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建設的建議

來源:文萃谷 5.2K

如何認識城市的靈氣所在,以凸顯城市魅力?

關於城市建設的建議

如何明晰老建築保護規律,以促進城市發展?

如何理解“歐陸風情”理念,以避免城市特色迷失?

在進行分析和思考的同時,王阿成同志還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本報今全文刊發這篇諮詢報告,與廣大市民分享,為有關部門提供參考。

日前,在市建委和市規劃局的安排下,我作為“編外成員”有機會隨同哈爾濱市的一些已退休的老畫家,考察了哈爾濱的城市建設。儘管是走馬觀花,但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特別是2005年和2006年這兩年,哈爾濱市的綠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我注意到城市綠化的結構、層次、品位、品質、林圃設計,包括花、樹、草的品種,都有了豐富多彩的變化與新穎的組合,更加顯示出人性化、生活化、地域化的城市綠化工程的特徵。特別是一些景觀大道、小區綠化、沿江的綠化,在品種上、式樣上、審美上、組合上,都看出當代先進綠化理念的閃光之處和綠化審美的前沿位置。而且,城市綠化的覆蓋面越來越大,走出了“巧、孝典型扶植”的、狹義的、有沽名釣譽之嫌的“綠化行為”,而變得更加務實,更講究城市與人的實際需求和對一座城市的高度責任感。對冰城榆、新疆楊、蒙古柞,包括被稱之為“冰城梧桐”的'槭樹、“市花”之樹的丁香,等等,配置也愈來愈科學,愈來愈講究觀賞和季節的適應性。這對消除城市數以百萬計的水泥建築與縱橫交錯的柏油馬路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緩解人民羣眾的視覺壓力,淨化城市的空氣,降低城市噪聲,保護地下水資源,建設和諧的城市,增加市民對城市的信賴,增強市民的凝聚力、自豪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保證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都產生了積極的、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為城市各行各業急欲發展的需求,初步搭建了一個優雅迷人的綠色平台。對“綠色潛質”的進一步挖掘與豐實,也正在與經濟的良性發展形成了互動的可喜態勢。

在考察當中,我還注意到一些人性化的建設。比如老頭灣的建設,有關部門不僅更換了老頭灣的不良沙土,增加了免費淋浴設施、喝茶的桌椅,還添置了老人們保存衣物的鐵櫃,美化了周邊的環境。使得老頭灣不再是無人問津的野老之地,而成了老年人的天堂。這就是人民羣眾所説的人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的確,老年人不是主旋律,但影響主旋律;老年人不是我們的重點工作,但影響重點工作。因此,把老年人的工作做好,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我也注意到,為了行人方便,在沿江一線上開闢了新的通道,把一些沿江死角變成了遊人的綠化走廊,既方便了行人,又美化了環境。

諸如此類,這裏就不多講了。下面談我的建議。

有一位領導同志講,哈爾濱是一座“大氣”、“靈氣”、“洋氣”的城市,老百姓善意地戲稱為“大羚羊”。那麼,其中的“靈氣”是怎樣的一個概念呢?古人説“石淨爭天青,泉飛化虹白”,還説“多少人間煩惱事,只消一點便清涼”。靈者,泉也。我想,在濃綠之中城市裏的確缺乏有靈氣的噴泉。噴泉也是城市之眼。倘若我們在城市的休閒廣嘗繁鬧的市中心,設有簡單而大方的噴泉,我們的城市就“活”了起來。而且,冬有冰雕,夏有噴泉,一脈相承,風光大焉。

當然,城市綠化還存在着一些細節問題,恐失之瑣碎,這裏不贅。不過,城市的細節問題,一定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因小而失大,的確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經驗告訴我們,“細節”不僅是問題,也是機遇,並關乎形象。

在這次考察當中,我同時思考了另一個問題,即對於城市新老建築的思考,大而話之,即對城建理念的思考。

先説對城市新老建築的思考。

哈爾濱新老建築從來是市民、城市老建築保護主義者和有關專家爭論的焦點,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對老建築的保護。

城市老建築的保護是很多人最強烈的呼聲,也是城市老建築保護者遵循的一個主旨。有關部門常常在這樣的呼籲與“聲討”面前,顯得尷尬、無所適從,頗有進退兩難的態勢。為什麼?因為,有一個普遍的認識,即對於老建築的拆遷,是在破壞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也粗暴地破壞了他們的文化記憶,傷害了他們的感情,使他們失去了記憶的載體。這是痛並憤怒的事情。對此,我予以極充分的理解。並且我在自己的許多文章中,對破壞老建築的惡劣做法予以嚴厲的抨擊。

但是,我也有意無意觀察到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即近些年來個人住宅的巨大變化。毫無疑問,這種變化是以大面積拆遷老宅為代價的。但是,迄今為止,我並沒有聽到哪一個為搬進漂亮而寬敞的新居,失去了過去的老宅而痛苦,並怒不可遏的。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渴望着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和更完美的生活。一句話,渴望進步與發展。因此,贊同這種“古為今用”的做法。所以,我們對於老建築的保護需要有一個冷靜的頭腦和一個科學的辨析態度。如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沒有思考清楚,就會盲目、盲從、束手束腳,扒了不該扒的,保了不該保的。

當然,並不是城市所有的老建築都有保護價值。事實上,從中國的歷史上看,拆遷老的建築,在歷朝歷代並不乏其例,其目的,就是為了推進整個社會的發展,順應歷史的潮流。對此,我們應當責無旁貸做的,是立場堅定地保護那些本市當中有標誌性的重要建築。城市的管理部門已經劃定了“老建築”保護的等級。對於之外的老建築,我們要保護的,其實是其建築的營造技藝,而不是所有老建築。我們要繼承與發展的,是對建築營造技藝的繼承與發展,而不是不斷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保護那些沒有價值的老建築,直到它轟然坍塌“自然死亡”為止。如果我們不問青紅皂白地將老的建築大量地保護起來的話,那將是非常糊塗的觀念。

熱門標籤