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來源:文萃谷 1.25W

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感受道德審美

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意味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工具,而且是用以達到目的的工具,因而工具性實際是強調課程功能和教學目的的。人們使用語言來進行思維,通過交流表達情感,還能造成預期的行為事實。語文的人文性指的是語文學習過程中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尊重生命價值和人的文化多樣性,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語文教育的實踐主體是人,是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是教師與學生跟文本之間的交流。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從與教師的交流中獲得情感支持,在紮紮實實的練習中同時感受情感薰陶和道德審美。這是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注重健全學生人格的教育。

二、語文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縱深推進,課堂教學備受重視和研究,優效性教學成了廣大教師的追求。然而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仍存在着這樣的問題:課堂教學行為隨意、盲目,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認為優質高效就是40分鐘老師傳授的知識多,“滿堂灌”的情況依然存在。教學方式單一,忽視了學生存在視覺型、聽覺型等學習方式的差異。優效的教學方式包含目標的優效設置、過程的優效組織及效果的優效達成。目標的優效設置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方式、個性差異;效果的優效達成並非指40分鐘老師傳授的知識多,而是學生對知識能力生成度高;過程的優效組織關鍵以學生為主體,想方設法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動”起來,真正把“講堂”變成“學堂”。

三、實施多層次多樣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只有當人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才會竭盡全力去發現、去探究、去學習。學習語文也是一樣的,只有當學生對語文這一學科產生了興趣,才能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記憶力、想象力等調動到最大限度。若單純用枯燥乏味的授課方式,肯定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實際上,語文教學難就難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年來的教學模式,固定了老師的授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都認為語文只是單純對課文進行大致的概括、劃分段落、總結大意、提出中心思想等等,這樣對語文教學十分不利,那我們怎麼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呢?利用多層次、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課文導入。個人認為課文導入是很關鍵的,一個好的課文導入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和關注,在他們對課文有了好奇心,有了想讀下去、想學下去、想了解下去的慾望後,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而導入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如用故事、童話、傳説、寓言等方式導入。

四、語文教學中注意閲讀素材的積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既需要大量的語言素材的積澱,也需要個人語言思維能力的輔助。特別是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進程中,培養語言思維能力佔據着更重要的地位。傳統的閲讀教學特點是“圈養式”,教學內容控制在極其有限的篇目裏,學生視野狹窄。這樣的閲讀很難轉化成個人的需要,學生必然不會將閲讀轉化為自己語言表達的內需。所以我們的閲讀教學應該實行“放養式”,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利用書籍、刊物、報紙來增加閲讀量幫助學生提高閲讀分析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完成這一教學目標,首先就要科學安排閲讀內容,做好語言表達的積累工作。趣味性和實用性應成為閲讀內容安排的兩大原則,趣味性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知識接受心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實用性則是為了語言實踐活動而服務的。同時,閲讀內容最好具備一定的時代氣息,儘量做到新鮮有趣。閲讀文本可以包含社會熱點、人文動向、名人名言等內容。

總之,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的新型教學模式。以講析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把學生當成純粹的“聽客”或“看客”,其結果必然會消磨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師者要善於設計問題供學生探究,變“餵食法”為“覓食法”。布魯姆説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就不能成為一種藝術了。”把原先一問一答變成互問互答,變成討論中理解,我們老師要在認真傾聽中善於發現,從學生討論中、回答中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我們採取相應策略,調整教學安排。這個合作,是師生的合作。

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篇2]

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是指導我們語文教師現階段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其根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為氛圍,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圍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的而又奮發進取的氛圍中展現生命活力。

《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