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劇臉譜的特點藝術特色

來源:文萃谷 8.85K

桂劇臉譜色彩鮮明,既講究強烈的對比,又注意色彩調和。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桂劇臉譜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桂劇臉譜的特點藝術特色

  桂劇臉譜的特點

廣西地方戲曲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化粧和臉譜藝術均較簡單。由於化粧色彩的單調,所以一般只用水粉、墨煙和胭脂三種。俊扮的生、旦,也只是揉臉。即藉助於自己的膚色,薄施水粉。以墨煙畫眉眼,有的則以紅紙濕水塗抹以代替胭脂來畫面紅。直到三、四十年代。由於歐陽予倩等人發起桂劇改革和受京劇的影響,化粧才有了較大的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物質條件有了很大改進,特別是管裝油彩的出現和受話劇化粧的影響,大大促進了個劇種的臉譜和化粧藝術的發展,於是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化粧程序,如抹底油、打底色、塗紅描眼、定粧等等。化粧油彩及化粧用品多達數十種,廣泛用上了各種胭脂、眉筆、無毒油彩、膠粘劑、護膚品、卸粧油、定粧粉、各種鬚髮,以及特型化粧材料和技術。大大豐富了化粧手段。特別是現代劇目,在很大程度上借鑑和融化了話劇的化粧手法。在臉譜的色彩上,則逐漸借鑑吸收了京劇用色,如黃、綠、金、銀色等。圖案變化也更多更活潑,但仍以黑、白、紅作為主色。

臉譜是戲曲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桂劇的臉譜,在構圖的繁簡變化、用色的對比關係、勾描技巧和神韻等方面,均有自己的風格和流派,桂劇與湖南的祁劇,在臉譜的構圖、色彩、不同性格人物的樣式上,雖有淵源關係,而實際上又不盡相同。桂劇老藝人鄭清雄在演出祁劇和桂劇時,畫的臉譜就有所區別。如單雄信的臉譜,桂劇是黑四塊玉,祁劇是紅四塊玉,典韋的臉譜,桂劇為紅三塊瓦,而祁劇開的是爛臉。從構圖、色彩、神韻上看,桂劇和邕劇臉譜的風格大致傾向於豪放粗獷,簡潔鮮明。

桂劇的生、旦均為俊扮。老生化粧程序較簡單,一般為拍粉、揉紅、描眉、勾眼、小生、旦腳則稍繁,為洗臉、搽底油、拍底色、揉紅、畫眉、勾眼、拍粉(定粧)、上胭脂、描眉眼、塗脣紅,並注意頸部、手部的化粧。與京劇不一樣的是,桂劇小生(包括文小生),眉間一般不揉紅(即不畫“蠟籤”)。眉毛的畫法也更接近於生活。桂劇旦腳口紅的畫法,以前是上下嘴脣各畫一點紅,以表示櫻桃小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徐悲鴻在桂林時,曾指點桂劇演員改變了這種畫法。

桂劇的淨行、醜行以及由老生、武小生、旦腳扮演的少數角色,均根據各種人物的不同地位、性格與經歷,勾繪各種圖案的臉譜。圖案大多比較粗放,講究構圖變化,色彩對比強烈、簡潔而不又失細緻。桂劇臉譜大致可分為整臉、四塊玉、歪臉、爛臉、粑粑臉、象形臉以及豆腐乾臉(醜)。

整臉:全臉揉一色,僅腦門、眼眉、鼻窩勾描略有變化。可以分為紅整臉、黑整臉、白整臉。紅整臉如關羽、趙匡胤、關勝、徐延昭等。這類人物多由老生應工。黑整臉如包拯、尉遲恭等。白整臉如紂王、曹操、嚴嵩等,亦稱為“奸臉”、“粉臉”。

四塊玉:樣式同於京劇“三塊瓦”而稱謂不同,也有稱為“花臉”的。分紅、黑兩式。眉眼、兩頰畫法對稱,以紅為主稱“紅四塊玉”。如樊噲、單雄信、孟良、龍王、鍾馗等;以黑為主稱“黑四塊玉”,如焦贊、張飛、李逵等。也有黑中調紅微紫的“紫四塊玉”,如魏延、慶忌等。

歪臉:象徵劇中人容貌奇異,如一目失明,半邊破相的造型,圖案為不對稱式,極誇張。如李克用、夏侯淳、鄭子明等,往往繪成一隻斜身的孔雀頭,形成美麗的圖案(也有稱為雞頭臉的)。

爛臉(或稱碎臉):多用於兇惡不正之輩。圖案碎而不對稱,不循一定之規。色彩較複雜,如餘化龍、李七、墨水鍾馗(勾黑、碎臉的鐘馗)等。

粑粑臉:桂林話稱小孩為“巴爺”,故轉化為粑粑臉,多用於少年英雄。常由武小生勾臉。勾此臉的亦有太監和一些和尚。皆不戴髯口,較其他臉譜多口部及下巴圖案,脣皆塗紅色。如李元霸、秦英、司馬炎、楊七郎等。

象形臉:以人物性格及神話傳説為根據,用飛禽走獸等形象構成圖案的臉譜。人物多是傳説中的神佛鬼怪。如孫悟空畫猴臉,螞拐(廣西人稱青蛙為螞拐)道人畫青蛙臉,長蛇道人畫蛇臉,雷震子畫雷公尖嘴等。同時,還常用象徵性的圖案,顯示人物的地位和特徵。如龍王臉上不畫龍,而是以紅四塊玉為基礎,額上寫一“王”字,以代表海龍王。再如在神佛臉上寫“神”字或“佛”字,司馬邈額上寫“正直無私”,廣成子臉上寫“翻天神印”等,則是直接表現人物性格和身份的。

醜腳臉:鼻上畫白豆腐塊,亦稱“白鼻子”。是醜腳臉的共同樣式。但變化甚多,沒有嚴格的規律。藝人多憑自己意願自由描繪。旦腳勾臉僅只《斬黃袍》的陶三春、《採桑封宮》的鐘無豔、《菜園招親》的孫二孃,均為武旦或潑辣旦。其特殊之處是採取全部開臉的方式。而不是一半俊臉,一半開臉。

桂劇臉譜色彩鮮明,既講究強烈的對比,又注意色彩調和。其主要用色為紅、黑、白三色,經調和的附加色為棕色(或稱紫色,因大紅獲玫紅而異)、粉紅、灰色,共為六色。五十年代後,增用了藍、黃、金、銀色等,但運用較少。一般藝人均能調配顏色,技術較高者,更能充分利用臉的'肉色與油彩顏色相結合,使色彩更為生動,有助於面部表情的體現,在顏色作用上,有“紅見忠義、黑見剛正、粉見奸邪”的説法,但主要還是在圖案變化上,顏色只起配合作用,以突出圖案的鮮明感,增強其藝術效果。以紅為主的歪臉、爛臉圖案,就不一定表現忠勇的人物。

桂劇還有一些特殊的臉譜。如蠟黃臉,僅限於《田氏劈棺》一劇專用。桂劇老生演員王盈秋扮演莊周時,不抹油彩,用一層極薄的湘紙濕潤後貼在臉上,再略勾以眉目,造成一種死後毫無血色的恐怖感。變臉,《三進碧遊宮》的通天教主有三次變臉,即在同一戲裏根據情節發展和人物情緒的變化,當場更換不同的臉譜。

在桂劇臉譜上近代較有成就和影響的代表人物有李冠榮、周蘭魁、蔣金亮、陽瑞龍、鄭清雄、龍民介等。李冠榮譜式吸取了中國畫的特點,講究“揉”法,使色彩與肉色自然結合,勾描細緻,多用間色,特別注重圖案用筆的神韻,寫意傳神,別有神態。周蘭魁譜式講究強烈的圖案裝飾效果,用色對比強烈、明快,講究筆鋒,往往形簡而意達。蔣金亮譜式技巧上集前兩家之長,在構圖上比較嚴謹,注重人物氣質。如他的張飛臉譜,鳳眉豹眼,額上畫一紅桃,以示誇張、簡潔的手法表現了人物的勇猛忠直,粗中有細,魯莽而又可愛的形象。鄭清雄譜式的特點是粗獷豪放,他能夠勾描桂劇和祁劇同一角色的不同臉譜,並加以綜合,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反映了桂劇與湖南祁劇之間的歷史關係,這與他所在的全州縣地處湘桂交界有關。蘇飛麟是武小生,擅演粑粑臉的角色,對粑粑臉和旦腳開臉均有一定的成就。

  桂劇角色分類

桂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佔、貼、夫;淨行則分為淨、副淨、末淨;醜得只分醜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龍套的下手,統稱為"雜"。各行當在表演上風格各異。

生行:穩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審》的閔爵,《楊袞教槍》的楊袞,《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

小生:瀟灑飄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則儒雅英武。如《黃鶴樓》的周瑜,《柴房別》的李旦,《槍傘》的蔣世隆 等。

旦行:或端莊華貴,或倩麗靈巧,佳者唱做兼備,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瘋》的桃花,《桂枝寫狀》的李桂枝,《斬三妖》的蘇妲己等。

淨行:雄渾威凜,剛武火爆。如《鴻門宴》的項羽,《蘆花蕩》的張飛,《司馬洗宮》的司馬師等。

醜行:滑稽而不鄙俗,詼諧而不油滑,輕鬆自然,恰到好處。如《化子罵相》的孫巧兒,《古董借妻》的張古董,《乙保寫狀》的何乙保等。桂劇無搖旦專行,搖旦腳色常由副淨、醜、夫等行演員兼演,表演重詼諧。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雜外,均有應工戲。如生,凡老生戲均能飾演;外主演掛白髯的老生戲;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戲;小為文小生,主演文戲;武為武小生,主演武戲。旦,凡旦行劇目都能飾演;佔多演文戲;貼多演武戲;夫主演老旦戲。淨須文武皆能,但側重於唱功戲;副淨戲路類似京劇的架子花臉;末淨多飾演不掛髯口的花臉(粑粑臉)角色。(此類角色也可由武小生開臉飾演)醜、副醜原均為文丑,醜主演官衣、褶子戲,副醜主演袍裙、富貴衣戲,後吸收京劇表演,副醜逐步成為專工武戲的武丑。雜為雜角,多演家院、中軍一類角色。隨着清末"三小戲"的興盛,桂劇旦行又逐漸細分為正旦、閨門旦、背心旦等。

桂劇現行的行當體制仍以生、旦、淨、醜為主,在飾演現代劇中的角色時,則多打破行當界限,而以劇中人物性格為依據,由具備相應條件的演員飾演。

  桂劇委婉動人唱腔

小説《花橋榮記》裏寫到桂劇:小金鳳那出《回窯》把人的心都給唱了出來!是的,桂劇的唱功不是以高昂、亢亮、激越為特點,而是以圓潤甜美,秀麗委婉見長。有如緩緩浮雲,潺潺流水,也似和風細雨,飄然而來,沁人心脾。

桂劇的聲腔音樂屬皮黃系統的板腔體,以彈腔為主體,兼有高腔、崑腔、吹腔及雜腔小調等。彈腔,分南路(二黃)和北路(西皮)兩大系,其反調形式“陰皮”和“背弓”又都自成體系。北路高亢雄壯,南路委婉低沉;陰皮略帶悽婉悱惻,背弓則長於表現悲壯悽慘的情緒。

桂劇的唱腔並不是開始就以秀麗婉轉見長,歐陽予倩改革桂劇之初,還評論桂劇腔調不如京調的宛轉變化,但覺得它比京調來得樸素一點,尤其是字句比較容易聽得出。他改革桂劇之後,在保持桂劇的音樂特色的同時,大膽地吸收兄弟劇種有益於桂劇的唱腔曲牌來豐富桂劇。再且,從二十年代以後,桂劇名角不斷湧現,桂劇的表演逐漸完善定型,其風格趨向於委婉細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