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淺析

來源:文萃谷 6.06K

會計政策的選擇受制於一定時期企業面臨的會計環境。聯繫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實際情況,運用規範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行途徑。

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淺析

  一、影響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因素

(一)負債因素

債權人往往運用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數據來監督債務合同,以節約代理成本,限制管理人員的行為,保護自己的利益。因此,債務合同中一般有要求企業保持一定的流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等表明變現能力或償債能力的條款。而管理當局會選擇對其有利的會計政策來完成上述會計數據指標。即使企業沒有債務合同,為了爭取商業信用和獲得信貸資金,企業管理當局仍有可能採用有利於收益增加的會計政策。

(二)管理報酬因素

多數企業都選用會計收益作為管理當局業績考評指標,由此計算其報酬。這樣,經理用其所能行使的會計政策選擇權,通過會計應計制,將一些費用資本化或減少預提費用,使企業出現較高的會計收益,從而提高自己的薪金收入。經理市場競爭機制也使管理當局越來越重視其經營業績,並選擇能提高會計收益的會計政策。

(三)政府因素

企業管理當局選擇會計政策時,要考慮政府的可能反應。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税收。企業所得税的徵收一般是以利潤為基礎,由於不同的會計方法影響到所得税,公司管理人員在選擇會計政策時,必然考慮到該方法對税負的影響。二是政府的關注。某些鉅額的盈利會受到政府的特別重視,政府可能會採取一些不利於企業的限制性政策。企業管理當局為避免政府利用會計數據來限制企業行為,往往會採取遞延利潤或降低收益的會計政策。

  二、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主要問題

1.利用會計政策選擇操縱利潤、粉飾報表

企業利用會計政策選擇操縱利潤、粉飾報表會計信息,使會計信息質量下降,損害相關利益人的利益和企業的信譽,破壞市場秩序。如企業隨意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政策;潛虧掛賬;利用會計期間假設及應計制,通過操縱,把可能在以後期間發生的應計項目的壞賬損失提前確認,使利潤在不同的會計期間轉移;濫用利息資本化等。

2.會計人員缺乏會計政策選擇意識

我國當前的具體會計準則有一個較明顯的特點,即某些經濟業務需要會計人員作出職業判斷後,再進行會計選擇,然後利用選定的會計方法進行會計核算。儘管我國接連頒佈了新的會計準則和新會計制度,給企業以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但大部分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還沒有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意識,即使是有,部分企業也沒有真正理性地選擇會計政策。

3.政策選擇的透明度不高、披露不充分

某些企業在年報中未披露它的關聯企業和關聯個人,因而也未披露與關聯方之間包括簽訂的金額巨大的多筆合同及與關聯方之間明顯低於市價的交易,與關聯方之間的股權轉讓事宜等關聯方交易;為降低對子公司的持股比例,通過虛假轉讓股份的手法,將對由其控制的多家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中的上千萬元調入“其他應收款”等,而對外披露自行調整後的持股比例。

(二)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存在缺陷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給會計政策選擇留下的彈性空間過大;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存在滯後性;對會計政策選擇的披露要求不嚴等。

2.公司治理機制不合理

所謂公司治理結構,是指由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執行人員即高級經理三者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在這種結構中,上述三者之間形成一定的制衡關係。我國目前的公司治理結構,對經理層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經理人在自身利益驅動下,選擇有利於自身的經營行為,甚至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人為操縱利潤來誇大自己的政績。

3.法制不健全

首先,外部監管不力。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主體主要有三大板塊:財政部會計司、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理論上講,這三方應相互獨立、各司其職、協同作業。其次,對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進行規範的《公司法》、《證券法》、《會計法》、《刑法》、《註冊會計師法》、《會計準則》和《公司治理準則》等法律法規與控制舞弊行為相關的法律之間不協調,防範舞弊行為的規定相對比較雜亂。最後,由於證監會對企業盈餘操縱行為的處理力度很小,再者由於我國市場投資者主要由大量散户構成,他們對於上市公司的盈餘操縱行為只有微弱的識別能力甚至基本上沒有識別能力,所以,市場懲罰機制根本就無從談起。

  三、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改進方式

(一) 規範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原則

1.合法合規與獨立性相結合原則

從企業的所有權來看,會計政策選擇是一種剩餘控制權的.表現,也就是説,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必須在選擇剩餘權範圍內,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企業不可能超出權力範圍選擇會計政策。

2.從企業總體目標出發的原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會計的目標在於以財務報告的形式為企業外部利害關係集團提供關於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會計信息,同時反映企業管理者經營管理責任的履行情況。

3.一致性原則

從會計實踐看,各國的會計規範一般都規定不得隨意變更已經選定的會計政策。我國現行準則對該問題的規定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及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規定相一致。

4.適應性原則

企業選擇的會計政策要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經營活動的特點、理財環境、所處行業及企業所處生命週期階段等相適應。

5.穩健性原則

它指明瞭企業管理當局在選擇會計選擇時需要進行判斷、選擇時所應採取的態度。會計政策應對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持合理態度,以提高企業會計報表的可信性及增強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

6.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企業披露的會計政策要能如實地反映交易及事項的經濟實質,而非根據其法律形式進行披露,即經濟實質重於法律形式。

7.充分披露原則

企業會計政策特別是重要會計政策的選擇與變更改變了財務報告的編報基礎,對會計信息影響巨大,所以,企業要做到充分披露,即客觀公允地披露外部利害關係集團需要的但不至於使其產生誤解的信息。

(二) 確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程序

根據我國上市公司的特點,將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程序設計如下:

第一步,會計交易或事項的分析。公司會計人員應結合企業自身的經營特點,分析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確立會計交易或事項。不同的企業,由於其經營過程或生產工藝過程的不同,導致其會計核算對象不完全相同。

第二步,對照會計準則等相關規範,找出各個會計交易或事項所有可選擇的會計政策。

第三步,會計政策的比較。現代企業要通過會計政策來實現的目標是一個由一些子目標組成的目標體系或目標結構,其賴以實現的方法也就具有層次、結構的特徵;另一方面,單個方法的作用總是有一定的範圍,而且還可能存在不同方法的影響結果呈反向運行的情況。

第四步,會計政策的確定。即最終決定將要實行的會計政策,它或是對某一具體會計政策或政策組合作出具有法律後果和制度意義的決定,或是在方法集或政策組合集中最終決定所要實行的方法或組合,並使之具有法律後果和制度意義。

第五步,監督會計政策的執行。是對所執行的會計政策進行督促,並對執行中偏離目標的行為加以糾正。

(三)完善會計準則等相關規範

正確處理統一性和靈活性的關係,鼓勵企業參與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