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與泡茶的區別

來源:文萃谷 3.95K

煮茶與泡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品茶方式,除了好的口感、賞心悦目的湯色這些共同的特徵以外,泡茶可以感覺到每一泡口感的變化,而煮茶則追求口感穩定。

煮茶與泡茶的區別

如果説泡茶豐富變化的口感令人回味,那麼煮茶始終如一的口感魅力何在呢?

答案是:豐富變化的體感,講到這裏,資深茶人可能立刻會想到盧仝的七碗茶詩,難怪一直在寫身體的感受而不是口感的變化。

煮,是一次過程,也是一個等待。等待着變化,等待着驚喜……

投茶入水,隨着温度提升,看熱氣一點點瀰漫,茶香漸漸氤氲,聽壺裏“咕咕”的冒着泡,茶香了四周。

小口啜飲着茶湯,看着裊裊的湯氲翻騰,體會着由內而外遍及全身的通透感,當是一大樂趣。

  -煮茶法-

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

大體説,首先要將餅茶撬成大約5-8克的片狀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撬好的`茶片。

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

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湧,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古人煮茶-

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在唐宋,正如同她的政治和經濟一樣。唐宋時期我們的先人喝茶都是煮着喝的,現代人所熟知的沖泡法是在元朝以後形成的。

煮茶在古代分為:宮廷煮茶、禪茶、雅士煮茶和平民煮茶。把茶放在鍋裏直接煮就是平民的作法,故稱之為平民煮茶。

個人認為,煮茶除了注重茶、器、水、火的融合統一,更要注重人的作用!茶、器、水、火如何相融合,其中就是人的作用,沒有人,它們也只是單獨的個體罷了!也只有通過人的作用,才能發現、提升他們的價值。

  -擇茶-

煮茶時,多選擇老茯茶之類,這些茶品茶性濃厚,且陳放多年。烹煮後,用來喚醒其內在的精華再適合不過。

除了直接烹煮幹茶,還可以燉煮茶品沖泡後的茶根,此法多用於老茶,可讓沖泡時未能釋放的精華充分析出,如此方對得起老茶歷經的歲月。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礎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茶水比。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嚴格,若是茶湯過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長烹煮時間便可;若是茶湯過濃,適量加水煮開即可。

茶葉可直接投入壺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這樣更便於事畢後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請儘量使用尺碼較大的型號,這樣茶葉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間,如此茶湯的湯感更佳。

  -時間-

推薦20左右分鐘。烹煮後的茶湯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飲,同時爐具可保持小火加熱保温。

若是茶湯過於濃郁,可於壺中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如此調節至符合個人品飲習慣的濃度即可,自是別有一番樂趣。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煮茶也是一樣,就拿做菜打個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廚師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至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話題不在這裏贅述。我這裏要説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一定是有品級之分的。同樣,煮茶也一樣,同樣的茶,同樣的流程,茶師的級別不同、心態不同、體態不同,煮出來的茶也是不一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