩尼教中退出,在母親和朋友的幫助下皈依了基督教。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對自己陷入情慾的泥沼,對那一段放蕩生活的反省,讓我們認識到了如此虔誠的人。

奧古斯丁的痛苦源於他對暫時的、有限的存在不滿足。在對摩尼教的懷疑中,奧古斯丁得以擺脱摩尼教的物質性形式的神、真理。他領會到真理、存在的本體不僅是超越空間的,而且也是超越時間的。超越時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質。真正的不朽、永恆只能是精神性。因為時空範疇總是意味着有限、多樣、變化,它只用來描述構成整體的部分,描述從無向有,再從有向無的過程。但對整體卻無能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體無限,所以,它們不能緩解我對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慮。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靈。

於是奧古斯丁選擇了全能的神――上帝來解脱,在他看來,那些尋求外部歡樂的人容易跌入虛無,沉溺於可見的、瞬間事物。而上帝是永恆不變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卻一切煩惱的安寧,因為除上帝之外,再無他物,人用不着去尋找其他事物。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裏批駁過占星術,他認為,當那些星象學者利用星象來偉人占卜時,只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那麼當他彷徨在花園中,冥冥聽到一個聲音在喊:“拿起來讀吧,拿起來讀吧!”時,隨手拿起《聖經》而翻到的那一頁:“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競爭嫉妒,總要擁戴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時,是不是也算是一種巧合?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巧合、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中國佛教的禪宗講究“頓悟”,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肉體感官的快樂是短暫的,但是若能從浮華的享樂中脱身二處,突然就會感到如釋重負,那是多麼的愜意。奧古斯丁正是這樣苦苦追尋,最終在上帝那裏尋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歸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