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執業藥師《中藥學專業知識一》知識點

來源:文萃谷 9.03K

  考點一、歷代本草(★★★★)

2017執業藥師《中藥學專業知識一》知識點

《神農本草經》:該書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我國藥學發展的成就,是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為本草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草經集註》:該書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整理、補充了《本經》,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本草學成就,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是第一部綜合性本草。

《新修本草》:開創了圖文對照法編撰藥學專著的先例,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官修藥典性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該書對宋代以前歷代文獻中有關藥物資料都進行了採納總結,圖文對照,方藥並收,醫藥結合,資料翔實,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獻得以保存,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本草綱目》:該書不僅對我國醫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藥物進行了分類(人部,草部,火部),是世界科學寶庫。

《本草綱目拾遺》:其中新增716種,對《本草綱目》做了補充。

《中華本草》:為當代本草代表作:該書是山國家中醫管理主持,南京中醫藥大學總編審。全書共34卷,共收載藥物8980味。

  考點二、中藥的性能(★★★)

1、四氣確定依據:是依據藥物作用於人體後的反應總結而成。凡是能治熱證的藥物,多屬寒涼或涼性;能治寒證的藥物,多屬熱性或温性。如黃連可以清熱瀉火,便屬寒性;乾薑可温中散寒,則屬熱性。

2、五味確定依據:一是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藥物的.功能。

3、升浮與沉降藥物確定依據:1.藥物的質地輕重;2.藥物的氣味厚薄;3.藥物的性味;4.藥物的效用

4、歸經確定依據:1.藥物特性 2.藥物療效

5、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作用。

甘,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等作用。

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堅。

鹹,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作用。

澀,能收、能斂。同酸味一樣有收斂固澀作用。

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

  考點三、中藥的配伍

1、單行:即應用單味藥就能發揮預期治療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如獨蔘湯,單用人蔘一味補氣固脱等。

2、相須:即性能相類似的藥物合用,可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強清熱瀉火效果等。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兩藥同用,一藥為主,一藥為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效。茯苓能增強黃芪的補氣利水效果。

4、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薑。

5、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云生薑殺半夏。

6、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蔘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蔘的補氣作用。

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害反應。如烏頭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8、在藥物七情中,單行既不增效或減毒,也不增毒或減效,臨牀可據情酌選;相須、相使表示增效,臨牀用藥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殺表示減毒,應用毒烈藥時需考慮選用;相惡表示減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則上應絕對禁止

  考點四、方劑與治法

1、常用的治法:

①汗法:是通過發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

②吐法:是通過湧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治法。

③下法:是通過盪滌腸胃,瀉出腸中積滯,或積水、蝦血,使停留於腸胃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等從下竅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④和法:通過和解或調和的作用以達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種治法。

⑤温法:是通過温中、祛寒、回陽、通絡等作用,使寒邪去,陽氣復,經絡通,血脈和,適用於臟腑經絡因寒邪為病的一種治法。

⑥清法:是通過清熱瀉火,以清除火熱之邪,適用於裏熱證的一種治法。

⑦消法:通過消食導滯和消堅散結作用,對氣、血、痰、食、水、蟲等積聚而成的有形之結,使之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

⑧補法:通過滋養、補益人體氣血陰陽,適用於某一臟腑或幾個臟腑,或氣、血、陰、陽之一,或全部虛弱的一種治療方法。

2、組方原則:1.君藥2.臣藥3.佐藥4.使藥

3、組成變化:1. 藥味加減變化2.藥量加減變化3.劑型更換變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