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來源:文萃谷 1.26W

歷史教學應儘可能還原歷史、再現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重視證據, 將憑證據説話貫穿於敍述歷史事件、分析歷史現象、品評歷史人物等教學的每一個細節。讓學生知道一切憑證據説話,有多少證據説多少話。然而,當前歷史教學中教師信口開河的現象屢見不鮮,以至於2017年長春歷史教學評優的評委老任觀摩比賽後大聲疾呼求真、求實是歷史教學的底線。筆者試圖通過剖析自身教學中想當然的典型案例,找出根源,為根治“想當然”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近日我在一堂家常課中講述張衡和地動儀時,突然有學生A問道:“老師,地動儀還在麼?”我頓時一怔,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這個問題,自己也沒想過這個問題。我暗自思量,地動儀應該還在吧,否則書上怎麼會有插圖。於是我十分肯定地説:“當然有了。”這時有學生B插話:“怎麼問出這麼沒質量的問題?地動儀當然有,我想肯定在博物館裏。”緊接着,又有學生問道:“老師,地動儀能測汶川大地震麼?”我又是一怔,既然教材説地動儀能準確測地震,那麼測汶川地震也是沒問題的。於是,我告訴這個學生用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可以測5·12汶川地震的。

課後,我並沒有想許多,我覺得自己的推斷是準確的。然而,幾天之後觀摩了 紀連海老師在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2017年年會上的公開課《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的城市經濟》,感觸頗深。紀老師自始至終都引導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歷史信息,用史料闡述歷史。為了説明《清明上河圖》時至今日還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他列舉了以該圖為背景的傢俱、火花、撲克。為了證明《清明上河圖》是研究數學史的重要史料,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趙太丞家藥鋪櫃枱上的一把十五檔的穿檔算盤。為了證明宋代造船技術的高超,他列舉了《清明上河圖》中船的釘接榫合結構,並且將其與同時代的歐洲造船術進行比較。在這堂課中,幾乎所有的歷史都有史料為證,有圖片史料,有文獻史料。紀老師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孤證不立的意識。例如,在講述北宋廢除晨鐘暮鼓制度,建立夜市時,紀老師不僅引導學生從圖片中找到證據,還呈現了兩段文獻史料加以證明。最令我感慨的是紀老師與一名學生的對話。紀老師問:“你怎麼知道這家店是賣藥的?”學生説老師先前説過。紀老師追問道:“哦,剛才我是説過,那你自己觀察圖片,判斷該店是否就是賣藥的?”我覺得紀老師的追問太精彩了,他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認識教師不是權威,教師説的歷史未必就是真實的歷史,因為歷史來自於證據,證據來自於史料,史料才是瞭解史實的依據。總而言之,紀老師這堂課自始至終培養學生用“證據”説話,養成學生“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史學意識和學史方法。

紀老師言必有據的嚴謹教學令我十分愧疚。我開始懷疑自己先前那堂課回答學生問題的答案是否正確。查閲了相關資料之後,我大吃一驚,原來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由於時間久遠,早已損毀,歷史教科書上的圖片是後人製作的復原模型,因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已不復存在,也不可能如學生B猜想大概是在博物館,也更沒有測汶川地震的可能。由於我本人的想當然,在沒有考證的情況下隨意回答學生,造成了一錯再錯。

歷史教學的想當然不僅違背史學基本理念,也背離了“二期課改”注重學生證據意識培養的教學目標。眾所周知,求真求實是歷史教學的底線,就是要求教

學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真實,不能在史實方面出現解釋性錯誤,不能出現錯誤性的理解。山昌嶺老師在《處理好史證、史實、史論的關係》一文中指出:“證”是客觀史實的呈現或對客觀史實的描述,是認知的基礎。離開了“證”,一切的“史”和“論”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所以,教師想當然的表述不僅容易造成史實錯誤,也必然導致歷史結論的錯誤。更為嚴重的是,在教師的影響下,學生也開始想當然,從而逐漸養成了主觀臆斷的錯誤思維方式。學生B的插話就是明顯的例證。

教學想當然,一方面反映了教師自身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教師怕丟面子的掩飾。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師自身史學素養不高,證據意識淡薄,在日常教學中自然也就忽略了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反思自己以往的備課和教學,我往往只是告訴學生歷史是這樣的,不是那樣的,卻幾乎從不告訴學生是怎麼知道這些歷史的,還有什麼未知。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怎麼會有助於教師自身養成言之有據,言必依據的思維品質,更不可能具備史料(證據)教學的能力。所以,當遇到知識盲點的時候,教師自然就會想當然。久而久之,想當然就成為一種習慣。

根治教學中的想當然,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對什麼是歷史有正確的認識。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本身,教師才能準確闡述歷史,解讀歷史。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專業理論學習,提高史學基本素養。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必須認識歷史是一種解釋,不是一種敍述,因為歷史來自於證據,證據來自於史料。歷史既然是由證據而來,同樣也可由證據而被修改,所以,歷史不是封閉的、不容置辯的定論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可供討論的、可以不斷更新延展的領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現,只要從新的視角觀察,歷史就會有與已往不同的解釋。其次,教師還要加強知識儲備,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樣才能在面對學生的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時,不至於捉襟見肘。如果遇到自己不會的問題,也不要故意繞彎子,為保持顏面而不懂裝懂。如果坦誠地把自己的不足顯示出來,然後與學生一起解決問題,反而會贏得學生的信賴。再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史學思維。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證據意識,而且可以逐漸剔除教師自身想當然的習慣思維。教師要幫助學生從各類史料中提取信息,甄別信息的真偽,還要引導學生認識資料作者由於處境、感受、動機會影響他的思想與表達,從而造成史料的失真。最後,教師還須加強經常性的反思,發現問題後,分析原因,思考改進的途徑和方法,並在實踐中調整和完善。做到上述幾點,教學想當然就將不復存在,求真求實的教學風格也將逐步形成。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