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銀行理財競逐資管市場

來源:文萃谷 2.13W

導語:目前,固定收益產品琳琅滿目,投資機構也非常多元。對於投資者來説,如何選擇合適的投資管理機構和產品?不同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在選取固定收益產品時,應主要考慮產品的風險收益情況。

2017銀行理財競逐資管市場

五類投資約束,包括流動性約束、投資期限約束、法律約束、税收約束、其他個性約束。銀行和銀行理財產品在固定收益市場和資管市場的競爭中,既有優勢,也有短處。

  向淨值型產品轉型

2004年以來,我國銀行業經歷了從存款向銀行理財轉化,再從銀行理財向銀行資管發展的過程。2004—2011年是銀行理財的早期發展階段,銀行先後推出利率類產品(投向風險低、期限短的貨幣市場)、信用類產品、股權類產品和組合類產品。從2012年起,銀行理財產品餘額超越保險資金餘額,成為資管市場最大“金主”。2013年9月,銀監會批准國內11家商業銀行開展資產管理計劃,銀行理財正式進入資管年代。

淨值型理財是一種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產品,投資者購買產品前無法預知產品實際收益率,而是根據產品實際投資運作情況定期在產品開放申購或贖回日公佈產品淨值,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這是一種打破“剛性兑付”的產品類型。

與保本型理財產品封閉運作,無法提前贖回相比,淨值型理財產品具有較高流動性,在達到的約定最短持有期後,期滿後投資者每週或每月都可在開放日進行申購和贖回。並且,不同於傳統理財產品數據公佈不完善,淨值型理財產品會定期披露收益,投資者的操作也更加靈活。

目前,淨值型理財產品主要有三個類型:完全按照利率型理財產品運作,用預期收益率倒推淨值的產品;投資品種含固定收益或類固定收益資產,採用攤餘成本法估算,其餘資產採用市值法估值,兩種資產加總計算淨值;投資品種全部為市值波動資產,完全以市價法估值計算淨值。

“複雜多變的資管市場環境和日益嚴格的監管政策倒逼銀行理財機構轉型,從保本型產品到淨值型產品的變化將是不可逆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設立了理財事業部,加強主動管理能力,淨值型理財產品在有序中穩步擴張,銀行理財向資管本質迴歸。”

  產品流動性趨好

流動性要求是投資者約束中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直接決定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品種的回報率要求。對於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不能投資於太多流動性差的品種。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説,每年的生活費需求、特殊的假期花費都是流動性中需要參考的因素。

傳統的'銀行理財投資門檻低、流動性強,如果銀行資管能延續這一優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投資者。

從投資門檻來看,5萬元就可以投資銀行理財產品,而其他資管業務要求的最低金額一般在百萬元級別。當然,銀行也有面向私人銀行客户和高資產淨值客户的理財業務。

資管產品投資准入門檻從低到高依次為公募基金、保險產品、銀行個人理財、券商集合資管、集合信託、券商專項資管、銀行財富管理、券商定向資管、單一信託和私人銀行業務等。相對而言,准入門檻較低的資管產品,流動性較好。在固定收益產品中,流動性最好的是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產品也在向流動性更好的開放式產品轉型,但由於開放式產品類似“資金池”結構,有着期限錯配的特性,因此對於風險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

“不過,與券商資管相比,銀行研究能力略顯遜色,而從理財向資管轉變的過程恰恰需要依賴投資研究能力。”此外,銀行資管有信貸業務帶來的非公開信息優勢,但缺乏在資本市場投資的經驗,因此,銀行開展資管業務,可能會因為缺乏頂層設計,而難以突破原有業務。

就風險收益而言,收益率分為必要收益率和期望收益率。必要收益率是資產管理者必須達到的收益要求。一般來説,保持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投資者的最基本需求。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資產投資產生的現金流還可能需要滿足家庭支出的要求。如果投資者需要在滿足此類需求的基礎上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那麼必要收益率將有所提升。風險則可分為承擔風險的能力和承擔風險的意願,承擔風險的能力較為客觀,承擔風險的意願較為主觀。

固定收益產品的風險收益指標可分為三類,分別對應淨值收益、產品風險、風險收益綜合三個方面。在淨值收益指標中,淨值增長率指的是產品在某一段時期內資產淨值的增長率,可以用來評估產品在某一期間內的業績表現。超額收益率(α係數)是產品的收益率減去無風險投資收益率,以業績比較基準為依據,反映隨市場整體變動而獲得的收益。風險衡量指標包括標準差、β係數、跟蹤誤差等。風險收益綜合指標則包括夏普比率、信息比率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