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高校音樂活動的意義

來源:文萃谷 1.38W

摘要:

淺論高校音樂活動的意義

音樂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藝術化表現形式。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人才,增強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達到淨化心靈、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文章通過高校音樂活中增設音樂方面的公共選修課,營造良好的校園音樂活動為主要途徑。

關鍵詞:

高校 音樂活動 音樂理論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形式,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任何音樂的表現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藴涵着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用音樂的方式表達、交流情感以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的能力,可以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西方音樂歷史中,古希臘的畢達歌拉斯、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等著名的理論家就認為:“在古希臘佔主導的思想看來,音樂是淨化心靈,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樂也可使人品行不端”。遠在我國西周時期,學校教育就有“禮、樂、射、御、書、數”等六門課,稱為“六藝”,其中的“樂”就包含了音樂。在春秋時期,孔子也認識到音樂具有陶冶性情、啟迪智慧、輔佐政道、教化風俗的獨特功能。他曾這樣説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草善於禮。”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認為“音樂有修身養性之功能以及治理社會秩序的作用,是促進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必要和重要手段,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秩序的尺度。

1高校音樂活動的理論意義

1. 1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隨着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21世紀全球激烈競爭的加劇,中國如何以強國的面貌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間題是辦好教育,而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和創新人才又是辦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中,音樂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事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大學教育中顯得非常重要。正如2002年李嵐清副總理在中央音樂學院教師節上所説:“……大部分是來自理工院校的,請你們來藝術院校體驗一下藝術教育的氛圍和感受,主要就是希望你們在藝術特別是音樂藝術和其他的科學,學科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加強院校之間的合作,共同來實施和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因為只有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才能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特續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

1.2能增強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專業人才,而是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是具有集體主義的奉獻精神的人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集體對於個人影響的形式,開始在每個未來集體成員的心靈裏培養一種重要的人類美德,即為他人創造幸福和歡樂感,追求道德美和渴望為他人做好事而表現出來的舉止行為越多越好—這就是一個人正確地參加社會生活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只有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取長補短。音樂實踐可以説他是藝術教育的具體實踐。如合唱團的'排練、演出,樂隊的排練、演出等各種形式的合作,在鍛鍊自身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同呼吸、共命運、齊心協力、默契配合”的真正意義。在完成一部和諧美好的作品時給同學們一個心靈相融、友好合作的氣氛。在實踐中真正理解作品,為欣賞美創造美創造條件,培養自覺地遵守和維護集體紀律和榮譽的好學生,培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在美的認識中提高自己,加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1.3是大學淨化心靈、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必要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藉助於音樂喚醒人身上關於周圍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偉的、美好的觀念,音樂是自我教育的強有力的手段”。音樂教育是每一個大學生自我完善的有力手段。加強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幫助大學生在欣賞作品時領會作品的深刻內涵,進而從中領略到音樂的美感,使心靈得到昇華。如(義勇軍進行曲》雄壯有力,節奏鏗鏘,其中藴含的奮不顧身、誓死如歸的豪邁激情感染着每一個人的心靈。又如貝多芬、肖邦等音樂家的作品,不但旋律優美,而且它所藴含的自強、自立、頑強的精神鼓舞着每一個人。再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中的《歡樂頌》,優美的旋律表現出人類對幸福和平的訴求,對苦難和憂患的同情,對自由和光明的渴望。其崇高的力量和具大的感召力,使人們的感情覺醒。音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種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質,從而使人的心靈得以淨化而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音樂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語言,它不僅是當代大學生音樂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基本手段,更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塑造其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徑。它具有使人充滿激情和幻想,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靈、催人奮進、鼓舞鬥志等作用,它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和審美趣味方面,具有其它藝術不可替代的作用。濃厚的校園藝術環境,薰陶、淨化了學生的心靈。藝術教育極大地豐富了學生課餘生活,提升了校園文化水平。

1.4能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創造性是人生的主體性發展的最高表現。創造能力不僅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而且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敏鋭的直覺。創造性的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對理工科類院校的學生尤為重要,許多專家學者都早已證明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科學的邏輯思維;二是通過藝術的形象思維。腦生理科學告訴我們,人腦是由左、右兩球組成,大腦兩半球在功能上的不對稱是人腦結構和認知的主要特徵。左腦是理性與計算之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是感性與藝術之腦,負責形象思維。一個合理、完整的智力結構的形成,應是這二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和相互補充的結果。而音樂活動能使人的左、右腦得到很好的平衡與協調,因此,音樂教育是突破單向性思維的最佳途徑,它對於開發大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有着巨大的潛在作用。這在近幾年來各高校開展的各式各樣的創新大賽中有力地顯現出來。

2高校音樂活動的主要實踐途徑

2.1增設音樂方面的公共選修課

為了提高大學生的音樂修養,各高校近年來採取各種形式,利用多渠道來實施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的音樂教育活動。比如增設音樂理論,音樂欣賞,藝術鑑賞等公共選修課。近年來,我國各高等院校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從實際出發,改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在大學課程設置,教學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有效地改變了對非藝術類專業學生藝術教育的侷限性,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意識。音樂活動在大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及藝術修養過程中發揮出最富於創造

性的作用,它使大學生在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創造美的能力也明顯增強,同時使之在實踐能力、學習中優化自身的專業知識,提高自我創造的能力。

2. 2營造良好的校園音樂活動氛圍

舉辦各種形式的音樂講座、音樂會、交響音樂欣賞晚會等。又比如説為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各高校還採取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具有音樂特長的學生人學,有條件的高校還創建校藝術團、舞蹈隊、合唱團、樂隊等學生社團,讓學生多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音樂活動。許多高校正是通過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形式,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氛圍,從而不僅使大學生的心態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得到調整,也為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開闢了新天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