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銀行從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必考點

來源:文萃谷 3.04W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範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接下來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年銀行從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必考點,希望對大家考試有所幫助。

2017年銀行從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必考點

 考點:宏觀經濟

1.宏觀經濟發展目標及其衡量指標宏觀經濟發展四大目標: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

四大目標對應的衡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國際收支。

①GDP是衡量一國(或地區)整體經濟狀況的主要指標,GDP增長率是反映一定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變化程度的動態指標。

②失業率是指勞動力人口(年齡在16歲以上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的全體)中失業人數所佔的百分比。我國統計部門公佈的失業率為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從業人數+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

③通貨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平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普遍地上漲。常用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國內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使用最多、最普遍。

④國際收支平衡是指國際收支差額處於一個相對合理的範圍內,既無鉅額的國際收支赤字,又無鉅額的國際收支盈餘。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其中經常項目包括貿易收支、勞務收支和單方面轉移,是最具綜合性的對外貿易指標。資本項目包括直接投資、政府和銀行的貸款及企業信貸等。貿易收支是國際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

2.經濟週期

經濟週期是指經濟處於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週期性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

 考點:經濟結構

1.產業結構

國民經濟可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產業: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2.消費投資結構

從支出角度來看,GDP由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大部分構成。消費包括私人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私人購房包含在投資的固定資本形成中,不包含在私人消費中)。投資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含房地產和非房地產投資)和存貨增加兩部分。淨出口是出口額減去進口額形成的差額。

 考點: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範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問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全球化相互促進,推動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以及由此導致的金融全球化,必然引起為經濟發展服務的銀行的全球化,並由此對銀行帶來巨大影響。

考點:金融市場的功能

金融市場的功能包括貨幣資金融通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風險分散與風險管理功能(主要分散投資於單一金融資產面臨的非系統性風險)、經濟調節功能和定價功能。

 考點:金融市場的種類

①按金融工具的期限劃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②按具體的交易工具類型劃分:債券市場、票據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黃金市場、保險市場等。

③按交易的階段劃分:發行市場(也稱初級市場或一級市場)、流通市場(也稱二級市場)。

④按交割時間劃分:現貨市場、期貨市場。

⑤按交易場所劃分:場內交易市場、場外交易市場。

 考點:我國的金融市場

①貨幣市場:依託同業拆借市場的債券回購業務獲准開展,同業拆借市場與票據市場一起構成我國的貨幣市場,成為金融機構管理流動性和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平台。

②資本市場: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債券和股票等證券產品為主體、場外交易市場與交易所市場並存的資本市場。

③其他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1994年4月)、上海黃金交易所(2002年10月)、商品期貨市場(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目前已有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2006年9月);自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我國保險業獲得了快速發展,現已形成多種中外資保險機構並存的保險市場體系。

  考點:金融市場發展對銀行的影響

(1)金融市場發展對銀行的促進作用

首先,銀行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在很多方面直接促進銀行的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其次.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能為銀行提供大量的風險管理工具,提高其風險管理水平;再次,金融市場的發展為商業銀行的客户評價及風險度量提供了參考標準;最後,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為銀行創造和培養良好的優質客户。

(2)金融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挑戰

第一,隨着銀行參與金融市場程度的不斷加深,金融市場波動對銀行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會不斷加大,銀行經營管理特別是風險管理難度越來越大;第二,金融市場會放大商業銀行的風險事件;第三,大量儲蓄者將資金投資於資本市場,會減少銀行的.資金來源,同時大量優質企業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會減少在銀行的貸款,造成銀行優質客户的流失。

 考點:金融工具

1.基本概念

金融工具是用來證明融資雙方權利義務的條約。

2.金融工具的種類

①按期限長短劃分:短期金融工具(如商業票據、短期國庫券、銀行承兑匯票、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回購協議等)和長期金融工具(如股票、企業債券、長期國債等)。

②按融資方式劃分:直接融資工具(如政府、企業發行的國庫券、企業債券、商業票據等)與間接融資工具(如銀行債券、銀行承兑匯票、可轉讓大額存單、人壽保險單等)。

③按投資者所擁有的權利劃分:債權工具(如企業債、國債、金融債)、股權工具(如股票)、混合工具(如可轉換公司債券、證券投資基金)。

④按金融工具的職能劃分:投資籌資類工具(如股票、債券)、支付類工具(如票據)、保值投機類工具(如期權、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

  考點:貨幣政策目標

貨幣政策目標包括最終目標、中介目標、操作目標。

①最終目標:同國民經濟發展總體目標,即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規定,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②操作目標: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是基礎貨幣。基礎貨幣,也稱高能貨幣,具有使貨幣總量成倍擴張或收縮能力的貨幣,由金融機構存入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流通中的現金、金融機構的庫存現金構成。

③中介目標: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貨幣供應量,一般所説的貨幣供應量是指M2,即廣義貨幣。現階段,我國按流動性不同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

M。=流通中現金

M1=M。+企業單位活期存款+農村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銀行卡項上的個人人民幣活期儲蓄存款

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單位定期存款+證券公司保證金存款+其他存款

M1被稱為狹義貨幣,是現實購買力;M2被稱為廣義貨幣;M2與M1之差被稱為準貨幣,是潛在購買力。

 考點:貨幣政策工具

(1)公開市場業務

當中央銀行需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可利用公開市場操作買人證券,增加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通過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創造功能,最終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多倍增加。相反,當央行需減少貨幣供應量時,可進行反向操作。

(2)存款準備金

存款準備金分為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當中央銀行需減少貨幣供應量時,可以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需上繳央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增加,可直接運用的超額準備金減少,商業銀行的可用資金減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貸款或投資下降,引起存款的數量收縮,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

2004年開始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商業銀行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與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狀況等指標掛鈎。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貸款比例越高,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就越高。

(3)再貸款與再貼現

①再貸款是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是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再貸款用以解決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處置金融風險和有特定目的貸款的需要。

②中央銀行調整再貼現率的作用機制是: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會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成本,降低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的意願,如果準備金不足,商業銀行只能收縮對客户的貸款和投資規模,進而減少市場貨幣供應量。

(4)利率政策

利率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分為:市場利率、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即期利率與遠期利率。

中國人民銀行可採用的利率工具有: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再貸款利率、再貼現利率、存款準備金利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調整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制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範圍;制定相關政策對各類利率結構和檔次進行調整等。

(5)匯率政策

按照不同的標準,匯率可以分為:基本匯率與套算匯率;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雙邊匯率和有效匯率。

央行的匯率政策主要有:選擇相應的匯率制度、確定適當的匯率水平、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其中選擇匯率制度是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

(6)窗口指導

中央銀行利用自己的地位與聲望,使用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向金融機構通報金融形勢,説明中央銀行意圖,勸其採取某些相應的措施,貫徹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作為一項貨幣政策工具,雖然僅是一種指導,不具法律效力,但發展到今天,已是一種強制性手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