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家思想的積極意義

來源:文萃谷 1.44W

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這在帶給人類極大的便利和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人類生存的危機,出現了諸如生態危機、社會關係失調、道德危機、社會心理危機等嚴重問題。物質文明帶來的嚴重異化,直接威脅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對此,早有很多有識之士呼籲,如果不對文明的異化問題加以解決,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反對和克服這種當代文明異化的鬥爭,已成為全球全人類的迫切任務。人類正是在這樣的摸索和努力中,發現和總結着經驗。而在這方面,中國的傳統文化——即儒道互補的文化——是否會對人們有所啟發呢?

關於道家思想的積極意義

近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道教研究專家許抗生先生在北大校園中發表了有關“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及其與現代文明的`關係”的演講,引起了一定的反響。記者於演講後走訪了許教授,請他進一步深入談談這一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問題。

記者(以下簡稱記):許先生,據我瞭解現在已有很多人開始關注道家思想與現代文明的關係這一問題。但是,道家思想無疑是一種複雜的哲學思想,現代人如果不正確理解道家思想的淵源,就難免引起認識上的偏差。能否請您首先介紹一下我國道家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許抗生(以下簡稱許):你這個問題很好。我們研究一種哲學思想,分析其對當今社會的功用,首先就應瞭解其自身的背景和內容。

清代思想家魏源曾作過《老子本義》一書,他認為:“老子,救世之書也。”“老子着書,明道救時”,“此老子憫時救世之心也。”確實,《老子》一書的本義,是為救世而作的。那麼老子的時代,究竟出了什麼樣的世道危機,而要“憫時救世”呢?

我們知道,中國自上古夏、商、西周三代的發展,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發生了重大的危機,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什麼是“禮崩樂壞”呢?這就是説,經過了上古三代的發展,尤其是西周周公旦“制禮作樂”之後,形成起來的我國古代的一套文明制度,即禮樂制度或稱禮文化、禮義文明,遭到了崩壞的危機。對待這種危機,春秋末年有儒、道兩家不同的態度:一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態度,孔子站在繼承與發揚殷周,尤其是兩週禮樂文化的立場上,認為西周的禮文明是世上最完美的,“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並極力主張維護禮樂制度,提出“克己復禮”、“立於禮”、“以禮讓為國”等等思想。而禮義文明的危機之產生,在於“亂臣賊子”的破壞而致。針對着當時禮樂制度遭到破壞的情況,孔子主張在社會文化內部進行一定的改造,並且提出“仁”來充實“禮”的內容。可見,孔子完全是站在肯定禮文化的立場,來對傳統的禮樂文明加以“損益”改制的。

另一種態度則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的態度。老子與孔子不同,他站在否定禮樂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立場,對人類文明提出了挑戰。可以説,老子是中國歷史上對人類文明認真反思的第一人,他深刻地揭示了人類文明的負面影響和負面作用,極力地抨擊了文明的異化現象,指出文明危機是文明自身造成的。文明社會所產生的亂象:貧窮、昏亂、盜賊、戰爭、爭奪、罪禍、輕死、聲名逐利、欺詐等一切罪惡,皆是由於文明日開、智慧日多、民多利器、上之有為和多欲、禮樂制度、仁義道德等造成的。老子莊子自覺或不自覺地看清了這一切,認為要消滅這些惡果,就得消除其產生的根源——人類的文明,因此對人類的文明提出了挑戰,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