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意義

來源:文萃谷 4.95K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節,我們要明白語言教育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意義,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意義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重要性【1】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語言教學活動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使幼兒獲得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運用的經驗。隨着教育內容的不斷更新、教育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必須不斷探索新形式、講究藝術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興趣、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一,談話活動的藝術性

談話活動,是幫助幼兒學習在一定範圍內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活動。在進行談話活動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剛開始時,有趣的中心話題能使幼兒產生急切交流的願望,爭着舉手發言;然而,在活動的中後期,幼兒的興趣漸漸下降,使談話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較好地延續這種談話興趣呢?這就要靠組織談話活動的藝術性,並充分反映在活動全過程的各個環節。

首先,要創設談話情境,引出中心話題。可以通過朗誦一首兒歌或説一段話、提出一些問題等方法來創設談話情境;也可以利用活動角的佈置、桌面玩具、實物擺設等,向幼兒提供與談話主題有關的可視形象,更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形象化活動畫面,激發談話興趣,啟迪談話思路。

其次,幼兒圍繞話題自由交談和發言時,教師要調動一切手段,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確保談話的氣氛寬鬆、融洽,充分保護幼兒的自尊,特別注意保護幼兒的創新求異。

第三,要因勢利導,逐步拓展幼兒談話的範圍。教師要藉助各種藝術化手段,使談話逐層深入,向幼兒逐步展示新的談話經驗,使其逐步掌握正確的談話思路和談話方法。

二,繪畫活動中語言的藝術性

幼兒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在繪畫過程中所表現的特點也不一樣。如:小班幼兒繪畫明顯地表現了一種感知活動性思維,情感意圖不穩定,易受外界干擾,畫畫時跑來跑去;中班幼兒不會從生活中獨立選材,不能把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分開,無意想象仍佔主要地位;大班幼兒已有了觀察、產生創作和形象記憶、獨立組織畫面等簡單的繪畫過程,創造想象的發展。在瞭解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基礎上,教師在幼兒繪畫前的指導語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在整個談話活動,教師處於參與者兼主持人的角色,既要做好演員,更要當好導演。 “把戲人人會做,各有巧妙不同”。所謂“巧妙”,就是要環環緊扣有中心,獨具匠心有創新——無論在創設談話情境方面,營造寬鬆自由的談話氣氛方面,還是逐步拓展談話範圍方面,教師都要潛心研究,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具有較強的駕馭整個活動的能力,要儘可能讓最大範圍的幼兒有話可説,有話願説,有話能説,以促進幼兒口頭語言的發展。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意義【2】

語言是人類社會交往中的重要工具,語言教育更是幼兒的基礎教育,讓幼兒在想説、敢説、會説、喜歡説的同時得以更好的'培養和發展。幼兒期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如何運用科學、有效的語言教學模式對幼兒進行培養,讓幼兒能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獲得語言的技能和語言交往能力,是值得每個教師去關注的一個話題。多數幼兒上課時不太願意發言,不敢大方地面對集體發言,而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幼兒想説,自己有了説的慾望,他們才能忘卻害怕,勇敢地把自己想説的話大膽地表達出來,這樣語言也就會在這種自然的交流和溝通中慢慢發展。

一、多給幼兒提供機會

首先讓孩子想説。在幼兒心目中,老師是神聖而偉大的,老師説的話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老師親切的撫摸會給幼兒的心理產生鼓勵和巨大的影響。幼兒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地運用一些獎勵、激勵的方式讓幼兒產生説的慾望。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肯定,幼兒時常會刻意地表現自己,老師對於能夠積極發言的幼兒應及時地給予五角星、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的肯定,同時以激勵其他孩子也一樣能積極發言。對於個別性格內向、不願意説的幼兒,不要急於要求其能和其他幼兒一樣,而是進行個別交談,捕捉幼兒的心理動態,一步一步地去疏導,慢慢地讓孩子從個別交談到和別的孩子一起説話。當然,發展幼兒語言的課堂隨處可見,並不侷限於語言課,教師可以在其他領域的課上也創設輕鬆、愉快的情境,這樣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想説的可能會多一點,增加其表達欲。可以在音樂活動中讓幼兒邊聽音樂邊聯想感覺,然後讓幼兒用語言描述出來;在美術活動中,讓幼兒用語言來講述自己繪畫的內容和含義;在數學活動中,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等。要讓每個幼兒在輕鬆愉快的自然氣氛中獲得良好的語言發展。

其次讓孩子敢説。其實有些孩子不是不想説,而是不敢説。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通過為幼兒提供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來逐步消除幼兒獨立表現的恐懼心理,增強幼兒表現的慾望。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講故事活動,如我班每天午睡前會請上一至兩名幼兒為大家來講自己準備好的故事,講完後由孩子自己來評價,但是不管孩子講得怎樣都會得到老師和小夥伴的表揚、鼓勵。這是一個輕鬆的時刻,沒有孩子會在這個時候緊張,就連平時膽小的孩子也很願意來講。我班還利用晨間談話時間,讓幼兒學會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通過自己的表達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快樂;根據主題的開展、特殊的節假日等讓幼兒有話可説,提高表達能力,樹立起幼兒的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傾聽的習慣。

最後要讓孩子喜歡説、會説。在孩子想説、敢説的基礎上,我們就要引導孩子怎樣説好話、説完整的話,要讓孩子把話説清楚、講得生動貼切。平時在帶幼兒散步的時候,可讓幼兒觀察並説一説四周各種環境和自然的變化。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幼兒創造一些條件,如户外活動、談心等都是幼兒語言學習的有利資源,課堂上可以採用比較直觀的方法。例如在給幼兒講秋天的故事之前,先給幼兒灌輸一些必要的提示:“秋天到了,樹木、植物、小動物呀都有什麼變化?”幼兒在尋找的過程中會發現事物的改變,老師可以讓幼兒在觀察、討論、想象中自由地表達。我們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幼兒學習和發展語言。

二、重視提問,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語言發展條件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我們要注重的是,要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通過有效的提問誘發幼兒對閲讀的興趣,提供良好的語言發展條件。

1.巧提問題,激發幼兒的創造積極性。在語言活動中,啟迪幼兒智慧、引發幼兒思考提問是關鍵。教師提問要目的明確、重點突出,以達到思維和語言的有機整合。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是教師不可能替代卻能施加強有力影響的過程。當一個問題出現後,教師要不斷鼓勵幼兒積極開動腦筋,大膽回答問題,同時啟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如在講述《三隻小豬》的故事時,教師在引入時引發幼兒思考:“豬媽媽要三隻小豬去蓋房子,可是能用哪些材料來蓋房子呢?”幼兒會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引發幼兒討論。

2.改變方式,促進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兒童是獨立的、發展着的個體,只有在主動活動的過程中,兒童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價值,更好地獲得發展。我們根據幼兒在環境中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主體地位,提出了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人格和個性發展的基本觀點,把培養幼兒“想説”、“能清楚地説出自己想説的事”作為語言培養的目標。

開放式的提問,沒有現成答案,不受語言和情節的限制,既可為幼兒提供創造性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又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幼兒搜尋以往的生活經驗,聯繫實際進行分析、判斷、推理,以提高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如語言講述活動《救小鴨》中,讓幼兒想想説説:小動物們會怎樣幫助小鴨呢?開放性的問題,能讓幼兒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發展其擴散思維的能力。

除了理論上的教育理念,語言的學習環境也不可忽視,要給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生活是語言的源泉,因此,區角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幼兒能在較寬鬆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比如:圖書角和表演角相結合,把已經學過的故事的圖片、看過的書還有幼兒喜歡看的圖畫書放在圖書角,讓幼兒自己選擇翻閲、講述,並提供相應的材料、道具等讓幼兒自己演一演,不管成功與否,孩子們都是高興的。而且同伴的帶動作用是很有效的,大家一邊看一邊講,語言表達能力在無形中又得到了鍛鍊,不怎麼愛發言的孩子也膽大了些。自信建立起來後,在課堂上可以看到更多的幼兒自信地與你互動,自然願意説、想説,慢慢就會説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