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來源:文萃谷 3.07W

引導語:實施素質教育,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均應以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為基礎,又必須以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中介,促進全面素質的發展。

心理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素質教育要着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均應以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為基礎,又必須以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中介,促進全面素質的發展。教育要使學生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保證在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心理素質是素質結構的核心因素,是人的素質的靈魂,是全面素質發展的心理內在機制和動力。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是貫徹全面發展教育方針、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質的保證。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是貫穿學生素質教育的一根主線。

素質教育實際上就是全面發展“生理——心理——社會”這三類素質的教育。與生理素質相應的是優生優育教育、體育,與心理素質相應的是心理教育,與社會文化素質相應的是智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德育)。按照人的素質發展的客觀要求而全面實施的各類素質教育對於人的健康成長都是必要的,決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偏廢。心理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理應在現代教育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心理教育與體育、智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樣,都是相對獨立和不可替代的。

  二、提高心理素質的作用

(一)提高生理素質及開發潛能有賴於心理素質的提高。人的生理素質是先天的、遺傳的,但這先天的、遺傳的生理素質藴藏着豐富和巨大的潛能,只有通過教育才能開發出來。潛能的開發和發揮是通過心理素質的提高來實現的。從前面談到的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係中就可以得到證明。尤其是大腦潛能的開發更是如此。隨着腦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腦機能的認識與瞭解也越來越深入,但大腦潛能的開發和機能的發揮有賴於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為了使腦的機能得到充分發揮,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與教育模式產生了,如柯爾特(CORr)的思維訓練,科普曼創設的“兒童的哲學”,費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強化思維訓練,以及我國的創造性思維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來開發人的潛能。

(二)心理素質制約着社會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必須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上進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學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質的基礎上實現的那樣,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素質也必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由此可見,與生俱來的人的自然遺傳素質必須藉助於心理過程這一中介,才能不斷吸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成果,逐漸實現個體社會化,形成現代人的素質。也可以説,生理層面這一基礎性因素與社會文化層面這一導向性因素,是通過心理層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髮生聯繫和產生相互影響的,沒有心理層面,生理層面與社會文化層面是不會發生關係的。

(三)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人的`素質的發展遵循特定的順序,較高層次的素質必須以較低層次素質的發展為基礎。如同良好的生理素質是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得以發展的物質基礎一樣,社會文化素質賴以形成的背景和基礎除生理素質外,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質。社會文化本身作為人類文明的積澱,只有經過內化才能納入個體的素質結構。內化的重要環節是“理解”和“信奉”。信奉是在接受理解的基礎上,不斷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進而產生維護和體現知識規範的需要和動機後才能形成,要依靠“情感體驗”、“需要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可見,保證內化實現離不開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脱離或缺乏這些心理因素,高層次的思想觀念就只能停留在非生命的外在物質形態層面。心理素質是包括思想政治觀念在內的社會文化素質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心理教育是獨立存在的一種教育,這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三、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方法與途徑

(一)在學科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做到教書育心。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開發智力上,而且還表現在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即興趣、動機、態度、意志等的培養以及社會心理品質,即情感、交往、處事等品質的培養和薰陶上。教書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習心理品質和社會心理品質的培養與薰陶。各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影響有顯在的,有潛在的。顯在的如學習成績、學習興趣很容易看出來,而潛在的,如學生人格、情感等是潛藏着的。後者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心理輔導教育課也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心理輔導或指導活動課,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通過討論、表演、演説、遊戲、訪問、填表及觀看影視節目等活動形式,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心理環境。環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它也適用於心育。校園文化的心理環境或氛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靜態文化心理環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種設施設備等對學生心理會有一定的影響;另一是動態文化心理環境,如班風、校風等對學生將產生更大影響。良好校園文化心理環境的營造要動靜結合,形成一種整體氛圍,創造一種和諧、奮進的羣體心理氛圍,使學生處於積極的影響之中,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三)鼓勵學員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社會是個大舞台,事實證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不但能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而且在培養學員自身心理健康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教育觀只重視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培養,而忽視了心理素質的健全,而素質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以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質應對各種突發性事件,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總之,科學知識可以重新學習,而良好的人格卻很難重新學習,只有通過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才能達到“教書育心”的最終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