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企業未來發展展望

來源:文萃谷 1.11W

今天我發言的主要內容是關於上海建設工程施工技術創新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形勢、發展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的思考。

建工企業未來發展展望

一、發展現狀

上海建築業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承建了一大批標誌性的工程,為城市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施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特別是世博工程及其配套工程集聚了一大批技術創新的成果。世博一軸四館、浦東國際機場二期、上海鐵路南站、虹橋樞紐、軌道交通、地下交通等,都是超大規模、技術複雜、工期緊的工程,建成後立即為城市交通運行和世博園開幕發揮重要作用。

上海從“九五”開始地下空間開發,地鐵一二號線、部分大型公共場館地下實施的建成為城市對外開放創造了良好條件。到了“十一五”期間地下工程越做越深,單體開挖面積越來越大。樁基礎施工直徑可達2-3米,深度超過100米,地下連續牆深度超過65米,基坑開挖深度已經達到了41米,旋噴樁加固深度超過50米。世博專用的500kv地下變電站,是亞洲最大的變電站,它所有的變電設施都放在了地下。

在密集建築羣和地下地下管線包圍區域進行地下工程施工,按傳統施工方法,需要大量管線搬遷和部分拆除建築物,尤其圍護結構施工如連續牆施工以往遇到穿越的管線,就要先搬移管線,再進行連續牆施工,成本非常高,週期非常長,現在有了新的施工手段就是在管線下連續牆側向成槽,目前施工深度可以達到30米,處理穿越的管線效果非常好。

在地下空間開發中改善交通的地下工程發展迅速,這幾年建工、城建兩大集團都在交通繁忙的地方實現了蓋挖法施工,減輕了白天交通流量非常大的壓力。近年來施工單位創造出了一種矩形的地下通道頂進施工工藝,獲得了上海科技進步獎。在地鐵7號線實現了遠程控制氣壓沉箱施工法,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利用計算機操縱挖掘機進行土方開挖,並不直接到氣壓室進行施工,解決了在高氣壓環境下人工操作易得疾病的問題。

隧道技術這幾年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了提升同一斷面交通流量,盾構機的直徑越來越大。 2017年上海長江隧道的盾構直徑已達到15.43米。2017年上海外灘改造工程,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盾構直徑達到了14.27米,而且採用了大斷面土壓平衡盾構機。在複雜地段,對周圍建築物及管線有嚴格保護要求的情況下,進行大斷面盾構法施工。人民路越江隧道近距離淺覆土穿越城隍廟人口密度極高區域。徐家彙地鐵9號線地下車站和港匯廣場的地下室的連

接,成功地實現7號、9號、10號線零換乘。地鐵6、12號線都用了雙圓盾構,解決了大變形的問題,在節約地下空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外灘通道建設,綜合解決了外灘中央商務區使用、旅遊和交通的大問題,為外灘未來發展創造了條件。

超高層建築的發展使上海越長越高了。技術創新對建築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上世紀70—80年代上海建造的第一棟高層建築就是90米的上海賓館,超過了國際飯店的高度。80年代後期,上海商城到了165米。以後恆隆廣場到了268米,世茂國際的建築物高度256.56米,頂置天線86.44米,總高度333米。浦東的發展更明顯,金茂大廈建成時的高度在當時世界建築高度排行第三。環球金融中心已經達到了492米,相當於在金茂大廈上加了一個國際飯店。上海施工企業在外地也不斷創造建築新高度,如南京430米的紫峯大廈,廣州的新電視塔塔身主體454米、加天線桅杆156米,總高度達610米。

在超高層建築施工中必須解決工藝問題,解決工人施工時的恐高問題、安全問題。整體提升式鋼平台模塊體系功不可沒。泵送混凝土技術現在已經發展到一泵達到492米。我相信這個高度還會不斷被打破。塔吊是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很多鋼構建、混凝土材料、鋼筋等等都要通過塔吊吊上去。某些情況下塔吊安裝位置不能佔用電梯井,現在採用的懸掛塔吊安裝攀升法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超高層建築施工中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的變形協調技術。

上海近年來建設了很多大跨度鋼結構項目,如浦東國際機場航站樓、旗忠網球中心、上海鐵路南站等等。這些工程必須要有新技術來解決。我們在浦東機場航站樓採用了平移法,在旗忠網球中心採用了圓曲線頂推法,鐵路南站採用了旋轉剛架法來施工。大跨度鋼結構施工中的變形控制技術已被我們工程建設人員掌握。

特大跨度橋樑施工和海上架橋技術不斷髮展,成功完成了東海大橋和長江大橋。 城市高架道路也有大進展,採用節段樑施工技術減少了現場作業量,為城市高架道路和引橋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建工企業未來發展展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