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萃谷 2.46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篇)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數學源於生活,迴歸生活。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理解書本的知識。因此,上課剛開始我設計了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小棒通過“分一分”去創造分數,而後在“説一説”、“議一議”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分數的意義,最後在“想一想”中讓學生進一步內化、精煉自己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歸納出了分數的意義,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義,最後在練習環節又設計了在猴子分桃、猜一猜老師口袋裏有幾粒糖等遊戲中找分數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數學知識在不知不覺中迴歸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育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應源於生活,迴歸生活”。教學時舉出大量實例或圖形,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再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最後,通過讀課本上的定義使學生明確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的認識應為這部分的教學重點,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進行得不夠充分,在下節課時應進一步加強。

鞏固練習:在練習設計上還是體現“數學源與生活,迴歸生活”這一理念,畢竟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因此我設計了“找生活中的分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了生活與數學聯繫。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更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三年級已藉助直觀、操作,初步認識了分數(真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此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成功之處: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單位“1”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單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學中,我從自然數1引入,讓學生舉出可以表示什麼,學生有的説可以表示1棵數,1朵花,1只兔子,一個班級,一所學校等。在這其中就包含了兩種含義,一種是1可以表示數量是1的物體,還可以表示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這樣學生對於單位1的概念就能比較輕鬆過渡過來。

2.運用類比推理,使學生明晰分數的意義。在教學中,通過一個蘋果、四個蘋果、六個蘋果到一堆蘋果,通過學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數,使學生從一個蘋果就知道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通過類推得出分數的意義。

  不足之處:

1.對於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個別學生還存在表示的問題。

2.對於分數的表述個別同學有些模糊。

  再教設計:

注重學生易混點的辨析,進一步鞏固強化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理解分數是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3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學生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已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本課的教學重在充分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新舊知識相互融合,對分數的意義形成系統的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突出了新舊知識間的連貫與生長點,以問題為導向,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不斷內化分數的意義。

一、動態演示,瞭解分數演變過程

數學教學不僅傳授知識,同樣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數學知識是理性的,但也飽含着人類智慧的結晶。對於分數的產生,教科書分散在課前和課末呈現,為了讓學生能大概瞭解分數產生的演變過程,在現實問題中講述分數的產生,配於課件動態演示,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使學生粗略地知道知識的來源,潤物細無聲地傳播着數學知識與科學探索的啟蒙教育。

二、製造矛盾,突破分數認知難點

學生已掌握用一個物體表示,要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表示,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表示出1/4,讓學生自由地創造。這樣的情境創設,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是教師的暗示與啟發,而是學生自我發現和創造的過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巧設問題,深化理解分數意義

學生依賴於自己的動手實踐和實例,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是膚淺的,如果只靠練習加以強化,勢必影響着後續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後,以問題激發思考,在“比較幾個,為什麼單位”1“不一樣,都可以用表示?”中,從具體實例抽象出單位“1”,使思考問題擺脱具體實物的依賴,明白了一個分數關鍵看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在“同樣是一份,為什麼表示的個數不同?”中,體會了單位“1”的數量多少影響着每一份的大小。這樣的問題解決,為學生深入理解分數意義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

四、拓展訓練,體驗知識應用價值

知識只有在具體應用中,才顯示學習的價值。課末除了完成書上的部分練習外,增加了兩道思維訓練題,猜數遊戲迎合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在思考、辯論中,既掌握分數的意義,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在看圖説話中,既鞏固新知又滲透着不同單位“1”的相互轉化思想。

整堂課教學,學生藉助直觀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不斷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不斷建構知識。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1、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課前我還佈置學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數,所以課上讓學生進行了交流。有些學生找到了衣服商標上的百分數,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我請學生們同桌之間先互相説説收集到的這些百分數表示什麼意思,然後再請幾位學生全班交流,應該説課堂上的學習氛圍較好,學生們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2、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藉助課件學習,我先出示了三名運動員的投籃情況的統計表,統計表中呈現的是每一名運動員投籃次數和投中次數,然後請學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練,怎樣判斷哪名運動員的投籃成績好些?學生們經過思考討論馬上想出了辦法,交流時即刻有學生説出應該通過比較每人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來比較。此時,我立即追問學生為什麼,學生們聯繫以前學習的知識説出了理由:因為每一名運動員投籃次數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數來判斷成績的好壞。應該説這一部分的導入是相當順利的。

  3、課堂練習的設計突出練習的針對性和全面性。

既有促進學生對百分數含義的理解,讓學生牢固掌握百分數概念的練習,也有鞏固百分數的讀,寫練習,同時還安排了根據實際數據提出數學問題的開放性練習和實踐調查活動,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5

講授新知

1、教師出示: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這是把什麼做為單位“1”,仿照這個例子,還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

2、教師出示:把一米的線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這是把誰看作單位“1”,依照這個例子,還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一個計量單位。

3、教師出示:把6只熊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只熊貓的三分之一,這裏把誰看作單位“1”,仿照這個例子,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它們都可以作為“單位‘1’。

自學討論

1、學生自學課本,教師引導:“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劃下來,把你不太理解的地方標上去。”

(學生自學課本)

2、學生彙報:

收穫比較多。教師隨機板書。

疑問可能在“單位‘1’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引號。

3、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分組解決問題。

4、教師引導學生強調:單位“1”跟自然數的“1”含義不一樣。自然數的“1”只表示1個。實實在在的一個。而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可以是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所以:加上一個引號,以示區分。

分數的組成

1、請你自學書中的內容,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劃下來。把你不懂的地方標上去。

(生自學課本,歸納出分數的組成有分子、分母、分數線三部分。分子表示到這們的幾份。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

2、同學討論釋疑。

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就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2個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人類生活與教學之間的聯繫應當在數學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為此在課前複習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此來產生疑問進入課堂。所以就產生了分數。使學生體驗到分數是因為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數學來源於生活。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去體會“在表示分數時,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從而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樂學、會學、創造性的學習,培養樂創新的能力。

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課堂上,我把一些問題引導出來,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織學習。並且,在課上,我走下去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及時為他們解決難題。

從總體上講,這堂課還算成功,但是,在教學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學生可能對於這抽象的現象不是很能接受,因此,有些學生還摸不着頭腦。如何在以後接手班級時更好的教學好《分數的意義》,還希望大家能給我一點好的意見。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6

一、自我評價:

1、反思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實際教學基本按照原計劃進行,只有在向學生介紹分數的產生這個環節,由於相關視頻因設備原因無法正常播放時,我臨時調整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62頁的小資料來了解分數的產生。知識傳授效果良好。

2、反思教法情況

教法的成功之處是,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3、反思學法指導工作情況

在本節課中,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二、反思問題

1、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4)、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5)、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6)、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

優勢進行教學。

2、反思課堂上突發事件及處理情況

在教學分數單位含義後,我發現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有所下降,我及時採取了搶答分數的分數單位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又回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課堂重建

1、我的收穫和感悟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2、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 ,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 和 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閲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7

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們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的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會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還會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本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兩個概念,學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方式的創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課堂中,我儘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創新了教學方式,從而成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對知識的自我構建,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在導入新課時,我給學生提出了學習新知識的步驟:①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②關於分數,你還想知道什麼?然後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合作,從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入手,使學生感悟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因為我們的教學不能總是“零起點”,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首先就要努力讓學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識狀況展現出來,讓他們在面對新知識時,自己主動去會憶、調動已有的認知結構。當學生紛紛舉手彙報了自己已知的關於分數的知識後,再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動手操作,去體驗、交流與思考,“你是怎樣得到這個分數的?”,從體驗中建立“平均分”,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

 2、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説,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而不是隻見結果而忽視過程。為此,課堂教學中我儘可能充分提供學生學習材料,設計開放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髮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為。例如,在課堂中我把準備的材料:長方形紙片、一米長的繩子、六塊小立方體和四根繪畫筆交給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去動手操作,去體驗,進行交流與思考,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我從生活中精心挑選了一些實物,作為尋找分數的材料。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並猜想能不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數,然後動手操作尋找分數。展示時重點展示平均分多個物體得到分數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感受可以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其中這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的過程。為抽象分數的意義做好鋪墊,感悟分數就在生活之中。

還利用分繪畫筆,在整體的具體數量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會不一樣。在歸納分數的意義時,首先讓學生在感知多個材料的基礎上明確:不論把什麼東西平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東西看做一個整體,那就是單位“1”。表示分的份數不確定,從而創造了用“若干份”這個詞來表示不確定的份數,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數不確定,於是又創造出用“一份或幾份”來表示取的份數,就是分數中的分子。學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這樣水到渠成地創造出了概念,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8

首先談談課前的主要困惑:

1、知識之間如何串聯?本節課的知識點較多,包括: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單位“1”、分數單位、分數的發展史,這些知識有的是互相牽扯,有的是互有聯繫,如何過渡?

2、學生動手操作是否必要?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分數的初步認識,有過一些經驗,從圖中也可直觀看出平均分後的結果,那麼還要不要動手操作?

3、如何順利導入?是從難點單位“1”入手,還是從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還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對於分數的意義中的重點詞如“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平均分”、“若干份”、“一份”、“幾份”?

5、如何引導學生看課本?課本中規範的概念也應讓學生有所瞭解,看書是很有必要的,怎樣引導呢?

6、提供學生什麼樣的材料?是隻給一些物體的,還是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的材料都給學生?

7、對知識的拓展到什麼程度?學生對概念的認知需要從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麼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這個度?

數學不只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僅僅使數學變得有趣起來並不能保證數學學習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因為,數學上的成功還需要艱苦的工作。

試教後的自我反思:

1、關於媒體的使用。教學中,有的是學生操作,有的是課件演示,還有老師的板書,感覺比較亂如何處理好課件的播放時機?

2、關於如何更有條理。對本節課環節有些不熟練,導致一些話或播放課件迂迴,給人有些錯亂的感覺。

3、如何讓學生能説,會説,想説?概念教學本身比較枯燥,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得到概念,並能歸納出概念,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講求策略。

出現的問題:

整個教學中,沒有對分數的意義進行規範的定義,或看書完善。本來是想借助操作,讓學生明的不管分的物體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進而將一個整體的概念擴展到大數目。但是對於操作後的思考,引導得不得力,導致學生無法説出“核心”。

求同比較:

主要是兩個層面的比較:

①分的東西不一樣,為什麼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呢?

②分一個物體和分多個物體的數量明明不一樣多,為什麼每個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兩層比較,突出了四分之一這個分數的本質:與分的東西是什麼無關,與分東西的數量多少也無關,只要將這些物體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總數的四分之一。

存異比較:

由於教材在揭示分數意義之前只有一個四分之一這一個例子,所以我想讓學生先完成“做一做”,讓學生思考這些分數是怎樣得到的?從而體會分數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的份數就不同。

在這種找不同的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之所以表示的個數不同,是因為單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數不同,是因為平均分的份數,表示的份數不同――從不同中,更加強調了分數的這幾方面要素,體分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幾份。

正是因為運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運用存異的方法,從反面強調了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樣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質進行教學,我認為才是有效的。

5、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學生,與老師的講授。感覺老師在課堂上説得比較多,學生説得少。有的需要學生多説的地方,學生不説,師就自己包辦了。

儘快在得到本組同伴的幫助、建議後,能有更好的改善。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9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整理與複習”這是一節複習課,複習課一方面學生比較厭煩,積極性難以調動;另一方面是複習課需要將一單元的零散知識系統起來。針對這兩點,本節課顧老師運用“課堂自主整理——集體交流點評——複習綜合提高”的步驟,通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集體討論,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相互質疑、辯論、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經歷系統整理和複習所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內在聯繫和相似內容之間的差異。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方法,集體總結方法,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將知識點重新建構,形成知識網絡。讓他們合作設計,也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與合作性。這點做得很好。其次,顧老師很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學會了整理知識的方法,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建議:

最好在整理知識的同時,插進一些練習,讓學生在邊整理邊練習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0

  一、充分給學生理解單位“1”的時間。

我在上《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單位“1”,我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

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看起來簡單,理解起來還是比較難的,因此在上課中,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在本節課中,我還重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

(4)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5)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進行教學。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二、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和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閲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1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設計淡化形式,注重實質,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性來體現教學的嚴謹性。

整節課中我都沒有將“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句嚴密、枯燥、抽象的話語塞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玩學具的過程中理解單位"1",教學中的説一説、分一分、畫一畫、寫一寫、折一折、塗一塗為學生提供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時感到了樂趣,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感受什麼是分數,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育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課設計做到均衡學生差異,組建合做學習小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和表現的機會,多些成功的體驗,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一個學生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對所在小組中的其他同學負責,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合作中完成任務,沒有把學生當作所謂新教學方式的道具,實現知識在交流中增殖,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當中較好的理解了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不足的是教學過程中由於過於重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表達,忽視了時間的調控,教學節奏不夠緊湊,另外課堂生成了多個問題,佔用了一些時間,導致時間的拖延,應該在教學環節的組織與時間安排方面再作更加合理的調整。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2

“百分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學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周圍的世界,理解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真切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也用於生活。

下面就根據我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和教學情況進行反思:

一、“初步認識百分數”。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根據統計表提出“誰投籃比較準”引發學生思考,在交流後認識到可以用“求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來進行比較,並將分數改寫成用分母是100的分數表示,讓學生初步體會百分數的特點和作用。接下去的一個環節,主要解決百分數的讀寫問題。根據調查,大多數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大致會讀寫百分數,所以隨後由學生來把轉化為百分數的形式,並介紹百分數中各部分與原來分數的聯繫,以及讀寫方法。既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較能吸引其他學生的興趣。最後請學生交流88%(90%、86%)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會用“誰佔誰的幾分之幾”來表述,也進一步理解和88%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二、“生活中的百分數”。

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先由教師根據最貼近學生學習的事例進行舉例。通過交流一些百分數的意義,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百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不過從課上效果來看,這裏舉的例子還存在問題。都是部分佔總數的百分之幾,考慮還不夠周詳,所以對學生後面小結百分數意義造成了錯誤影響。除了體育達標率佔100%外,其餘兩個都可改掉,比如改成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等等。

三、“百分數的意義”。

由於前面兩個部分處理不是很好,出現了問題,使得學生小結“百分數意義”產生困難,最後只能由老師進行揭示。百分比和百分率也是一帶而過。

四、“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

這是一個重組題,主要想通過本題的練習,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與聯繫。當分數表示一個具體數量時,是有單位的;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時,即兩個數的關係時,是沒有單位的。而百分數只能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所以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最後讓學生通過“10月1日前,已經完成了計劃的95/100(95%)。説明還有(生:5%沒有完成)”等兩個問題,認識到百分數還可以表示一個整體中的部分與這個整體的關係。不過從上課情況來看,這個問題處理的還不到位,有點輕描淡寫的感覺。

五、“小知識”。

這一部分主要是想讓學生感受百分數在生活中統計和比較的功能。預想呢學生能進行一定的比較,例如日本森林覆蓋率比俄羅斯多27%等等。但是上課時提出的“你有什麼想説的嗎?”這個問題似乎不太適合,如果改成“從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麼?”也許學生能從預想的方向思考了。當然這部分也想滲透人文教育,主要是環境保護教育。

六、“小遊戲”。

通過遊戲的形式,把數學與語文知識相整合。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3

1、反思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

2、反思教法情況

教法的成功之處是,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3、反思學法指導工作情況

在本節課中,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4、反思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2)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3)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4)、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教學步驟主要分為教學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整個過程的展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主次恰當。特別是教學策略明確,具體體現在:

其一,對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學會的材料,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學、合作、討論、嘗試、自測、總結來完成。即用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反饋,主動總結的辦法來提高學生從課本獲得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

其二,對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材料,如“分數的意義”則採用抓住其關鍵要素,採取啟發誘導等方式。如,理解分數意義中的平均分採用的是一種方式,具體做法是在觀察理解中調控,在操作理解中調控,在識別理解中調控,最後通過小結來完成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如,正確認識分數意義的單位“1”則採取又一種方式,即先認識單位“1”可表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或一個計量單位;再認識單位“1”可表示由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然後進行變式、舉例、總結。

與此同時又緊扣反饋調控,使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另外對新知認知過程的設計,還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認知過程去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各種能力。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它屬於“數與代數”學習領域,是一節概念教學課。

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和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明確任務。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自學能力,學生獲取了初步的認識,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概念的形成採用師生交流,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瞭解的分數的產生讓學生舉實例,以感性材料為依據,認識到分數是在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同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的發展史,數學課中適當的滲透數學文化,可以為學生注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的積極因素。然後再動手操作與交流中感受分數的意義,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當學生對老師的概念產生質疑時,順學而導,引出單位“1”,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怎樣表示出“三張餅的3/4”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探究不出結果也沒關係,因為再此基礎上,配合老師的講解和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會接受得更好,教學才有實效。同時,學生也會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習的主體意識。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我精選了三道練習題。一是練習十一的第四題,動手、動腦相結合,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二是6、7題,都是與生活實際練習緊密的題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分數概念外延的認識,我有設計了遊戲練習。其實,這道題主要體現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