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方案3篇[集合]

來源:文萃谷 1.11W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緻的方案准備工作,方案是有很強可操作性的書面計劃。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實施方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施方案3篇[集合]

實施方案 篇1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科目,是每個高中學生必修課程之一。它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的學習生活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的學習過程。研究性學習課程強調通過學生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程開設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要求學生全員、全過程參加研究性學習課程。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原則

1.主體性原則。

本課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從選題、設計、研究、實踐至結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併力求讓學生通過這一實踐培養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學生主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主要起組織、支持、指導和考評的作用,目的在於調動所有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創造力。

2.問題性原則。

本課程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閲讀、理解、記憶、掌握,而是指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引向實際,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角度沿着發現問題、選擇問題、探索問題最後到解決問題的軌跡進行研究,不僅使解決問題有所突破和創新,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3.前瞻性原則。

本課程不僅在指導思想上突出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即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獲得親自進行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的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溝通與合作,並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支撐,而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前沿性、尖端性的命題,從而促使學生在一定的制高點上學習、思考和探究問題。

4.開放性原則。

本課程在學習研究專題的確定、研究過程的操作、研究方法的運用、聘請專家的選擇、結果的表達以及研究時間、地點的.安排等方面,均有相當大的靈活性,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為學習者、指導者潛能的發揮留有充分的餘地。同時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一種開放性思維。在課題研究中,學生研究的問題各不相同,每一個問題由於所獲取的資料不同,對資料的分析處理不同,其結果會有很大的區別。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已不可能。因此學生沒有了思想的束縛,完全可以在自己負責的研究領域中任思緒自由馳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

5.整體性原則。

本課程以現有知識的綜合運用為重點,鼓勵學生嘗試打開各學科知識之間的通道,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繫。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對於信息的分析、綜合、交流的能力,多渠道獲取信息與資料的能力,自主地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力量的社會實踐能力。

同時,本課程強調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的整合協調,特別是對學校師資力量的組織和協調。

6.社會性原則。

本課程注重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課題。同時,注意開發社區資源,利用社會力量,加強和充實研究性學習課程指導教師的力量。

7.實踐性原則。

本課程注意到學生在積累和綜合各類間接經驗的同時,注重為學生提供直接經驗,並在探究性實踐中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能力,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和機會。

8.全程性原則。

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重視全程管理。以學生主題研究性學習過程為基本線索,從選題到設計到實施研究,最後到結題都注意把握學生研究情況,跟蹤分析,及時指導,最後進行考核評價並給予學分。

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操作要則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進入問題情景階段、實驗體驗階段、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具體實施的流程圖如下:

總結經驗,表彰先進,評定學分

成果答辯,年級報告會

整理分析,撰寫報告

科普輔導,動員佈置

指導選題,初擬方案

班級交流,教師初審

組建小組,制定方案

開題報告,方案評審

實施研究,教師監控

中期報告,示範指導

以上三個階段原則上都應以課內、課外相結合完成。一般第一和第三階段側重在課堂上完成,而第二階段側重在課餘完成,所用時間根據研究的課題和研究進程,採用分散、連續的常規性安排和臨時性調整相結合。各階段具體實施要求如下:

1.動員佈置,提高認識。

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共同學習教育部關於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統一認識,組織校內各方面的師資力量,協調行動。

第二,分年級進行動員,講明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意義和實施方法,以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誘發探究動機。

第三,聘請校內外有關專家來校作關於科學研究方法的輔導報告,使學生基本瞭解研究性學習的研究程序、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

2.指導選題,確定課題。

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提出建議,也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思考意向以及就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提出課題。教師從學生選題、立題到設計予以開拓性指導,最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在此過程中可體現學生知識儲存和掌握社會發展背景的程度。

3.班級交流,教師初審。

研究課程的名稱在班級交流,並由校研究性學習課程課題指導小組教師進行初審,要求是:課題名稱思路切合實際並且無明顯的科學性錯誤。教師初審時可對課題的確定性的含義從科學性、實踐性、邏輯性、可行性等角度提出商榷性建議。

4.組建課題組,制定研究方案。

經過班級交流、教師初審後,學生自己協商後做出選擇,並自由結合組成課題組。課題組的建構必須堅持學生自主性原則,教師在人員安排上應在尊重學生意願的前提下,提出改動或補充建議。

研究方案應包括對課題內涵的界定、研究依據、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本課題研究特點與突破點、研究意義、研究目的、研究內容、成果形式、研究過程與步驟以及課題組成員和顧問、指導教師等,學校可通過頒發“研究方案”,以此為導向,幫助學生整理研究思路;同時也可就具體內容如內涵界定、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等一些主要問題的研究和論文的撰寫,根據學生的要求進行必要的指導,當然也可由學生自主邀請校外專家進行指導。

5.開題報告、方案論證和評審。

首先以班級為單位舉行開題報告會,相互交流、切磋、啟發。在此基礎上可由學生推薦出3—4份較為優秀的方案即具有超前性、清晰性、實踐性、可行性等特點的方案參加全年級開題報告暨評審會。年級主持的開題報告暨評審會是研究性學習課程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年級組可聘請校內外專家組成“專家小組”參加論證和評審會。專家評審主要依據“課題設計方案評審表”的細目進行課題論證、評審,最後由專家小組對各小組研究方案寫出評定意見並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6.實施研究,教師調控管理。

學生個人或小組在研究方案通過後即開始運作,利用可能的時間、空間,在校內外按課題要求運用搜集和整理資料、參觀調查、實地考查、實驗、電腦信息的蒐集與儲存、聘請校內外顧問和指導教師講座等手段。在此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通過各組填寫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課題研究管理、評價量表,及時掌握研究情況,並在研究進程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另一方面,教師對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方面給予指導。

7.中期小結,示範指導。

在課題研究的中期,要求各課題小組填寫課題研究中期報告表,同時以年級為單位,組織開展得較好的幾個小組舉行中期報告會,總結經驗,示範指導,推動全局。

8.整理資料,分析研討,撰寫報告。

各小組(或個人)經過課題研究,在通過多種手段獲取大量的文字信息資料、電子信息資料以及實驗中所得數據的基礎上,必須依據課題方案,對所獲信息進行篩選、歸類、綜合、分析、提煉,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昇華為某些結論或研製為某種成品。據此,各小組或個人撰寫研究報告或調查報告。

應該説,這是整個研究的關鍵環節,教師(含校外指導教師)工作須深入細緻,不僅在具體科學知識方面進行指導,而且在科學精神和態度、資料整理和加工、思維程序和方法乃至成果表達、報告撰寫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指導。

9.研究成果答辯,組織年級報告會。

學生最終的研究成果需在班內進行成果答辯,在此基礎上由班級推薦向全年級學生、教師和家長舉行研究報告會,也可由同類型課題研究組織交流和討論,使彼此間的認知和思維相互撞擊,從而使每一個學生在知識領域更加開拓,科學精神得到啟迪,思維空間更加激活,探究熱情得到增強,情感體驗得到提升。應該説,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必要組成部分。

10.總結經驗,表彰先進,評定學分。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必修課之一,必須對每一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態度和成績予以評定,以學分形式予以激勵;同時就研究性課程開展情況予以總結,對成績較為突出的小組、個人以及指導老師和校外顧問予以表彰和獎勵。

三、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開設方案

年段 項目 高一年級 高二年級 高三年級

課程進程設計:

注重對生活和社會問題的觀察,學會選題、立題,開展初步研究

圍繞某一領域的課題進行研究和探索,掌握開展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引導學生按個人發展方向進行綜合研究

課程內容設計:

側重於人文教育、科學教育

注重社會領域、自然領域的問題

綜合問題的研究與學習

課程達成目標:

感知基本的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科學研究方法,適應研究性學習

能按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進行研究性學習,具有較強的問題探究能力

具備開展綜合性問題的研究能力,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

課程研究方式:

以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為主

以實驗研究法、思辯研究法為主

以假設論證,構建模型的研究方法為主。

四、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

從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特徵來看,其教學不可能按某一固定的模式進行,根據我校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探索與實踐,總結概括出了基於實驗法為主的研究性學習、基於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法為主的研究性學習和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為主的研究性學習。

基於學生實驗的研究性學習 基於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的研究性學習 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

實施方案 篇2

為進一步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全面提高綠化水平,努力改善我區生態環境。根據全市30萬畝環城森林綠化工程的總體要求,結合我區造林綠化工作實際,特制定河東區環城森林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以生態環境建設為目標,努力擴大全區林地總量,提高森林覆蓋率。以環城主幹林帶綠化為骨架,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建設楊樹速生豐產林,增加農民收入為主體,以科技推廣和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為動力,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總體方案

1、環城主幹林帶規劃路線:

高速公路河西段→(河山段)→傅莊段→(河山段高速公路出入口)→新286國道→湯莊中店子→大柱山→李家莊→王家莊→侯莊村南→黑墩→溝角→武河堤→武河閘→大河西堤→大河路

2、其他重點路線:

大河路、新286國道、燕河、小東總乾渠。

3.綠化標準:

(1)環城主幹林帶兩側林帶各100米。

(2)燕河、小東總乾渠兩側林帶各50米。

(3)林帶植樹以107楊樹為主,株行距3×4米,高壓線底栽植經濟林。

(4)沿途企業、工商門頭、村莊空閒地栽植綠化苗木。

4、綠化任務:

全區造林總任務為2.2萬畝,重點植樹任務為1.45萬畝(具體任務見分解表)。

三、實施步驟

1、界溝開挖:9月20日以前完成界溝開挖任務,界溝以內不得種植小麥

2、土地調整和林地權屬界定:10月25日前各街道辦事處完成轄區內的土地調整和林地權屬界定工作。

3、整地挖穴:10月31日前完成整地挖穴任務

4、植樹階段:11月5日至11月30日前完成植樹任務。

5、檢查驗收:20xx年5月份驗收植樹成活率,11月份驗收植樹保存率。

四、技術措施

1、良種壯苗。主栽品種為I--107楊。苗木要求:苗木粗壯,勻稱,木質化程度高,根系完整,具有充實而飽滿的頂芽,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的當年生一級苗或二年生苗。苗木胸徑2釐米以上,苗高3米以上,根幅40--60釐米。

2、細緻整地。有水澆條件的要求挖寬深各1米的條帶,其他地段挖1米見方的大穴。

3、深栽埋實。深栽要求80釐米以上,深栽後埋實,並大水漫灌。

五、組織措施

1、完善林業各項政策,提高造林綠化積極性。區委、區政府決定,環城森林綠化工程中重點植樹任務(見附表)所需苗木,由區裏無償提供。各街道辦事處要繼續深化林業改革,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完善拍賣、承包、股份合作等各項林業政策,鼓勵企業、個人投資興辦綠色產業。

2、堅持科技興林,嚴格標準質量。大力推廣科學造林,做到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嚴把苗木質量關,嚴格按技術規程辦事。大力推廣楊樹良種及條帶栽植技術,提高植樹成活率。新植苗木成活保存率要達到90%以上。

3、強化林木管護,鞏固綠化成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標語等宣傳工具和宣傳形式,加大對《森林法》等林業法規的宣傳,提高人們依法治林和愛林護林意識。要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行林木採伐限額制度,嚴厲打擊人為毀壞新植幼樹、亂砍濫伐等破壞林木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鞏固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確保全區林木資源的可持續增長。

4、加強領導,嚴格獎懲。要切實加強領導,把造林綠化列為“一把手”工程,按照林業規劃,認真落實綠化目標責任制,把任務量化到村、責任到人。領導小組成員要按照分工範圍,各負其責。對今秋明春的造林綠化工作,區政府將組織有關部門,分春秋兩次檢查驗收成活率和保存率,驗收結果列入各街道辦事處農業考核內容。對保質保量按期完成重點植樹任務並經驗收合格的按100元/畝的標準予以獎勵。對完不成重點任務的街道辦事處,林業考核不得分,年終不得評為農業先進單位,對主要負責人全區通報批評,並限期完成任務。

實施方案 篇3

一、課程名稱:雕刻

 二、講課對象:

 三、授課教師:

四、指導思想

“雕刻”是以各種不同材料雕刻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掌握知識與技能,雕刻藝術的內容極為豐富,從中瞭解我國的飲食文化和雕刻工藝,及雕刻知識和各種雕刻技藝,受到藝術的薰陶,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雕刻藝術作為一種造型藝術,運用雕、刻、琢、磨、鑽等方法制作出具有實用性、裝飾性和欣賞性的藝術作品。根據雕刻材質不同,可分為石雕、木雕、竹雕、磚雕、角雕、牙雕、核雕、食品雕刻等;根據雕刻形式不同,可分為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雕刻一般要經過構思、選料、雕刻、修整、美化等步驟。

在食品雕刻中使學生基本掌握基本雕刻手法和基本雕刻刀法,為以後自主研究石刻、磚刻,角刻等提供了可以借籤的經驗。雕刻是常見的勞動技能,讓學生喜歡雕刻。

五、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了解雕刻 的歷史起源,雕刻是傳統藝術之一。有悠久的歷史是祖國文藝百草園中的一朵奇葩。

2、技能目標:通過學生自足學習和老師必要引導,基本掌握雕刻常用章法與刀法。

3、情感目標:通過綜合實踐課,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認真、細緻的良好作業習慣,熱愛祖國文化藝術的良好情感,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想象能力與表現能力。

 六、教學內容

1、雕刻的釋義。

2、雕刻的發展及起源。

3、雕刻工藝的基本要求和技術要領。

4、雕刻的種類及用具。

5、雕刻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七、實現手段、教學方法

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

1、在教學方法中運用“講解—示範—模仿”讓學生通過觀察:模仿 教師示範演示動作、掌握基礎知識和操作原理。

2、“自學—發現”學生通過自學,發現其中知識技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糾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勇於實踐的精神。便於學生學習方法。

3、在方法上也可採用分析、啟發、探究、實踐的方法。“指導—實踐”。指導學生看、想、做、動手、動腦相結合,突出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努力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突出勞技課特點,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勞動實踐,有利於學生掌握勞動技術與技能,有利於鍛鍊學生意志,有助於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正確勞動觀念。

教學重點依據教學內容,利用學校電腦室,讓學生帶着問題與疑問上網查資料。瞭解雕刻歷史與起源、印文章法、看課文“自學—發現”的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自學發現其中的知識、技能、奧妙。掌握操作要領,懂得操作一般步驟。

教育難點突破有賴於學生實踐操作“聽到的易忘記,看過的記得牢,做過了才能學會”。在實踐中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運用現場演示講解,用課件製作教學手段。學生根據現有水平靈活運用,發揮優勢學生楷模作用,讓學生互相交流,相互學習。使學生作品得到最佳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在教學手段方面,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電腦室,讓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學習各種雕刻手法,上課時教師用課件演示及展示往屆學生優秀作品,為學生創造一個深入其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同時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的應用,縮短理論和實踐距離,加快學生對章法、刀法掌握,提高學習效果。

4、在學習方法上,採用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重視實踐操作,讓學生知識正遷移。如,導入“雕刻藝術”讓學生觀賞、分析課文中雕刻,感受各種不同雕刻種類的表現形式。讓學生欣賞往屆學生雕刻及名人雕刻,感受到雕刻就是以物作紙,以刀代筆。民間俗語(做時短,看時長,予人方便,予己方便)。看書模仿、學習、試試看。在實踐中以組為單位,邊學習邊討論,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不但讓學生“學會”,更讓學生“會學”。由於中國小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他們一般能根據教學目標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動手操作和思考問題。而且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不滿足於教師的傳授講解,總想自己親身探究來發現問題,得出結論。雕刻課中許多內容可精講,還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自悟、發揮想象,讓其大膽去試、去探索、去琢磨。即使走一些彎路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創造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動口、勇於動手,在操作中互相討論、共同提高。引導學生在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增減些,變一下形,換一種材料或加工方法會怎樣?這種技能和方法還能用於什麼地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八、課程安排

綜合實踐課可分為分七個學年進行,每學年至少安排一個周。通過實際操作演練,培養學生獨立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至六年級:瞭解雕刻的定義分類以及雕刻的歷史來源。

七年級:瞭解雕刻的定義分類以及雕刻的歷史來源,基本掌握木雕工藝的技術要求和基本要領。

八年級:瞭解雕刻的定義分類以及雕刻的歷史來源,基本掌握木雕工藝的技術要求和基本要領,並可以簡單的製作雕刻作品。

九、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課件製作、石刻刀一套、印牀一付。

學具準備:青田石、石刻刀、複印紙、拷貝紙、2B鉛筆、水砂紙。(如用轉印法渡稿,還需用毛筆、墨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