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愛國具體事蹟

來源:文萃谷 1.91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蹟吧,事蹟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蹟為主要內容,以敍事為主要表達方式。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的愛國具體事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的愛國具體事蹟

魯迅的愛國具體事蹟1

你給我的第一印象無疑是極其不好的。艱澀的語言,犀利的文字,帶給我等應試考生無數壓力與煩惱。但在多次與你“深入交流”後,無疑,我逐漸迷戀上了你的語言,你的文字,你的境界。

“中國近代文壇最犀利的一支筆”,人們的評價恰到好處。無論是在祝福的爆竹聲中悽慘死去的祥林嫂,還是在故鄉的逝水中漸去漸遠的閏土,在你落筆的那一剎那,他們都已穩穩站在紙上,呼吸着屬於他們的空氣。你的筆是近代中國的`,是扎向那吃人的封建禮教社會的,是刺眼的光芒。

可笑的是,現在竟有遊戲公司將你的人物裝扮成遊俠,在網遊世界裏鬧得不亦樂乎。你能想象本該對未來絕望之極的祥林嫂紅光滿面行俠仗義的情景嗎?

你能想象本該一身窮酸書生的孔乙己揮舞着雙劍的情景嗎?這是對文學形象的不尊重!這是對文學作品的褻瀆!

好在,這款遊戲現已下線,遊戲公司不擇手段的行為也受到了強烈譴責。也許,對你而言,最好的紀念,不是將你的人物做成讓大眾任意玩弄的形象,而是有更多人來讀懂你的文字,理解你的思想,感受你的人物並尊重他們,同情他們吧。你在書寫他們的一生時,一定是懷着沉鬱壓抑的心情寫的,每一筆都凝注了最豐富、最渾厚的色彩。這樣嚴肅而豐滿的人物,又怎能作為單薄的遊戲人物供玩家消遣呢?

我想,真正紀念你的方式,是接下你的筆,接替你的責任。餘秋雨先生曾在《中國文脈》中評價你是近代接手中國文脈的人,而我也是這樣認為的。在你離開人間之際,你也希望有人能替你把這文脈傳承下去吧。

也許,自你以後,世上再無第二個魯迅,也少有人能達到你這般崇高的境界。但現代社會需要有人來接替你的筆,去吶喊,去彷徨,去做刺破黑暗的那一束光,讓更多鮮活的人物站立在中國文壇上,與我們同呼吸,而不是被囚於遊戲這一方小天地。

也許,這支筆仍然靜卧在你的桌上,等待有人來開啟。也許,這支筆正握在某隻手中,向這片昏暗的大地悄然注入一股渾厚暖流。

我無法評判,卻衷心祈禱它醒來。

魯迅的愛國具體事蹟2

如果説魯迅是一個諷刺家,那麼就大錯特錯了,他是最反對諷刺的。諷刺是他認為無用於社會並且為了保全自身利益的呻吟。很多人説他的文章具有諷刺意味,這與他本身的觀點,加之以實際,實則是大大相反的。

魯迅的品質是偉大的,他憂國憂民,不分晝夜。在鐵石心腸批判國人的同時,他也會彎下身來,為永遠不會到達羣眾手中的災款奉獻一塊錢,為的是看到孩子們歡欣的笑臉。他也會無奈,生不逢時,水深火熱,並不是他想要的。

原先,對於魯迅是一個“戰士”的説法我並不認同。在我眼中,戰士應當是衝鋒陷陣的,像他這樣在家中僅靠筆來抨擊,而不堵上鮮血的戰爭,是柔弱如遊絲的。然而,在讀完他的文章後,我又發現自己的錯誤。他的文章雖然有旁觀的冷酷,但帶來的震撼力是不一般的。在《航空救國三願》中,最後一願“戰戰兢兢的陳明一種願望,是――三,莫殺人民!”。今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的,但在魯迅的時代,兵荒馬亂,航空救國的勇士也會猙獰地抓起屠刀,宰割無辜的百姓。殘酷,暴虐,就是四面楚歌也無法詮釋那個年代的`絕望。魯迅在那個年代勇敢地與殘暴的勢力相抗衡,這不但是身體的賭注,更是精神的折磨。

甦醒,把鐵屋子裏的人叫醒,是他寫作的目的。眼珠間或一輪的祥林嫂;蘸着革命者的血饅頭吃也照樣死去的孩子;人吃人,人怕人,人欺人的狂人社會;無助的阿q僅靠着精神勝利法最終落個悲慘的結局。這些都是麻木的人,被壓迫,被利用而“歡快”生活的人。

現在還是存在,到底應當怎樣對待?

呼喚,吶喊,真的足夠了嗎?魯迅,他的事業還未竟,繼承他的事業,把中國建成為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國度,消除怨恨與隔膜。這是除了解那個年代的悲苦外讀魯迅真正的目的吧。

魯迅的愛國具體事蹟3

我最喜歡的中國作家魯迅先生,用他頑強的意志在中國文壇上刻下了他的名,留下了他的魂。

黑瘦的身軀中卻有着錚錚烈骨,泛黃的面容中卻流露出剛強的精神。他在作品中用自己的肺腑之言吶喊,喚醒了彷徨的華夏人民;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燃盡了枯黃的精神野草。

千古文章仰北罡,先生風骨世無雙。一句發自肺腑的言語警醒了世人的`思想,一篇篇鏗鏘的文章填充了世人的靈魂。在《吶喊》 中,魯迅義正辭嚴地否定了中國舊有的制度和陳腐的觀念,呼喊出了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在《彷徨》中,魯迅那顆在革命征途中不斷探索的心在跳動,於文壇上推動着革命的前進,為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在《野草》

中 ,魯迅寫出了他對於生命的體驗和認識,更寫出了一位革命時期文壇領軍人物獨有的思想哲學……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不知疲勞地活躍在文壇上,一切為了人民着想,一切為了國家着想,用自己的文字引領了人們正確的思想,指明瞭中國近代文化的前進方向。但一些腐朽的文人和思想上的保守勢力卻同作着魯迅鬥爭,企圖將新思想扼殺於搖籃之中,把封建思想這顆毒種子保留下來。魯迅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敵人,堅定地堅持自己的理想——重塑國人的靈魂。為了這個理想,他棄醫從文,執死了那隻領敵人膽寒的的筆,書寫着一篇又一篇具有啟示性的文章,去推動國人從思想上站起來。他為人民去做的一切,猶如太陽的光芒,照進了我們的胸膛,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已經逝世,但他的品質、他的精神和他為人民所做的一切,都將不朽。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將魯迅精神和品質與生活融匯貫通,去認識他那強烈的平等意識和人文主義情懷;去實踐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去體會並繼承他的理想和信念。我們應該把魯迅先生作為我們的精神榜樣,去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我們的力量。

走的再遠,走到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站在時代轉折點的我們,更應該接近魯迅,去繼承他的理想和信念,去開闢更多的可能。

魯迅的愛國具體事蹟4

魯迅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他那種深切真實的感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裏,瀰漫着封建黑暗的氣息,那個污濁的社會,不但沒有讓他成為一個普通的“受眾”,反而成為一個擁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爾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樣。

起初,面對日益衰微的舊中國,魯迅先生和孫中山一樣在學醫,就在快學成時,魯迅先生才真正意識到:想要救國,光憑身體上的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思想上喚醒民眾,自由的束縛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縛。從那以後,魯迅先生便棄醫從文,真正開始從思想上讓民眾覺醒。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有無數的人因魯迅的文章而徹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圖讓魯迅先生“碰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依然拿起筆,堅定不移的寫着,即使前方有無數的暴風雨,他也會説“:我所走的路,為的是全中國的人民,,他們不瞭解我,我沒有怨言,我堅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對的。”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在為革命做出偉大貢獻的同時,魯迅先生還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狂人日記》,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説

在現我的眼中,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我欣賞他的作品,對他的作品,無論何時,我都是滿懷期望地去閲讀,在他的作品中,我時刻感受到那一種對於文學的熱愛。如果説文學創作是魯迅的生命,那麼他的對於文學的.熱愛,就是控制它整個生命的靈魂,假如當初魯迅沒有放棄學醫,可能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覺醒!

在若干年後的今天,在共產黨成立九十週年的今天,我們記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他們都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偉大貢獻。但是別忘了,還有一個人;還有一個以筆為武器的普通作家;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革命家,魯迅。

魯迅是一個普通的人。

是一個站在我們中間的人。

是一個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人。

我聽見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的愛國具體事蹟5

坦率地説,至今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仍是非常淺薄的,我甚至還沒有完全、真正地嚼透先生的偉大。在我眼裏,先生實質上更以生活中的普通人的身份,而不是以大思想家或者更偉大、更神聖的身份出現在我們面前。在先生的作品文字中,體現出來的都是我們不能輕易揭示的一些東西,能夠在平凡的文字和敍述中,把人物的思想心理進行徹底的揭露,實可謂是能看透別人的心理。不過,我想這樣也好,去掉後人加在先生身上的光環或許能夠減輕談論時的心理壓力。

對待先生的心態,可以説是“敬而遠之”。我實在找不到更恰當的詞彙來描述。先生殘酷地剝去我們身上的偽裝,揭示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弱點,時常令人感到坐立不安;加上自己的惰性在作怪,我真的懼怕先生的冷峻與嚴苛。先生能夠把現實社會中的人進行透徹的分析,而且進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把所謂的“真、善、美”進行徹底的批判,脱去他們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假殼”,讓其在批判中獲得被救贖、被改造的可能。同時,我們也為先生作品中那消磨不盡的痛苦而困惑,換句話説,我們簡直不會甚至無法欣賞這種悲劇之美,無法分享先生在人生角鬥中得到的生命沉酣的大歡喜。

誠然,我們欽慕先生那樣“無所顧忌的生活,無所顧忌地去愛、去恨、冷嘲熱諷,坦蕩地面對着別人的熱舌頭、冷唾沫,讓他們去説,去誣衊去以為”,然而現實生活給了我們太多的否定和困惑。儘管我們看到了諸種弊病,可是我們不敢反抗,當然也反抗不了。在先生的悲哀中我們也感到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以先生為師,能真學先生嗎?想想先生的精神十字架,可能太沉重,我們揹負不起。

我想這也許是正確的。作為年輕人,我們只希望在可能的條件下盡力使生活變得輕鬆愉快,何必人為的去加重生活的砝碼呢?我們沒有必要脱下T恤牛仔,換上長衫,把自己關在“鐵屋子”裏去體味那一份苦澀。當然,我們也不怕生活的沉重,也決不會輕意去逃避。我們很欣賞先生那種面對現實,正視現實的精神,但為何不能更超脱一些,多一點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寬容?平等與慈和不知先生是如何認為的?

當然,我們也應該理解先生,學習先生,但我們卻沒有必要用先生揹負的歷史包袱來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以此來追求一種悲劇式的精神境界。少一點因襲以往的顧慮與牽掛,多一些對未來的高瞻遠矚,這樣我想先生恐怕也不會斥責我們的莽撞。

按照一個固定的標準和模式去生活是可悲的,我卻寧願讓自己的心流浪而不去模仿別人生活。我敬仰先生之人格,卻不喜歡先生的'性格。我想,我從先生那裏所得到的既不是智慧,也不是熱情,而是一種毅力,一種促使我們一步步向前走而決不停留下的力量。“遇見深林,可以闢為平地;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這對於正在刻苦學習、奮鬥,不久也將步入社會的我們來説便是極大的收穫:以先生獨立不依的精神和奮然前行的毅力,儘可能少地為自己設立羈絆,開拓自己的道路,或許這就是先生現在對於我們的重要意義。

先生躑躅於荒原之中,孑然回顧,蒼茫無及。這是一幅極富於象徵意義的生命圖像。沒有對話者,這是思想者的孤獨;無法直面的人生,這是思想者永恆的困惑。在孤獨這座祭壇上,幾乎所有偉人和思想者都要走上它,從某種意義上説,他們生命的造型就是一羣沉溺孤獨的羈旅者。

在先生這樣的大境界面前,我們永遠只是蹣跚學步的稚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