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學期地理教學計劃

來源:文萃谷 4.45K

一、 教學指導思想

高三第二學期地理教學計劃

高三地理教學要面向大學聯考,在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要求的過程中,要把握高中畢業合格標準的水平考試與選拔性考試的區別和聯繫。要以培養能力為主導,考察學生所學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對所學課程內容能夠融會貫通,能夠做到理論聯繫實際,用所學是知識解決身邊的地理現象,學以至用。

二、教材分析

1.教師必備的教材和相關材料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1、2、3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選修第4、5冊;國中地理1~4冊(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2017年考試大綱(地理單科);2017年、2017年、2017年、2017、2017年年全國文科綜合試卷、新課程卷和廣東省地理單科試卷等其他省市的大學聯考試卷以及對大學聯考試題的試卷分析。

2.教師要不斷研究大學聯考的新變化和發展趨勢,深刻理解考試大綱內容和含義,認真學習試題分析,研究大學聯考試題的命題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學不偏離大學聯考的要求。

3.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教學基本功的鍛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水平。多渠道的獲取知識,虛心學習,取長補短,以適應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

三、學生情況分析

所教為高三文科245、246和247兩個班,根據上期末統考成績分析,學習地理的興趣不濃,尖子不多,高分太少,這一期需重點培養尖子生。

四、具體措施

高三地理第一輪複習結束後,學生已經有了比較紮實的基礎知識,但這還不能滿足大學聯考的要求,因為大學聯考命題的指導思想是基礎知識和能力立意要求高。這就要求高三地理後期複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對高三地理後期複習我們通過探討,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1、強調各單元知識結構,加強知識間內在聯繫

有了地理基本知識後,就能以此為知識的生長點去獲得更多的知識,就能夠運用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決千差萬別的實際問題,就能夠進行創造。地理課本中的文字系統、圖像系統、練習系統三者是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成為該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一些同學在複習課本時,只重文字,忽視圖像,不看課後練習,而大學聯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與圖像、課後練習有關聯,這樣就會出現知識弱點和盲區,在不該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後期複習,不可忽視圖像和練習部分,更應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強調學科的知識結構,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複習課本時,一定要建立起知識網絡。例如,複習“氣候”時,我們可以從氣候的四大因子:氣温、降水、氣壓和風展開聯想。使高、國中地理結合起來,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儘可能拓展其外延,儘量將相關的知識點聯繫起來。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這樣,知識才能轉化成能力。

2、進行專題訓練,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在第一輪複習的基礎上,進行專題複習,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也更能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繫的分析能力。專題複習有多種專題劃分方法,但我更傾向於把地理教材內容概括為四大系統。

專題一,地球運動系統。包括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水體的運動、地殼和地表物質的運動,地理事物時空變化。本專題內容分屬於教材不同的單元,但它們之間有着內在的聯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地球運動能否引起大氣運動、水體運動。這就要求學生從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去分析問題,從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規律,也可以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和分佈推理出成因。讓學生掌握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規律性,讓他們遇到某一事物的時候會自己分析,自己找規律,做到舉一反三。 1

專題二,人地關係系統。包括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在複習人口問題時,傳統型和過渡型選修新老教材有明顯的矛盾,新教材表達更為合理、科學,因此在複習時應以新教材為準。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貫穿在教材很多單元,我們要把它們從教材中提取出來,分析其成因、規律以及對策。

專題三,區域地理系統。它包括自然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區域、城市區域等,有人説區域地理是地理科試題的瓶頸,這麼認為也不過分,因為區域地理是文科綜合考試命題的出發點,而大學聯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學生必須有清晰的區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極強的應變能力。在本專題的城市區域中新老教材有差異,對於城市地域結構與功能分區中的工業區和住宅區位置,新教材採用的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因此採用新教材的説法更合理。

《高三第二學期地理教學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