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日常好習慣養成計劃書三篇

來源:文萃谷 6.28K

篇一:國小生科學學習習慣養成計劃

國小生日常好習慣養成計劃書三篇

國小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在的國小生,對他們影響最大的生活環境有兩個,其一是家庭環境,其二是學校環境。學校環境尤為重要。

作為科學老師的我,要重視學生的科學習慣的養成。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如何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情感,真正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視角去理解科學的成果,這是擺在每一個國小科學老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我認為,良好科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對國小生至關重要,它將為後繼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外界信息輸入的窗口。觀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需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看見了”不等於“觀察到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歸功於科學家細緻的觀察結果。

要引導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把零碎的,看上去並不關聯的孤立事物放在整體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中對《生物與環境》的觀察,要將動植物的知識綜合起來,進行全面地觀察,才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關聯。同時,要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同一事物。如對一個蘋果的觀察,如果同時使用味覺、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去感覺,其觀察效果顯然更全面。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尤為重要。

二、培養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國小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又是科學學習的核心,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養,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然而,不少學生沒有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儘管他們從學會説話開始,就可能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很少有父母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他們會毫無保留地將答案告訴孩子,惟恐孩子聽不明白。進入學校後,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也是“絞盡腦汁”地將知識通過語言、演示實驗等方式傳授給學生。或者學生只是機械地照着教師指定的實驗步驟按部就班地依樣畫葫蘆,沒有探究性思維活動的參與,久而久之,孩子們習慣於從老師或家長那裏“省時省力”地獲取知識,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所以,國小科學教育應首先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不依賴老師,自覺主動地去探究,自主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三、培養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中國小科學教育倡導“做中學”,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學習養成“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在“做”中發現,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動手”只是一種手段,會“動腦”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國小生往往是樂於動手,但不善於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於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所以科學教育要養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即動手之前先動腦。活動中要提醒學生手、腦、眼、鼻、耳多種器官的並用,要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於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

四、培養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得不到預期的結論,甚至得到的結論是偏謬的,對此,教師既不要指責學生,使之失去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信心,也不要急於否定和糾錯,因為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結論,是給探究者提供反思認識的好機會,學生在探究中經歷失敗未必是壞事,如果老師能用賞識的眼光積極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並耐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查反思,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反覆實驗,重新成功,學生會收益很大。在國小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善於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正確看待“失敗”,使之成為獲得鍛鍊和發展的契機,通過總結反思,使學生在成敗中皆受益。

五、培養善於開發利用科學資源的習慣

國小科學具有豐富的課程資源,而教材只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它不是課程的全部,教師要引領學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學科學用科學。然而現實中,大多數國小生是獨生子女,家庭捨得為孩子的學習投入,在家長看來,支持孩子學習科學,就是大量地購買課外科技讀物或科技音像資料,而開發孩子智力,就只會採用購買智力玩具的途徑。長此以往,孩子們養成了唯書本而學,唯現成用具而用的被動學習習慣,不會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更談不上去開發生活資源學科學。

總之,擔負科學啟蒙任務的國小科學教育,養成國小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它將決定着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追求科學甚至會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201X.02.04

篇二:三年級學生習慣養成計劃

俗話説:“嫩枝容易彎也容易直。”這也説明了加強國小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也正如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説:“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結合班級實際制定好習慣養成計劃

(1)早晨到校時要和老師同學相互問好;

(2)自覺上好早自習,珍惜時間;

(3)認真做好兩操,老師在和不在一個樣;

(4)課桌裏的學習用品排放整齊,不在教室上課時桌面應保持乾淨,沒有書本、文具用品等物;

(5)課間文明休息,走路輕聲,不追逐打鬧,不大聲喧譁;

(6)保持較室地面整潔,課桌裏無廢紙屑。好習慣養成計劃訂出後,對學生的習慣養成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在行為上引導,反覆訓練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正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指出的那樣:“心知道該怎樣,未必就能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做去,才可以養成好習慣。”

於是我在落實開學初制定的六個好習慣時,做了具體分解。如書本文具課桌裏的擺放;個人及環境衞生每週都提出明確可行的要求,並堅持:

1、反覆強調、訓練,隨時檢查,經常講評,直至形成良好習慣。

2、認真執行,持之以恆。

3、注意抓好典型,反覆強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養成認真負責的態度。

三、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促進好習慣的養成

有計劃,反覆抓,確實能促進好習慣養成,但相應的評價機制

更能快速促使同學們養成好習慣。於是我又根據同學們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評價方法的改變:班級設有值日班長記錄表。根據每週提出的好習慣具體要求,

進行檢查評比。每天有值日班長進行檢查並記錄,我進行不定期地抽查,一週評比一次,誰達到了評比的'要求,就換一顆星,張貼在班級“我最棒”的競賽欄目中,作為雛鷹爭章評比的依據。在表揚的同時,我對一些經常要違規的同學也進行一些小小的“處罰”。比如:排隊不能做到快靜齊,就留下來進行單獨訓練;還有不能按要求做到離開教室桌面整齊的,及時指出讓其改正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訓練,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長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郝家鎮中心國小三年級級部

201X-9-1

篇三:國小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計劃

1.自我服務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要教給孩子學會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繫帶,自己鋪牀疊被,自己吃飯,自己洗臉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每學一件,都要先由家長示範,爾後讓孩子在家長指導下練習,直到孩子學會自己做。

一般説來,從二三歲開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學做自己的事情,五六歲,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還能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進孩子獨立性的形成和發展,使孩子(尤其獨生子女)能及早擺脱對大人的過分依賴,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

2.做家務

可以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可讓他們幫助提東西,拿肥皂、條帚、挎包、拖鞋、小板凳等;開飯時可讓他們幫着搬凳子、擺碗筷,飯後讓他們幫收拾碗筷;可讓他們和家長一起打掃居室衞生,如掃地、擦桌椅櫃櫥;可以讓他們幫家長一起刮土豆皮、擇菜、洗菜;還可以讓他們到不遠的副食店去買醋、買醬油等。這些事情可以使孩子感到十分快樂,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幫助爸爸、媽媽幹事情了。

3.參加公益勞動

帶孩子或讓孩子隨集體參加公益勞動也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一條途徑。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居民區組織的一些公益勞動,例如,參加春天的植樹,夏天的滅蚊蠅,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掃雪等;也可以帶孩子照顧附近的孤寡老人、軍烈屬;讓他們為鄰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發報紙、取牛奶、照顧小朋友等。

整理玩具、文具、圖書的習慣:國小生遊戲過後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及時把文具收進文具盒裏,看完畫冊和書籍要整齊放進書架或有次序放進書包。

1、舉止文明的習慣

(34)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

(35)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

(36)能自覺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

(37)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能微笑着向別人致謝。(38)向別人請教是,態度誠懇。

(39)不打架,不罵人。

(40)不給同學起綽號。

(41)當同學答錯問題時,不起鬨、不嘲笑。

(42)集合時做到“靜、齊、快”。

(43)觀看比賽時能文明喝彩。

(44)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

(45)不歧視身體有缺陷的同學。不看不起外地小朋友。

(46)不帶危險物品上學。

2、誠實守信的習慣

(47)説了就能努力去做,信守自己的諾言。

(48)答應的事設法完成時,能向對方説明原由,並用誠摯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歉意。

(49)借了別人的東西能如期歸還。

3、尊重他人的習慣

(50)耐心聽,不隨便打斷他人説話。

(51)專心聽,不一邊聽一邊考慮自己的事。

(52)當他人批評自己時,平靜地聽他把話説完。

(53)不打擾他人的學習、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礙了他人能及時道歉。

(54)未經允許,不動他人的東西。

(55)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自己的家庭情況不隨便告訴他人。

(56)不隨意打聽他人的隱私。

4、守時惜時的習慣

(57)早睡,早起。

(58)不遲到,不早退。

(59)放學後按時回家,不在學校滯留,不在路上溜達玩耍。

(60)回家後,馬上做老師佈置的作業。

(61)做事有計劃,不盲目、不拖沓 。

5、懂得感恩的習慣

(62)聽從父母、老師的教誨,不無理頂撞父母、老師。

(63)體會父母、長輩的艱辛,能主動給老人洗腳、捶背、夾菜等。(64)主動替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65)孝敬父母,以自己滿意的成績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66)尊重環衞工人、交通警察的勞動。

6、勤儉節約的習慣

(67)愛惜學習用品,不在課本上亂寫亂劃,不隨便撕扯作業本。

(68)不隨便向家長要錢,不亂花錢買零食、玩具等。

(69)珍惜糧食,不挑食,不浪費飯菜。

(70)節約用電、用水,做到人走燈滅,水龍頭用後隨時擰緊開關。(71)對自己、他人、集體的財物愛護,輕開輕關門窗,輕拿輕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亂寫亂劃亂貼。

(72)不隨便借錢。

7、遵守秩序的習慣

(73)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邊行走。

(74)上下學有秩序,紅燈停,綠燈行,不亂穿公路,不在公路上追跑打鬧。過路口,一看、二讓、絕對安全時再通過。

(75)購物、上車時能自覺排隊,不擁擠。集會時能到指定位置有序地就座。在公共場合能遵守紀律,不大聲喧譁。

(76)愛護學校、公園花草樹木和公共設施,不亂踩綠地,不隨手摺花枝,不亂塗亂劃。

8、勤於動手的習慣

(7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自己整理書包、抽屜、收拾房間,整理被褥。

(78)用過的東西能放回原處。

9、鍛鍊身體的習慣

(79)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課內外文娛、體育、科技活動。

(80)學習運動常識,做好自我安全保護。

(81)在運動中能聽從指導教師的安排,在活動中不做帶有危險性的動作,不參加危險性較大的活動。

(82)上好“兩操兩課”。

10、講究衞生的習慣

(83)勤洗澡、洗頭;睡前刷牙、洗臉又洗腳。

(84)勤換衣服,勤剪指甲。

(85)指甲內無污垢,身體無異味。

(86)飯前便後洗手。

(87)離開座位前能整理好物件,清理掉垃圾。

(88)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

(89)見到廢紙、包裝袋等能主動地給予清理。保證自己周遍環境的清潔。

(90)不在牆壁上亂寫、亂畫、亂貼、亂掛。

(91)不吃變質食物,不買三無食品。

(92)不邊走邊吃,不拿零食當正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