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茶及其茶文化的介紹

來源:文萃谷 3.05W

浙江茶文化在中國茶文化史上佔具着重要的地位,這包括它的茶葉種植區域,茶葉產量,以及在歷史上就形成的茶文化向外如日本、朝鮮等國家的傳播。如要説浙江茶葉文化的發展,這首先得從中國茶葉發展歷史説起。

浙江茶及其茶文化的介紹

中國茶葉最早興起於巴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陸羽《茶經》),可以説中國的茶葉,最初孕育、發生、發展於南方。巴蜀有關產茶記錄,據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此時巴蜀已經形成一定規模茶區,其茶為貢品之一。而巴蜀茶業在我國茶業史上突出地位,可在西漢成帝王褒的《童約》才留有記載,內有“烹茶盡具”及“武陽買茶”,這些反映的是當時成都飲茶成風,且用專門茶具和茶葉的`商品化的情況。隨着秦漢的統一中國,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加強,茶葉首先向東、南部傳播。三國時,東吳佔據現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些地區是茶葉傳播發展的主要地區,同時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豪門貴族。西晉時,茶葉開始在長江中游和華中地區傳播,當時的《荊湖土記》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説明了長江中游一帶已有逐漸取代巴蜀的趨勢。西晉南渡,北方的豪門貴族過江來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即歷史上的東晉,建康成了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由於上層崇茶成風,也進一步促進了茶在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起來,同時飲茶和茶葉文化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浙江茶葉已從浙西進而擴展到現在的寧波、温州、沿海地帶。《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江蘇常州,其好茗出宜興。這表明在三國兩晉後,茶業重心向東移的趨勢。南北朝及唐中期的這段時間,南方茶葉生產飲用進一步發展,而北方也開始嗜茶成俗,《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不管茶葉產量還是製茶技術已經達到了最高水平,可以説在唐代,特別是中葉後,中國茶葉生產技術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而以江折茶葉最為出名。如湖州的顧渚紫筍茶,常州的陽羨茶成了貢茶。唐代政府把貢茶設在江南,又大大的促進了江南製茶技術的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全國茶區的發展,從陸羽《茶經》及有關文獻記載來看,當時的茶區已經遍及今雲南、四川、陝西、湖北、廣西、貴州、湖南、廣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區,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相當。

從五代到宋朝初年,由於全國氣候由暖轉寒,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温降低,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致使中國南方茶業比北部更加迅速發展,如歐陽修所説的,“建安三月三千里,京師三月茶”,南方的開始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宋朝茶業重心,表現在貢茶從浙江湖州的紫筍茶改為福建建安茶,説明了閩南、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的發展起來了。

通過上述,可以知道中國茶業到宋代已經遍及全國各地,與現代的茶區範圍相符合,以後,特別是明清,中國茶業的發展只是各地茶葉種類興衰及製茶技術的演變過程罷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