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介入弱智兒童家庭社會適應問題解析

來源:文萃谷 2.3W

社會工作在20世紀初成為專業學科和專業工作,伴隨着職業化的發展,社會工作理論也在實務中持續豐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社會工作介入弱智兒童家庭社會適應問題解析,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社會工作介入弱智兒童家庭社會適應問題解析

  一、系統理論的主要觀點

系統理論基於對過去的理論吸收精華和反思不足而發展為今天我們所知的理論,以下是主要的理論概念和觀點。

(一)系統理論中的結構

系統理論沿用了“人在情境中”的觀點,注重環境和社會結構的存在及評估。“情境”使人們能夠面對和處理外在世界的各種互動信息,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等。系統理論所重視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有結構的意涵,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微觀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觸和彼此互動的物質環境,它們對個人的因應行為模式有很大的影響,如家庭、學校、社會機構等;中觀是連結微觀與宏觀的中介者,對兩者之間的互動有支援緩衝作用,可以影響個人接觸到的團體、組織、機構或社區,如工會、志願組織、醫院、工作場所等;宏觀則是指個人成長的有關物質、社會、文化、政治等因素,影響微觀和中觀環境的建構和運作。結構的概念提醒社會工作者應該全面掌握案主所在“情境”的微觀、中觀、宏觀環境,進而能規劃合適的介入方法。

二)系統理論中的過程

輸入→ 轉化→ 輸出→ 回饋→ 生存或滅亡

(input) (throughput) (output) (feedback)

圖1 系統輸入與產出(宋麗玉,2002)

如圖1,系統理論關於過程的概念包括輸入、流程、產出、回饋及生存或滅亡。過程之初,系統從環境中獲得資源的輸入,它會把各種資源經過內部加工得以轉化,轉化後除了部分留給系統內使用外,還會輸出給環境或外部其他系統,經由與外在環境的互動後,系統要回收資源和訊息形成反饋,最後在反饋之下,系統要麼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資源而持續運作,要麼無法獲得生存所需的必要資源而終止運作,系統的運作過程是不斷循環的。

(三)系統理論中的行動

Pincus&Minahan在1973年提出了系統理論中代理人系統、案主系統、標的系統和行動系統的概念,如表1所示:

表1 社會工作系統(朱東武,2001)

表中的代理人系統作為案主困境改變的媒介,是實施改變的主要行動者,促進了案主與環境、資源之間的有效互動。案主系統是案主個人及與其有長期接觸的家庭、社區等構成的系統,是社會工作服務的直接受益者。標的系統是為了改變案主目前困境或問題所要完成的目標組成的系統,社會工作者要將與案主相關的系統作為標的系統加以改變,以服務於案主,但標的系統與案主系統不一定完全重合,也可能是案主系統以外的環境系統。行動系統是由那些與社會工作者共同努力、並肩作戰,改變案主境遇的行動者構成的,行動系統與案主或標的系統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

(四)系統理論中的機能

為維持系統的正常運作,需要不斷為系統輸入穩定、完整的信息和資源,讓系統內部靜態的安定現狀和動態的改變成長之間保持平衡,進而系統可以獲得良好的機能,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作最佳調試。系統的機能還表現在其內部各次系統的運作對整個系統的生存或滅亡有着重要影響,因而各次系統互相配合供持才能使整個系統平衡運作。

(五)開放系統和封閉系統

系統可分為開放系統和封閉系統。開放系統是對外部環境的資源保持積極互動的系統,其內部資源、能力與外部環境相互交換,它與外界聯繫密切,也較易從外部獲取新的資源,但可能會開放系統的過分活躍而較難在系統內外建立穩定的支持關係。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相反,與外界保持相互獨立的關係,由具有較強同質性的同類人羣組成,系統內部相互支持的力度很強,但由於與外界之間幾乎隔絕,其內部資源很難與外界資源進行互通有無。開放系統和封閉系統的開放性或封閉性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改變的。

系統理論為社會工作專業提供了實務的理論基礎,基於系統理論的觀點,本文將通過對一個案例的分析,説明系統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二、案例分析

對系統理論的觀點、概念解釋説明之後,本文將以一個具體案例,用系統理論的框架對案例進行分析,使理論與實務相結合,進而更深入的理解系統理論的內涵,以下是案例呈現和具體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紹

武漢市漢陽區鍾家村某社區居委會主任王大媽是一個很熱心的人,她在管理社區日常事物時並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心誠意的關心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最近,在與居民聊天時瞭解到某一居民樓裏的一户居民家出現異常,鄰居經常聽到夫妻吵架或是摔東西的聲音,他家有一個弱智的兒子,並不瞭解身邊發生什麼事也會跟着父母起鬨,造成經常打擾到鄰居的日常生活,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兩個月了。其中一個鄰居還向居委會主任反映説,這一居民家的張女士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經常與陳先生吵架,最近兩人還在鬧離婚。鄰居勸過這對夫妻,但並不見情況有改善。居委會主任王大媽瞭解大致情況後,經常找合適的時間勸説陳先生作為一家之主應該更加寬容,但陳先生雖然表面答應王大媽要控制情緒,擔當男子漢的責任,等王大媽走後仍然和張女士回到原狀。王大媽無奈,向社區中的社工求助。

社工經過與陳先生交談,及與陳家的鄰居的訪談,瞭解到這個家庭的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這是一個一家三口的家庭,陳先生現已53歲,張女士47歲,他們1991年產下一子,兒子出生時這一家和和睦睦,夫妻沒有發現兒子跟正常人有什麼區別。但是到兒子十歲時,夫妻倆發現他的智力比一般10歲兒童的智力相差很遠,不會算術,説話也很遲鈍,兒子學會叫爸爸媽媽也是在5歲,吐字也不清。夫妻覺得異樣,將兒子帶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弱智,這個家庭如遭晴天霹靂。而陳先生90年代在一家工廠上班,但隨時代變遷,工廠狀況每況日下,所得工資微薄;張女士是經人介紹與陳先生相識,在一個食品店工作,工資也不多。夫妻倆視兒子為珍寶,卻不想兒子患有弱智。2000年,陳先生所在工廠由於改遷,他被迫下崗,但與原工廠個別同事保持着聯繫。因學歷不高陳先生找不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開始打零工維持家計,陳先生和張女士一樣,因兒子的狀況心情低落,脾氣也變得暴躁。另外張女士覺得自己在孃家和婆家都沒有面子,孃家人經濟也一般,不能長期接濟張女士,外婆對弱智的孫子仍很疼愛;婆家人對張女士比較嫌棄,張女士經常會因為經濟條件差、陳先生家人沒有絲毫支援在陳先生面前抱怨,二人常吵架,關係變得很緊張,現在已是分牀睡。張女士還會為兒子的“呆呆傻傻”默默流淚。兒子現在已經22歲,多虧張女士的悉心教導,兒子現在能生活自理,也能與人聊很簡單的話題,但在社區裏沒有同齡的朋友,只是跟着爸爸在社區認識一些爸爸那一年齡段的人。兒子適學年齡時夫妻懇求了很多學校,但都不願接收,導致兒子的智力完全沒有適當的發展。周邊鄰居對這一家人很同情,平時夫妻倆顧不過來的時候經常是鄰居幫忙照顧兒子,兒子的出行範圍也被夫妻限制在社區內。而夫妻倆在可以要第二個孩子的年齡時沒有決定再要孩子,因為他們很害怕自己忽略了常人眼裏“不太正常”的親生兒子,正是夫妻倆認為的“常人眼裏的不正常”導致夫妻倆始終不能以正常心態面對生活,他們與外界很少交流,幾乎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外部環境。

(二)對案例的家庭生態系統的分析

根據案例,本文運用系統理論畫出案例中家庭的系統生態圖,如下:

在家庭系統下,社工要緩解陳先生家的困境,就需要分析家庭及與家庭有關的環境系統。人都有社會屬性,不可能孤立的存在,總要與他人形成聯繫,在這聯繫當中個人都有安全、情感、愛的需要,這樣與周圍他人形成熟悉、穩定的關係,構成個人系統;個人出現困境不僅與個人因素有關,而且與其長期生活的外界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對陳先生家庭出現的困境,社工要了解家庭中的成員,更要了解家庭所處的外界環境。

由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提出的弱連接理論指出,在傳統社會,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並與他們形成強連接,互相之間得到了十分穩定但傳播範圍有限的社會認知;同時,還存在另外一種更廣泛但膚淺的社會認知,這種認知是在弱連接裏獲得的。如圖2,陳先生與兒子、自己的母親是強連接,與張女士是弱連接,而與對面鄰居、王大媽則是更弱的連接,與工廠也已沒有關係,同樣可以從圖2看出,張女士及兒子與周圍他人的強弱關係。關係連接的強弱的分析使社工對陳先生及其家人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有了明晰的辨別,通過強弱關係的辨別,社工應當協助陳先生及這一家庭加強或減弱與外界環境的連接,同時還要加強修補家人之間的關係。

(三)對案例的社會系統的分析

學者Benyamin在《社會工作實務:系統取向》一書中將人的環境系統分為六部分:家庭環境、人際交流環境、社區環境、國家環境國際環境和宇宙環境(薛慧平,2006)。案例中,陳先生、張女士、兒子及其他親人是最重要的家庭環境系統;與陳先生家有關的鄰居、朋輩羣體、同事等,還有醫院等正式組織都是這一家庭的人際交流環境;由社會階層、社會機構、社區居委會等構成陳家的社區環境;由政府、行政機構等構成陳家的國家社會環境。

陳先生的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和社會組織是一個系統,相對於社會大系統,它又是一個子系統,與其他子系統之間有聯繫但存在明顯的界限,家庭中的每個成員是家庭系統中的更小系統。陳先生現在跟兒子和自己的母親有着強連接,與妻子有弱連接,而與王大媽也有較弱的來往,他們之間存在很多互動即系統運行過程中的輸入、輸出、回饋等,但陳先生與兒子及其母親之間,妻子與兒子之間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系統,陳先生與妻子之間也是一個惡性封閉系統,這些不對外交流、不願互動的封閉系統對這個家庭是有害而無益的。陳先生與張女士之間長期惡性爭吵,只會讓這個家庭越來越不安定,脱離正常家庭系統。陳先生的家庭困境與環境是有關係的,陳先生無法從外界環境獲得必要幫助,使其有一份穩定適當的工作;陳先生的親人朋友也沒有給予其一定的援助。這些外界環境都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安全感、歸屬感,也沒有滿足家庭成員的情感需要,讓陳先生和張女士無形之中失去自信,不願面對外界環境。

根據學者Benyamin的觀點,本文把案例的分析重點放在這一家庭的家庭環境、人際交流環境和社區環境上,應該強化那些可以強化的弱連接,如組織一次家庭會議,讓陳先生和張女士敞開心扉重新面對家庭困境,緩解夫妻關係;讓陳先生的母親能重新看到張女士的優點,緩解婆媳關係;讓陳先生與其他親人充分溝通,從其他親人那裏獲得一定的支援。實際上,社區也是一個重要的環境,是有效資源的來源之一,社工可以與王大媽一起努力,為陳先生家爭取社區最低生活保障,而與陳先生交情較深的`社區朋友則可以提供一定的同輩支持。而在國家、社會層面,社工應該鏈接其他社會組織,爭取相關社會組織對陳先生家的幫助和支持;同時要重視一些社會政策、法律對陳先生家權益的有效維護。

(四)社會工作運用系統理論介入方法的分析

系統理論運用於社會工作,將案主的系統分為四部分。

案例中,代理人系統就是社會工作者及社會工作機構,針對兒子弱智的情況,社工還需要請特殊兒童學校的教師加入代理人系統,促進兒子智力的改善;案主

系統是整個家庭,這個家庭因為兒子弱智的原因有了自卑、排斥社會融入的社會心理,家庭成員之間交流少,從而形成相對封閉的家庭系統。社工應該幫助家庭成員之間真誠溝通,利用社區有利資源如王大媽及鄰居,鼓勵陳家人能走出家庭,以陽光心態融入社區活動,借社區平台多參與外界活動;而對於已22歲的弱智兒子缺少朋友、缺少智力啟發的教育問題,現在做出改變也許成效不大,但為弱智兒子的日常生活做一些改善很有必要,社工需要調動特殊學校的資源,讓學校的老師能改變兒子交到更多的同齡朋友,使兒子能較易與除父母、外婆以外的其他人建立聯繫,逐漸適應社會化的人際溝通。

案例中的標的系統可以建立近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應將陳先生沒有穩定工作作為近期目標,社工應充分發揮陳先生本身具有的技能,結合社區、社會組織的資源集中解決陳先生的工作問題,為陳先生找到合適的工作,使陳家經濟緊張狀況稍微緩解;同時要將陳先生與張女士的夫妻關係、親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作為長期目標,勸導夫妻倆及其他親人為有一個和睦温暖的家要學會寬容和理解,家人之間多一些溝通,才能使陳家擁有一個安全和諧的家。

案例中的行動系統包括陳先生、張女士及兒子、陳先生的近親、特殊學校及老師、外婆、奶奶、居委會及其主任王大媽、社會組織及公益機構等。陳先生對整個家庭的好轉有重要作用,應該作為家庭的主要行動者,在同輩羣體支持及社工提供工作信息的協助下,積極主動接受生活,利用自己的技能走出家庭努力找到適當、穩定的工作。陳先生要對兒子弱智的情況懷有積極態度,帶動張女士一起讓兒子與特殊學校的老師同學接觸,改善兒子的智力及人際交流,社工也應説服學校以寬容的態度接納弱智兒子,加強其與外界的接觸。社工還應鼓動奶奶重新看待張女士,重新對待陳先生的家庭,讓奶奶在親人中能起到表率作用,使其他重要親人也能重新對待陳家。社工及社工機構還應為陳先生爭取社區的低保,調動社區及社區居民積極性,主動邀請陳家參加社區舉辦的活動。而在社會環境上,社會工作者扮演的是鏈接者、倡導者的角色,應該倡到社會對如同陳家一樣的家庭的關愛和幫助,同時呼籲地方政府在社會政策的制定上能夠充分考慮資源的合理分配,地方政府在面對如同陳家境遇一樣的家庭時,應在政策上多一點寬容和傾斜。

  三、系統理論的優勢和侷限

系統理論作為社會工作實務中比較實用的理論,它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但理論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有其優點,也有其需要改善的缺點。

(一)系統理論的優勢

1、系統理論經過不斷的發展成為社會工作普遍運用的理論,相對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發展脈絡下的心理取向的理論,它注重的是個人所處的環境,着重改變個人自身系統和其有緊密關聯的其他系統。

2、系統理論中各個次系統是相互影響的,因此注重次系統之間的平衡運作,它們之間如果能保持互惠和有效連結,則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在一定條件下通過系統資源的整合可以創造出新的資源,使得社會工作輸送的社會服務及社會福利能夠及時地讓案主受惠,緩解案主困境,而次系統互動過程中的信息、方案、資源的整合和協調是社會工作者運用系統理論進行介入時的重要議題。

3、系統理論為社會工作實務提供了分析的理論框架,讓社會工作者面對案主及其環境時有相對明確的介入方向,理論中的四個系統的劃分使工作者首先可以從這四個系統的介入開始。

4、系統理論最重要的優勢在於它有包容性,它不排斥其他任何相關理論的觀點,並可以與其他理論相互融合,最大限度的為案主爭取較完整的資源,解決案主問題。在面對案主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各層面的問題時,系統理論不但會吸收心理、認知、行為方面的理論知識,同時還納入家庭、團體、社區資源,進一步從社會福利組織與服務、社會政策、社會立法等層面豐富自身的理論框架和實務策略。

(二)系統理論的侷限

1、系統理論傾向於系統環境的宏觀議題,對局部的認知行為和情緒心理有所忽略,所以需要結合其他相關理論,實現局部問題的解決。

2、系統理論是描述性理論而非解釋性理論,雖然指出需要建立不同的行動系統、標的系統,但不能解釋這些系統之間可以產生互動的真正原因,很難提供明確的解決策略。系統理論中包含的回饋概念,它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導致整個系統更加快速的失衡,這是系統理論所不能預期的。

3、由於系統理論有借用其他科學或社會科學的專有名詞,對社會工作者來説可能較難徹底理解。它所包含的其他各種理論觀點也過於廣泛,社會工作者在實際運用上可能遭遇無法找到切合個案特殊情況的困境或者不同社會工作者對這些理論觀點理解不同,也造成了實務過程的迥異(Leigninger,1978;Payne,1997)。

4、宋麗玉認為,“系統觀點在整體和平衡的假定上,似乎有偏向功能取向和立場的”,它所強調的“維穩”核心體現了這一點,為了實現大系統獲得生存的目標,各個次系統就需要配合這個目標。而基變觀點對“維穩”系統持批判態度,認為系統理論主張的系統維持實際是向現實妥協的策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結構不平等的問題。另外,資源分配不均的不公平社會制度是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有突出成效的改善的,這讓運用系統理論的社會工作者不知如何處理現實與理念之間的矛盾,是從家庭系統功能的重建着手還是從個人認知行為的改變介入呢?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四、理論總結

我國是一個極其重視家庭關係的國家,一個家庭的和睦建設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家人重視家庭的親密聯結和穩定發展,我國也是一個整體性、系統性很強的社會大系統,當家庭出現問題或困境時,在這種社會大系統背景下是比較容易在家庭、各種社會組織機構、政府組織中找到資源和支持,並建立援助系統的。同時,我國政府部門追求社會安定團結,期望在現行社會制度能穩定發展的情況下有序地改善民生,而系統理論的觀點與我國國情在一定意義上不謀而合,它在我國是比較適用的。

儘管系統理論有其不足之處和難以解釋的觀點,但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工作理論,不僅是系統理論,社會工作的其他理論是會隨着實務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的。因此,在現有的社會工作理論的基礎上,社會工作者應該將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互通有無,促進理論和實務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 深圳市龍華新區啟明星社工服務中心的社工潘璐

  參考文獻:

宋麗玉等.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M].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薛慧平.2006.解構、兩難、新移民——以社會工作理論之生態系統理論觀點取向試析[J].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

Benyamin Vhetkow-Yanoov.2001.《社會工作實務:系統取向》(第二版)江佩玲、潘美英翻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東武 .2001.社會工作系統理論及其運用[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01).

王慧君、曾華源、黃維憲.1985.《社會個案工作》[M].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卓彩琴.2013.生態系統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的發展及展望[J].江海學刊.

樑瑩.2013.優勢視角與系統理論:社會工作的兩種視角[J].學海.

Leigninger,R.D.(1978)em Theory,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5,446-466.

Payne,M.(1997)rn social work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 Ed.)Chicago,IL:Lyceum Books Inc.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