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武術的規矩

來源:文萃谷 2.87W

規矩是在規律的基礎上制定的,而規律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人從事物的重複過程中尋找到了規律,由此產生了各種知識。因此,我們要遵循一般性的規律,如武學的規矩,它是人文性的約定俗成,是幾千年來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因此不可不知。從小就聽前輩們説,習武要知規矩、守規矩,還要破規矩。

學武術的規矩

  一、知規矩

習武要拜師。拜師時,師父會告訴徒弟很多本門派的規矩。正宗門派的戒律一般祕不外傳,是門裏的海底,作為傳承的印證。武學的規矩分內外兩種,內在的規矩就是武德的修養,外在的規矩指的是功夫的修煉法要。

武學的規矩是教人德藝雙修,是阻止傳統武術出現不良發展的一道屏障。首先,師父在選擇武學的接班人時就必須謹慎,因此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提出了“有五不可傳”:“心險者、好鬥者、狂酒者、輕露者、骨柔質鈍者”。

武學的外在規矩是習武成敗的關鍵,各門派均有獨家的練法。如少林韋馱六合門的練法就與內家拳截然不同,即使與原始的心意拳的法要也無相似之處。內家二三拳在身法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如八卦掌講究提頂溜臀、空胸緊背。各派太極拳的規矩也不盡相同,武式有“身法八要”的規矩為代表,但楊式、吳式等在身法的'要求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得真傳的習武者,不僅要深知本門武學的規矩,還要了解與其它門派之間的異同。

  二、守規矩

武學的規矩必須要遵守,決不能“遊戲”,尤其是關乎武德的戒律更不能馬虎,必須嚴格遵守,否則容易出事。

早年,陳雲玥(音月)先生教過一個弟子,感覺此人老實,就傳給他內家的“合掌術”。這位弟子下了死功夫。天天在樹上靠掌,後來功夫練成了,但自己不知道,一次在談笑説手之間把人打成重傷。經過法院判決,此人要負擔受害者的醫療費和各種損失。這位先生的家境原本就不寬裕,因此事突然上了一股火而得了絕症,抱恨歸西。此人即屬黃百家所規定的“有五不可傳”者,他自己對本門戒規充耳不聞,怎麼能不出事!可見由於無視武德的規矩而出事的人,古今都不乏先例。

初學武者,有了關最難過:一是抻筋、壓腿、涮腰;二是站樁、蹲毛猴、三體式,站得腰痠腿疼、大汗淋漓,還不一定符合規矩;三是身法要領難上身。乍一練傳統太極拳者,總感覺“身法八要”太彆扭,時間一長就不守規矩了。沒規矩的拳打普通人可能沒問題,可功夫難練至上乘,更不能養生健身了。無論內家、外家,那些把拳練成奇形怪狀的人,都是不能守規矩的“把式匠”,最好別開門授徒,否則誤人子弟。所以説,學武練功的規矩必須遵守,那是基礎的根基,規矩上不了身,一輩子也就白練了。知規矩容易,守規矩難。

  三、破規矩

關乎武德的規矩不能破,沒有武德的武林一定會天下大亂,沒有武德的武學就不能成為一門學問。學武先要守規矩,但修煉至一定境界,要想超越自我,就不能墨守成規了。武學修煉的法門總是在漸進發展,以內家拳為例,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列“所禁犯病法若干”,最末一條即“雙手齊出”。此禁忌被後來發展起來的心意拳、形意拳破除,戴家心意拳中“雙手齊出”的拳式有虎形、馬形、鳥台(音台)形、鼉形、鶴形和螳螂形,“雙手齊出”反而成了戴隆邦一系拳學的特點。而在現代搏擊中,無論是散打、泰拳還是跆拳道、空手道、拳擊,都沒有“雙手齊出”的打法。其實,雙手從不同角度同時出擊,對方是很難防守的。

有些規矩非破不可,如少林五拳講究丹田鼓盪,刻意逆呼吸,氣壓丹田,其實於養生有害。許禹生在《太極拳勢圖解》中已有批判:“以心意導精氣於下丹田而施烹煉也。久之自能延年卻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術者,沉氣於此,則屹然不動,不易撼倒。但沉者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非若外家之用力下沉,外鼓小腹也。倘或不慎,每致腸疝諸症。邇來日本之靜坐家剛田虎二郎,罹糖尿病逝世,議者疑係努力下丹田所致,非無因也。”還有些老規矩,近年來也被人們發覺是遺患,如提肛收腹是便祕之因,震腳發力是晚年耳聰失靈的禍根。

近代武學內外兩家及各門派之間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很多陳規陋習得以改變。如原傳心意拳的老規矩中有“背如背鍋,野狸縮項”,這是抱肩太過之弊,容易壓迫心臟。至戴隆邦、李洛能及宋世榮等名家,借鑑了太極拳的內家練法,復又提出了“心意拳十六格目”,修改身法為“塌腰提尾閭,督脈昇陽氣,抱肩束胯,緊背空胸”,確是一種進步。近代武林中很有影響的姜容樵先生是精於形意、八卦和太極拳的大家,他晚年編創的《八卦掌總歌》吸收了很多武學精華,因此超越了先賢的理論境界,如他提出的八卦掌身法“順項提頂,溜臀收肛,鬆肩沉肘,實腹暢胸”。姜先生論及八卦掌的內功時説“步似流水,火上水下,水重火輕,意如飄旗,又似點燈,腹乃氣根,氣似雲行”,其武學思想非常精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