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來源:文萃谷 7.12K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通用18篇)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並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在正式講課之前,我曾經試講過四次,在我們組進行集體備課時,老師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然後集思廣益,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和調整。可以説今天為大家呈現的這堂課是我們集體備課的成果。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有些環節作的不盡人意,下面我簡單説説本節課的備課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的設計着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難點轉化降低教學起點,

按照例題,本課例1師從個開始探索的,例2是從8,9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孩子們從2個藥瓶中找出次品,依次找3、4、5、然後問孩子發現了什麼?接下來繼續找6、7、個進行方法的鞏固,再找8、9個,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考慮到學生的智力水平參差不同,為了體現教學的全體性原則,所以在導入部分我設計了讓學生從2瓶鈣片中找到次品的方法,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行性,從中找出最優解決的方案,另一個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用不帶砝碼天平的稱量更方便。為後面的探索找次品做了很好的鋪墊。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二、層層推進

本課我讓孩子們從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4,5、6、7、8、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一、民主導學中滲透“退”也就是“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三、數學思想與方法的體現。

我在教學中體現了華羅庚“退”的數學思想—善於“退”足夠“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把複雜的問題退回簡單化,再從解決簡單的問題中發現規律,用這個規律解決複雜的問題。在本節課的開始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猜“從81瓶鈣中找一個次品,用天平稱,至少要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學生猜無論如何都要81次,有的説42次。要解決這個難題,我們首先研究2瓶,3瓶5瓶等逐漸尋找規律和方法,最後找到“平均分3份來稱所需次數最少”的方法,然後用找到的方法來解決從81瓶中找次品的問題。

後來經過探究後發現從81瓶中找次品只需4次即可,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之中學生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數學的奇妙!從而激發了學生數學的學習慾望,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説“真正的數學家—常常憑藉數學的直接思維做出各種猜想,然後加以證實。”因此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猜想驗證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本節課就讓學生經歷了“實驗探究—猜想—驗證—歸納”的過程。首先從9瓶中找1瓶次品的幾種方法的對比中,我們發現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數最少,是否無論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數最少那?為了驗證這一猜想,就必須再用一個例子去實驗,最後歸納得出結論。學生通過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逐步學會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猜想驗證,提高了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不足之處:

1、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容量特別大,同時又想兼顧到全體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所以在教學的工程中我把教材難度進行了降低,從2個開始研究,逐一進行,一直研究到9,孩子才算把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性方法探索出來:(如果待測物體能平均分三份,就平均分成三份,不能平均分的,也要儘量平均分,最多的份數和最少的份數只相差1。)所以教學時間超了7分鐘。

2、本課板書很難設計,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們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板書時,在第一次試講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用下劃線來代表天平,上面的兩個數字代表托盤兩邊的物品數量,這樣就更形象一些,讓孩子們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板書內容過多,浪費了教學時間。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2

本週四我與孩子們學習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我認為這是一節生活思維訓練課。

問題導入——切近生活

“商品店有86個玩具,但是有一個是次品,而且這個次品較輕”。拋出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問什麼是次品?大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暢所欲言:輕重不達標,光滑度不達標,含量不達標等等,孩子們的思維一下打開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屬於那一類?輕重不達標。(板書:找次品,輕重)

“輕重不達標,用什麼工具能找出來?”學生想到兩種工具:天平和秤。“大家説説你會用什麼工具來找這個次品?理由是什麼?”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用天平節約時間,因為天平就有兩種情況:平衡和不平衡。(板書:天平,平衡不平衡)

有了生活經驗做鋪墊,學生學習起來思維活躍。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

“86個玩具太多,研究起來困難,怎麼辦?”“從小數開始研究!”對!正如華羅庚爺爺所説: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學好數學的決竅。即對於表面上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退步考慮,研究特殊現象,再運用分析、歸納、遷移、演繹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規律,使問題獲解。

我們從2個開始研究,又研究了3個。到第4個時,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樣了:先分成(2,2)和(1,1,2)來秤,都是至少兩次就保證找出輕的次品。5,6,7都跟4一種情況,孩子們方法還是集中在分成兩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數是一樣的。

8個,同學們的方法就多了。小組討論集體辯論,發現開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數少,就能保證找出次品。

“三份怎麼分?”這裏聯想到抽屜原理中的“儘可能平均分”,因為最多的份與最少的份相差1。

“為什麼分成三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呢?”同學們又進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儘可能的平均分成兩份,確定次品的範圍為總數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確定次品的範圍為總數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確定次品的範圍為總數的四分之一,以此類推呢?

孩子們又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了深度思考。兩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證判斷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證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兩次才能確定次品在哪裏?也就是兩次才確定次品在總數的四分之一,那麼比分成三份,一次確定次品的範圍為總數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結論:儘可能平均分三份,是為了縮小次品的範圍,而且是最小的,這樣找次品用的次數就少。

拓展提升——總結規律

學生自主找9-28個物品中的次品,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前提:有一個次品輕或者重。保證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數,規律:1-3個秤一次,4-9個秤二次,10-27個秤三次,以此類推。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的思維產生跳躍,體驗找次品策略不斷優化的過程,思維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系統而有步驟地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3

《找次品》一課是以“找次品”這一探索性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中,我主要力求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設計意圖。

1、從簡單問題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義,並用直觀方式清晰地表達推理過程。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之前很少接觸“找次品”問題,沒有相關的學習與生活經驗。而教材中的“次品”與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從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輕一些的那一個就是“次品”。首先,讓學生認真讀題,充分理解題意,理解“找次品”的意思,瞭解“正品”“次品”的含義,豐富生活經驗。3個零件中有1個較重的次品,任意取2個放在天平兩端,天平有可能是平衡的,也有可能是不平衡的。非常重要的一點,這裏所指的天平並不是一架實物天平,而是利用天平平衡原理抽象出的數學化形式的天平,藉助它進行邏輯推理。説理時,引導學生儘量用規範的語言“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來表述。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推導的過程用直觀圖或流程圖輔以文字説明來記錄和推導,這一點尤其重要。

2.充分經歷“比較——猜測——驗證”的探究過程,理解找次品的最優策略“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難點,這裏要讓學生理解“能保證”是指每一種可能的情況都要考慮,“至少”就是指在保證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種方法中稱量次數最少的那種方案。“找次品”的最優策略有兩個要點:一是把待測物品分成三份,二是儘量平均分。教學時從“8個”的情形開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將推理過程用直觀圖清晰、簡潔地表示出來,然後將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記錄下來。從8個零件中找次品,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平均分成兩份(4,4),但會發現運用這種分組方法稱的次數不是最少的,分成3份(3,3,2)的方法才能使稱的次數最少。使學生體會到只有將次品確定在更小的範圍內,稱的次數才會越少。有了在8個零件中找次品的經驗,接下來處理在9個零件中找次品的問題時,受天平平衡原理的暗示,學生會自然想到(4,4,1)和(3,3,3)的分法。把兩種方案進行對比,感受到分成三份的情況中,平均分的方法稱的次數最少。如果不能平均分呢?再去研究在8個零件中找次品的最少次數,會發現儘可能平均分可以使稱的次數最少。最後層層遞進,逐漸感知理解找次品的最優策略。

3.關注個體差異,注重“説”的訓練,初步感受“化歸”思想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鞏固找次品的問題,在練習中要對學生進行分層要求。在找次品的過程中,允許學生藉助直觀學具推理、用直觀圖或流程圖直接推理、用口頭敍述。讓學生多“説過程”,通過説體會到“儘可能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策略,培養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有了例題的學習經驗,學生在練習時就可以直接利用前面已有的結論。如“做一做”中將28瓶鹽水分成三份(9,9,10),稱一次後就轉化為“從9個或10個物品中找次品”的已學知識。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4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節課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在教學內容上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通過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基本的解決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測物品數量為9個,在實驗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便於學生與例1的結果進行對比,從而總結出解決該問題的一般思路。

在授此課時,通過身邊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設計這一環節,聯繫生活實際,可以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能使學生肯動腦、想參與、樂學習。

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5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同學們先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學生很容易的從3箇中找到次品。那麼在後面的5瓶、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本課我讓同學們從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5個、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再用27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慾望,繼而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並通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5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辯析、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提升數學素養。上完這節內容,我自認為這節課上得還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資源,激發探究慾望。新課的引入,選用美國“挑戰者”號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視頻,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慾望。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

二、開放學習空間,提供探究平台。整節課教師只是提供素材,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驗證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種獨特的想法,在觀察->實踐->對比->討論中選擇最優的方案,如:學生從中發現,把待檢的產品分成3份,儘量平均分,若不能平均分3份,每一份的數量只能相差1,保證找到的次數是最少的,這個結論得出的不是教師給的,而學生從眾多的方案中,經過比較,自悟出來的,這樣不僅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時情感態度與經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三、充分尊重學生,體現個性化學習。教師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在觀看影片、尋找方法、感悟策略、提煉規律的全過程中,老師講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識關鍵處引導、點撥、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發展。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6

《找次品》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上這樣一課,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備課初衷我認為這一課,是在學習新課標後:從“雙基”到“四基”,從“兩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應用的一課。對基本思想的認識,這裏的思想方法,不是前幾年的教學實驗“數學思想方法”這裏指的是支撐數學科學發展的思想,核心在於數學推理、數學建模。如何讓學生獲得數學思想,關鍵要讓學生經歷概念的抽象過程。而《找次品》一課恰恰能把這一理念應用得淋漓盡致。

一、猜想驗證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説“真正的數學家——常常憑藉數學的直覺思維做出各種猜想,然後加以證實。”因此,國小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猜想、驗證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本節課我就讓學生經歷了“探究—猜想—驗證—推理—歸納”的過程。從3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後通過自主探究獲得8、9瓶稱的次數最少的方案,進而猜測最簡方法,為了驗證這一猜想,就必須再用一個例子去試驗,然後歸納得出結論。學生通過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逐步學會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猜想驗證,提高了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推理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指出: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於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在本節課教學中兩者都有具體體現。在學生獨立探究、觀察後發現,在找次品次數最少的這些方案中都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於是得出結論,要使找次品次數最少,就要將待測物品分成3份。這一過程屬於合情推理。而在對總結的結論用8瓶和9瓶進行小組驗證這一環節中,又恰恰運用了演繹推理。兩種推理功能不同,卻相輔相成:合情推理用於探索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證明結論。學生在嘗試總結運用找次品最優策略的過程中發展了推理能力。

三、基本活動經驗的認識

對學生而言,所謂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圍繞特定的數學課程教學目標,學生經歷了與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活動之後,所留下的,有關數學活動的直接感受、體驗和個人感悟。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獲得基本活動經驗,本質上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直觀,但必須建立在學生親身經歷和感知的基礎之上。本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獨立動手實踐、集體探究等。但由於時間關係,學生活動及討論的時間偏少,但我和學生的心情一樣愉快,因為學生有了探索的慾望和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最大的收穫。

四、存在的不足

這節課也存在不足,由於是40分鐘課,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不夠充分:如果是60分鐘課,在獨立探究和小組驗證活動中我會增加2—3分鐘以便學生充分感知尋找最優策略的必要性;並且在獨立研究後我會用4—6分鐘,讓學生逐一説明10個小球、11個小球找到次品的方法,這樣以學帶教,從而實現“教師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根本目標。

總之,這次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鍊、成長的機會,使我找到了自身努力地方向!我深信,只要我們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為學生和自身成長鋪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7

《找次品》是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條、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本節課先分析從3瓶鈣片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進行優化,並且延伸到10、11蟲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於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為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的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着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學。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8

從選課到試教,再從教學到收穫,這其中波折不斷,但我依然收穫着它饋贈給我的那些獨特的感悟。

1、體驗那些深邃的理念

通過這次磨課,讓我對弗賴登塔爾強調“數學是一種活動”的教育教學理論有了一定的感悟。在初始教案設計階段,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重在從具體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得出找其中1瓶次品的規律,重在結果的呈現。而後期教案設計則圍繞着2個數學活動:在5瓶和9瓶中找到1瓶次品展開。課前直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在探索的過程中至始至終貫徹:先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反思、講解、再總結。教學重點從教學結果轉向了教學過程。數學活動之間都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在數學活動與數學活動之間則用反思來聯結。整個教學過程重在對學生做了什麼與想了什麼之後進行反思。因此,讓我感受深刻的是,每個環節做什麼、反思什麼、教師講解什麼,一目瞭然。

2、重視小組討論

為了避免合作交流走過場或流於形式等傾向,本教學處理如下:

①為了在合作中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時每個環節都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生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案,在小組討論中才不會空談。

②小組合作交流,每人環節有明確的問題,並讓學生能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或任務。

如:5瓶的探索中討論的重點則是學生要講清每一種思路的思考過程。在9瓶探索中討論的重點則是如何用規定的數學符號來表示過程和結果。

③每次合作都有反饋,明確合作的成果,為新的合作奠定新的基礎。

3、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5瓶的探索活動中,通過反思讓學生髮現,把5瓶轉化為從2瓶、3瓶中找,要比直接從5瓶中找要來的簡單,即把面臨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這就是化繁為簡。另外在9瓶的探索中,在學生彙報的多個方案中,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在平均分成3份時則是次數最少,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感受數學的魅力。

4、有指導的再創造。學生可以創造一些對他們來説是新的,而對指導者是熟知的東西。如;在5瓶探索中,學生在經歷操作、語言表述、畫圖來表示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後,教師問:如果用數學符號來表示以上的思考過程和結果,你們會嗎?學生動手用自己認定的數學符號進行着自由性的創造。在學生展示的方案中,教師進行對比指導,確定出最簡潔的用數學符號來表示思考過程和結果的方案。當然每節課上完後都有遺憾,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練習6瓶、7瓶、8瓶的探索,這樣可能更能説明規律。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它總是缺失彌補的機會,就讓我們及進總結、及時反思、爭取下一次的漸趨完美吧、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9

《找次品》教學後記本單元的數學與生活中有一節內容是“找次品”,仔細研究教材,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在教研活動時,與老師們交流、商議,確定低起點、小跨度、多操作、重發現,在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課後回顧教學過程,本節課做到了自主探索、注重數學化,因此學生理解較好,興趣也較濃。

首先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其實要想快捷準確地解決此類型問題,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學生灌輸結論性的解題方法:即每次儘量將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時,也應使每份的相差數不大於1),然後用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強化這種方法。但這樣的教學雖然短時高效,但卻只重結論,忽視了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為了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悦,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結論。首先我安排了從2~8個零件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説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9個零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並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把零件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其次重視“數學化”。學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方法,但是用語言描述找次品過程,敍述起來就十分麻煩,尤其是需要需要多次稱時。教材中是採用繪製簡單天平示意圖的方式表示找的過程。可是隨着物品個數的增加,這種方式雖然形象直觀,但畢竟不方便。於是,我讓學生想一想:有沒有更加簡單的記錄方式?孩子們經過探討,想到了不同的方式:用簡單文字加箭頭的方式,用樹形圖,就像原來學習的數的組成一樣,每稱一次,接着向下畫一次。這種樹形圖吸收了箭頭示意圖的優點,使圖示更具有數學味,也更簡潔既準確、又形象。

一點思考:當所分物品是偶數個(如4、6、8)時,我發現學生更親睞於將其平均分成2份。這種分法在總數是4和6時,並不影響最少次數,但如果是8個物品時,如果平均分成2份,則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則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應儘量將物品分成3份,能夠更好找出次品顯得有些牽強。在練習中,有部分學生仍舊痴迷於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練習中就有部分學生將10分成5和5,用這種分法同樣也能做出正確結果,這時教師該怎樣評價呢?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0

想快捷準確解決此類型問題,教師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學生灌輸結論性的解題方法,即每次儘量將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時,也應使每份的相差數不大於1),然後用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強化這種方法。這樣的教學雖然短時高效,但卻只重結論,忽視了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學生少了發現後的欣喜與快樂,缺乏比較、綜合等思維能力的鍛鍊。為此,我今天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了結論。這樣的教學顯然費時較多,練習二十六第4、6、7題都沒能在單元時間內完成,必須再增加一個課時練習課,但學生們學得開心,思維十分活躍。

在教學例2時,學生們發現9個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説分成4份(2,2,2,3)放在天平上稱。因為將其中兩個2放在天平上稱過以後,剩下的2與3是不同能可時放在天平兩邊的,所以這種分法應該改為分成5份,即(2,2,2,2,1)。而這種方法實質與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學生認為教材這種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麼認為?

因為9不能平均分成兩份,因此學生們普遍選擇了分3份。個性化解法豐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還有2,2,5和1,1,7兩種不同分法。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稱3次才能保證找出次品,所以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己發現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儘量平均,能夠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應使多的與少的一份只差1。

最後總結規律:“只要記住物品總數在2—3之間,需要稱1次就能保證找出次品;在4—9之間,需要稱2次;在10—27之間,需要稱3次……。”我引導學生獨立閲讀137頁的“你知道嗎”。大家普遍認為這種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題可以根據表格快速填寫,節省時間;如果是解決問題,可以根據表格核對自己的結果。但記不住數據怎麼辦?“從上表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對照數據尋記憶竅門。果然,不一會兒功夫,劉思源同學就發現了隱藏的規律。“要辨別的物品數目2—3;4—9;10—27;28—81……”,這裏的後一個數3,9,27,81都是不斷乘3得來的。因此,只需記住第一組數據,然後將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組數據的第二個數,第一個數則是前一組數據中第二個數+1得到的。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縮小待測物品範圍的優化策略。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傳統設計思想的分析

傳統設計一般是首先找5個零件中的次品(目標:在認識平衡與不平衡兩種可能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畫框圖,經歷邏輯推理的過程);再找9個零件(目標:找到最優稱法,形成猜想);然後稱8個,27個,探索規律;最後稱100個、243個零件(目標:繼續學習化歸方法,找到零件個數與稱的次數之間的關係)。這種設計從過程來看體現了操作——猜測——驗證——歸納——應用的教學思路,它的重點放在學生優化方案的比較上。這樣設計有兩個弊端。問題一:按這種單刀直入式進行研究,因學生的知識和方法儲備不夠、跨度過大,思維難以突然從方法多樣性提升到最優化策略上來,學生的思維容易斷層,探究會屢屢受挫,從而造成對此類問題的探究興趣不足,影響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問題二:在9個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儘量同樣多的規律,學生不容易找出來,再讓學生舉例驗證更難。學生探究的多樣化一方面暴露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學生對最佳策略的關注。如何通過優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高老師進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適合學情的實踐嘗試

1、巧:遊戲互動做鋪墊—巧妙滲透優化思想

在學生的猜數過程中,高老師總讓學生處於最不利的處境,除非他選擇了最佳策略,否則猜的次數總是最多。高老師心中想的數不是固定的,是根據學生的猜在不斷的變化,也就是説,一開始他心中並沒有想好一個具體的數。讓最不利發揮到極致時,學生就會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過找中間數,學生認識到運用縮小範圍猜數可以提高效率,讓學生在無意識的猜數遊戲中感悟快速猜數的方法與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樣化—-引出優化方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我讓學生用肢體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學生非常感興趣。高老師放手讓學生探究3個、5個測品中找一個次品,體現策略多樣化,引出優化的方法,分三原則。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説不容易理解,教學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即外顯了學生的思維痕跡,又便於學生理解每項數據的含義,為後續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3、實:打破常規設懸念—-激起優化需求

如果説數學思想方法是可以傳授的話,那教師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義的東西機械化了,這樣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所以滲透優化思想一定要讓學生經歷了自主體驗和反思頓悟的過程。本節課高老師打破常規,讓學生大膽猜測:如果有2187個測品中找一個次品,你認為至少稱幾次保證找到這個次品?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有什麼辦法?(把數據變小些,並舉例研究。)激起學生優化需求,學生也從中認識到以退為進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策略,為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走好了堅實的一步。

4、準:找準盲區巧點撥—-形成優化策略

學生挑戰在100箇中找次品時,高老師及時點撥引導————-當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邁出第一步至關重要。結合課前遊戲,借鑑縮小範圍的策略。小組合作擬訂第一步怎麼辦?的計劃。當出現分2份和3份的對比分析時,我又適時提問導引:是不是分的份數越多越好呢?讓學生在例證中歸納出將待測物品儘量等分成三份的規律來。用準時點撥為學生掃清思維盲區,為優化策略的形成搭橋鋪路。

探索實踐後的啟示與思考

啟示一: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備這課時,高老師也考慮到用天平來操作演示,但由於現場條件的限制——沒有準備現成的天平;同時又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也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處多用時間有喧賓奪主、影響主題的嫌疑,因此他在本節課中沒有把實物天平帶進課堂,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肢體演示代替天平操作。只要能讓學生得到發展,刪繁就簡是很划算的。

啟示二:萬丈高樓平地起。解決再難的問題,豐實基礎是至關重要的。為了讓學生的思維順利由方法的多樣性轉向最優化,高老師在教材例1之前增設在3箇中找次品的環節,目的有二:

1、走實第一步。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重温天平的結構和用法,收集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為後續研究儲備能量。

2、強化和預示方法。通過在3箇中找次品的演練,引起學生思維方法的先入為主趨勢,同時也順應了學生的學習從模仿開始的習慣。要想學生的思維提升的更高,必須把思維的基礎打得最牢。

思考一:經歷了本堂課的預設與生成後,對於本課這樣有一定難度的教學內容,教到怎樣一個度是最合適的?

思考二:這節課中,對於最佳策略的成因還有沒有更好的、更有説服力的解釋方法呢?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説過,在數學的天地裏,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什麼。從高老師的數學課中,我們領悟到了這樣的理念:通過數學學習,領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2

這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在課前談話環節,我用分過的一瓶七彩糖和沒分過的七彩糖進行對比,從而引出“次品”這一概念,讓學生從這兩瓶中找出次品,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稱。這一環節,我感覺上還好。

但是在學生示範了從3個物品中,只要稱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這個環節後,我不應該重複學生的示範過程,而是應該呼應此環節的開始部分,讓學生思考從2個物品中只要稱一次就可以找出1個次品,為什麼從3個物品中也只要稱一次?這個道理不應該由我來説,而是應該讓學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來的從4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環節,此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數學的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教學過程。我採用學生邊説找次品的過程,我隨機板書。由於多媒體的黑板離學生比較遠,而這節課要板書的內容比較多,所以我寫的字相對很小,這些種種原因,大多數學生對我在黑板上寫的數學方式,並不是十分理解,雖然對着黑板又引導學生把找次品的過程又説了一次,但亡羊補牢的效果已經不明顯了。在學生説方法時,我不應該隨機板書,而應該跟學生點明,由於隨着物品數目的增多,找次品的過程就更加地繁瑣,所以要採用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從而引出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的過程,邊回想剛才學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師邊隨機板書,也邊介紹怎麼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現。

由於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過程這一環節落實地很不到位,導致下面的環節的癱瘓,所以學生從8或9個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組內探索花的時間很多,集體反饋時花的時間也很多,但學生都只是還停留在口頭表達層次上,並不能用數學的方式很好地表達出來。

一堂課要想上得成功,必須環環相扣,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必須落實到位。這三次的上課,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是整節課的引領人物,教學節奏的把握尤其重要,這是我今後教學應該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學的節奏該怎樣把握呢?以後要多聽聽高段老師的課,多學習他們教學時節奏地把握,哪裏該講,哪裏不該講。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這節課的設計着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有這樣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悦。為此,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5箇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説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8個,繼續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繼續發現多種方式找出其中的1個次品。最後安排了9個找出次品,這次提高難度要通過寫一寫的方式找出次品。總結以上三種情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我在教學時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課的開始我就滲透了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眾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圍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通過在解決問題中展開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沈佳老師讓學生藉助圓片,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思維訓練為目的,把5個零件和8個零件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雖然本課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有些細節問題還是應該注意的。如:對於孩子們發言的點評還應該再有一些針對性;時間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箇中找次品的時間再壓縮一些為8和9再節省出一些時間會更好。讓課堂時間分配更加合理。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4

找次品”的教學內容本來是在“奧數”活動中有時出現的,現在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與生活中選入,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比較好的課。課本主要以“找次品”這一學習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滲透“優化”的教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掌握用天平找“5個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後,我讓學生猜想,如果9個物品中也有一個次品,幾次一定能找到?學生設想了好幾種方案,我採用分組檢驗,看誰的速度快。通過評價巧妙地把尋找最優方案藴涵在競賽活動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發現了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方案。隨後我又提出8個物品中找次品由學生獨立設計法案,在多種方案的比較中發現,如果待測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則要分得儘量平均。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5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通過找次品這一探索性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逐步優化找次品的方法。

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本節課先分析從5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於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為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球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

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着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的重要思想。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6

《找次品》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內容讓我不知所措,腦中一片空白,學生該如何學?我該怎樣教?於是我認真的閲讀了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在認真思考以後,確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案。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明白三點:第一、當物體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會出現平衡和不平衡兩種情況;第二、要想通過天平的平衡與不平衡找到次品,那麼天平兩端的物體個數必須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狀、顏色完全相同,但質量稍重或稍輕的物品。理解了這三點以後,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接着學習4、5、6…個,讓學生想象着用天平找出次品,比較不同的方法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找出哪種方法稱的次數最少。得出要使稱的次數最少,應該把物體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與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這節課中,存在着許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夠,沒有用好教材

教材設計的是讓學生從8包糖果中找出質量不足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找次品的過程,體驗“要使稱的次數最少,應該把物體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與少的一份要相差1”這個規律,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我覺得不管是8、9、10…個次品,都離不開3、4、5…個次品的學習,只要學生弄會了如何從3、4、5…個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數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會迎刃而解。因而我沒有按教材的編排教學,而是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接着學習4、5、6…個,這個想法挺好,可實際教學中效果並不好。因為找次品的規律只有在數字達到8以上,優越性才能體現出來,我和學生一起從3個物品找次品,太佔用時間了,大量的時間浪費在討論從4、5、6個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課才討論到8個物品,學生已經注意力不集中了,對教學內容也失去了興趣。

2、在關鍵處點撥不到位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得出要使稱的次數最少,應該把物體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與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學影響,我沒有做好點撥,只是讓學生瀏覽了課本,畫出來,學生沒有深刻的體驗到這個規律的優越性。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7

在上這課之前,我已有所耳聞——《找次品》這一內容比較難上,教學完之後確有實感。我在試教時(五1班),學生們的表現比較活躍,且能跟着老師的預設完成教學目標,可是這堂課卻恰恰相反,可能與五2班學生的學風有一定的關係。經過反覆琢磨,反覆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1)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較少,導致學生印象不深刻。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使終被老師牽着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動少之又少。例如:在學生自主探索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時,學生們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種策略後,就不去思考別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學有別的想法,也無瑕去顧忌。因此,在這樣的心境下學習,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學還未鋪墊好,邏輯思維就無法跟上。學生的思維還需要表象的支持,在本堂課表現為實踐操作。當學生們還未真正理解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的方案時,急匆匆進入下一環節——9個物品中找到一個次品,顯然這一步邁得太大了些。應該先讓學生總結出5個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總結、提煉之後,昇華到邏輯思維的層面,之後再探究9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會使課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們學起來也會變得輕鬆些。

(3)課堂氣氛調動不夠。整堂課上完之後,總感覺很壓抑,無論是老師的表現還是學生的表現,這是為什麼?分析之後,我認為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老師沒有把持到學生的“現狀”,一個知識點教學之後,學生的學情是否已經改變?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識?這些,都無從考證。只憑老師單方面的意願進行教學,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這次教學展示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對症下藥!我深信,只要我們想方設法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為學生和自身成長輔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六年級課文《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8

從真正開始設想這節課到開課大概有3星期,在這二十來天的時間裏,我輪迴着與許冬麗導師設計教案、試教、討論、修改這一過程。直到最後一次的修改是在開課前一晚上,改完心裏似乎是有那麼一點肯定的,但上完後才直到有那麼多的遺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許冬麗導師的眼裏,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課時的情緒低沉。真的,這節課我沒有試教時的狀態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緒亢奮,能引領學生的情緒與狀態。這是第一個遺憾,也是我以後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避免。

接着是我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個物品裏找次品的環節中,由於自己沒有好好引領,導致學生被我多餘的舉動與語言給糊塗化了。要知道這是最簡單與最開始的環節啊,在這裏就弄不清楚,接下來就可想而知了,學生根本就沒有那種主動性。再加上我在情緒的調控上失敗,整節課給自己的感覺就是很拖很拖。

最後來説説我教學語言和機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課前唱歌,本來想讓學生調整狀態的,沒想到學生説不會唱,我在那會兒也沒想到要玩個遊戲什麼的,也就這麼突兀的就開始上課了。接着就是我在教學中語言重複不精煉不規範。有些問題如果老師問的精準就可以避免學生不必要的思維發散,從而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教學密度!這個需要我在今後每一節上課中不斷注意,不斷改進才能慢慢達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過來的。

當然這節課也是有優點的,畢竟有許冬麗導師的大部分心血在裏面。

首先是教學具的輕便,可重複利用,且直觀易懂。吹塑紙,在小時候作手工的時候接觸過,但不知道它叫什麼,長大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了,以至於許老師説到吹塑紙的時候我還是很納悶這個怎麼用,原來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貼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着就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層層遞進,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沒有好好把握,換成許冬麗導師去上的話,肯定是很精彩的。

雖然有太多的不足與遺憾留下來,但我並不泄氣。我知道進步需要在不斷的失敗,然後不斷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學道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東西等着我去學習與探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