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瓷器的特點主要藝術特徵

來源:文萃谷 1.89W

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而景德鎮瓷器產品佔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洪武瓷器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洪武瓷器的特點主要藝術特徵

  洪武瓷器的特點

1.造型特徵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樞府窯古樸渾厚的遺風,尤其以民窯為甚。民窯撇口盤、碗類,中腰以下胎體漸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樣,或折腰,或器心留有疊燒的墊餅痕跡。官窯器則鋭意創新,迅速擺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風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飄逸著稱與世的永樂瓷器型,從而展現了明瓷的新風貌。

2.胎體特徵

胎土因淘煉粗細之差,胎質表現不一。以官窯器物而論,瓷化程度較高,因而堅質細白,稍有厚重感。民窯器物則因火力不足,有類似漿胎的現象,胎體斷面呈土黃色,但大多數仍為略含雜質的淺灰白色。

3.釉面特徵

釉面呈青白色,為元、明兩代瓷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異。

常見的洪武民窯瓷器,有的胎體淘煉不精,胎質呈白或灰白色,經厚潤的青白釉汁映襯,釉面顯示出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窯器釉面雖也為青白色,卻較民窯器白潤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紋,玻璃化程度高,色澤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呈乳白或青色,光澤感不強。有器足與器身釉面色調不一的怪現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時產生變異,或者是底足塗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4.圖案紋飾

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流暢,豪放生動。洪武時期,官窯與民窯發展進程不一。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而民窯器物則別有洞天,特別是描繪自然的寫實紋飾,更能體現制瓷工匠豐富的創造力,反映勞動人民濃郁的生活氣息。

洪武時所繪菊花呈扁橢圓形,折枝或纏枝蓮葉紋大都呈螺絲狀,而常見的元代纏枝蓮葉紋則為葫蘆形;同時元代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至洪武時則明顯縮小,昔日的碩葉紋飾不復再現。由此可以看出元、明兩代紋飾上的繼承和演變關係。

瓷器上那種一面青花繪畫,另一面模印凸花的兩面裝飾手法,是明代洪武窯對元代樞府窯模印凸花技術的承襲和演變。一些民窯器物的繪畫也和元代紋飾一樣,多用蓮瓣紋圖案。元代的蓮瓣內常書八寶之類,而洪武時多繪團花圖案。碗、盤類中,多見如意狀飄帶雲、火雲、纏枝蓮等紋飾。民窯器心,多草書“褔”“壽”字,也有繪蕉葉、纏枝蓮、鬆、竹、梅、蘭、水藻及人物、動物等的。主體紋飾常用雲龍、梅、蘭、樹、花鳥、纏枝花等,而邊飾則多為二方連續簡單幾何紋。民窯青花器紋飾,繼承傳統的'書法與繪畫,創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筆點畫”,用筆簡練、純熟,以描寫自然為主,樸實無華,大筆寫意,着意渲染。青花色調與元代一樣,比較穩定,很少有流散現象。但髮色並不濃重,趨於清淡,能較好的襯托出紋飾畫意。

5.底足特徵

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風。這種器足的處理,在當時處於主流地位,成為明顯的時代特徵。同時也興起各種型制的圈足,種類繁多。另外,民窯青花碗一類,則底面無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過肩,殘留有削痕及同心圓跳刀痕。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黑點狀或大片的火石紅斑。其形成原因有兩種:一為胎體本身含有鐵質,經窯火燒結轉為氧化鐵而呈現紅色;另一為工匠着意舊刷而成。經明代延續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後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紅斑越濃重,表明器物製作年代越早。

  明代瓷器的品種

釉下彩、釉上彩、單色釉等明代景德鎮瓷器的品種:

釉下彩。明代景德鎮青花瓷的釉下彩已經發展到最高階段了,尤其是在永樂年間以及宣德年間,青花瓷更是已經達到了巔峯,這個時期也被稱作是青花的黃金時代。所謂釉下彩,主要指的是青花,釉裏紅,青花釉裏紅,藍地白花等等。釉裏紅是在元代被創燒成功的,到了洪武時期就有了非常大的發展,洪武時期的釉裏紅可以説是已經到了極盛的階段了。青花瓷在明代呈現出來了精彩紛呈的局面,直到今天,明代景德鎮青花瓷還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釉上彩。釉上彩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釉上單彩,還有一種是釉上多彩。釉上單彩包括白地紅彩,白地綠彩,白地黃彩,金彩,黃地紅彩,黃地青花,青花紅彩等等;釉上多彩包括鬥彩和五彩。鬥彩和五彩都是非常出名的,鬥彩是釉下彩以及釉上彩拼逗而成的,它發明於宣德時期,在成化時期極富盛名。

單色釉和雜色釉。單色釉和雜色釉在中國陶瓷史上是與青花彩瓷並重的。永樂時期與宣德時期的銅紅釉大放異彩,十分成功, 更是被世人稱之為是“寶石紅”、“霽紅”等等。永樂的藍釉有“寶石藍”、“霽藍”的美稱,雖然在之後的各朝都有燒製過,但是質量遠遠不及明代。甜白釉也非常出名,它是永樂景德鎮御窯廠燒製的半脱胎白釉瓷。紅、藍、白、三種單色釉是明代的單色釉中最為名貴的。

  明代瓷器的特徵

1.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2.胎體,琢器指立體造型,如瓶,尊等,都較厚重。圓器指平面造型,如盤,碗等,其胎體也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暈散,中期漂亮,晚期發灰,暗淡。

4.永樂,宣德瓷器的裏子很規矩,俗稱“淨裏”,其他時期的盤,碗類,內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肉層的銜接痕跡。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在明顯,正德以後,到嘉靖,隆慶,萬曆及明末各朝,胎體接痕特別顯露,民窯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處(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紅斑痕跡的現象。

6.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餘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釉面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跡。

7.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怒發前衝,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後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後腦勺凸出。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文字裝飾有回紋,百壽字,富字。

8.器足,大件器足,多為砂底,永樂,宣德大盤均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卧足,台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